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

韩岗学校音乐教案

课型:唱歌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歌曲的学唱,初步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品味它经历的百年沧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唱《卢沟谣》,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增加学生对音量的控制力,并进一步调整学生歌唱时的声音状态。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和谐均衡的声音及力度、速度的变化表现歌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点:

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教师唱一个音符,学生找其上方三度音符,并体会和声效果。

2、教师唱一个音符,学生找其下方三度音符,并体会和声效果。

3、总结合唱技巧,介绍三度关系在合唱中的应用。

二、图片导入

1、观赏卢沟桥的照片和千姿百态的狮子。

2、教师简介卢沟桥的历史。

3、学生读P32拓展资料,了解“七七事变”。

三、学习《卢沟谣》

(一)初听歌曲,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歌曲唱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讲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第二段讲了七七事变和中国人民奋勇抗日的故事。

2、歌曲采用了哪些演唱方式?

朗诵、齐唱、合唱。

(二)突破难点

1、找出出现合唱的乐句。

每段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结束句。

2、教师范唱,学生找出两个声部之间的关系。(三度关系)

3、高、低声部分别学习。

4、两个声部配合演唱。

(三)复听歌曲

1、一边听,一边跟随音乐默唱。

2、学生总结朗诵部分的节奏特点,自主学习朗诵部分。

3、问题:歌曲的两段乐谱为什么不用反复记号,而是分开写的呢?

学生比较两段旋律的区别,并唱一唱。

4、小组讨论:为什么使用了装饰音(前倚音)?

模仿语言中的二声,使语言与旋律相融合。

(四)完整演唱

1、教师钢伴,学生演唱两段旋律。

2、听原唱,学生体会情绪如何变化,并分析原因。

3、跟伴奏完整演唱。

提醒高声部同学在高音部分不要喊唱,把控高位置的声音,通过腹部力量增强音量。

四、课堂小结

1、情感升华。

2、课后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木瓜恰恰恰》

2、为歌曲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2、了解一些“叫卖”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用较长的气息来歌唱。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

1、创设“叫卖”的场景。讨论用什么样的形式卖东西?引出叫卖的歌曲。

2、欣赏台湾歌曲《卖汤圆》和印度尼西亚歌曲《木瓜恰恰恰》。

3、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在演唱第二乐段连续切分节奏时要注意用较长的气息来歌唱。

4、为歌曲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二)表现歌曲

1、分小组讨论设计“叫卖”的形式。如卖什么东西?怎样吆喝?演唱什么歌曲等?(除《木瓜恰恰恰》外,还可有台湾歌曲《卖汤圆》、墨西哥的《卖玉米饼》。教师可提供录音资料)

2、分小组表演汇报、评价。

3、板书设计:木瓜恰恰恰卖汤圆卖玉米饼

4、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尼罗河主题曲》

教学目标

1、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

2、与埃及、尼罗河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

1、听用常规乐器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两段音乐,分辨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简介电子合成器。

3、第一遍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有什么感受?

4、哼唱主题A。

5、第二遍欣赏全曲,进一步记忆主题A旋律。

(二)了解有关埃及和尼罗河的音乐文化知识。

1、由教师或学生介绍有关埃及或尼罗河的知识

2、欣赏埃及的民间音乐。

(三)第三遍欣赏全曲,启发学生谈谈欣赏了乐曲后体会。

(四)板书设计:尼罗河主题曲

(五)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红蜻蜓》。

2、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拉网小调》

教学目标:

1、运用均匀的气息合唱《红蜻蜓》。

2、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了解一些日本的代表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学唱二声部歌谱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红蜻蜓》

1、导语:简介日本。

2、欣赏或范唱歌曲《红蜻蜓》。

3、学唱二声部歌谱。

4、练习均匀的气息:每人准备一张纸条,放在嘴边,轻轻地吹纸条,使纸条保持一样的高度。

5、学唱二声部歌词。

(二)表现歌曲

1、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2、为歌曲的三段歌词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如领唱、用哼鸣伴唱、合唱等。

(三)了解其他的日本民歌

教师播放录音或由教师、学生演唱熟悉的其他日本民歌。如《樱花》《拉网小调》等。

(四)板书设计:《樱花》《拉网小调》

(五)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火车咔咔咔》并用口风琴或竖笛演奏第1—17小节旋律。

2、创编节奏为《火车咔咔咔》伴奏。

教学目标:

1、感受《火车咔咔咔》的欢快情绪。

2、用口风琴或竖笛演奏第1—17小节旋律。

3、了解马林巴,并熟悉它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乐器演奏、用节奏乐器伴奏、创编舞蹈或律动动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火车咔咔咔》

师:同学们好,今天,请大家欣赏一首欢快的乐曲,想一想乐曲好象在表现什么情景?你能给乐曲起个名字吗?

生:欣赏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是一首表现火车行进的乐曲,名字叫《火车咔咔咔》。这是一首阿根廷的乐曲,是用马林巴这种乐器演奏的。有人知道什么是马林巴吗?

