简析东晋门阀士族
- 格式:pdf
- 大小:105.96 KB
- 文档页数:2
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1. 东晋门阀制度那可是等级森严啊!就好比一座金字塔,世家大族处在塔尖,高高在上。
像琅琊王氏,那可真是权倾一时,普通百姓根本没法比,你说这差距大不大?2. 门阀垄断仕途那叫一个厉害!几乎所有重要官职都被他们霸占了,这就像一场比赛,人家门阀子弟直接就站在终点线前了,其他人怎么跑也赶不上啊,多气人!比如说王导,那在朝中的势力简直了。
3. 门阀之间相互联姻,关系网密密麻麻!这就像织毛衣一样,越织越厚,外人根本插不进去呀。
谢氏和王氏联姻,那就是强强联手。
4. 他们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富得流油啊!好像一个个小王国,下面的百姓都得依附他们。
就像庾氏家族,那财富真是让人惊叹。
5. 门阀的文化优势也很明显啊!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出口成章。
这可比普通人有优势多了吧,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谢氏子弟,个个才华横溢。
6. 东晋门阀制度下,寒门子弟出头太难啦!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一点希望。
就算有才华又怎样,机会都被门阀抢走了,这公平吗?7. 这些门阀还特别讲究门第观念,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跟现代人讲究门当户对还有点像呢,但人家更夸张。
像桓氏,那可把门第看得超级重要。
8. 门阀的势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呢!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
这不就像是船的舵手,掌控着方向嘛,厉害吧。
比如王氏有时候就能左右朝局。
9. 东晋门阀制度啊,真是复杂又独特的存在!它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东晋的方方面面,你说它是不是很特别?我的观点结论:东晋门阀制度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时代。
东晋门阀政治的评价评价一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东晋的门阀政治。
东晋的时候呀,有一些家族特别厉害,权力很大。
比如说王家、谢家,他们就像学校里的班干部一样,管着好多事情。
这种门阀政治有好也有不好。
好的地方呢,就是这些大家族有很多钱,能让国家变得富有。
像王家,他们出了很多有才华的人,能帮着皇帝出主意。
可不好的地方是,有时候他们权力太大了,皇帝说话都不太管用。
就好像一个班级里,班干部不听老师的话,那可就乱套啦。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样的门阀政治怎么样呢?评价二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接着聊聊东晋的门阀政治。
东晋的时候呀,门阀士族可威风啦。
比如说谢家,他们家的人又聪明又有本事。
有一次打仗,谢家的将军带着士兵勇敢作战,打了胜仗,让大家都很佩服。
不过呢,门阀政治也有麻烦。
因为这些家族一直掌握着权力,其他人就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
就好像玩游戏,总是那几个小朋友当主角,别的小朋友就不开心啦。
而且有时候这些家族之间还会吵架、打架,国家就变得不太平了。
你们说,这是不是不太好呀?评价三小朋友们,咱们再来看看东晋的门阀政治。
那时候呀,门阀士族的生活可好了,住大房子,吃好吃的。
可是普通老百姓就过得很苦。
比如说有个门阀士族的小孩,每天都有新衣服穿,还有好多玩具。
而穷人家的小孩呢,连饭都吃不饱。
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就是因为门阀政治造成的。
皇帝也没办法改变,是不是很无奈呀?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让这样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哦。
评价四小朋友们,今天还讲东晋的门阀政治。
东晋的时候,有些门阀士族很重视读书学习,他们家里有好多书,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的人。
但是也有一些门阀士族只知道享受,不关心国家大事。
就像有的同学,只知道玩,不努力学习。
而且因为门阀政治,很多有才能的人没有机会当官,为国家做事。
这是不是很可惜呀?所以说,门阀政治有优点也有缺点。
评价五小朋友们,最后咱们再说说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让一些家族很风光,可也让国家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有些门阀士族互相攀比,浪费了很多钱。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是在东晋时期,由门阀贵族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十分盛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门阀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晋晋宣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僚制度已经开始衰落,而门阀家族开始逐渐崛起。
门阀家族往往由有权势和财富的家族组成,他们通过婚姻联姻、地方势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积累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东晋时期,门阀贵族通过亲属和婚姻关系网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
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依赖。
门阀贵族通过掌握各级政府的职位,以及地方势力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种门阀贵族群体的形成,使得东晋政权的权力逐渐集中在少数门阀家族手中,而非广大百姓和官僚。
东晋门阀制度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贵族群体通过亲族关系和地方势力的掌握,使得政治权力逐渐成为少数人的私有财产。
这导致政治腐败的加剧,权力滥用和贪污成为常态。
同时,门阀贵族群体之间的争斗和利益冲突也常常给东晋政权带来不稳定因素。
除了对政治的影响,东晋门阀制度还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
响。
门阀贵族群体通过控制土地、奴隶和财富的积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他们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度越来越高,农民的土地被侵占,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贫困化。
总体来说,东晋门阀制度是一种以门阀贵族群体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尽管门阀贵族群体在东晋政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是导致东晋政权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
