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茅山开始授箓,细数道教三山符箓传承之路2015年12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九届二次会长会议在海南省玉蟾宫召开。
会议同意了江苏茅山授箓的建议。
那么问题来了,“箓”是什么呢?什么是授箓?茅山授箓有什么历史渊源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道教三山符箓传承之路”。
其实,箓的本义为“薄籍”,也就是“记录”的意思。
在道教有两种功用,一个是记录奉道者的名册,上面记载着授箓道士的姓名、道号、师承和所授之道阶;一个是记录诸天曹佐吏之名讳与职能等,就是“天神名录”。
通晓此法箓,才能召神遣将,除妖镇邪。
箓的种类很多,一般来说可分为“记录”、“符箓”、“经箓”、“职牒”四大类。
其中,记录是记奉道者名册及诸天功曹之名;符箓是行法所专用,经箓是供箓生学习念诵的经忏,职牒是受戒的凭证。
一、授箓的好处:名登天曹,可代人行法,召遣有灵据《太真科》及《赤松子章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
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
符箓在道教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授箓作为道教特有的宗法传承体系,一般来说有四种妙处。
一是法天地、敬祖宗,授箓必先设坛,这个“坛”就是祭拜天地神明祖宗的;二是明师承、皈三宝,按“三山嫡血字派”明其辈份,庄严宣誓皈依道经师三宝,维持有序传承;三是受戒律,发誓愿,以宗教教规约束自身,行善戒恶,通过发誓愿做到爱国爱教,忠孝仁慈俭,诚信不欺等;四是颁法职、宣教化。
《云笈七签》云:“箓生通过授箓,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
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
同时法箓是道士行法的凭证,授箓之后,名登天曹,就可以代人行法,召遣有灵。
只有授过箓之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
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
授箓考试答案,供各位箓生参考(即将授箓的箓生赶紧收藏)乙未年天师府授箓将于12月19日-24日在天师府举行一、授箓的目的意义(一)道教正一派为什么要举行授箓活动?自太上以降、祖天师创教以来,授箓就成为道教重要的传统。
1、通过授箓活动,继承正一传统。
2、通过授箓活动,端正道风道貌。
3、通过授箓活动,提高正一道教凝聚力。
(二)正一道士参加授箓的目的和意义?授箓目的第一,皈依三宝,精进信仰。
第二,精进修行,提高素养。
第三,明证道位,达到度己度人的目标。
授箓意义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
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之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
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
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凭箓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二、入道及传度基本知识(一)正一道为何称“正一”?初入正一道要遵守哪些规戒?老祖天师得到太上道祖亲授“正一盟威之道”,以信行正一演教布化。
因而正一之道从老祖天师立教之时就开始了,就成为我们入道、学道、行道人的目标了。
遵守“三皈九戒”三皈即皈依“道”、“经”、“师”三宝九戒是:一者克勤,忠于国家,是念真戒;二者敬让,孝养父母,是初真戒;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真戒;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七者不诈,谄贼害善,是成真戒;八者不骄,傲忽至真,是得真戒;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二)祖天师最早在哪儿创教?称什么教?四川鹤鸣山正一盟威道(三)正一道有哪些著名道场?正一道有哪“四大法坛”?著名道场:龙虎山天师府、上清宫西山万寿宫阁皂山大万寿宫崇真宫茅山道院四大法坛:龙虎山万法宗坛、茅山上清宗坛、西山净明宗坛、阁皂山灵宝宗坛(四)正一道“万法宗坛”在哪座名山?江西龙虎山(五)全真派弟子正式成为道士要举行“冠巾”仪式,正一派弟子正式为道士要举行什么仪式?传度(六)正一道传度'三师'是指哪三位?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七)自己的度师(本师)道名怎么称呼?属于正一派中那个道派?本门道派辈份如何排序?家师上清下成别道长正一派净明道净明派传承字辈谱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
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当代授箓的规范化*导读:内容提要: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所体现的,是宗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内团结统一之保内容提要: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所体现的,是宗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内团结统一之保证,也是道教传承之手段。
自宋元三山合一以来,历代朝廷对授箓管理都十分重视和严格,尤其是明代,从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共出了六道敕命,严禁私出符箓,凡授箓传度唯龙虎山万法宗坛方可举行,传承字辈亦以三山嫡血字辈为正宗。
进入当代,自1991年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1995年恢复对内地弟子授箓以来,基本上继承了传统规仪,每次授箓均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所授箓牒,皆以万法宗坛为正宗,此乃道门定制,不变之规。
为了使广大正一派弟子进一步理解道教正一派授箓的意义,作用和文化内涵,使授箓程序更加规范化,笔者特撰此稿,以飨读者。
关键词:授箓、文化内涵、宗枝整合、创新*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文化内涵要了解授箓的文化内涵,必须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授箓始于何时?(二)、授箓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三)、授箓后又有什么要求?下面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一般地说,道教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据《龙虎山志》记载,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居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第四代天师张盛在龙虎山大规模地开坛授箓确也不假,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
