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决策与消息.doc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1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作者:王全弟赵丽梅「内容提要」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
本文借鉴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现状,提出了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1890年,美国私法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的概念。
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隐私权作为公民人格权利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并呈现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
然而,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立法的当务之急。
一、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1]一般认为,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等。
[2]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尊严、权利、价值的认识而产生。
与英美法系国家极度重视个人隐私不同,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长期缺乏隐私权的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通讯传播信息的发达,隐私权才开始取得宪法和私法上的地位,受到比较完善的立法保护。
法国、德国等国家先后制定了法律和单行法规,或以判例的形式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进行保护。
即使在一些尚未承认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民事权利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公民的隐私也在名誉权或者其他相关民事权利的名义下得到不同程度的间接保护。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网络隐私权是指在互联网上个人、单位或组织的个人信息、通信秘密等权益得到保护的一项权利。
网络隐私权是人们的隐私权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扩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法律上,如何保护网络隐私权,是当前我国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国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基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
这个规定为保护个人信息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我国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经正式实施,其中包括了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同意权、访问权和更正权等四项权利,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了更明确法律依据。
2017年,我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对采集、使用、处理等行为作了详细规定,并明示了违反规定将受到法律制裁的处罚措施。
4、其他相关法律此外,我国还有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规定,在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二、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1、保护范围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个人信息、通信秘密、个人纠纷信息等方面。
其中,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职业信息等,通信秘密包括短信、邮件、聊天信息等,个人纠纷信息包括婚姻状态、财产状况、医疗记录等。
2、保护内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采集、使用和保护。
针对采集,网络公司必须明确告知个人信息来源、用途、范围、方式等方面。
针对使用,网络公司必须严格限制个人信息的用途,不得超出明确告知的范围;同时,不得泄露与个人信息相关的通信秘密和个人纠纷信息。
针对保护,网络公司必须采取合理措施,确保个人信息不受非法侵害。
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制定实施规定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实施规定,明确相关条款,规范网络公司、网络用户的行为规范,从而保障网络隐私权得到切实维护。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1. 引言1.1 概述网络隐私权是指个人在网络上享有的隐私保护权利,包括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受非法侵扰及公开的权利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利用变得日益频繁,导致网络隐私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侵犯。
强化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不仅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必然需求,也是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只有建立健全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个人信息泄露、侵犯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
本文将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意义、法律保护措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网络隐私权维护的困难与挑战以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案例分析等多个角度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强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认识,提出完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建议。
2. 正文2.1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意义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在于保护个人在网络上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多,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是每个人的重要资产,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通讯录等,如果这些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将给个人带来严重的财产和精神损失。
保护个人隐私权。
每个人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不希望被他人窥视和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在于限制他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确保个人隐私得到尊重。
维护公民权利。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在于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包括自由言论权、人格权等,确保公民在网络上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在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隐私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重要保障。
加强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维护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一、网络隐私权的定义网络隐私权是指个人在网络上所享有的行使自由、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
网络隐私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护、网络通信的隐私保护、网络使用活动的隐私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网络隐私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除了需要政府和企业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自律规范外,也需要广大网民自觉维护自身隐私权益。
网络隐私泄露可能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事业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危及人生安全的严重后果。
因此,保护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保障个人利益、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之举。
法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实质是要求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遵守法规,确保网络使用活动的合法、正常和安全。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规范来保护网络隐私权。