生:回答。

师:(出示图片)马林巴是一种敲击乐器,属于木琴的一种。木琴是由音条构成的,不同长度的硬木音条,按由长渐短的顺序并行排列在架子上。音条越长,音越低,相反,音条越短,音越高。一般木琴的音条下还装有共鸣器,用来增强音量。

马林巴与乐队用的木琴没有大的区别,为竖排式木琴,音条像钢琴的黑白键一样排成两列,用一对球形头的锤敲击。

木琴主要流行于东南亚、非洲和中南美洲一带,现在也用在管弦乐队和独奏中,增加了它的表现力。木琴的音色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2.感受《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情绪。

3.初步了解中国的寺庙文化。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感受歌曲《枫桥夜泊》的思乡情绪及表现方法。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1)视唱第一乐段。

(2)欣赏歌曲并比较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3)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4)合着音乐朗诵朗诵。

(5)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1)欣赏由电子琴演奏的《灵隐钟声》,听一听,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再欣赏一遍,感受古寺钟声幽静的意境,然后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的感受。

(3)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古诗。

4、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切分音。

教学目标:

1.感受《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欢快活泼的情绪。

2.能听音乐记录空缺的旋律,能分辨切分音。

1.探索身边不同的钟声,新年的钟声,各种形象的钟、小闹钟、八音盒的钟声等。

2、教师出示几种不同的钟,并听一听不同的铃声。

3、欣赏《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1)欣赏了解《打切分音的小闹钟》表现的欢快情绪。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想一想,为什么叫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呢并指出切分音的音符。

(3)听音乐分辨切分音。

(4)听音乐填音符。

(5)演唱第一部分主题(唱谱)。

(6)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随音乐在铃声处用打击乐器敲击。

3.拓展欣赏其他表现钟声的音乐:欣赏《基辅大门》并谈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晚钟》,手风琴曲《小苹果》。

教学目标:

1.用较长的气息与和谐的声音演唱《晚钟》。

2.了解一些俄罗斯的民歌。

1.欣赏合唱《晚钟》,感受歌曲的思乡情绪。

(1)欣赏俄罗斯的民歌《晚钟》,听一听是什么演唱形式?

(2)再听一遍,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学唱歌曲领唱部分

3.学唱合唱部分

(1)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教师纠正。

(2)合唱。

(3)学生指挥并演唱。

4.欣赏手风琴曲《小苹果》,了解一些俄罗斯民歌。

5.欣赏手风琴独奏《小苹果》。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欣赏歌曲《爱星满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导入

1987 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善良的家庭女主人,一位是身患白血病的小保姆,姑娘在女主人和邻里的关怀、帮助下战胜了病魔,他们共同述说着这一动人的故事,随即《爱的奉献》歌声响起,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所有的电视观众,歌曲中的"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早已唱遍了了全国。

这一单元的名称是"爱满人间",我们必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哪怕是做一件小事能使别人得到帮助,我们也应该坚持去做,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目的之一。

这一单元的四首歌曲都是有关爱心的,有的表现朋友之间的爱,也有表现全人类的爱,本节课我们先来学唱《歌声与微笑》。

2、学唱歌曲

(1)听一遍范唱录音。

(2)这首歌同学们早就听会了,但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真不小。

(3)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部的歌谱(因为此歌大多学生已经会唱,所以可以先学唱歌谱),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歌唱部分的第二声部歌谱,应特别注意"3-#5"处#5的音准。

(4)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因学生已经会唱,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够时值。

(5)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6)二声部合唱,最好是男女声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

3、欣赏歌曲

(1)初听《爱星满天》的录音。

(2)师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重点是"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颗颗爱星像满天的星星" 。

(3)复听。

(4)划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内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5)再次欣赏,鼓励学生轻声地跟着录音哼唱。

4、小结

这节课开始我们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我们要牢记这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最好也能背唱第二声部),请同学们在课外多加练习,同时考虑为这首歌曲创编集体舞的动作。

【教学过程】

导入

1.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曲艺的唱腔与语言紧密结合,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2、学唱歌曲《说演弹唱》

(1)这首歌曲的歌名概括了曲艺的全部演出形式,也是曲艺的特点,学生们议论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2)听几遍录音范唱。

(3)学生随录音学唱,不必学唱歌谱。

(4)用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务必将每个字都吐的很清楚。

(5)再随录音学唱,注意其中的韵味。

(6)随伴奏带演唱,教师指挥。

3、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轰动了整个中国,那就是《四世同堂》。这是用京韵大鼓音调创作的歌曲。

(2)听录音。(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3)我们听到在录音中有鼓和板的声音,这就是京韵大鼓演员自己击打出的声音。

(4)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5)再欣赏一两遍,要求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音调和独特的韵味。

4、小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太平歌词选段,随录音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太平歌词等选段,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的愿望。

2、通过轻声模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继续感受京韵大鼓特有的韵味。

3、通过欣赏和亲身演唱,能说出曲艺音乐的若干特点。

【教学过程】

欣赏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学唱了具有京韵大鼓韵味的歌曲《说演弹唱》,对京韵大鼓的演唱方式和其特有的韵味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再欣赏其他的曲艺音乐品种.我国的曲艺种类实在太多了,我们只能选其中一小部分欣赏。

(1)我们先来欣赏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听完后说一说这四个段落在音乐上的不同表现。

放录音两遍。

学生述说四个段落音乐的不同表现,第一段第一句表现了作者巨大的巨大的悲痛,第二句表现了"杨""柳"升天的景象。第二段是叙事性的,第三段是舞蹈性的,第四段是戏剧性的,也是全去的高潮所在。