道书载张道陵居鹤鸣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内。
到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祖天师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印剑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中国的道教文化传播与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囊括了丰富的哲学、宗教、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认知、道德修养和生命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进程。
本文将从宗教、文化等角度探究道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道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
道教的传播始于西汉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吸取了许多其他早期宗教体系的经验和思想,逐渐成为了一门完整的宗教学问。
道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经书、道士和道观等体系,统一规划和指导了教众的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道教在文化和宗教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中,道教强调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中,还被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道教文化强调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开启了中国文化中的宏大格局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或一种由神仙、仙人构成的神秘世界,还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气功、太极拳、道教神仙图腾等,都是道教文化在中国各领域中的体现。
道教文化的传统不仅在宗教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民间文化中独具一格且影响深远。
道教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
在中国社会中,道教文化和道教信仰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中传统的崇拜八仙、祈求好运、保佑平安等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信仰与生活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道教信仰在华人社群中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宗教文化,更被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所喜爱和追求,成为了世界宗教文化的一种独特风景。
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深入到中国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程时雨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33-34页
主题词: 正一派 道教 授箓 正一道 道士 合法权益 宗教活动场所 团结合作 现实意义 管理工作
摘要: 道教正一派授箓,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教务活动,是正一道士修真入道必经的阶梯,是道教正一派传统的教仪规范。
通过授箓,不仅使正一道士取得职券牒文,有了修道行法的凭证,授箓也是对正一道士的行为规范。
通过授箓,重申教戒规仪,勉励受箓道士勤进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情操,清正心身,累功积德,拔除是非邪恶之念,以不辱师教垂训。
中国道协顺应时代要求,根据正一派道士的愿望,决定开展这一工作,并且制定了《关于正一派授箓的规定》;最近又召开了授箓工作筹。
道教宗派传承考略及与正一道授箓的关系*导读:道教宗派的形成,始于宋元之间。
在此之前,方仙道、五斗米道、南北天师道虽然也有师徒传承,但尚未形成有组织,有字辈的道教宗派的形成,始于宋元之间。
在此之前,方仙道、五斗米道、南北天师道虽然也有师徒传承,但尚未形成有组织,有字辈的宗派。
那时的宗派其实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
唐宋时,由于全国性的修宗谱活动消然兴起,苏东坡、欧阳修发明了字辈传承谱系。
这一方法也为道教所吸收。
到宋、金、元时期,道教各宗枝及山、坛等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宗派。
主要有五大教派,即:正一派、全真派、真大道派、太一道、净明道。
以上五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兴起于北方;正一道,净明道则兴盛于南方。
正一派通称符箓派,有三山符箓之称,即龙虎山正一派,又称天师道、龙虎宗。
尊张道陵为始祖,历代世袭传承;樟树阁皂山的开山始祖乃葛玄,传灵宝法箓。
称灵宝派;江苏茅山上清派尊魏华存及三茅真君,其实际的开山祖师应为陶弘景。
南昌西山净明派尊许旌阳为祖师。
据考证,该派实际形成于南宋时期,实际开山祖师应为何真公。
全真派由王重阳于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在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
全真派主张三教合一,其规戒类似佛教,不娶妻室。
这一派主要活动于中国北方。
而在此之前,有张伯端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在浙江天台山作《悟真篇》,先丹鼎之学,后发展成全真派南宗。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赐封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至此江南三大符箓道派统归天师统领,史称三山合一。
但其时各大道派仍各自授徒,有各自的字辈。
全真、正一两大道派又衍生出很多的小宗派,据李养正先生考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共有86个有字辈传承的宗派。
其实这86个字派都是由五大教派分化而成的,有的可能是同一道派师徒传承,但活动的区域不同的分支。
比如混元派就有两支,字辈不相同;清徽派有七支,字辈也不相同。
以张天师为始祖的正一派又派生出正乙派共九支,字辈也各不相同。
作者: 南方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36-37页
主题词: 正一派 祖天师 张与材 大真人 张道陵 正一教 全真道 正一道 张天师 元成宗