例如,欧洲联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加州的《消费者隐私法》(CCPA)等。
在中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也逐渐完善,在《电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中都有涉及网络隐私保护的规定。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隐私泄露和侵犯也在不断增加。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一些企业或政府机构往往忽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或者因为监管不到位而擅自侵犯个人隐私权。
2、金融等领域上的利益冲突。
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3、社会舆论环境。
一些网民对于自身的信息流出并不是那么敏感,甚至主动将自己的信息披露在网络上。
另外,如果网络空间中存在着隐私侵犯,而对此行为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力打击和合理制裁,则也难以维持网络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隐私保护的执法和监管,提高社会舆论的普及度和敏感度,同时也需要企业和个人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和规范,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和稳定。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隐私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网络隐私权是指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和通信内容受到保护的权利。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流通的不受限制,个人信息的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成为了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旨在保护个人信息免受盗用、滥用和非法收集使用的侵犯。
在国际上,有许多国际组织和协定致力于推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从1990年开始就多次讨论了网络隐私权的问题,并于2012年通过了一份关于网络隐私的决议。
欧洲人权公约和欧洲数据保护指令也为欧洲国家的公民提供了一定的网络隐私权保护。
在国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网络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通信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分别规定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和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个人信息为主题的专门法律。
个人信息保护法主要包括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传输和存储等方面的规定。
根据该法律,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并且要经过信息主体的同意。
个人信息的处理者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个人信息的违法收集和使用行为将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国还建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职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监督管理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
该机构负责颁布和修订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开展个人信息的安全审核和监测工作,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处置。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尚未完善,导致一些企业和组织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不规范和违法行为。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执法力度仍然不够强大,导致违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打击和惩罚。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网络隐私权是指个人在网络上享有的关于个人信息、个人通信和个人活动的隐私保护权利。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隐私权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泄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
为了保护网络用户的隐私权,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
这些法律保护措施的制定对于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旨在保护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利。
国家规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个人的隐私信息进行了保护。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包括了个人信息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并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使用、处理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者在收集、使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过用户同意。
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这一规定规范了网络运营者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保障了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包括了对于个人通信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和权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知悉国家秘密后,应当严格保守,不得泄露。
对于网络通信中的保密内容,国家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未经许可,不得窃取、刺探或者以其他方式获取他人的通信内容。
这一规定保障了网络通信中的隐私权,防止了通信内容的泄露。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包括了对于个人活动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属于具有保密性质的信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不受非法侵入,并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对于个人活动的保护,国家也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保护个人活动的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意义重大。
它保护了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防止了他人对于个人信息的侵犯。
它规范了网络运营者的行为,促使网络运营者尊重和保护用户的隐私权。
浅议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加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一方面能更好的规范网络技术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更好的维护公民的个人尊严,保护公民的合法人格权益,倡导健康的社会风气,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及其内容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始于19 世纪90 年代,由美国法学家布兰戴斯和沃伦首次提出。
在我国学术界,张新宝教授认为: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①网络隐私权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而新命名的一个非法定的术语,目前国内外都没有明确其定义。
我国学者赵华明认为: 网络隐私权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②笔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专属于自然人的权利,是自然人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综合性人格权,其权利由自己支配,非经本人同意,不受非法侵犯。
二、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侵权形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我们足不出门就可以尽知天下大事,另一方面也侵犯着我们的个人权利。
在一个无国界无地方区划的虚拟自由王国中,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数不胜数。
从侵权的主体来划分,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人的侵权网络的方便快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个人数据呈现在第三方的应用平台中,而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在未经权利人同意的前提下,公开传播他们的隐形的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信息,侵犯权利人的知情权、选择权,给权利人带来无形的压力、痛苦。