【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形成割据,成为名门大族,这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曹魏时期,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鼎盛—东晋】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门阀士族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原因是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并且是依靠他们才得以存在。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建立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还经常和官府争夺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
【衰落—南朝及之后】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使得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
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
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
另外,士族还受到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打击,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特别是门阀士族的特权发展。
到了东晋,政权实际上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一个偏安政权,其中以王导和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晋一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
东晋门阀士族发展几乎到了顶峰,把持了整个朝政,皇帝的权力更像是个幌子,真正的执政者一直在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以及陈郡谢氏这几个世家大族轮流主持。
当时的世家大族往往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个大族拥有的荫佃客的规模在东晋时期要比西晋增长快三倍,世家大族不仅有田地万顷,还建有别墅田宅无数,可以说是当时真正的富豪。
在政治上,东晋的门阀政治已经发展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样的准则,使得世家大族牢牢地把握着朝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东晋门阀政治也有其局限性。
士族之间交友、婚配都有着严格的界限,所以修家谱成为了当时朝廷内外十分流行的事情。
到了东晋末期,孙恩、卢循起义和淝水之战后,虽然统治阶级没有改革内政,而是加紧对人民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但由于士族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东晋政权最终被刘裕所取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
东晋门阀制度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指一种由官僚和地主阶层组成的封闭的统治体系。
这个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这些家族通过世袭将政治和经济权力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世袭的封建统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东晋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地主阶级的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东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士族分化的趋势明显,地主阶级成为了社会上的主要力量。
这些地主阶级家族通过沟通政治和经济资源,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他们依靠家族世袭制的特点,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了门阀制度。
其次,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是封闭和排它性。
这些家族之间实行着世袭的统治,只有家族成员才能参与政治和经济事务。
外人无法加入这个封闭的体系,这导致了社会上的阶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性的降低。
这种封闭性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再次,东晋门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严重的。
由于政治和经济权力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这些家族无视公平和正义,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使得统治阶级对民众剥削和压迫更加严重,民众生活贫困,社会矛盾激化。
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矛盾。
最后,东晋门阀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导致了东晋政权的衰落和灭亡,也为后来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和动荡奠定了基础。
门阀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困难,也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能力。
这表明,独权的门阀制度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需要逐步改革和完善。
总之,东晋门阀制度是一种封闭、世袭的政治统治模式,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它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封建化,导致社会流动性的降低,同时也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能力。
这种制度的存在使得东晋政权衰落并为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混乱埋下了伏笔。
因此,门阀制度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完善。
东晋的士族制度东晋的士族制度,主要是指当时社会上重要的官僚、军事将领、文人、财富家族等群体。
在东晋时期,这些人集中了政治、文化和经济资源,形成了特殊的社会阶层。
士族制度在东晋时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贵族阶层和普通平民的阶级分化。
士族是硬币上层阶级,统治阶层和普通平民之间有很明显的阶级差距。
2.家族传承为核心的社会纽带。
士族制度中强调了家族、亲戚关系的重要性,这些宗族阶层往往是一个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具备相似的政治、教育、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
3.士族群体对社会的控制力量。
士族往往是社会的统治阶层,他们掌握着政治、军事和文化资源,在政治决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4.农民和平民群体对土地、资源的掌握不足。
由于士族制度的存在,东晋时期农民和平民的阶级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和资源,难以在社会中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
士族家族在东晋时期,士族群体主要包括了贵族、名门望族、将领世家等。
在这些家族中,“家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概念,还涵盖了一定的地区、人员和文化背景。