摘要: 东汉末年,天师道在汉中一带兴盛发展,后曹操迁封天师部众,第四代嗣师张盛率部重返老祖天师修道炼丹旧地。
从张道陵开始,天师世系已六十三代。
前三代天师活动中心主要在陕西、四川的一些地方,后六十代天师的活动圣地则在贵溪龙虎山中。
唐、宋以降,天师世家重新得到统治阶层的承认,并倍受尊崇。
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赠,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挂金印,着蟒袍。
其封号有:法师、国师、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等等。
并修建宫观,赐予良田。
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符箓,并为正一教主。
于是南方符箓道派遂合流为正一道派,与全真道派分别为。
道士授箓奏职之后就成神仙了吗?道教正一派自汉魏以来就有授箓的传统,自宋元开始正一派在授箓之外又形成了奏职的传统。
由于授箓和奏职均与道士代天宣化,行使神权有关,因而长期以来存有一种误解:道士授箓奏职之后就已经成神仙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尽管今天正一派将授箓和奏职融为一体,然而本质上两者分属不同的系统。
授箓系统的形成与祖天师飞升之前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的做法有密切关系,但也有人认为第四代天师张盛返回龙虎山之后在每年三元日升坛授箓标志着道教授箓系统的形成。
其中的差异在于,前者是家族内部的传承,后者则面向广大道教徒。
自汉魏以来,出现了众多有着不同传承源头的道派,道教内部逐渐形成了三洞四辅体系,法箓自然随之增多。
唐代时形成了正一、高玄、洞神、洞渊、升玄、洞玄、洞真等法箓系统。
自唐代开始法箓的授受与修行的阶次相关,并逐渐形成了三五都功经箓、正一盟威经箓、上清三洞五雷经经箓、上清大洞经箓、上清三洞经箓为主体的授箓系统。
无论后世形成的授箓系统与修行阶次之间的关系如何紧密,但“箓”本身的涵义主要为:一是刊载天神官君将吏之名的“名册”;二是写有真文灵符的“符图”;三是道炁化生的符文宝箓;四是道士入道的信物和身份的象征;五是道士行持法事和度世成仙的依据(种民的凭证)。
当前正一派授箓的规定为:“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通《早晚功课经》,诵《道德经》、《度人经》;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通正一诸经;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通上清经;加升《上清大洞经箓》,通三洞经;晋升《上清三洞经箓》,通览藏经”。
因而,授箓除了代表某位或某些神灵授予道士神权之外,还代表着神灵对于道士修行阶次的认可。
箓阶的提升代表道士在修行之路上距离成仙的目标更近一步,但在功德圆满之前,道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神仙。
一般认为奏职体系出现于宋代,其形成与雷法有关。
雷法为五代后兴起的道法,迥异于三洞经箓体系,本无与之对应的法箓,他们施行道法时所召役的天将亦不同于法箓上所罗列的神明。
正一派导言正一派,或称正一道,是中国道教中最主要的一个派别,源自古代中国。
它起源于古代的道教,于汉代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后世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
正一派在道教中地位重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正一派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正一派的起源正一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道教发展。
(一)道教起源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原始信仰和哲学体系。
它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修行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
道教的起源与古代中国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观念有关,它融合了儒家思想、兵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在汉代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当时,道教与大众信仰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形态。
正一派则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派别。
二、正一派的发展正一派在汉代时期开始兴盛,并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著名人物正一派最重要的创始人是张道陵,他被尊奉为正一派的始祖。
他的《金丹三解》被认为是正一派主要经典之一。
此外,正一派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人物,例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
(二)教义正一派的教义以道教的核心观念为基础,主张通过修炼道德、修行内丹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正一派的修行方法包括炼丹、行礼、念咒等,这些方法被认为是能够修炼出仙佛之体的途径。
(三)组织结构正一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结构。
它的组织结构包括高层的官职和地方上设有的正一道观。
正一派的道观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成为了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三、正一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一派不仅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影响正一派作为中国道教的重要派别,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正一派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正一派的文化影响还表现在道教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上,正一派的经典成为了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源。
道教度牒制度的兴起与演变*导读: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
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
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
其实,这种制度来自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不过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限于道教内部,不属于政府行为。