到现在为止,计算机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这种个人侵权方式表现得很普遍、直接,在技术层面上也更难掌控。
( 二) 网络经营者侵权网络经营者是个人数据的保管者,应该采用安全技术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
浅析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法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浅析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摘要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迅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迅速向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催生出大量的新兴产业,明显加快了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快速转变,网络在极大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改善当代生活质量的同时,其广泛覆盖性、快速传播性以及极大公开性,对人们隐私的隐蔽性造成了很大挑战,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也随之日益受到各界关注。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个人数据法律保护自律目录引言11.侵害网络隐私权的形式2 1.1.在免费软件内安插广告2 1.2.黑客肆虐21.3.雇主监视雇员31.4.政府监控31.5.不当泄漏他人资料32.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必要性42.1.维护公民的价值、尊严和安全42.2.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43.网络隐私权的保护53.1.技术手段53.1.1.运用软件53.1.2.运用防火墙和加密技术63.1.3.网站加密用户信息63.1.4.P3P隐私参数选择平台63.2.教育网络使用者73.2.1.不随意泄漏个人资料73.2.2.了解网站的隐私权政策及是否经过认证7 3.2.3.使用内外网技术73.3.鼓励业者自律74.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之现状及建议84.1.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之现状84.1.1.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84.1.2.隐私权作为一项单独民事权利的地位仍未确立8 4.1.3.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不便操作8 4.2.我国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建议94.2.1.完善网络隐私权的立法94.2.2.鼓励制定行业行为自律准则94.2.3.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规则的制定94.2.4.增强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10结束语11参考文献12英文摘要13引言网络的诞生与飞速发展给技术和经济领域带来巨大变化,同时对传统的法律制度和框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隐私权保护的新问题。
论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论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1. 隐私权的定义和意义
隐私权是个人自主选择其个人信息是否公开的权利,它被认为
是人权的一部分。
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它涉及到人
们的尊严、自由和自主权利。
2. 隐私权的法律框架
在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框架是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
各
国都有不同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隐私。
例如,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
条例》(GDPR)和美国的《隐私权法》等。
3. 隐私权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些措
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隐私保护机构、加密技术的应用、用户教育等。
4. 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平衡
在保护隐私权的,还需要考虑与其他权利的平衡。
例如,安全
需求、社会公共利益等。
合理平衡各种权利的冲突,是隐私保护的
重要问题。
5. 国际合作与隐私权保护
由于网络跨越国界,跨国隐私问题也日益突出。
国际合作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协作、分享经验,建立跨国合作机制,共同应对隐私问题带来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权。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决策与信息,《决策与信息》:程超字数:3292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而当今社会对网络的深度依赖以及个人隐私在网络环境下极易遭受侵害,亦使得我们急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加强信息技术防范,以强化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促进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
本文借鉴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现状,对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进行了相应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个人数据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中图分类号:D901文献标识码:A一、网络隐私权与传统民法隐私权的比较(一)隐私与隐私权。
个人隐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法学家的关注,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对人类人格尊严的维护。
“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生活的高强度与复杂性,这导致了某种程度上与世隔绝的必要,而人类在文化的微妙影响下,对公众变得更加敏感,因此独处和隐私对个人而言更加重要。
”从隐私到隐私权,是对人们的权利由道德引导向法律规制过渡的结果。
1890年,美国两位私法学家赛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这一概念,认为“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交流的权利”就是隐私权。
自此以后,隐私与隐私权被国际社会和各国宪法、法律广泛承认,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保护。
我国民法学理论通说认为:隐私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包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完整意义的权利。
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等。
(二)网络隐私权。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定论,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于网络隐私权属性的不同认识上:第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一种财产权,这部分学者认为,将网络隐私权等同于传统隐私权,将会给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带来障碍,网络用户应享有对于其基本数据信息的所有权,如果否定了网络隐私权是种财产权,将不利于对其的保护。
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兼具无形财产权和人格权的双重属性。
这部分学者认为传统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性人格权,不具有物质性或财产属性,但在网络空间中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多出于对利益的驱使。
所以,这种权利应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属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仍然属于人格权的范畴。
“网络隐私权”并不是法定概念,也不是颠覆于传统隐私权的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是信息时代人类一项重要的新型人格权利;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与延伸。
笔者持第三种观点。
从积极意义上讲,网络隐私权主要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而从消极意义上来说,网络隐私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的权利。
二、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一)侵权行为。
按照相应标准分类,目前网络隐私侵权的主要形式有非法收集个人数据、非法利用个人数据和非法披露个人隐私等。
这几种常见的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快速性、技术性、全球性的特点,是在目前技术条件和法治环境下难以防范、难以规制、难以追究的侵权行为之一。
(二)侵害结果。
