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难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11
潘先⽣在难中《潘先⽣在难中》叶圣陶(叶绍钧)写作特⾊他是五四运动的第⼀个⽂学研究会的创⽴⼈之⼀,终⾝致⼒于出版及语⽂的教学。
他最重要的⼯作原动⼒是他的座右铭¡°⽂学为⼈⽣¡±。
他是为⼈⽣派的代表作家,表现⼩知识分⼦⼩市民的¡°灰⾊⼈⽣¡±(软弱、⾃私、空虚、苟且、⿇⽊)。
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法;平实⽽富有表现⼒,⾃然⽽纯正的语⾔。
•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
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
我⽣活在城市⾥,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观察到的事物。
作为⼀名⽼师,我了解⼀些教育圈的⽣活,我也记录下来。
在⼀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我关注着中国⾰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创作特点•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
• 叶圣陶发现中国的很多⼈是⾃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
他表达了⾃⼰的不满,希望唤醒⼈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
叶圣陶不仅写故事,⽽且报道社会的谬误。
他的作品不是⽤来消遣,⽽是⽤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们的余暇。
• “……写作的基础是⼀双有洞察⼒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的训练⽽⼀个⼈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活。
”(摘⾃—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 叶圣陶的语⾔是简练⽽感⼈的,他以⽤恰当的词语表述⾃⼰的能⼒⽽出名。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引⼈注⽬。
¡±⼈物分析——潘先⽣• 初读过后你感觉潘先⽣是个怎样的⼈?你喜欢这个⼈吗?• 潘先⽣是⼩镇上的⼀个教员,他的灵魂是灰⾊的。
他没有锐⽓、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
• 在军阀混战的年⽉,逃难是⼈们常遇到的事。
潘先生在难中赏析现代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痼疾卑怯灰暗的人生——《潘先生在难中》赏析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其全部小说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但写的最好的,还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他的教育小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暴露出了教育战线的黑暗内幕,刻画出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卑琐、病态的灰色人生,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教育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25年。
作品分析:主题:《潘先生在难中》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人物形象:潘先生是一个谦卑利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稍有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一旦脱离险境,又开始随遇而安,沾沾自喜。
战争还没有来,只是风闻军阀即将在本地区开战,他就挈妇将雏举家张惶逃往上海,一路上历尽艰辛,妻子和孩子失散,觉得家破人亡,灭顶之灾,找到后又马上松弛下来,开始沾沾自喜,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遇不到了。
其次,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安,往往犹豫不决,左顾右盼。
潘先生全家费尽周折来到上海,刚刚安顿下来,又听到了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意思,他想遵从教育局长的旨意,表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又舍不得留在上海的老婆孩子,想守在妻儿身边,又怕被教育局长“趁此淘汰”,最后,“更从利害远近各种方面着想”,决定还是回去。
第三,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六神无主,又装腔作势,高谈临危不惧的大道理。
潘先生一听到铁路不通,立刻就跑到十字会缴纳会费,以换取红十字会的徽章和旗子,作为“救命的神符”,就这也觉得不安全,风声一紧,又赶紧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寻求洋人的庇护,尽管自己是被迫回到上海的,却在写给学生家长的通告上,讲了一大堆的大道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让大家若无其事地把孩子送来上课。
解读《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在难中》主要写了军阀混战时期,作为小资产阶级一份子的潘先生,面对战乱所进行的一系列避战行为。
他在难中所表现出的对战争的消极躲避、麻木自私的特点,十分鲜明的展现了那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命情态。
我认为在文中潘先生一共有三次“遇难”,第一次遇难时两个地方军阀在附近要开火时,潘于是带着家人乘火车逃至上海。
第二次遇难是在得知教育局长要求准时开学的通知后,潘孤身返回家乡主持开学,回到家却得知铁路不通了,自己与家人相隔两地,音讯渺茫。
第三次是听闻在碧庄地方两军交战了,战争的气息在潘先生周围愈来愈烈了。
这三次遇难,潘都十分“聪明”的躲避了,并且事后他还会为此沾沾自喜,潘就是辗转于这样的悲喜间,一味的躲避,寻找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躲藏。
潘在逃难时有多处具有讽刺喜剧效果的细节,在这里我想仅对其中几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在第一次遇难中,作者叶绍钧并没有描绘潘如何一步步的乘火车逃去上海。
叶单单描绘了潘在火车站坐车时的情景。
但是我认为仅仅是这么一个画面,就可以把潘的形象鲜明的刻画出来:潘自作聪明的调排,让一家四口牵手排成一列,这种尾大不掉的队形注定不可能实施开来,可潘却还自鸣得意,不听他人劝告,在下车时仍采用此方法,至使家人走散。