而度牒制度乃属于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
一、早期道教的宅录命籍与戒籍制度早在东汉末年,原始太平道就有簿书录籍的教制制度,在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里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当时的太平道在为道民传戒授箓的时候,要像地方政府登记户口一样来为道民受戒注籍,认为受戒后乃入神仙籍,即是天籍,可以得到上天神的管理:故置善文于天籍,神仙籍与俗异录,当升之时,主籍之神及保人者乃知所部主,奉承教化,各有前后,不可自得。
众神共治,务取合天心者。
①《太平经》认为戒经只能传于善人,并作为上天神护佑的凭证:天喜善人,不用恶子,宜思书言,其文具足,可以自护,必得天福。
②其实,这就是原始太平道早期的戒籍制度,譬如《太平经》还说:中有圣智,求索神仙,簿书录籍,姓名有焉。
当复上为天之吏,案行人间。
③又如:过重使退,地记所受,姓名如牒,不得留止,处有空缺,下人补矣。
④到祖天师张陵建立五斗米教团时,创立二十四治,每治设大治头,下设大祭酒、祭酒。
受过戒的信徒称鬼卒,改治录籍,是称宅录制度: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突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审,令民名法。
⑤五斗米道以师宅为治,乃是一种以师宅为中心的基层宗教组织。
大治头、治头、大祭酒、祭酒等是一方的道官,管理道民的宗教活动。
张鲁管理汉中时,这种制度属于张鲁政权的政府行为。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道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开始是一种散乱的民间信仰。
周朝时期,国家宗教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也开始逐渐成型。
道家思想体系主要由庄子、老子和列子等人创立。
到汉朝,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宗教实践。
白帝山玄天上帝庙、蓝田山吕祖庙、龙虎山成昆道观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道观的创立,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在明清时代发展的最为盛行。
道教崇尚自然,注重修炼,开创了道家修炼、布施、拜神、卫星等众多流派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扩大,吸纳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教教派和道教寺庙来完成的。
道教教派包括全真派、玄门派、太极派、丹阳派等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道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云观、武当山、青城山、龙华寺等等。
这些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像、神庙等都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价值。
此外,道教文化也通过文学、音乐、演艺等形式进行传承。
道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道教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哲学思想和世俗道德方面的贡献。
道教哲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强调个人修炼和达到心灵自由。
其中,“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它代表着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被视为“有无之间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导读: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
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
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些道教传统,加之近30 年来一直专致于道教传承,对正一派授箓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故撰文以飨读者,以期抛砖引玉。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一般认为,正一派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
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
若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或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
张道陵居鹤鸣山,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均在其内。
《正一法文经》有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
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斗米道教义施政理民。
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
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得有一套科仪章法,这便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形。
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嗣教。
嘉熙三年(1239)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开始。
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赞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佩箓三元,蜚声八极,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
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
整个元朝入主中原89 年,历七代天师,皆赐二品银印(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金印、视一品),主管三山符箓,恩遇隆极一时。
什么叫“传度”?什么叫“授箓”?一、什么叫“传度”?什么叫“授箓”?“传”是传承的意思,“度”是度化的意思,凡是有道教信仰的人,首先要有师承,由师傅引进道门。
经过传度后,即取得了由凡入圣的第一级阶梯,就有了师承、道名、字辈,也就是说,终生有了信仰的依靠。
传度之后,经过若干年的修炼,积功累德,就能取得授箓的资格。