我们再来欣赏四川清音《小放风筝》。

a老师简单介绍后放录音两遍。

b学生评说。

(2)下面我们来欣赏太平歌词《说大话》。

a教师简单介绍其内容后放录音两遍。

b学生评论,谈感受。

c随录音学唱前四句,并做课本上的练习。

2、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一唱段情绪跌宕起伏,音域也较宽,学生是难以演唱的之所让学生演唱是为了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感受京韵大鼓讲究咬字吐字的特点并感受其特有的韵味,因此只要求跟着录音轻轻哼唱,不必离开录音放声歌唱。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曲艺音乐的特点和南北方曲艺音乐风格的不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说演弹唱曲艺

【教学目标】

1、对前两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曲艺音乐的兴趣。

3、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组织、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由两位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说、演、弹、唱曲艺,同学们可以边说边演或边谈边唱,或只说只唱只弹只演,甚至也可以只唱一两句,但都应是曲艺,可以是一个人表演或两三个人共同表演,也可以是小组共同表演。老师准备一付竹板、一只小鼓,同学们可以在表演中运用。

2、学生分别表演节目,其间教室也可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歌剧《党的女儿》的剧情介绍。

师:你们在课前查找的歌剧《党的女儿》的资料,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老师补充。

2、欣赏歌曲

(1)初次听赏歌曲。

(2)听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师:歌剧中唱到的"闪亮的星""小花""青松"分别指的是什么?

(3)复听歌曲

3、欣赏第五场和第六场的同名歌曲

4、分析总结歌曲在不同的场次出现时,为什么演唱形式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有什么帮助?

5、学唱《杜鹃花》

(1)欣赏歌曲《杜鹃花》

(2)学生看谱在心里默唱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是5/4拍。

(4)随录音小声哼唱。

(5)全体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杜鹃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卡门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歌剧《卡门》的剧情。

2、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歌剧《卡门》的剧情介绍。

2、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1)教师出示主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主部主题。

(2)教师出示第一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

师: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回答,并随录音演唱第一插部的主题。

(3)教师出示第二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

(4)完整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5)为乐曲划分段落。]

3、欣赏歌剧中的其他选曲《斗牛士之歌》

(1)教师简介歌曲背景。

(2)欣赏这首歌曲的视频资料。

4、再次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街头少年》

【教学目标】

1、欣赏童声合唱《街头少年》。

2、了解作曲家比才。

【教学过程】

1、导入

可由学生简介歌曲背景。

2、欣赏歌曲《街头少年》

(1)出自完整听赏。

(2)欣赏并学唱主题A。

(3)欣赏并学唱主题B。

(4)完整欣赏歌曲。

3、简介作曲家比才

4、复习比才创作的其他乐曲(1)复习、欣赏《间奏曲》(2)复习欣赏《小步舞曲》

5、再次完整欣赏《街头少年》

中国 音乐 史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题名称:第九课西洋音乐传入和学堂乐歌兴起 第十课沈心工李叔同对音乐的影响 第十一课音乐赏析 二、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习必备知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运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音响资料或历史资料来完善幼儿园教学工作。 3素质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钢琴、舞蹈等表演学科。 三、设计意图或教材处理: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五、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六、教学课型:理论课 七、教学课时:6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把知识点、技能点细化为项目,体现教学做合一)第一节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第二节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

音乐教案 (精选)

第一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2、能认真听赏童声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3、能了解并初步掌握“v”的发声口型。二、课时安排: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2、听赏童声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唱一唱教学重点: 教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指导学生从音乐中体验、表现爱祖国、爱他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这种具体情感溶入到较为抽象的“爱祖国”的情感之中。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听赏歌曲。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感情等。 2、朗读歌词。播放伴奏带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学唱旋律。采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唱旋律。 4、学唱歌词。在旋律与歌词都已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跟着琴唱歌词,个别不够准确的地方在纠正。 二、听赏童声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认真聆听歌曲。 2、说一说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让学生画一画歌曲中的景象。 4、再次听赏并轻声跟唱歌曲。 三、音乐活动:唱一唱 1、让学生说一说对“鱼”的种类和喜爱等。

2、引导学生掌握元音“v”的发声口型,要求声音集中、统一,逐步建立起高位置的歌唱意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白了“少年先锋队”的道理。 五、课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学会唱歌曲,并很自然地接受了“祖国就象妈妈一样”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吹竖笛,掌握“6、3、2”三个音的指法和伴奏练习。教学重点:

最新新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新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精编版

小学导学案 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年级:一年级 学科:音乐 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1

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2 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 2.聆听录音范唱。 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1)这样的节奏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2)“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所以蝉又名“知了”。“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4.再听录音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1)设问:这8小节的曲调的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 (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8.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听辨练习:附点四分音符 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并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对比。 2.从视觉上通过涂色找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学习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教学基本要求 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1)图解:

(2)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比较。 (3)从过去唱过的歌曲中找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 找出《采菱》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的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5)名称的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 学习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1.在结合《柳树姑娘》的学唱中进行。 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即可。 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3

