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学校名单

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学校名单

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学校名单
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学校名单

关于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

关于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 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党委提出的2012年度工作任务,提高实践育人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加强实践育工作人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契机,以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为前提,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开展系列实践育人活动为载体,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和搭建各类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为保障,实施全程、全面、全体培养,稳步提高实践育人质量。 二、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原则 (一)坚持价值引领的原则 在推进实践育人的过程中,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为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系统制定具体工作规划,分类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展开。 (三)坚持普遍参与的原则 在推进实践育人的过程中,结合我校办学特点、专业特点,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实践育人工作体系面向最广大的普通大学生来设计,力争做到普遍适用、普遍参加、普遍评价,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有参加实践的机会。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发展,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向普及化发展,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记者: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校改革发展实践、吸收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转型发展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政策导向。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文件牢牢把握这一政策导向,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重视制度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关键是要着力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束缚过多、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体制改革激发地方和高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衔接。文件既立足于在学校层面引导试点、形成示范,也立足于在制度层面通过试点推进整体性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三是加强省级统筹。转型的主体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责任在各省级政府。《指导意见》强调加强省级政府在转型发展改革中的统筹作用,引导各地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出发,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上,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改革,不搞一阵风,不搞一刀切。 四是坚持试点先行。充分发挥试点高校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试点高校的指导和推动,形成示范效应。哪些高校需要转型,不是简单以本科院校的设置时间划线,主要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结合高校的条件和意愿来确定。

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涵义及出路

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涵义及出路 当前,经济新常态趋势和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推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如何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关注微观层面转型的具体措施,亦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只有明确其政策背后蕴含的关注点及关注度,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在政策指导下,有方向、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工作,所以本文从颁布的政策文本入手,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发展进程及对政策文本中的高频共性词和特色词,旨在从教育政策文本视角,明晰“转型”涵义,提出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建议。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发展进程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经历了由问题关注到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门政策,再到地方响应国家政策,配合出台相关地方实施意见的发展历程。 (一)国家:从问题关注到出台专门政策 “地方高校转型”最早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的政策文本中,《纲要》指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此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21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1年)》从对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方面,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同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并对其转型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要求。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

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摘要]社会转型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促进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现有体制下,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弱势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会对弱势群体向上流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流动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逐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二元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在社会整体变迁中,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却又使和谐社会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按照社会流动的机制,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其实现向上流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况及其流动的社会意义 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倚赖人群。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在现阶段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的失调或自身的某种原因,在社会资源分配和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由如下几部分构成的:第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整体上变成了贫困的弱势群体;第二,进入城市的上亿农民工基本上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同时也表现在社会地位上;第三,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也是新出现的弱势群体,其人数已达数千万,占城市居民总数的1/6以上。弱势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一种无

教育部关于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规定

教育部关于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教育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规范校园建设行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直属高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用于教育部对直属高校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和校园建设规划的管理。 第三条教育部是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校园建设规划的编制;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竣工财务决算等的审批;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计划、年度基建投资计划的汇编和执行监督;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重要项目的绩效评价等工作。 第四条直属高校是校园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本校校园建设规划的编制,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申报,年度基建投资计划的编制,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和财务决算,校园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并根据需要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第五条直属高校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论证、后设计施工。不得未批先建,严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第二章校园建设规划 第六条直属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规范、标准及城市区域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事业发展战略,及时编制和修订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校园规划”),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并报地方规划部门批准后实施。校园规划应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变更。校园规划是开展校园基本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直属高校应注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校园规划应体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校园资源统筹使用、生态环境和校园历史文化妥善保护等要求,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统筹兼顾、建设有序,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校园规划应由符合资质要求的勘察设计机构负责编制,应充分组织专家论证并广泛听取主管部门、地方规划部门及校内师生员工的意见。经批准的校园规划应及时报教育部备案。校园规划修编工作应严格按照规划编制的有关程序进行,并重新报批和备案。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_习勇生

