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秉诚:科学与信仰
- 格式:doc
- 大小:12.58 KB
- 文档页数:1
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我国最早论及“科学精神”的学者是任鸿隽先生。
1916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
”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在1941年所撰“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提出了三种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合,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
1996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
2011年,杜祥琬院士在南开大学面向青年学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时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由科学精神自然导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在国外关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中,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Merton)的论述最为系统。
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科技共同体理想化的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祛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通过被科学家内化形成科学良知。
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他可以从体现科学家的偏好、从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和从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的义愤的道德共识中找到。
[1]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莱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在“科学精神”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尤其体现在激情(enthusiasm)、创造性和诚信三个方面。
[2]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与信仰-微言(校对版)科学与信仰-微言(校对版).txt科学与信仰————一位医学科学家所亲眼看见的上帝这是我写给一位老同学的信。
五十年代初在校时,他是班上最进步的同学之一,曾一再在会上公开批判我的信仰,措词极尖锐。
当时我不曾同他辩论,一因环境不允许,二因我觉得辩论无益,惟在事后照常以诚相待。
毕业后各分东西,迄未能重会,各自在生活上均历经沧桑。
我来美后他辗转得知我的去向,曾两度来信致意,并为他当年对我的批判致歉。
时至今日,我深感有必要对他和所有其他同学较详细地谈谈我们的信仰,否则,势将成为深重的遗憾。
当年的同学中有些人现已作古,再无相谈的机会,今后岂可一误而再误?故于工作之余抽暇完成此信,准备复印成册,陆续寄给联系得到的同学和朋友。
这些同学友好,如今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相当高的文化及学术水平,又在中国大陆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度过大半生,思想状况有其特点。
所以此信的内容不能不充分考虑这一思想及生活背景,而有所侧重。
有些弟兄姊妹看过信稿之后,建议加以适当修改,以便给其他情况类似的朋友们看。
于是根据他们的建议又作了一些删改和补充。
信中相关的人名则予以省略。
在末后的世代中,神将得着一大批人归向他。
我们相信神会用不同的方式得着不同的人,求神在这一粗疏的信件上加上他的祝福,使它有助于让知识界的亲朋好友认识创造天地万物的独一真神,则我于愿已足。
信稿中部分资料引自「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历史的焦点─中东」和「大灭绝」等书,谨向各书之作者致谢。
微言1994年2月科学与宗教信仰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第一章20节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诗篇第十九篇1节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箴言第一章7节某某兄:来信提及四十年前在京时你我之间在信仰问题上的歧见,并为那时对我的批评致歉。
此事原是当时的形势使然,何足介意。
唯就我而言,在当时的处境之下实难所欲言。
科学不是信仰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科学不能代替信仰,也不能代替艺术。
科学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只是一种人类无法拒斥但又有其限度的生存方式。
我们应该在顺随科学的同时更顺随那超乎科学的东西。
科学不是信仰,这句话中的科学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广义的、等同于正确或真理的科学,而是指狭义的、严格意义的、像近现代自然科学那样的东西。
在这一意义上,科学当然不是信仰。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说科学不是宗教、科学不是艺术、科学不是文学、科学不是哲学、科学不是气功,等等。
诸如此类的说法并非全然的废话,而是可以诉说一种常被忽视的事情。
但是,在表明想要诉说的事情之前,必须首先澄清两方面的误解。
一方面,科学不是信仰不同于近年来的反伪科学运动。
在说科学不是的时候,是想对科学有一种严格的界定,而不是把什么东西都叫做科学。
就此而言,这与近年来的反伪科学运动是一致的,因为后者想把那些不是科学而又冒充科学的东西统统从科学中清除出去。
但是,科学不是信仰与反伪科学运动并不全然一致。
当反伪科学运动试图把中医之类的东西也从科学中清除出去的时候,它是认为中医之类的东西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即使有一些疗效,那也是表面的或者无足挂齿的。
但这里的想法不是这样的。
这里也可以说中医不是科学,但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医是错误的,是没用的,而只是说,中医与近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是一回事,中医属于中国古代的科学。
而与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并非都是错误的,中国古代的科学也并非都是没有用的。
相反,与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以及中国古代的东西可能恰恰是非常好、非常有用的东西。
梵高的画是与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的东西,唐三彩更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种体现,你能说这些都是错误的、没用的东西吗?另一方面,说科学不是信仰,并非要一味地批判科学主义。