与一般民事侵权的损害结果相比,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并不直接体现在财产权益方面的减损,最主要的后果是精神损害。
精神损害是指受害人在受到侵害后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疼痛两个方面。
但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也可能间接的产生或者引发受害人财产、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三)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侵犯他人网络隐私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要具有相应的因果关系。
具有违法行为的侵害行为与受害人受到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任何侵权行为都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之一。
(四)侵权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无过失即无责任,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特殊侵权)。
在归责原则的适用上,笔者认为,在司法实务中,加害人的过错十分明显,其行为本身实施的事实结果已经说明了这些,因此,无需受害人再加以证明。
三、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国际立法模式探析在一些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
从立法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集合式立法,即在一部法律中将国家和地方政府公的机构与民间机构同时包括在规制对象中进行调整;二是分区式立法,即将公的机构与私的机构分别作为规制对象分别立法。
从保护方式上看其模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他律方式,即由政府制定法律和规章;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律方式,即由行业制定相关规章。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性模式。
美国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主要采取政策性引导下的行业自律模式。
美国政府认为“像这样的数据收集、保护与利用不应当由政府来主导,应当由企业来主导,政府来指导,由企业自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国会立法只起到补充和辅助作用。
行业自律模式的推行并没有使网络隐私权的侵权问题得到解决,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语强制执行力,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二)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规制模式。
欧盟贸易委员会率先制订了一套个人资料保护法。
尽管欧盟所制定的制度规范比较体系化,但是在起实施的过程中仍受到了阻碍。
对网络服务商的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以这些服务商为代表的整个信息产业的成本,挫伤行业发展的积极性,政府主导型立法模式从总体上来讲还不具备统一的立法基础。
四、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其完善(一)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在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我国目前主要是采取立法保护的模式。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001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及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的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可以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上述规定太过于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无法为网络隐私权提供足够的保护。
(二)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笔者建议我国对网络隐私权采取以完善立法保护为主,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与加强技术保护并重的综合模式。
1、完善相关立法。
第一,在为来的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于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独立权利类型的地位并兼顾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要求对隐私权的内容做出原则性规定。
这是对于隐私权予以保护的前提。
明确规定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利于完善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制定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法律,以实现对网络环境中隐私权的专门保护。
完善立法的路径应当是专项立法,制定网络运行和利用的专门法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专门法律的内容包括明确网络隐私权的定义、保护原则、法律适用规范、各种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商业利用规则、法律救济措施等等。
第三,完善其他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之与一般性规定和专门法律规定相配套,进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补充性保护作用。
“在涉及个人隐私权(特别是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相关)的单行法,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电信法等的制定、修改时,应专章、专节或专条规定隐私权的保护”。
对于政策性规定,我们可以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对不适时的规定进行及时的修改,使它们满足对合法权益的现实保护需要。
2、行业自律。
由于网络空间广、信息容量大、传输快,单纯依靠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监督来保护网络隐私权已不大可能。
我国互联网协会已于2001年5月25日正式成立,可以由其负责制定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行业标准,建立适合国情和网络自身特点的保护隐私权的自律机制,切实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3、加强技术保护。
技术保护是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和管理网络隐私的方式。
目前,技术保护被普遍运用于网络领域,取得较好效果。
但加强技术保护,必须促进技术开发和更新,通过不断更新技术,将凡是未经权利人授权或许可的个人网络隐私等信息拒之网络门之外,阻断个人网络隐私被侵害的可能性。
五、结语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一方面对政府的行为越来越要求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对个人的隐私越来越要求强化法律保护。
“若拒绝对私生活给予法律保护,在性质上可能危害个人的自由。
对某人私生活予以尊重,实际上就是承认其享有生活安宁的权利”。
所以,只有在人们的隐私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权保护机制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网络才能发展成为信息交流安全的工具,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注释:赛缪尔.沃伦,路易斯.布兰代斯.论隐私权.侵权法学精粹.2005年第10期.王娟.隐私权基本问题初探.法学家.1995年第5期.参见魏振瀛等.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1页至662页.王利明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杨万秋.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硕士学位,第9页,董梅,李婉平.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评价及构想.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曲直.留给稳私多大空间.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版,第548页.易继明、杜颖.网络时代的隐私权刍议.研究生法学.2001年第1期.张新宝.互联网发展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中国民商法律网”,/weizhang/default.asp?id=13234最后访问日期:2009-04-23。
杨宗建.对网络上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思考.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3年卷.菲利浦·格雷茨亚诺.石佳友译.欧洲对于私生活的法律保护:法国与德国的比较.法学家.2006年第3期.决策与信息| 张燕| 2013/1/4 14:05:57 | 562 | 学术论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论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关系艾瑞网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究竟是什么关系?从时间上来讲,电子商务概念的出现要早于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
电子商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