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
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
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
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凭箓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二、传度、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传度和授箓是道教千余年来形成的一种传承规范,其主要意义有:(一)法天地,敬祖宗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
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
首先,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
《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
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又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
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二)明师承,皈三宝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
在民间,宗枝传承则称为“字辈”。
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
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的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一道又为五斗米道,侍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崇信天师道亦称正一道。
天师道由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
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
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
而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
后与巫鬼群体发生了大规模宗教冲突。
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而被赶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败,在大巫师张修的带领下,急跌天师道的教理,创立五斗米道。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
天师道由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
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子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几千年的道教历史。
授箓传度授箓传度天师道的授箓传度源远流长。
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斜遍行。
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明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密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
'这是符箓的根源和符录的开端。
早期天师道入道采取交米登箓和蓄养弟子的办法,北魏寇谦之在道教仪式时,改在道场上用授箓的方法,接受入道者,开授箓的先河。
盖箓本是道士之中秘密传授的文契,箓中有仙童玉女、将军吏兵等众,可供法师驱策。
是以玄坛科戒中有一条就是道士不受箓职的,不能为人章醮。
因为没受箓职的道士,本无灵官将吏可供役使,天曹无名,纵然章醮亦不灵验。
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传播与影响道教和佛教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们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从它们传入中国以来,道教和佛教一直是中国社会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一、道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道教起源于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它最早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并且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道家学说以《道德经》为代表,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道教的历史中,其传播过程多种多样。
首先,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宫廷中受到皇帝的支持和推崇,皇帝将自身视为道教的传人,并大力发扬其思想。
此外,道教也通过民间传统文化的方式传播,例如道教文化节日、道教寺庙等。
道教的传播途径丰富多样,使得它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中。
道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提倡个体内在的修行和内心的宁静,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信徒常常追求长寿和健康,注重自然的观念,这在中国民间医学和养生文化中得到广泛体现。
此外,道教也在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道教更早,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
佛教起源于印度,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人民的痛苦,并通过修行实现智慧与慈悲。
佛教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大般涅槃经》为代表,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并且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的佛教寺庙和佛教艺术被广泛发展和传承。
通过翻译佛经、弘扬佛教思想,佛教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佛教提倡慈悲与智慧,教导人们要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他人。