教师编制考中国音乐史演示教学

教师编制考中国音乐 史

通过的努力,二胡被纳入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 C.刘天华 西周时期设置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 B.春官 明清时期是我国南方说唱音乐品种的代表。 D.弹词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反映出哪种音乐起源观念。 C.劳动说“旋宫”的是指。A.调高的变化 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总结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论著是 A.《乐记》 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 C.太常寺 是南北朝末年兴起的歌舞戏代表剧目。 B.《大面》 上世纪30年代青主为宋词谱曲,创作了,成为这类作品中的经典。 D.《我住长江头》 曾候乙墓编钟,展示了时期我国编钟艺术的惊人文化成就。 C.战国 唐朝的歌舞大曲有复杂的结构但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A.散序、中序、破 相传是蔡文姬的古琴作品。B.《胡笳十八拍》 上世纪30年代黄自的合唱歌曲有。C.《旗正飘飘》 的代表作品《弦乐三重奏》是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中国室内乐作品。 B.谭小麟 秦汉时期兴起的是一种以吹管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B.鼓吹乐 合唱曲《保卫黄河》以的创作手法为主要特征。 A.卡农 的成名作《台湾舞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 C.江文也 ,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同名 主题曲的作者是。C.《渔光曲》,任光 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琵琶独奏曲。 C.《海青拿天鹅》 贺绿汀作曲的是近现代民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的代表作。 B.《垦春泥》 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是。B.沈心工 《踏谣娘》是的重要代表节目。 C.歌舞戏 黄自的“四大弟子”包括等著名作曲家。 A.贺绿汀C.陈田鹤 D.江定仙 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外来乐器。 B.钹C.曲项琵琶 D.五弦琵琶 E. 筚篥 歌剧《白毛女》塑造的音乐形象个性化、富于戏剧性,主题音调来自于等。 A.河北民歌《小白菜》 B.山西民歌《捡麦根》 唐代歌舞大曲的著名代表作品是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D.李隆基 E.姜夔 左翼重要作曲家任光的代表作有等。A.《渔光曲》 B.《彩云追月》 D.《打回老家去》 汉魏时期的琴曲有。A.《广陵散》 C.《酒狂》E.《胡笳十八拍》 是隋唐时期重要的音乐论著。 A.《羯鼓录》C.《教坊记》 马思聪创作的小提琴作品包括等。A.《内蒙组曲》 D.《西藏音诗》 明代的四大声腔包括等。A.弋阳腔 C.昆山腔 E.余姚腔 近代发展较大的器乐合奏品种有。B.江南丝竹 C.广东音乐 D.弦管 华彦钧创作的二胡曲有。A.《寒春风曲》 C.《二泉映月》 D.《听松》 唐代《霓裳羽衣曲》失传后,宋代发现遗曲十八阙,存于其歌曲集中。C.姜夔E.《白石道人歌曲》 明清时期的重要古琴曲有等。B.《流水》C.《平沙落雁》 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音乐现象中影响最大的是。B.抗日救亡歌咏 C.群众歌咏 D.新秧歌运动 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包括等。A.梅兰芳 B.荀慧生 我国音乐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是西周时设置的。答案: 春官 箫友梅先生的音乐创作涉及到歌曲、合唱、、等领域。答案: 室内乐,管弦乐,钢琴,大提琴京剧的唱腔以腔、腔为主,属于板腔体。答案: 西皮,二黄 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是明代律学家创制的。答案: 朱载堉,新法密率 是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1927年创办。答案: 萧友梅,上海国立音乐院 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二部伎”指、,以演出形式为区分标志。答案: 坐部伎,立部伎 四川成都的东汉墓中出土的实证了汉代说唱音乐已经是民间艺术中的一个品种。答案: 击鼓说唱俑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嵇康的代表性音乐论著是。答案: 《生无哀乐论》 青主的音乐美学论著有、,其思想核心是。答案: 《乐话》,《音乐通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答案: 荀慧生,程砚秋 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由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答案: 《霓裳羽衣舞》,唐玄宗宋元时期的说唱品种有:鼓子词、、、等。答案: 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欧洲音乐史----教案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 教案 课程欧洲音乐史 专业音乐表演 班级1、2 班 姓名高长海 系部文化艺术系 2012年2月

第一章欧洲音乐史概述 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欧洲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欧洲音乐时代分期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 〔教学难点〕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的特点及其音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以世界文明发展史导入 三、教学内容——绪论:欧洲音乐史概述 1、时代分期 ①远古时代②中世纪时期 (BC3000年——AD5世纪)(AD5——AD14世纪)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 单音音乐时代单音走向复音音乐

③文艺复兴时期④巴洛克音乐时期 (14世纪——16世纪末)(17世纪?a18世纪上半叶)———人文主义、新艺术———(1600年?a1750年)复音音乐时代复音向主音音乐过渡时期 巴赫和亨德尔 ⑤古典音乐时期⑥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20世纪初)(1750年——1821年)早期浪漫主义(1820--1850)———主音音乐时代与器乐时代———中期浪漫主义(1850--1890)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后期浪漫主义(1890--1910) 音乐内容与形式相均衡 ⑦民族音乐乐派⑧20世纪音乐/现代音乐 (19世纪中叶开始)(19世纪末?a20世纪)———东欧和北欧的民族音乐———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的内容表现主义、序列主义音乐、 民族的形式电子音乐、具体音乐、 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