在东晋的士族家族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大多数女性被视为家族产生的负担,往往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和传承。
家族成员通常都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能力,例如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方面。
在公共场合和日常交往中,家族成员之间通常会自我标榜自己的家族成就,以彰显自身的身份。
同时,家族成员往往也寻求与其他有名望的家族结盟,以增强自身的地位和权力。
士族家族中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强调还体现在对家族文化、传承和仪式的重视上。
在家族仪式或传承仪式中,家族成员通常会进行家谱、家训等传承仪式,试图“凝聚”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文化和传承。
士族制度对东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种制度强化了社会的阶级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危机的出现。
其次,士族文化的强大也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发展。
在东晋时期,正式的文学制度建立起来,诗词成为当时的社交媒介,家族的文化底蕴也成为当时文学演绎的重要素材。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指政治和社会上的门阀家族对统治的垄断和控制。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门阀制度源于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门阀家族是指政治家族或望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土地和财富,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要资源,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家族网络和利益集团。
门阀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婚姻关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客观条件和门阀内部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担任重要职位,如官吏、将领、宰相等,来掌握政权,并通过控制朝廷的人事任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之间还通过联盟关系,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门阀家族的势力范围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但在东晋时期,门阀家族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门阀制度的存在导致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
门阀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权力争夺经常发生,使得朝政混乱不堪。
另外,门阀家族的垄断和掌握资源的能力,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乱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概述(卅九)——东晋南朝的士族相比于北方而言,东晋南朝时期的南方由于当地士族和北来士族(晋室南渡时约有百余家)的影响,士族在南方政治中的作用更强。
北方的士族尽管势力也不小,但因北朝长期为鲜卑族、鲜卑文化所统治,士族没有南方那样一度能够与皇族共治的地位。
到北朝后期,如在北齐,实际上汉人士族地位日渐衰落。
在南方,士族最盛的时代是东晋。
东晋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士族的地位相对寒族已经发生动摇。
到梁武帝时尽管采取了一定措施,试图保障士族的地位,但随着侯景之乱的发生,士族再次遭受到了沉重打击。
东晋的士族门阀统治东晋政治的一大特色是士族与皇族共治,甚至在很多方面士族要比皇族更强。
这和东晋建立之时的情况有关。
东晋初建,士族南渡,司马氏皇族经过八王之乱,损失大半,只有琅邪王等少数皇族避居江南,而当时江南吴国的遗老遗少对司马氏怀有猜忌之心,这时琅邪王氏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王导缓和北来士族与江南士族的矛盾,并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敦则执兵权,一内一外,无怪乎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到四世纪中叶,出身谯国桓氏的桓温权力一度炽手可热,还废掉了废帝另立简文帝,一度试图篡位。
但是毕竟士族可以执政,却不能取代皇族,这也和时人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桓温最后止步于一个权臣。
在他死后,前秦已基本统一北方,东晋的形势极为严峻,在这时,阳夏谢氏以谢安、谢玄等人为代表,成功抵御了前秦的入侵。
在淝水战后,出现了皇族司马道子与士族桓玄等人的争斗。
桓玄尽管一度废晋自立,但是终于被以刘裕为首的军队打败。
此后,士族对于东晋政治也就没有之前那样大的影响力了。
而在五世纪初的桓玄之乱与孙恩、卢循发动的农民战争中,士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无法再执掌政治,只能拱手交给寒族。
(桓玄之亂)臨海、永嘉殆盡,富室皆衣羅紈,懷金玉,閉門相守餓死。
《资治通鉴》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子弟能够做高官,而寒人只能在较低的品级任职。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倒退。
如果回头去看东周的历史,则是士阶层随着诸侯、卿大夫的腐败逐渐上升地位,而最终是能够论功行赏而非以出身论官爵的秦国胜出,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晋门阀政治内容概括
东晋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期门阀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由于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中央政府的权威衰弱,门阀家族逐渐壮大并
成为政治的重要力量。
门阀家族是指那些拥有世袭财产、世代相传的大家族。
他们通过
婚姻联姻、收养子弟、控制地方官职、经济资源等方式逐渐扩大势力,并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主要通过掌握重要官职来实现自身利益。
他们
通过亲戚之间的婚姻联姻来建立政治联盟,控制皇帝的亲信,并在官
僚体系中互相推荐彼此的家族成员担任重要职位。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现象在政治上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导致政治权力高度分散,给社会带来混乱。
同时,门阀政治也导致了
贪污腐败现象的普遍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的治理和经济发展。
总体而言,东晋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期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官职及
资源,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