佛教的这种倡导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佛教艺术发展繁荣,佛像雕刻、佛教音乐等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授箓的目的和意义演说稿各位大师、各位箓生、各位道长:大家下午好!箓坛安排我做一个关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的讲座。
我想,就我们道教的传承来说,主要表达在学道与修道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靠“授受”,就是我们今天举行的授箓仪式,由箓坛大师带着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
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家入了道门以后,要自己去修学、自己去体悟“道”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箓坛就是这两个方面的表达。
从形式上讲,箓坛是授受、传度的场所,从意义上讲是要大家领悟大道,上午三位大师所讲《道德经》的思想与精神,就是引领我们去领悟大道的一种方法。
授箓是正一派一个重大而神圣的,在全真派与之相对应的是传戒。
对于每一个正一派道士来讲,这样一个活动在我们入道、修道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通过这样一个仪式,使我们先于其他人有了升仙登仙、修道得真的法梯与航船。
授箓作为正一派重大而神圣的教务活动,作为一个正一道士,我们就首先应当了解“正一派”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内在含义。
我们知道,道教有两大宗派,正一派从老祖天师立教开始,全真派从宋元之际的王重阳祖师开始。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只是两个道派的名称而已,也就是两个名字而已,并不一定有什么内涵。
其实不然,这个名称就包含着我们所追求的意义。
“全真”追求的是“真”,要“全其真”。
如何“全其真”?就是要“行真功,践真行”。
也就是道教所追求的“返朴成真”的“真”,也就是“道”的根本属性。
那么,“正一”是什么意思?老祖天师当时立教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道经告诉我们,老祖天师得到太上道祖亲授他“正一盟威之道”。
也就是说“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亲授祖天师的,要在以信行正一演教布化。
因而正一之道从老祖天师立教之时就开始了,就成为我们入道、学道、行道人的目标了。
那么,“正一”具有怎样的意义呢?《云笈七签》中说:正一者,真一为宗。
元代道教文化的观念演变与传承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演变与传承。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不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教文化的观念与传承也发生了很大的演变。
在元代的历史进程中,道教教派的形成以及对于道教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元代的道教教派形成元代时期的道教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教教派的形成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元代的道教教派主要分为三个:正一派、全真派和妙真派。
其中,正一派是元代最主要的道家教派之一。
它的祖师是张陵,传承了张角的思想,并发明了五斗米道,其主张以五素为宗旨,旨在通过修道来实现对个人自身的修养和对社会的改善,鼓励教众依法修道,不谋世利。
正一派的附庸教派甚至遍及整个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并得到了元朝官僚的支持。
全真派则主张强调与世俗界的联系,认为世俗的秩序是可以被道教改造的。
全真派的创始人是王重阳,其弟子孙思邈撰写的《至真要诀》也成为了全真派的重要经典。
全真派在元代中期的时候也是非常兴盛的,教众遍布全中国。
妙真派则是元代的比较小的一个道教教派。
其创始人是雪竇重顺。
妙真派的特点是强调静坐冥思,认为只要在内心中寻找到真灵真性,就可以达到超脱轮回和成仙的目的。
妙真派虽小,但在元代却得到了重视,它的传承对于其他道教教派的发展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
元代道教文化的观念演变元代各个教派在道教文化的传承上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形成了不同的观念。
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道教的外向化发展和对社会事务的介入增加,道教信仰开始向着日益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元代道教文化的外向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道教教派的形成中。
正一派、全真派、妙真派等一些道教教派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
这使得道教的威望日益增加,其影响力也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道教文化逐渐从宗教信仰向社会文化转变,道教徒们不仅关注内修个人的修养,也开始探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并逐渐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浅谈道教正一派的传度与授箓(图为壬辰年西山万寿宫传度现场摄影:蓬莱外史)在我们玄门中,想要成为一位能与“神灵”沟通的正一道士必须要经过传度与授箓两种道教仪式方可达到。
其中,通过传度仪式将成为正式的玄门弟子(道士),而通过授箓仪式将成为可在法坛上与“神灵”沟通的玄门弟子。
传度传度谓教门师尊向弟子传授度世之道法。
道教重视师承关系,接受师承时,必须立誓守戒,不二法门,亦礼拜三师(度师、保举师,监度师),然后才得传度世之法。
《道藏》有《太上传度仪》一卷。
出家指道士的修行方式。
道教中出家有两种、—为出恩爱之家,另一为出诸有之家。
出恩爱之家指上离父母之亲,下辞祖宗之嗣,弃世俗荣华富、儿女私情,去询请玄业,参习道教经典教义、法术武功。
出诸有之有家指道士入道门之后,勤行修炼,免离三涂,离三界爱,登人九清(贾善翔《太上出家传度仪》)。
出家在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出家。
九祖沾恩,出家议式十分严格。
道徒在出家授度仪式上首先礼拜三师,听讲出家因缘,告别父母、礼拜君王、礼拜自家先祖,拜别亲知友朋,然后由度师脱去俗衣、穿着道履、道裙、道服、道冠,手执道简,传授初真戒条,表示万式成为道门弟子,从此称谓“十戒弟子’、或“智慧十戒弟子”.“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简道士”。
道土每授一种经戒、都要准备表示坚守诺言的信物,用朱笔书写姓名、年、月日等,授度完毕,将其一分为二,法师与弟子各持—半,作为道士出家的凭证,也作为师徒之间的信物。
师徒反目,道士还俗,法师将半份信物还给道徒,师徒关系解除。
隋唐之际,道派不同、授经不同,授戒的品位不同信物的多寡和种类也不同,除信物外,还要立定授戒盟文,盟文写在所受戒条之后,内容包括:受戒弟子姓名。
