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学九十年代文学的环境与背景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4
九十年代台湾文学思潮概要--作者:朱双一原文出处】: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01一、历史和时政:政治文学的发展轨迹解严、强人消逝、反对党建立、“统”“独”议题摆上桌面……80年代的台湾经历了政治上变动最为激烈、快速的年代,相应地,也成为“政治文学”空前繁荣的年代。
进入90年代后,“解严”所释放的政治能量已渐衰减,政治“抓狂”现象有所沉淀,“政治文学”自然也有着相应的潮起潮落,但80年代所开启的一些议题或主题,则延续下来且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
“统”与“独”仍是90年代台湾文坛不能回避的议题。
其中较集中、明显的对抗有:1995年间台大教师陈昭瑛得到陈映真、王晓波、林书扬等呼应的、与若干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外文系教师围绕“本土化”问题的论争;1997年因纪念乡土文学论战20周年引发的由原乡土文学分裂的“统”、“独”阵营的对峙;以及1998年陈映真、吕正惠等对于张良泽“皇民文学论”的批判。
这些论争,都可说是“统”派作家、学者面对“台独”思潮在台岛兴风作浪所作的主动出击,在文坛树起了“统派”的鲜明旗帜。
近年来台湾分裂主义政治思潮的突出倾向是“亲日仇华”。
它一方面将国民党(包括随同国民党到台湾的“外省人”)视为与荷兰、日本等相同的“外来”“殖民”者,宣扬只有脱离中国,才能结束被殖民的命运;另一方面则为日本的50年殖民统治涂脂抹粉,试图以此斫断台湾民众固有的中国情结和民族认同。
台湾当局的头面人物公开宣称的“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被列入中学教科书的《认识台湾》,以大篇幅强调所谓日据时期“日本现代化带来的光明面”等等,就是这一思潮的典型表现。
文坛可说是这一社会政治思潮的重灾区之一,部分作家舞文弄墨,为这一思潮推波助澜。
他们遭到正义人士的批判和谴责,是必然的。
如针对张良泽在《正视台湾文学史上的难题》(注:刊于《联合报》1998年2月10日。
)一文中鼓吹设身处地、以“爱和同情”重新解读40年代的“皇民文学”作品,陈映真等深刻地指出:所谓“皇民化”运动的本质和目标,乃是要“彻底剥夺台湾人的汉民族主体性,以在台湾中国人的种族、文化、生活和社会为落后、低贱,而以日本大和民族的种族、文化、社会为先进和高贵,提倡经由…皇民练成‟……从而彻底厌憎和弃绝中国民族、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把自己奴隶化,对天国输绝对的效忠”。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1.引言1.1 概述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外在文化的浸润带来了新的思潮和文化背景。
这种社会变革的浪潮也深刻地影响了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展现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拷问。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思潮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家们开始表达对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反思,并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其次,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九十年代的作家们敢于以敏锐的目光审视当下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呼吁。
另外,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叛达到了高峰,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化束缚,寻找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他们以自由的姿态大胆探索,追求个体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这种反叛和思考的精神使得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总而言之,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展示出了独特的风貌。
作家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了质疑和拷问,呈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并展示出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承载着时代的变革和个体的心声,为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和审视社会的机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文章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实验性。
与此前的文学作品相比,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许多作品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和结构方式。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更加复杂的非线性结构。
这种非线性结构往往通过回忆、闪回、倒叙等手法,将故事情节进行打散和重新组织,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作品中的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读者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线之间进行跳跃阅读,体验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感。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一级标题: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在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转型的加速,都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外国文化的渗透,也给中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影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
二级标题:社会变革与九十年代文学作品三级标题:对家庭和婚姻的思考九十年代文学作品对家庭和婚姻的思考呈现出多样化的观点。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家庭结构和传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家庭问题成为文学创作的焦点之一。
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对传统婚姻模式的质疑和反思。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他们以深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婚姻中的矛盾、不合理和束缚,并试图呼吁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禁锢,追求真实的幸福。
三级标题:对城市生活的描绘九十年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生活的描绘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城市被描述为现代都市化进程中的缩影。
作家们通过对城市景观、人物命运以及社会关系的描写,展示了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同时也表达了对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和副作用的关切,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
三级标题:对个体命运的呈现在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变革使得个体命运的变迁成为作家们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
他们试图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呈现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公。
文学作品中,作家们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或是为了追求自由而艰难挣扎,或是在社会变革中被边缘化,或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孤军奋战。
他们的命运成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缩影,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二级标题: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三级标题:真实主义的复兴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真实主义的复兴。
作家们试图通过真实地刻画社会生活并揭示社会问题,来重新描述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漫思作者:刘鹏程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9期摘要:文章选取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几个关键词,以此为切入点,对九十年代中国文学进行了反思,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一个文学神话消解的时代,一个文学“回归自我”的时代。
关键词:九十年代文学;反思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28-0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渐行渐远,学界也由最开始的倒声一片中开始转向反思。
下面就从这片倒声中选取几个关键词谈谈我对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看法。
一、文学边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失去了头上耀眼的光环,文学家一夜之间从“天之骄子”变成了一个自谋生路的流浪艺人,“小说似乎正在死亡。
”文学边缘化了。
“边缘化”一词正流露了他们心中多少不甘与叹息。
但凭什么文学就应该坐在殿堂之上呼风唤雨,享受掌声雷鸣之誉,我们挑粪桶的、卖茶叶蛋的就应该风里来雨里去,招人鄙弃,独担顾影自怜之苦呢。
文学既不高于生活,也不低于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武汉的热干面、西安的凉皮,有人吃有人做,只不过热干面凉皮后来一时“小人得志”,合了某某人的胃口与需要被招进了御膳房。
得了志的文学就摇起尾巴起来,衣锦还乡,指点江山,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
孰不知他的祖先也就是住山洞衣不遮体的野蛮人茶前饭后的八卦新闻。
文学欺压我们太久了,我们对文学太盲目太尊敬太畏惧了,文学被宠坏了,文学家们太娇弱了,以致无法接受生活本来就是“无人喝彩”的事实。
但生活的本质就是“无人喝彩”。
所以“文学边缘化”其实应该叫做文学“回归自我”、“官复原职”。
当然在日益边缘化的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依然有二张——张炜、张承志等人在继续做着昨日辉煌的黄粱美梦,那自让他们做去,没人有权利去干涉他们,他们有这个自由。
文学边缘化,这是文学的正常化,也是文学的宿命。
文学不需要霸主,只要平民。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下编)答案第25-26讲1989-2000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填空题1、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2、文学潮流的淡化是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
3、90年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文体样式上,出现了“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
4、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重要作品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刘桓的《苍河白日梦》等。
5、从90年代初期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写作。
例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
6、对“当代”历史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文学中也有继续,如王朔的《动物凶猛》,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7、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和文化“转型”,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
这方面的创作有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史铁生的散文《夜行者梦语》;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等。
8、“个人化写作”,或称“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作家和批评家谈论较多的话题。
9、90年代,尽管现实主义受到多种思潮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它并没有退出文学舞台,产生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的王安忆《长恨歌》等重要作品。
10、1996至1997年,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是有河北“三驾马车”之称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11、由于一批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集中问世,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以至1996至1997年被称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丰收年”,将这批这批称为“现实主义的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