极端的科学主义已经被人叫做科学教,即把科学抬高到一种不恰当的地步,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就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
第 30 卷第 1 期2024 年 2 月Vol. 30 No.1February 2024我们应该如何诠释科学精神?*吴致远,赵文君,刘舒雅(广西民族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6)摘 要:科学精神可以从多角度得到诠释,但诠释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主观化和随意化。
无依据的发挥和不严谨的诠释会造成大众认知上的迷茫,从而不利于科学精神的传播。
诠释科学精神须立足于科学本身,但不可把二者混同。
科学精神的诠释还应在系统性与时代性、开放性与原则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正确地诠释科学精神对于公众准确地理解“科学家精神”,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和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科学家;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文化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62(2024)01-0045-050 引言“科学精神者何?”五四运动前夕就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究问的主题①。
100多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以其亲身实践和巨大科学成就不断诠释着这一主题,科学精神因此而具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获得了时代化、中国化的新形式——科学家精神②,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也因此步入了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再次究问科学精神为何?以正确地说明其与“科学家精神”之间的关系,消除某些认知误区。
目前,对于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哪些内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人们虽然有基本的共识,但仍存在∗收稿日期:2023⁃10⁃27.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2FSH015)。
作者简介:吴致远(1967-),男,河南安阳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史、科技哲学;赵文君(1996-),女,山东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史、技术哲学;刘舒雅(1998-),女,山西晋城人,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史、传统工艺。
科学名人名言大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作者:培根我们需要真理,仅仅需要真理。
千万不可设法逢迎朋友,迁就师长,不得罪任何人。
纵然在这条路上,你可能找到宁静平安,但是绝不会得到任何根本的好处。
作者:奥勃鲁切夫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作者:布鲁诺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
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
作者:布尔韦尔·利顿一个社会,只有当他把真理公之于众时,才会强而有力。
作者:左拉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作者:恩格斯科学是使人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作者:布鲁诺座右铭,是古时训诫文字的一种,多放在桌子上的右边,天天都可以看到,借以鞭策自己。
现代有不少名人喜欢自撰座右铭,借以鼓励自己———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座右铭是:“不媚俗,不媚外,不媚权贵。
”这显示出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
学者章乃器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写了两句话作为座右铭,贴于墙上:“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
”这是实话实说,后来他得到了平反。
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他还将这两句话篆刻在自己的印章上。
革命烈士吉鸿昌的父亲曾教导他说:“作官即不许发财。
”吉鸿昌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他还向瓷厂订做了几百个饭碗,将这句话刻印在碗上,发给全体士兵。
诗人、作家乔羽的座右铭是:“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
”这个“三不主义”,做起来不容易啊。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座右铭是:“自得其乐,善于娱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作者:名人座右铭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
作者:伽利略科学给人以确实性,也给人以力量。
科学的信仰与信仰的科学作者:周文华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1期摘要:在现代社会,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是涉及社会的选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与信仰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既对立又统一的张力关系。
科学使信仰富于理性,信仰给科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
科学与信仰的完美结合便是走向科学的信仰以及信仰的科学。
关键词: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信仰的关系;科学崇拜;信仰危机中图分类号:B;C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15科学与信仰的话题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学者认为,当今社会产生信仰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科学力量的过分崇拜,结果是人的物质生活日益丰盛,精神生活却日渐空虚,甚至无所依托;同时由于科技的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而危及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求限制科学,为信仰留下地盘。