我认为潘的这一行动正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愚昧不现实以及害怕变革的性格。
也正是这一性格令他遇战而逃。
同时,在这段内容中,运用了大量讽刺语句,如:“他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话一般一站一站递过去。
”这种情态描写显风趣而又凸显的把潘那种小心翼翼但又多此一举的形象凸显出来。
除了对潘戏剧性的讽刺描写,文中还有多处体现了他虚伪迂腐的性格。
比如在潘一家逃至上海入住在一家旅馆时,当茶房来问是否要晚饭,潘的孩子嚷要吃大菜,令潘觉面子挂不住但却故作没事,并且对茶房借口说路上吃过了仅需两客蛋炒饭。
我认为正是潘虚伪而好面子才会在点餐前还要说吃过了这种话,以此搪塞他所认为的“丢脸”。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教案作品共三节,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情节,而让人物在情节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展示其性格特点,不断显露其精神世界。
从第一节看:当战事离潘先生家乡让里尚远时,潘先生就收拾细软,寄存在洋人的“红房子”(教堂)里,急不可待地带着一妻二子奔到自以为‘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的上海躲难。
小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潘先生一家抵达上海后挤下火车到寻旅馆住下的过程,多方面展示了潘先生在这过程中的神态与心理。
下车之前,为了应付“挤”的局面,他对妻儿细心部署,反复叮嘱,其调排是那么精细而“周妥”;下车时奋力向前挤,还兼顾着妻儿,显得那么紧张而卖力;下车之后,一妻一子被人流冲散,他又是那么惊慌失措,“家破人亡之感立即袭进他的心门,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好容易被冲散的“队伍”会合了,潘先生马上就转忧为喜,并认为家人的散而复聚是值得庆幸的乐事。
继而,便是摆出老上海的架式,斤斤计较于两个铜子车费的讨价还价,以及在旅馆装腔作势的要饭要酒,自得其乐等。
从以上这些细节看,其中虽然不无对于军阀战争的灾害的揭露,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主人公在这荒乱局势的沉浮之中,为了自己身家利益而精于谋算的性格特点,以及苟且偷安的卑琐心理。
从第二节看:在上海安顿妻儿后,潘先生又急匆匆地只身回让里,这一方面是为了察看和照管留在家里的东西,另方面则是为了向教育当局表示自己忠于职守,不致因失职而免职。
总之,全是为了一己之私利。
潘先生赶回让里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起草开学通知书,一是向红十字会索取会旗与徽章。
在做第一件事时,他摆出一副热心教育的姿态,在通知书中大唱什么“子弟的教育犹如布帛菽粟”,在战争中送子上学“是地方和国家的荣誉”等高调,其实,他对于学生上学并不留心,表面上的热忱,不过是为了讨好上司而保住饭碗罢了。
因此,通知书上堂皇的言论,正是对他卑琐行为的绝妙讽刺。
在做第二件事时,他更装扮出慈善家的面孔,又是“缴纳会费”,又是宣称愿意把学校“作为妇女收容所”,其实他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弄个护身符以保住自家财产和妻儿安全。
第十六课潘先生在难中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
1911年中学毕业,由于家境清苦,无力升学,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殄先做小学教师十年;l921-年后,在中学、大学兼课,并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作编辑十余年,主要精力是用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上,编辑过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旬刊》和《小说月报》等。
叶圣陶在中学时代,由于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对小说发生了兴趣。
1914年他开始用文言写小说,“当时的小说多写平凡的人生故事”,也就是小市民的贫困生活。
一年多后便停笔了。
直到“五四”之后才又用白话文写作,1921年元月,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二十和三十年代,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飞《火灾》飞《线下》、《城中》龟《未厌集》、《抗争》,《四三集》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
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曾被茅盾誉为当时的“扛鼎”之作。
早期短篇小说的特色正如茅盾指出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从事教育飞编辑工作,1945年出版了散文、杂文集《西川集》。
解放后,叶圣陶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教育出版社社长,历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
二、赏析1、中心思想通过潘先生在军阀混战中逃难与谋求生存的故事,成功地显示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没有是非原则、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思想性格。
2、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实现其性格特征。
1924年浙江军阀混战,潘先生是把自家的性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于是带领全家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气十足,得意忘形,处事待人没有原则,不讲品行,得过且过,逆来顺受。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8潘先生在难中一、作者简介:《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作品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二、创作背景:“五四”到“五卅”之间这段时间里,革命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当时社会状况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通常是卑琐难堪的,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看不清前途,理想幻灭,彷徨于灰色人生中而不知所之。