最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年)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周代统治阶级的音乐发展 2.理解周代的民间音乐与乐器乐律 3.掌握周代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概述 2.难点:儒家音乐的兴起和早期发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周代的礼与乐 周代天子分封诸侯,并在总结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为统治手段。礼礼可分贵贱,乐可互与敬,所以周代极为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1周代的礼相当的多,多配合乐的运用,大致可分为: 一、祭祀二、大飨礼三、燕礼四、大射仪 五、养老之礼六、乡饮酒礼七、乡射礼 这些重要的礼的活动,各自有其所属音乐,有各自的乐曲和章法,不能混淆。 2在周代(尤其是西周),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用的乐队和歌舞队也有很大差别,不得随便僭(jian)越。《周礼·大司乐》说:“正乐县(xuan,即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关于舞队的人数应为:“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为宜。 周代的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宫廷音乐的繁荣 周代宫廷音乐以较繁荣,它们既有与礼结合的音乐种类,也有为统治阶级娱乐之用的音乐。这些音乐大都是乐舞或歌舞的形式,有 一、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的乐舞,包括: ①黄帝时的《云门大卷(quan)》或称《云门》,祭祀云神,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 ②尧时的《咸池》或称《大咸》,“咸池”是日落之处的星座名,祭祀地神,可能与星辰崇拜有关。 ③舜时的《大韶》或称《韶》,因为它用排箫伴奏,又称《萧韶》,又因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或《九歌》,祭祀四望(天下名山,如五岳、四镇等)

开学第一课教案音乐

开学第一课教案音乐 开学第一课教案音乐 让学生熟悉新学期音乐课的要求,并能够有意识的遵守,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开学第一课教案音乐,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开学第一课教案音乐1 一、做好榜样,先入为主 在家里,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对于新接任的班级,我会在上课前5分钟到教室门口等待学生收拾用品、整队,做好到音乐教室上课的准备。这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重视,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老师的调控。 部分过程回放: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带你们去上音乐课好吗?”(一阵欢呼!) “谁最快安静下来,老师表扬他(她)!” (很快安静) “到音乐教室后,先按教室的座位坐,听明白的举手”

“看谁像老师一样走得稳(老师也带着音乐课本),排队表现好的`同学,上完课后将得到漂亮的红印花”。 “下面,请路队长整队、带队,”······ 二、游戏结合,利用音乐调控课堂 排好了路队,分组走进了音乐教室,给了他们指定的位置,学生有序做好。此时,我直接让学生先感受音乐课的常规要求,目的也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音乐课堂的常规要求,从第一节课就认识:好的课堂秩序,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展。 部分过程回放: 师:“聪明的同学已经把身体坐正了。我最喜欢跟坐姿端正的同学交朋友”(马上很多同坐正,老师边走过去和同学握手) “老师真开心!没想到这么快就能交到坐姿端正的朋友。” “下面,请同学们来敲一敲老师的音乐宝盒,用手敲三下,听到音乐后,请你哼唱出来,能唱出唱名的同学更棒。”(事先准备的精美塑料盒,学生敲完,我就在琴上弹一小段音乐)” “这就是柯老师在音乐课上让大家坐端正的音乐,我们再唱一遍,记住它,等会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

本学期教学计划 大纲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咪咪;游戏宫。 本学期继续运用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还是以游戏为主,因此,这样的转变是学生喜欢的,动是儿童的天性,创造是人类的希望,从小让学生有这样的良好的创造环境,使学生爱音乐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及创作欲望。 学生情况分析: 任教班为101(21人)、102(21人)、103(21人)三个班,学生总人数为63人,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改进,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和大家一齐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每课的歌曲。 3、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 4、认真聆听欣赏曲,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5、初步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过程。 2、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加强实践与创造。 4、加强综合与渗透。即融入其它学科知识。 5、把激发学生学习韵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起讫日期课时数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01 2.7-2. 10 始业教育 02 2.13-2.17 2 第一课:春天 03 2.20-2.24 2 第二课:放牧 04 2.27-3.2 2 综合训练:音乐欣赏 05 3.5-3.9 2 第三课:手拉手 06 3.12-3.16 2 第四课:长鼻子 07 3.19-3.23 2 综合训练:集体舞 08 3.26-3.30 3 第五课:跳起舞 09 4.2 -4.6 10 4.9-4.13 2 第六课:咯咯哒 11 4.16-4.20 2 综合训练:复习演唱曲 12 4.23-4.27 2 第七课:大海的歌 13 4.30-5.4 2 五一节放假 14 5.7-5.11第八课:幸福生活 15 5.14-5.18 2 综合训练:五一演唱比赛 16 5.21-5.25 2 第九课:巧巧手 17 5.28-6.1 2 第十课:汪汪与咪咪 18 6.4-6.8 2 综合训练:音乐游戏 19 6.11-6.15 4 游戏宫:愉快的夏令营期末考查 20 6.18-6.22 21 6.25-6.29 22 7.2-7.5 第一课春天 一、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 3、表演《布谷》 4、表演《小雨沙沙》 二、教学总目标:

古典主义时期教案

第五章朴素中见崇高——古典主义时期 (1750——1820年) 一、教学内容 (一)时间范围界定 (二)社会文化特质 (三)音乐风格特征 (四)器乐的发展 (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六)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 (一)三种主要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 (二)三个重要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教学难点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时间范围界定 1750-1820年,涵盖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欧洲专业音乐创作风格。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1720—1760年左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1760—18世纪末 (二)社会文化特质 重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深刻思想性,反映了“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实质,表现为民主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 (三)音乐风格特征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1)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简化旋律(华丽风格):结构方整性,结构内部对比大,节奏轮廓清晰,和声语汇简化,和声节奏放慢 (2)洛可可风格:节奏复杂化,旋律装饰化 (3)变化:巴洛克时期的曲式结构被新的结构形式取代;主调音乐织体取代对位法;新的器乐媒介取代通奏低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 (1)曲式结构:清楚的终止式,清晰明确的乐句划分,乐句长度缩短,一般为4小节一个乐句 (2)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单旋律线,分解和弦音型的流行 (3)旋律风格:旋律简洁,主体材料有雷同,多使用自然音阶 (4)和声运用:较多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除属七和弦外其余较少适用 (5)即兴演奏:即兴演奏逐渐消失,作曲家们更仔细写出音乐记号 (6)器乐体裁:确立古典交响乐形式,奏鸣曲规范化,协奏曲的确立,海顿对弦乐四重奏的贡献 (四)器乐的发展 1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一般有四个乐章。