两晋南北朝的氏族门阀制度正文编辑氏族门阀制度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门阀的概念编辑我国古代仕宦显贵人家的大门外矗立着两根柱子,“在左曰阀,在右曰阅”(《玉篇·门部》)。
主人用它来自序本户的功状,阀阅就成了达官贵人之家的一种标志。
因此,在中国古代那些世代为官的人家,又常被人们称为门阀、阀阅、门阀士族、阀阅世家等。
这里所说的门阀、阀阅泛指豪门著姓的门第家世。
宋朝文人秦观《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
”两晋南朝,门阀世家垄断政权。
士族制度形成编辑西晋政权以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作为其统治基础,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中正只重门第,当时有人写了专门记载士族的族姓家谱,中正就以此为依据评定人物品级,完全不看才德。
这样,西晋政权完全被士族垄断,出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经济上,品官占田荫客制保证了士族的经济特权。
士族制度的加速形成和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也是西晋政治腐朽黑暗的重要方面。
形成原因编辑(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士族制度发展编辑(1)萌芽(东汉)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门阀士族的兴衰如下是有关门阀士族的兴衰:门阀士族是一个高居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层,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一)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是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
如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后期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所把持,西晋继续推行。
经济上西晋时,在占田制上赋予士族占田占田荫客的权利。
在教育上,设立专收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为世家大族提供特殊照顾,至此,士族也有了教育特权。
除此之外,社会等级界限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之外。
(二)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是在南北士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导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1.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终东晋一代,一直是王、庚、桓、谢几个大族轮流执政。
东晋实际上形成了皇帝与士族共同掌权的局面。
2.经济上,东晋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门阀士族封山占泽、兼并土地,并荫有大量佃客。
3.社会等级上,士族与寒门界限森严,士族的交友、婚宦都有一定限制,不得逾越规矩;私人修谱之风兴盛,以维护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
(三)从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原因:①士族腐朽。
政治上,虽有高官厚禄,却不理政事,且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经济上,门阀土地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导致了财富分化,削弱了士族本身的经济实力;军事上,士族鄙薄武事,(抛弃了两汉以来武功进取的传统),因而逐渐丧失军权;生活方式上,既奢侈无度又矫揉造作。
②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士族门阀衰落的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有重要变化,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立,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上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对加强皇权有利。
东晋门阀政治在许多人看来,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然而并非如此,门阀政治是东晋特有的政治现象,曹魏不是、西晋不是,南朝和北朝都不是。
严格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
尽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然而只有在士族门阀势力的巅峰-东晋政朝时才形成了门阀政治。
可以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最显著的标签,那么东晋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所特有的呢?门阀政治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专兵。
如果出现皇权重振而士族丧失兵权的情况,那么门阀政治必然会走向崩溃。
这一点从淝水之战后门阀政治没落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晋孝武帝提拔自己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进入中枢,录尚书事,以相权佐皇权,促使皇权复兴。
另一方面,东晋后期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士族门阀-太原王氏,也因为无力掌握北府兵而覆灭。
此后,门阀政治迅速土崩瓦解,至刘裕篡晋立宋时,门阀政治正式宣告终结。
由此可以看出,当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时,门阀政治必然走向终结。
首先来讨论皇权不振。
东晋皇权不振是学界共识,而东晋的皇权不振,是从东晋建元之初就存在的。
东晋建立后,皇权虚弱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之时。
皇权不振的根源出现在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身上。
司马睿和西晋皇室的血缘关系远,他是晋宣王司马懿的曾孙、晋文王司马昭的侄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理论上没有继承西晋法统的可能。
西晋皇室最正统的世系是“晋文王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爆发后,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司马燏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害死,那么能继承西晋法统的,首选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子嗣,次选是晋文王司马昭的子嗣。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司马炎和司马昭的子嗣,要么早夭,要么死于内乱,要么不知所踪。
那么只能从晋宣王司马懿的子嗣中寻找继承人,这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却让司马睿捡了便宜。
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和司马昭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属于司马懿的子嗣,但司马伷只是庶子,并无继承司马懿政治遗产的资格。