作者就在此社会生活基础上,描绘出了一个庸俗苟且、卑微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作品主要人物:潘先生、潘师母等。
三、文章内容简介:小说以1924年江浙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小镇——让里的小学校长潘先生,他的灵魂是灰色的。
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
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
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
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
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
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
在租界地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吟起了诗。
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个片断,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
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自己不辞而别,若是上司追究起来,就会丢掉学校里的职位。
考虑到这些,他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
为了“抢头功”,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之事。
潘先生在难中赏析
1.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2.作者作品:小说:长篇《倪焕之》短篇《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
3.作品特点:小说叙事冷静客观,描写准确细致,语言贴切精炼。
"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4.《潘先生在难中》
(1)背景:1924年爆发的江浙军阀混战;
(2)主题思想:文章以“逃难”为主题和线索,批判了潘先生这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发出了改造人生的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
5.潘先生性格特征、形象意义
(1)潘先生性格特征:自私庸俗、卑琐;没有国家意识、只关心家人,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2)形象意义:通过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评,也是对那个军阀混战的社会的批判。
6.小说现实主义特色(艺术特色)
(1)人物放在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之下刻画,突出社会环境的动荡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2)冷静、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细节,细腻呈现社会
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揭示了人物的灰色人生。
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
(3)语言准确细致、贴切精练朴素、简洁,笔调幽默;结构严谨,结尾巧妙等艺术特色。
(4)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
读书报告——《潘先生在难中》中文系1003班莫婷玉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叶,原名叶绍均。
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于“五四”时期开始白话小说的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膈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绍均的全部小说作品中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长年的教员生涯使叶绍均对现代中国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详明,对学校观察得细致入微,对教员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希望欲求、心理活动了如执掌。
他的“教育小说”的基调是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通过教育界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
他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同情。
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员在旧社会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
与此同时,叶绍均对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和审视。
《潘先生在难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历来被称为最能代表叶圣陶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作品。
二、内容概要《潘先生在难中》写的是军阀混战时期,教员潘先生的故事。
第一场是战争即将来临时,潘先生携妻小逃离小镇,奔往上海。
在上海,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借”成为了他眼中的“圣地”和“天堂”。
他不住地庆幸,自己和家人及时的逃了出来。
他饮酒,他作文,没有了逃难时的慌乱和对战争的恐惧。
第二场,是潘先生在到达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接到了教育局长打算开学的通知。
为了不丢掉工作和他的“育人”的精神,他不顾潘师母地劝阻,又回到了小镇——碧庄。
看到家中一切与离开时没有什么不同,潘先生不安的侥幸心理得到了安慰,他为自己回来的决断感到骄傲不已。
学因为学生逃难是开不了了。
无聊的潘先生始终觉得不安,于是他借自己教员的身份以必要时借教舍作为治疗所为由缴费成为了红十字会的会员,红十字的旗子和徽章成了他救命的神符,也成了他妻儿的救命符,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并且,他还把向办事员讨取的用来挂在学校侧门的旗子挂在了自己的家门上,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