出生年、月、日,籍贯受戒法师姓名,道观名称等。
通常,传度仪式在道观的大殿内举行:第一步,受传度的修道者沐浴清洁身体,并依照传度礼仪身着崭新的道袍,跪在大殿神像前。
其次,高功法师上表,念咒掐决,在受传度者头顶书金光符与护身符。
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时间:2009-06-18 09:45来源:龙虎山道教协会作者:张金涛点击:1025次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箓仪繁杂,今人或有不解者。
究其实质,乃关系到道法传绪的一个主要方面。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说:“凡行持之士,必有戒为先,次以参究为务。
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
止佩一法、一箓、一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由来已久。
一般地说,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
其时,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2)”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候,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
”依此说,则第四代天师张盛在龙虎山大规模地开坛授箓确也不假。
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
道书载张道陵居鹤鸣,“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内。
《正一法文经》有“天师(道陵)稽首问太上”、“天师稽首称善而退”等字样。
又云:东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3)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椐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半米道教义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
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地有一套科仪章法,这应该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型。
两晋南北朝时期(317-589),原来的天师道开始分化,宗派迭出,又经北魏寇廉之的改革,南朝陆修静之整肃,逐渐地形成三大法坛,即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法坛、龙虎山正一宗坛,各自开坛传箓,故又称“三山符箓”。
此期,龙虎宗也逐渐地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转变。
六代天师张椒“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诸阶秘箓传度世人”(4);八代天师张迥,“日列真人诸阶品箓于净室中,严奉六时香火,终身不怠”(5);九代天师张符,“传守真人之法,经箓尤显于时,四方仰之”(6)。
传至十五代张高,龙虎山天师道符箓文化大显于朝,唐玄宗亲自召见,“命即京师(长安)置坛传箓”(7),箓牒正式列入朝廷官方管理的范畴。
唐会昌中,武宗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
五代之季,曾以“铸铁环卷数万继之,至宋初铁卷箓尤盛”(8)。
南宋建炎年间,南昌西山道士何真公奉晋朝许逊为祖,创立净明派。
至此,江南道派有四大法坛,各以祖师道法授箓传度。
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嗣教。
嘉熙三年(1239)“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9),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开始。
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赞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佩箓三元,蜚声八极”,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
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
”(10)整个元朝入主中原89年,历七代天师,皆赐二品银印(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金印、视一品),主管三山符箓,恩遇隆极一时。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赐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
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对授箓传度的斋仪章法作了系统规范的整理。
洪武二十三年(1390),上谕礼部“严禁伪造符箓”。
其时,“天下符箓,出此一家(龙虎山)。
” 明朝历代天师虽掌天下道教事,但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道士授箓制度仍限于正一派实行,金元时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派仍实行“传戒”制度。
授箓与传戒,在斋仪格式、名称、职级等均有所不同。
如正一派授箓按《三洞修道仪》列正一盟威、金刚洞神、太上高玄、太上升玄、中盟、三洞、上清大洞共七等宝箓共八十四阶品,其中正一盟威箓二十四阶品。
据《授箓次第法信仪》载,受法职位又依次有正一法位、道德法位、洞神法位、升玄法位、洞玄法位、五符法位、河图法位、洞真法位、毕道法位共九个等级,名目繁多,规仪烦杂;而全真道之传戒则实行邱处机所制定的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称为“三坛大戒”。
但若从道教义理的角度来看,授箓与传戒所体现的教义思想均是一致的。
清乾隆中期,宣布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族宗教,天师地位由一品一度降至五品,后复三品,可见天师道与官方已由重视变为冷遇。
尽管如此,摄于民众的信仰和传统的习俗,清王朝仍赐天师世袭嗣教,加恩视正三品,并“永为例”(11)。
清代,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在原来授箓的规仪上进行了改革,作《天坛玉格》,删去了一些繁杂的科仪,箓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加《上清大洞经箓》。
至清末,由于列强凌辱,农民起义,国内政局动荡,清王朝土崩瓦解,全国性的授箓传度被迫中断,这一中断,便将近百年,随之而来的是经箓散失,规仪失传。
1991年10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中国道教协会和地方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建国以来首次恢复对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箓仪式在嗣汉天师府举行。