另一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技的落后,中国还没有经历现代化,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这一环节不可省,因此,当前中国不仅不能限制科学的发展,还要大力倡导发展科学。
有鉴于此,如何看待科学与信仰的关系,不仅仅是纯学术问题,更是涉及社会的选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信仰是一种社会现象。
自人猿相揖别,人就未曾离开过信仰,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质朴的原始信仰,到文明社会复杂的宗教信仰,再到理性信仰、非理性主义信仰,人们始终寻觅着自己精神的栖息地。
其间虽不乏幼稚与荒谬,但人们还是虔诚地寻觅着,信仰着;否则,便觉精神空虚,迷惘而不知所向。
《大英百科全书》认为信仰“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1]。
康德认为,对于某一判断,如果主观上坚信其正确性,而客观上却没有充分根据进行证明,这种判断就是信仰[2]。
康德区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时候,也就区分了科学和信仰。
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的思考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19期文宋南平近两年,我多次参加由韩启德主席召开的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座谈会,对科学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认知,也引发了我对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的一些思考。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9年8月,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最大的特色是收藏了钱学森近8万件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
这些藏品全面展示着钱老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期间,钱学森曾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
加州理工学院崇尚创新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对钱学森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正是科学文化氛围的魅力所在,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使我体验到的正是这种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
201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开会期间,校方特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的感人事迹。
罗俊院士团队坚守在由防空洞改建的实验室里,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与冷清,30多年如一日地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测出了当前世界最精确的G值,实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对国际一流的赶超。
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前主席Ja m e s E.F a l ler教授评价,“这个团队的工作非常杰出,为获得准确G值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拥有罗俊、他的团队和这样一个出色的实验室是中国的骄傲”。
罗俊院士的事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同年12月,我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领衔的“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审工作,其中就有罗俊院士。
评审期间,我专门介绍了上次的经历,罗俊院士也获得高票通过。
大家一致认为,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如今的黄大年、南仁东、罗俊等一批科学家,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坚持不懈“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颂扬。
科学与信仰的辩证关系尚可可(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西安,710072)摘要: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之间争论的重大课题。
本文认为科学与信仰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科学的辨识,信仰很容易走入误区,麻痹人们的意识,使人们成为偏激的迷信者。
另一方面,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现,又一次又一次的印证了各种信仰的正确性。
信仰包容着科学,科学又激荡着信仰,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加速融合。
关键词:科学;信仰;辩证;关系;融合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似乎是水火不融的,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的存在,而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然而在科学思维占主流地位的今天,基督教仍然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佛教文化也依然盛行于华人圈内,伊斯兰教文化依然异常精彩。
因此科学与宗教并不是对立关系那么简单。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科学与信仰正在加速融合,我们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不能机械地单一看待它们变化发展的关系。
一、科学涤荡信仰科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科学是以自然界的现实和科学试验为基础的理性思考。
事实和规律既是科学的源泉,又是科学的基石,是科学最本质的特征,表现了科学的唯物主义本性。
没有科学的辨识,信仰很容易发展成为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它会演变成系统的迷信思想、迷信活动、有预谋的迷信组织、邪教组织,容易涌现出一股非理性的、非科学的精神信仰潮流,人们在长期的追逐和“角色强化”中会不由自主地卷入迷信的旋涡。