【晋朝历史】东晋门阀政治历史司马睿是晋皇室疏属,袭爵琅邪王,永嘉元年(307)出镇建业(今江苏南京)。
当时,北方日乱,随从司马睿过江的有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士族100家。
他们见西晋大势已去,便准备扶持司马睿上台。
江南大族在吴亡之后,仍然拥有自己的部曲家兵,“僮仆成军,闭门成市”,实力很强。
但他们却被北方士族视为“亡国之余”,在西晋朝中没有地位,因而,他们对司马睿和北方士族的南下持观望态度。
在王导的斡旋下,南、北士族达成妥协,共同支持司马睿。
建兴四年(316),晋愍帝出降刘汉,西晋灭亡。
翌年,司马睿称晋王,又过一年才登帝位,建立东晋。
司马睿即位时,邀请王导同登御座,受百官朝拜,虽王导固辞,而“王与马,共天下”之谚已经不胫而走了。
东晋主弱臣强,元帝司马睿企图加强皇权,削弱王氏的势力。
王导从兄、荆州牧王敦立即从荆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在王导和另外一些士族的支持下攻入建康(由建业改名),逼死元帝。
此后,这种主弱臣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晋末年。
琅邪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门阀士族相继执政,形成了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之局。
这种门阀士族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于皇权的政治就是门阀政治。
在门阀政治中,门阀士族对皇权加以限制,门阀之间也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皇权于不坠,从而形成具有门阀政治特色的政治制度。
中央的中枢机关建立制衡机制,门下省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可驳回要求重拟;门下省发出的诏书,还要经尚书省审查。
尚书省呈报的奏议,先经门下省审查,再经中书省裁定。
地方大州重镇分别由各门阀家族担任都督、刺史,这时全国普遍设置都督区,都督兼任刺史成为通例,“盖有不治军之刺史,而无不治民之都督”,都督区变成州之上的一级政区,都督变成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由于不断有大批流民南下,东晋朝廷设置侨州、郡、县,以维护侨人士族的特权和安置侨人。
北方原有的徐、兖、青、司、豫、雍、秦、幽、冀、并等在南方都有侨州。
侨州、郡,县对招徕北方流民与社会安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引起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
东晋门阀发展历程
在东晋时期,门阀家族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建立阶段:在东晋初期,许多门阀家族主要是通过地方豪族的身份得以形成。
这些豪族家族掌握了地方重要职位和资源,例如土地、军队和财产等。
门阀家族的建立往往依赖于族人间的亲属关系和婚姻联姻,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 壮大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家族逐渐壮大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门阀家族通过世族团结和扩大族人数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他们往往通过把族人安排到政府和军队中重要的职位来巩固自己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影响力。
3. 衰落阶段:门阀家族在东晋后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政治腐败和官僚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贪污和权力滥用,许多门阀家族也未能幸免。
此外,内战和外部压力也对门阀家族的稳定性和影响力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门阀家族逐渐衰落,失去了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地位。
4. 灭亡阶段:到了晋朝末年,门阀家族的衰落变得更加显著。
政治混乱和战争不断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这对门阀家族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一些门阀家族最终被迫解散或灭亡,他们的财产和资源也被其他家族或政府夺取。
总而言之,东晋时期的门阀家族经历了从建立到壮大再到衰落和灭亡的历程。
他们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门阀家族的兴衰不仅是个人努力和家族经营的结果,也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门阀士族名词解释门阀士族指西晋时政治舞台上的统治阶层。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通过采取崇尚门第、清议、推恩、九品中正官、占田荫客等一系列措施,在曹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世家大族对地方的统治。
与此同时,一些士族庶姓贵族,通过积极活动,与世家大族相互结合,形成士族中又一新的权力集团。
至此,统治阶级内部两大主要集团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以皇室和士族两个集团的权势最大,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就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核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代,但这个时代的政治家在经济上都主张耕织结合,奖励垦荒,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税源。
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屯田制。
曹操是其中的著名人物。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后,为防止农民破产,他在黄初三年( 222)颁布“田制”:占田百亩为“夫”,二百亩为“分男”,八十亩为“关男”。
八十亩以上为“良”,二百亩以上为“中男”,二百亩以下为“、民男”。
还规定地方不能藏富,以免招致豪强兼并。
曹魏的屯田制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不是封建国家正常的赋税收入,故其执行并非毫无阻碍。
所以东吴孙权也实行了屯田制。
吴主孙权设立典农校尉,以督耕农。
他还派遣使者巡视各地,以监督农民生产。
到了他的儿子孙皓统治时期,屯田制已发展到高峰。
门阀制度是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王朝的统治者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舆论等多种手段建立起来的以世族门阀为特征的一整套官僚统治机构。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吸取曹魏的教训,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加强对各世家大族的控制,于咸宁二年( 276)命贾充为大将军,充所属掾吏,以其子弟亲信为僚属,作为其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
这种作法叫“以类相从”,即让贾氏、裴氏等六个姓的世家大族轮流做官。
他们做官后,有的被委任刺史、太守,有的则统领选举,成为世族门阀统治集团中重要的一部分。
西晋的地方官吏虽然分为都督和刺史,但都由世族大家担任,他们又将自己的子弟送到中央作官。
中央官吏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