教育发展研究2015.13-14 决策参考 摘要: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转型的关键 在于选择与政策网络相匹配的政策工具。根据政策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 “相互关联性”和“连贯性”,可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网络划分为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五种类型,不同政策网络之间也存在着权责分配不当、合作与抗衡等冲突与矛盾。为避免单一政策工具的局限性,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政策网络在政府能力、社会能力、社会异质性三个结构性变量的特征,据此形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并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工具;政策网络 习勇生/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成都 611130) 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结构性调整,推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也是继2000年前后“专升本”合并升格后,地方院校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下的 “二次转型”。笔者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院校“为什么转”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关于 “如何转”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笔者认为,“如何转”不仅要关注转型过程中学科如何发展、专业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应用型课程如何设置、师资队伍如何转型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改革举措,更应聚焦于中观和宏观教育政策的执行层面,研究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下如何选择和设计与政策网络这种现实政策背景相匹配的政策工具。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选择政策工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加快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纲要》指导下,政府着手筹划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和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了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年)》中更加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 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拟定的《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则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做了顶层设计,并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措施以及工作推进机制等内容。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2014年和2015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皆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上议事和行动日程,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院校加强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入执行阶段,而政策执行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以实现政策目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笮习勇生 DOI:10.14121/https://www.doczj.com/doc/9c10893969.html,ki.1008-3855.2015.z1.003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 教干字011号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工作,合理计算教师的编制,切实保证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教师工作量包括:教学工作量(含教学法研究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等。教师全年工作量,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每年暂按42周计算,应为1680小时(待校历确定后,按校历周数计算教师全年工作量)。 高等学校应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教材建设、培养和提高师资等项工作。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应占全校教师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第二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注:下列的“计划学时”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1学时以1小时计。) 1. 讲课(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的工作量; 教授、副教授: 讲课工作量=计划学时×(4~5) 开新课工作量=计划学时×(5~7) 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3×班数 讲师: 讲课工作量=计划学时×(5~6) 开新课工作量=计划学时×(6~8) 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3×班数 需要助教讲课或助讲,可按讲师工作量的高限计算。 (注:大班讲课超过一百二十人,工作量增加百分之十) 文科的某些课程(包括公共政治课),更新内容较多的章节,其教学工作量可按开新课计算。 专任课外辅导工作量=计划学时×3;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班数。 (注:专任课外辅导,是指某些教师只担任课程的辅导工作而不担任讲授工作。)

2. 公共外语课的工作量=计划学时×(3~4)×班数。 (注:公共外语课的工作量,包括备课、上课、课外答疑及批改作业。公共外语课每班为四十人左右)。 3. 体育课的工作量=计划学时×(3~4);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班数。 辅导校体育代表队,每小时以1.5小时计算;辅导群众性体育群众活动,可按核准的实际小时计。 4. 辅导课、习题课、课堂讨论、批改作业的工作量: 辅导课、习题课工作量=计划学时×4;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班数。 (注:习题课每班学生为四十人左右) 课堂讨论工作量=计划学时×5;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班数。 (注:习题课和课堂讨论的工作量,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课外辅导。) 批改作业工作量=核准的批改份数×(1/12~1/4)小时。 5. 实验课(包括上课、备课、课外辅导)的工作量=计划学时×(3~5);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组数。 (注:每组学生十五人左右。) 批改实验报告工作量=核准的批改份数×(1/10~1/3)小时。 6. 批改中文、外文写作课作业的工作量=(1/2~1)小时×核准的批改份数。 7. 指导实习、社会调查的工作量=(计划天数+教学准备天数)×(8~9)小时;其中野外作业天数×(9~10)小时。 (注:指导实习和社会调查的工作量,包括批改实习报告和调查报告。) 8. 指导课程设计的工作量=计划学时×(4~5);学年论文的工作量=计划学时(1/4~1/6)小时×学生人数。 9.制图课讲课部分的工作量,按本办法第二条第1项计算;其练习部分的工作量,按本办法第二条第4项计算。 10.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工作量: 教授、副教授工作量=计划周数×(5~7)×学生人数; 讲师工作量=计划周数×(6~8)×学生人数。 (注: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包括选课、答辩及有关工作。毕