因此,经过科学涤荡的信仰,可以使其与迷信的区别开来,使信仰引导人们正确的追求真善美。
信仰的迷误,其一表现在把信仰作为世俗权力的工具。
至少在基督教的历史上,人们对信仰的执著及其对思想一体化的期待发生过触目惊心的悲剧,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在信仰的旗帜下大肆讨伐“异端”,同样的手法也见于坚决反抗教会的新教各派。
在这里世俗化的信仰与权力相互依附,有的世俗的统治者干脆以权力相威胁,自立为信仰的对象,在这里信仰成了世俗权力的工具,任何反对世俗权力的行为都可以作为“异端”加以讨伐。
科学精神百年弘扬作者:白春礼来源:《科学》2015年第06期《科学》的历史回顾中国科学社成立于1915年10月25日。
由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发起,前身是1914年为创办《科学》杂志而成立的科学社。
在创办《科学》的“缘起”上签名的九位留学生是:胡达(后改名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任鸿隽。
他们也正是科学社的发起人。
中国科学社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贡献颇大、影响深远。
历史将永远铭记科学社的九位发起人的名字。
1915年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行,发刊词中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
据任鸿隽先生统计:“《科学》至1950年为止,出了三十二卷,以每卷十二期,每期六万字计算,应有三千余万字。
”他估计,有一千多位作者通过《科学》发表了学术观点。
这一时期的《科学》在传播科学理念、介绍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及时传达西方最新科技动态、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科学成就、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科学》杂志复刊,由周光召先生任主编,并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了纪念《科学》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中国科学社老社员、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发问:中国科学社为什么能把《科学》办得这么好呢?接着,他自己给出了回答。
一是《科学》杂志介绍基础科学到中国来,也就是引进了基础科学。
二是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于五四运动前提出了赛先生、德先生问题,《科学》参加了赛先生运动,提倡科学的运动;也较早地从事白话文运动、标点符号的运动,这也算一个重要的贡献。
……还有一个重要工作是介绍科学名词、专用名词。
直到现在我们通用的名词里头还有不少是从《科学》杂志开始的。
三是提倡科普。
这些都很好地总结了《科学》成功的原因。
从1915年创刊,到1985年复刊,再到2015年的今天,《科学》杂志在中国近代科学和文化发展史上,做出了众多历史性贡献。
科学精神在中国作者:张田勘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9期100年前,中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从西方传播到中国。
如今,尽管民主与科学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有时还只是一种话语和态度,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位“先生”播撒的种子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甚至在某些领域结下了累累硕果。
实际上,在100年前民主和科学传播到中国时,启蒙者更看重的是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是获得可靠知识的方法、过程和途径。
与科学相伴并支撑科学的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内核和本质,即实事求是、怀疑和批判精神。
无论是五四时期,还是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科学精神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因为科学探索和研究都依赖于科学精神,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文化同样需要科学精神,当然这也体现在五四传播民主和科学之时。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指出:“科学只要求一切信仰须经得起理智的评判,须有充分的证据,凡没有充分证据的,只可存疑,不足信仰。
”实际上,这就是科学精神中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只有怀疑、批判和实证之后,才会有开拓创新。
五四时期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大钊甚至认为,缺乏科学精神是东方文化的最大弱点之一,由于这样的弱点,导致了中国的积贫积弱,因此主张“竭力铲除种族根性之偏执,启发科学精神以索真理,奋其勇气以从事于动性之技艺与产业”。
五四时期的另一位著名人物王星拱(曾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理科学长)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科学的道德观,要能辨别是非(就是善恶),这是知的方面,又要能取是舍非,这是行的方面。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道德’同科学的‘真实的就是善的’的意思很相同。
”因此,王星拱认为科学能够在知行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取代传统儒家之地位。
至于科学精神的内核—实事求是,也即实证精神,是五四启蒙者更为看重和强调的。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既强调科学和知识的重要,也重视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科学方法。
1928年他在《大学院公报》中指出:“虽专研科学者与日俱增,而科学的方法,尚未为多数人所采用,科学研究机关,更绝无仅有。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作者:冯士超夏炎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18年第10期作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1 6年间(1974年-1989年)受到邓小平14次接见的华裔科学家。
当然,李政道也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
李政道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为推动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成功举办、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立等改革开放之初的重大战略举措,都与李政道的建议直接相关。