优秀音乐教案集锦

《在动物园里》教学设计 北京丰台区芳星园小学韩莹 【教学内容】 歌曲《在动物园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歌曲《在动物园里》是一首波兰民歌,结构为方整性平行四句体。描述了孩子们在动物园里见到各种动物时愉快而惊奇的心情。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可以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并通过模仿活动,感知并理解音的长短。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带有幼儿的特点,他们往往好奇好动,更喜欢模仿。因此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很重要。孩子们很喜爱小动物,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让他们感受并理解音的长短。爱动物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让儿童认识什么是友善,认识动物、认识大自然的最好时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以及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熟悉“X —”和“X”,感受音的长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演唱《在动物园里》,启发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小朋友在动物园里看到许多动物时惊奇又高兴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 3.知识目标:感受、理解音的长短,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及表现歌曲的能力。 【教学过程】 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一、感受音的长短 阶段目标: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听辨和比较,感受音的长短,熟悉“X —”和“X”节奏。初步感受多声部节奏。 教师活动: 1.导言:今天老师请你们和我一起到森林动物园去玩,你们听,是谁在门口迎接我们呢? 2.播放课件:小猫、小狗的叫声。 3.提问: (1)是谁在迎接我们?你能模仿一下它的叫声吗?将动物的叫声写到黑板上。 (2)小猫和小狗的叫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把合适的节奏贴到动物叫声上面。 4.谁来扮演小猫?谁来扮演小狗? 5.边分组读小猫和小狗的叫声,边听听老师扮演的是谁?它的声音什么样?是长的还是短的?学生读的时候,老师用X X X X 节奏模仿小鸟的叫声。 6.想一想,谁的叫声和小猫一样长?谁的叫声和小狗的叫声一样长?谁的叫声像小鸟? 学生活动: 1.听动物叫声。 2.模仿,并把合适的节奏贴到黑板上。 3.边拍节奏边模仿动物的叫声。 4.分小组,扮演小猫和小狗,边拍节奏边读,练习多声部节奏。 5.边读边听,说出小鸟的叫声,和老师一起读节奏,感受三声部节奏。 6.学生创编一组节奏,并分组读一读。做三声部节奏练习。 二、学习歌曲《在动物园里》 1.学习歌曲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和接唱,学会歌曲。 教师活动: (1)导入: 动物园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一起参观。老师看到了小动物们,心里真高兴,你们想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动物吗?听老师唱一首歌。范唱。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11册教案

最新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11册教案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三、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能根据感情需要同抒情的、连贯的声音或热情激动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此曲。 四、学习秧歌知识,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五、学习有关合唱知识,知道合唱的声部及各声部位置。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 2、自己设计秧歌动作。 3、学习合唱的声部及其位置。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观看在柳州举办的《同一首歌》录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让学生跟着录象中的音乐,轻声哼唱《同一首歌》,营造歌曲深情、真挚的意境。 三、学习歌曲 1、跟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2、老师随机指导。 3、学习二声部旋律及其演唱。 4、练习两个声部配合。 四、设计演唱形式: 1、听听、唱唱《同一首歌》,讨论歌曲分成几段。用色笔在乐谱上标出。哪些地方要唱得亲切抒情?哪些地方要唱得热情激动?试着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2、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同一首歌》。 二、聆听《我的祖国》、《大中国》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2、随录音唱歌词。

3、引导学生对比《我的祖国》两个乐段的情绪。 4、随音乐模仿指挥。 三、布置作业:课后合作找资料,了解中国秧歌的舞蹈特点,并自己学习几个动作。第三课时 一、导入,让学生各自把自己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老师先跟着音乐,即兴表演一段秧歌舞。 三、进行合作排练。 四、全班跟着音乐进行秧歌表演。 五、分组进行展示、评价。 六、总结。 第四课时 一、跟着音乐表演秧歌舞 二、学习音乐知识 1、结合《我的祖国》和《大中国》两首歌曲学习合唱音乐知识。 2、懂得二声部的位置。 三、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平时知道的有些有关合唱的音乐知识。 四、老师小结。 第二课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教案