XX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模板】

XX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规〔2014〕895号)的意见和要求,经过充分酝酿,深入研讨,XX学院明确了转型发展思路,达成了应用型大学建设共识。我们将紧紧抓住转型发展试点工作这一难得机遇,科学谋划,精心设计,认真部署,同心协力,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为此,特制定XX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XX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会议精神。2010年以来我校提出了“内涵建设有特色,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办学理念和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工作思路,一切以“转”当头,在转型中谋发展、转型中谋提升。在建设应用型大学中,努力探索与追求两个统一:大众化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统一;职业教育与学

术的统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路径,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推动转型发展,培育专业(专业集群)特色,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学校统一部署转型发展工作,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以专业(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示范引领,加快推进学校整体转型发展。 2.坚持需求导向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快现有专业改造的力度,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建设新的专业(专业集群),推进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坚持开放(合作)的办学原则。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共建专业(专业集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坚持特色发展原则。加强学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瞄准区域经济、企业、行业需求打造专业(专业集群)特色。加快科研转型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转型目标 总体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建设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 教发[200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推进,原国家教委1996年发布实施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教计[1996]154号)已不再适应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委托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充分征求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高等学校意见的基础上,对上述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主要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确定限制、停止招生普通高等学校,并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测。《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发布实施,有利于加强宏观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办学条件改善和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各地、各部门和各普通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以及本《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合理确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普通高等教育基本的教学质量和规格。 三、根据指标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新修订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⒈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 ⒉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这些指标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补充,为全面分析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依据。同时这些指标还可反映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新情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信息化程度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限制招生、暂停招生普通高等学校的确定: ⒈凡有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的学校即给予限制招生(黄牌)的警示,以维持基本办学条件不再下滑,并促进其尽快改善办学条件。限制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毕业生数。 ⒉凡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黄牌的学校即为暂停招生(红牌)学校。暂停招生学校当年不得安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计划。 五、请各地、各部门将本通知及《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尽快转发至所属普通高

长江大学转型发展试点方案(仅供文本参考)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文科专业(集群)转型发 展试点方案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部署和教育部的工作要求,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指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外语系在广泛深入荆州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类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以往考察过的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区等具有鲜明特色办学实践的高校的经验,编写我院文科集群转型试点方案。 一、强化实践,构建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建设为指导,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切实注重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 “适应能力强、操作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创业技 能”的高素质特色应用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文科专业理论学习相对比较空洞,专业技能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现场适应过程。如何将空洞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运用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学生可以实际感知的运用实践,在两者的反复互动中,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从而达到企业(社会)对文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要求应该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立足点。 通过对荆州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的广泛调研,企业管理者从文科学生实践的时间要求、专业基础要求、自身综合素养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人才培养方案按照“1+0.5+1.5+1”的学制构成。第一学年集中开设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 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现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 (一)本科课程设置 4门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 6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专科课程设置 2门必修课: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三)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有关具体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执行。 (四)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 (五)成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参照本规定执行。 (六)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另行通知。 二、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意见》和本方案实施。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除试点学校外,2005级(含2005级)以前的学生,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本科、专科同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可参照上述相关规定执行。 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在没有作出新安排前,仍按照“9 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四、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 做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必须把教材建设、教学研