这次授箓基本上依据《天坛玉格》的规仪,由“三大师”(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主持,历时三天,取得了成功,在港澳台和东南亚以及国内各宫观道院引起了轰动。
尔后,一年一度遂成定例,扩大了嗣汉天师府作为道教正一祖庭在海内外的影响,使天师府与海外道教界建立起持久的、良好的友好交往关系。
1995年12月“下元节”期间,经国务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国道协领导、嗣汉天师府承办的“中国道教正一派首次开坛授箓传度醮典”在天师府举行。
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南、吉林、甘肃、贵州等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弟子参加授箓大典。
这次醮典,以天师府何灿然道长为传度大师,上海道协陈莲笙会长为监度大师,江苏茅山周念孝道长为保举大师。
同时聘请中道协副秘书长张继禹,天师府主持张金涛,苏州薛桂元,上海凌晋明,浙江施书宝、湖南董叔和等德高望重的道长分别担任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坛大师、护戒大师、护道大师,体现了中国道教正一派的坚强团结和统一,也标志着中国道教事业在新时期的全面复兴。
二、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若用一般世俗的观点来解释道士授箓,认为无非是授给一定的“法职”,相似于社会上颁发的“文凭”,“任命书”之类。
这种解释是很肤浅的。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
(一)法天地,敬祖宗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
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
首先,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
《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
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又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12),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
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二)明师承,皈三宝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
在民间,宗枝传承则称为“字辈”。
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
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的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中断了四十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
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 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
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
这样,法派未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
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师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授经箓。
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
道经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
所以《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
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13)。
古代传授经箓,要求箓生要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
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14),可见对经箓传授的重视。
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太上老君《道德经》为主。
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也是围绕《道德经》而展开的。
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三)受戒律,发誓愿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15)。
故在授箓中也同时必须受戒。
道教受戒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
因为“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捡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16)道教的戒律很多,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宗派之间又会增加不同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
纵观种种规戒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等等。
这些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1991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的率领下在祖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
从上述“十二愿”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忠于国家),“孝”(孝顺父母)、“慈”(慈爱万物)、“俭”(俭朴自守)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四)颁法职,宣教化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其意义有三: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
这是宗教神学观在授箓传度中的体现。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五戒八戒,然后受箓”。
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
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这就是说,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