《现代音乐和电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爵士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音乐发展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对好莱坞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世界电影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爵士乐,使学生不仅从音乐角度,还要从历史角度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提高学生从多学科视角上综合欣赏、理解音乐的能力。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探寻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的原因,提高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并理解爵士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丰富学生从音乐世界体验人生的情感。客观而公正地评价现代流行音乐。在感受好莱坞大片过程中,形成对他民族性格及精神世界的正确理解。在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原因的探寻中,激发学生振兴中国电影的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爵士乐和好莱坞电影。 教学难点:理解爵士乐中的情感表达、探寻好莱坞称霸影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近代欧洲有一位以惊人毅力战胜耳聋带来巨大困难的音乐家叫什么名字?哪一首乐曲标志着他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 学生: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教师: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 学生: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原打算献给拿破仑,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才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教师导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说明了除文学和美术之外,人类情感还可以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来宣泄。到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电学、光学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形成了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起来了。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小学音乐教案(最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欣赏歌曲《爱星满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导入 1987 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善良的家庭女主人,一位是身患白血病的小保姆,姑娘在女主人和邻里的关怀、帮助下战胜了病魔,他们共同述说着这一动人的故事,随即《爱的奉献》歌声响起,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所有的电视观众,歌曲中的"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早已唱遍了了全国。 这一单元的名称是"爱满人间",我们必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哪怕是做一件小事能使别人得到帮助,我们也应该坚持去做,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目的之一。 这一单元的四首歌曲都是有关爱心的,有的表现朋友之间的爱,也有表现全人类的爱,本节课我们先来学唱《歌声与微笑》。 2、学唱歌曲 (1)听一遍范唱录音。 (2)这首歌同学们早就听会了,但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真不小。 (3)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部的歌谱(因为此歌大多学生已经会唱,所以可以先学唱歌谱),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歌唱部分的第二声部歌谱,应特别注意"3-#5"处#5的音准。 (4)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因学生已经会唱,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够时值。 (5)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6)二声部合唱,是男女声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 3、欣赏歌曲 (1)初听《爱星满天》的录音。 (2)师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重点是"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颗颗爱星像满天的星星" 。 (3)复听。 (4)划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内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5)再次欣赏,鼓励学生轻声地跟着录音哼唱。 4、小结 这节课开始我们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我们要牢记这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也能背唱第二声部),请同学们在课外多加练习,同时考虑为这首歌曲创编集体舞的动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爱的奉献》 2、欣赏合唱《欢乐颂》

小学音乐:人音版第11册 第四单元 劳动的歌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 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Volume 11 of the Human Voice Edition Unit 4 The Song Lesson of Labo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 第四单元劳动的歌 教学 内容 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 设计 理念通过反复听辨,让学生逐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将劳动号子渗透到歌曲教学中,让孩子系统地了解有关“号子”的音乐知识。通过进行创编活动,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

其中一首。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难点 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 资源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播放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军民大生产》。2、师:这首热烈欢快的歌曲取材于甘肃东部的著名打夯号子《推炒面》。二、新课讲授1、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录音,设问:歌曲中出现了哪些记号?2、指导学生认识重音记号及上滑音记号,并带领学生演唱带有该记号的旋律。3、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词。4、师讲解衬词的唱法:衬词应唱得轻快些,突出歌曲的气氛。5、请学生随伴奏带演唱歌词,学唱中应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表现歌曲的情感。6、讲解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简称“号子”,是民间歌曲的一种类别,由伴随着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性劳动而产生。基本特征是紧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件劳动方式及其具体过程。号子的音乐常常是极精致地适应着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同时具有粗犷奔放,热情豪迈,坚毅质朴,节奏鲜明,动力感强,音乐材料多重复使用,富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等特征。其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亦有独唱、对唱等形式。7、演唱中可鼓励学生设计演唱形式或参与表演。如: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三、拓展延伸指导学生用《军民大生产》的曲调,创造性地即兴编配歌词和动作,并进行演唱。这种创作活动可以分小组进

欧洲的民间音乐教案

《欧洲的民间音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1、罗马尼亚排箫《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2、风笛音乐《优雅》 3、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欧洲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排箫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2、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 格特征; 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 化的丰富多 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明白欧洲艺术音乐和欧洲民间音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风笛音乐; 2、民间音乐、相关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所知道的西方音乐历史上著名的外国音乐家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 显然,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摇篮,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也诞生了数之不尽的经典音乐作品。 再次设问:为什么在欧洲会产生这么多著名的音乐家?(地域、人文环境)欧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 二、欧洲民间器乐 (一)罗马尼亚排箫 1、(图片)介绍排箫:(1)听一下它的音色一一(音频) (2)请同学们说一下它的音色特点。一一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 欣赏罗马尼亚排箫曲一一《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问题:乐曲分为几段,每一段描述了怎样的画面,段与段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2、赏析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1)聆听音乐(音频) (2)找一个同学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3)、拓展:聆听几段音乐,分辨哪首是由罗马尼亚排箫演奏的。小结:不同国家的排箫由于形制不同,因此音色也有所区别。 (二)风笛音乐 1、介绍风笛: 2、欣赏后,问:同学们,风笛的音色有什么特点?一一嘹亮的、尖锐的,类似 于我们中国 的乐器---唢呐的音色。 风笛分为苏格兰风笛、爱尔兰风笛两种,那么首先让我们欣赏一首苏格 兰风笛曲一一《优雅》?请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里用线条勾画一下,它的旋律走向是

小学音乐教学第11册教案(人音版)

人音第十一册音乐教案(全) 第一课白帆 教学内容: 一歌曲:《白帆》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合唱发声练习 三欣赏:长江之歌(合唱曲)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通过有表情地歌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表现明朗的生活态度。 二着重通过对旋律特点的分析,感受欣赏曲中所表达热爱和赞颂祖国河山的帜热感情。三进行三声部的发声练习,要求韵母转换连贯.自然。 声部间基本协和.均衡。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并富有感情的进行演唱。 教学难点:三个声部声音的协和与均衡 教具准备:录音机.钢琴.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三声部母音转换练习 教学重点:要求声部的和谐,声音的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综合训练 1发声练习 a、学生跟随老师的手势齐唱C大调音阶 b、学生用柯达伊手势做三度音程的发声练习 2、复习歌曲:《小瓜棚》 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有感情地演唱此歌 3、三声部母音转换练习:教材P 1=c 4/4 5 要求:声音自然.均衡.顿音要唱得短促。 教学步骤: 1、学生说出练习曲的拍子和曲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 2、用牧童笛自学曲谱.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白帆》 教学重点:两声部声音的协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互相问好 二、综合训练 1、发声练习:

(1)用柯达伊手势唱C大调音阶 (2)二声部声音训练《太阳出来了》 (3)复习前一课时的发声曲 2、复习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要求:在老师的指挥下准确和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视唱练习教材P5(1-5)小节 要求:符点之处要唱得清晰.节奏要准确 三、学习新课 1、学生听歌曲范唱,听后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然后由学生起歌名。(音像带) 2、揭示课题再听范唱,并说出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的“白帆”象征什么?(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美好理想,鼓起生命的风帆,在生活的海洋上搏击风浪) 3、学习曲谱 教学步骤 (1)让学生先浏览全曲,然后再找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节奏和不熟悉的音乐记号 (2)又学生们自己先解决难点,然后教师再做补充。 (3)学生用乐器自学歌曲曲谱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齐奏曲谱(一声部),然后学生再随琴唱谱。一声部旋律学生掌握熟练之后学生再练唱二声部的曲谱旋律。 4、学习歌词:学生随琴自填歌词。 5、歌曲处理:学生在演唱中按歌谱上的力度及速度唱,然后在演唱中要想象歌曲的意境,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6、演唱形式: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 四、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长江之歌》,感受欣赏曲中所表达的热爱和赞颂祖国河山的炽热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旋律特点,准确的完成书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歌曲《白帆》进教室(音像带) 2、师生互相问好 二、综合训练 1、发声练习同上一课时 2、复习歌曲《白帆》 要求声音自然,有感情。以便很好的表现出我们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明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欣赏:(课件) 1、初听欣赏曲,然后提问对于这首歌你都知道哪些? 2、学生讨论,互相询问。然后回答 3、教师对这首歌曲进行讲解和介绍 《长江之歌》是电视连续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曲,该曲是剧中的主题音乐,为了更好地体现长江雄伟浩荡的英姿,《话说长江》剧组在成千上万的应征中选用了胡宏伟的这一首歌,因此,这是一首填词歌曲,歌曲以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悠长.古老的历史和它汹涌澎湃.奔腾万里的雄姿。既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哺育自己的慈母-长江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我国各族人民以万里长江奔腾向前的气概去建设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 ——中国音乐史部分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弹歌》 《朱襄氏之乐》 《云门》 《咸池》 《大夏》 《大濩》 贾湖骨笛 磬 籥 埙 镛 二、论述题 1、远古夏商时期乐器和乐律 2、远古夏商时期的民歌 3、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起始 4、夏商时期钟的类别 5、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 第二章周秦时期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六代乐舞 八音分类法 三分损益率 郑卫之音 采风 成相歌 二、论述题 1、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成就 2、周代的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 3、西周的宫廷乐舞 4、儒家、墨家、道家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一、名词解释 李延年 相和歌 相和大曲 鼓吹 横吹 琵琶 箜篌 《广陵散》 百戏 角抵戏 《乐论》 京房六十律 二、论述题 1、汉乐府的兴衰 2、鼓吹乐的形成和发展 3、相和歌的形成和发展 4、两汉三国的乐器发展 5、两汉三国的民间歌舞 6、《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7、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 吴歌 西曲 北歌 真人代歌 但曲 五旦七调 管口校正术 《碣石调·幽兰》 《梅花三弄》 二、论述题 1、清商乐的历史演变 2、故事歌舞及其历史地位 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 4、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

一、名词解释 曲子 《乐府杂录》 参军戏 变文 教坊 《秦王破阵乐》 万宝常 许和子 王朴律 二、论述题 1、隋唐时期七部乐到十部乐的形成 2、唐大曲的结构 3、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种类和职责 4、隋唐燕乐在宫廷中的地位 5、隋唐时期的音乐思想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姜夔 扬州慢 唱赚 鼓子词 宋杂剧 兴隆笙 云璈 火不思 浙派琴乐 《潇湘水云》 十八律 俗字谱 律吕字谱 《乐书》 《琴史》 《碧鸡漫志》 《唱论》 二、论述题 1、诸宫调与元杂剧之间的音乐关系 2、货郎儿的发展历程 3、散曲的曲体形式以及它与元杂剧之间的关系 4、《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

音乐史教学大纲完整版

音乐史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刘茹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概要了解中国音乐丈化发展的脉络。 2、使学生基本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成土壤,能对重大的音乐事象作简要的解释。 3、培养学生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时所必备的音乐史学常识。 4、培养学生价值相对论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原则及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3.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 1.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音乐史料文献、文物、音响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相关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以音、像、图、书、谱、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音乐史料的特点及其音乐艺术内涵。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当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课时数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开课时间在四年级整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六、考试形式: 1.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2.考试为闭卷考,以百分制记分。考题包括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选择和论述等类型。 主要内容、章次 第一学期(36学时) 第一编中国古代音乐 (约8000年前——公元1911年)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4课时) (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古歌与古乐舞 第四节古乐器 第五节音阶的形成 作品欣赏: 1.埙曲《哀郢》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课时)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第六节音乐思想 作品欣赏: 1.琴曲《流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