这些重大建议都是由邓小平亲自采纳和拍板而定的,在科技史上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数十年来,为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李政道可谓迎难而上、不遗余力、义无反顾。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
但物理并不是他兴趣的全部,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特别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
古今中外,大科学家钟爱艺术,是一个普遍现象。
李政道不仅精于绘画,而且对中国传统工艺,诸如陶瓷、丝绸等也颇有研究心得。
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艺相通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创造力及其对真理普遍性的永恒追求,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
科学与艺术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那就是追求普遍性、永恒与完美。
“我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但酷爱艺术,对绘画、陶瓷、书法、雕塑尤为钟情”,李政道这样描述自己。
他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爱好,促使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李政道认为,中国陶瓷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一格,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开了先河,影响深远。
中国陶瓷从原料选配、造型创作、装饰加工、烧制成型,整个过程都有自己一套独特、完整的语言体系和技术程序,是一个极丰富的文化宝藏。
《游子吟》冯秉诚牧师第一章神存在的真实性一、神的普遍启示1.井然有序的宇宙;2.地球本身是设计的证明;3.奇妙的生物界二、灵性世界1.目睹鬼附身的经历;2.美国心脏科权威的书三、人类的道德律和崇拜神的自然倾向1.人类崇拜神的自然倾向;2.人类良心、道德律的一致四、神的特殊启示1.刘牧师信主和服事经历;2.许医生的得救见证;3.我个人的一点见证五、直接证据--神曾经访问过我们星球六、一些反思(本章参考书目)第二章《圣经》是神默示的一、《圣经》的作者和正典的形成二、《圣经》的教训三、《圣经》的历史性四、《圣经》手抄本的可靠性五、《圣经》的预言六、《圣经》的力量七、小结(本章参考书目)第三章谁是真神?一、佛教1.教主释迦牟尼;2.原始佛教;3.小乘佛教;4.大乘佛教二、回教1.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2.回教的基本信仰三、基督教1.基督教的基本信仰;2.奇异的耶稣;3.耶稣的历史性四、耶稣是独一真神1.耶稣自己的宣告;2.耶稣的超然能力;3.亲友的认同;4.耶稣的复活和《圣经》预言的应验五、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六、辨别诸灵七、真神挑战假神八、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第四章耶稣基督复活的证据一、事件本身的证据1.尸体不见了;2.耶稣复活后的显现;3.门徒改变了二、历史考证1.当事人的见证;2.史学家的记载三、《圣经》预言的应验四、耶稣复活的历史印痕1.纪念主日;2.圣餐和洗礼;3.十字架的荣耀;4.教会的兴起五、学者、专家的证词六、复活之事至今无法推翻七、小结——选择(本章参考书目)第五章现代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一、科学与信仰水火不容吗?二、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1.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夸口;2.勃克感言;3.人能造一个活细胞吗?4.光的本质; 5.非线性三体系统的可测性; 6.人体特异功能; 7.物质是由物质组成的吗?三、基督教信仰既符合科学又超越科学(本章参考书目)1.《圣经》中的科学预见;2.基督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3.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逐渐认识神;4.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第六章创造论与进化论一、进化论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说二、两种模式三、热力学定律四、宇宙的起源1.宇宙不是永恒的;2.大爆炸理论的确立;3.大爆炸理论的超然性质;4.宇宙的起源和科学家的信仰五、生命的起源1.米勒的实验;2.DNA的形成;3.化石的证据;4.地球的生命来自外星球?六、自然选择面对的困难1.进化的原料和动力;2.进化方式:连续式还是跳跃式?3.进化过程:均变还是突变?4.中间环节的缺失七、创造论与进化论八、论战的实质1.基督徒的看法;2.达尔文与进化论第七章进入永生一、罪的普世性1.人人都是罪人;2.《圣经》中罪的含义;3.罪性和罪行;4.如何判断是否有罪?5.人的罪性从何而来?二、天堂和地狱1.生命不灭;2.天堂和地狱三、人犯罪的后果四、神的伟大救恩五、好人不信耶稣也要下地狱吗?六、临终时才信耶稣岂不更好!1.真信徒还是假信徒;2.现代人的难处;3.信耶稣就是永生七、有的基督徒也不怎么样!八、现在太忙了!九、做基督徒会失去自由吗?十、一切都有把握了才能信吗?十一、愿意相信,但觉自身条件还不够十二、天国近了,别再迟疑(本章参考书目)附录:愿主的旨意成全--我得救、蒙恩的见证修订版前言下载电子书下载word包回封面。
冯秉诚:科学与信仰
冯秉诚:科学与信仰
冯秉诚牧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1987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先后在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和西方储备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工作。
1993年后,在威斯康星医学院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
曾长期崇尚无神论和个人奋斗,在神的大爱的感召下,逐渐认识了基督信仰是客观真理,遂决志信主。
1992年复活节受洗。
1997年蒙召专职传道。
蒙神引领,于1999年秋季,进入美国海外神学院学习,后在美国加州获神学学位,并按立为牧师。
冯牧师曾在中国基督徒作家基金会工作,是《游子吟》的作者(里程博士)。
另外著书:《领人归主》。
冯牧师擅长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解释基督教信仰的疑难问题,为重逻辑思维和唯物主义的中国知识份子正确认识基督教信仰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
冯牧师也强调,靠人文的理学只能对基督信仰有入门的了解,真正带领人信主归主的乃是靠着神的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