全国职业院校详细名单

!- 二、高职(专科)院校(共1288所)北京市(24所)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吉利大学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天津市(26所)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天津市职业大学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河北省(58所)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泊头职业学院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冀中职业学院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 教技[2012]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在自身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增强科学管理能力 1.强化学校管理责任。学校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认真履行法人职责。要转变观念,扭转科研项目管理“重争取、轻管理”的倾向,以保障科研活动健康顺利开展作为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申请立项和过程管理并重、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过程管理制度,完善涵盖校、院(系)、项目负责人的分级管理体制;监督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管理规定,提供相应支撑服务,组织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行政领导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各高校主要负责人要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统筹协调。 2.强化管理部门职责与协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系统性强的工作,涉及校内多部门。学校要统筹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多部门协同、分级管理的机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人事、资产、档案、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职能部门和院(系)以及项目负责人的权责,强化院(系、所)和国家认定的各类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等二级单位管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责任落到实处,形成“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3.严格规范项目负责人的责权。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实施负有直接责任,要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要确保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4.健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学校要在严格遵守国家各级各类科研计划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不同特点和管理要求,强化对纵向和横向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责任。经费来源性质属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属于纵向项目,经费来源性质属于社会资金,属于横向项目。对纵向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各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对横向项目要严格按照合同(协议)执行,并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保障国家、学校、委托方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结合科研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逐步完善涉及学校科研活动全过程及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最终形成既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又具约束力,界限分明、程序规范、简洁易行、覆盖纵向横向项目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二、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保障科研任务顺利实施 5.组织做好项目申报的指导。学校应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特色,集成校内、校外优势资源,遴选、推荐基础好、水平高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项目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计划项目。要综合考虑申请人和研究团队科研项目执行能力,加强统筹协调,扭转重申报、轻质量的现象。指导和协助科研人员科学规范地做好项目申请书、经费预算书、合同(协议)等编制和签订工作,完善和规范项目推荐申报程序,确保申报项目研究的质量和材料的真实性。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

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

转型发展工作总结报告基本要求(高校)【模板】

转型发展工作总结报告基本要求(高校) 各试点高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对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及《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学校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总结试点任务完成情况、取得工作成效、创新点、资金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应对策建议等,实事求是撰写工作总结报告。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总结报告应体现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 一、办学理念与定位 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应用型建设内涵情况;学校内部达成应用型建设共识及学校师生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认同情况;学校在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中体现应用型建设办学理念情况。 二、专业建设 1.专业发展情况。专业建设规划情况;特色专业、专业集群建设情况;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情况;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数量等。列举2018年招生数排名前10的专业名称及招生数。 2.专业布局优化调整情况。优化专业布局,专业设置调整情况;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情况,增设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调整不适应辽宁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情况等。 三、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及职称、学历结构、生师比情况;“双师双能型”教师、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数量;专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互聘兼职教师及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情况;专任教师赴行业、企业培训情况等。 2.师资队伍制度建设情况。“双师双能”型教师及专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与应用型建设相适应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促进教师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人员相互交流的具体措施等。 四、实验实训条件 1.实验、实训条件及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实训教学设施及场地情况;实验仪器数量、配置情况等。 2.办学规模与经费投入。学校办学规模;生均财政拨款,生均经费支出,生均实习、实训、实践经费支出;教学仪器设备值及增长情况等。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情况;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共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情况;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之间人员双向互聘、相互融合情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所办企业 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6-11-25 近几年来,高校所办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国有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服务高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绩显著。同时,所办企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所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的发展”的任务。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公司法》《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程(暂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校办企业实际,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校办企业定位 1.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有利于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带动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高校所办企业作为产学研用相结合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定位。 2.高校作为校办企业的直接出资人,要在明确所办企业定位的基础上,

制定校办企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与所投资企业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加强和规范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管。遵循“分级监管、民主决策、服务高校、控制风险、追踪问效”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企业“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程序,民主决策机制和全过程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高校监管企业的工作机制,促进高校和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 3.高校应完善投资进入和退出机制,调整企业投资领域,完善监管制度和措施,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缩短管理链条,对于因产权链条过长或经营活动长期停滞等原因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企业,应通过解散、产权转让、资产重组、调整投资级次等方式,及时进行处理,化解管理所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4.高校所办企业应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理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高校应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统一领导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讨论国有资产管理重大事项并提出决策建议,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考评。委员会主任要由单位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分管相关工作的领导同志担任,委员会成员包括财务、资产、纪检、审计、设备、科研、后勤、基建、房产、产业等部门负责同志,国资委统一监管单位事业资产与所办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已经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下称经资委)的,应当作为学校国资委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国资委的授权对所投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