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442.00 KB
- 文档页数:14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袁建勤田鸽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在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民众呈现出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社会心理预期明显增强,群际关系呈现交互与冲突等精神特质。
反映出社会情绪化波动,民众利益需求获得感不强,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心态。
为此提出了完善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优化民生问题及培养民众的共享价值观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问题心态;分析思考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2-0063-0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置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形态的变迁。
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时期,我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心态的呈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民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目标实现。
因此,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分析民众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精神特质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
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当前民众呈现出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如下:(一)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这一世态给民众带来太多的未知。
然而,也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定势。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
案例分析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解题思路:温州市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有为”与“无为”,很好地反映了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所表现出来的几大特点,即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转型中国的社会态度变迁一、本文概述《转型中国的社会态度变迁》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众社会态度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社会转型,作为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引发了公众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探究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以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明确转型的起点和当前所处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揭示公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态度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这些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对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认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看法和期待。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导致这些态度变化的多重因素。
这包括政策导向、经济发展、社会事件、教育水平、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文章将揭示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公众的社会态度。
文章将对转型过程中社会态度变迁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社会稳定、文化多样性、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在总结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思考,以促进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实现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态度的历史回顾中国社会的态度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态度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依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变革持有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
但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并期待改革,社会态度由保守转向开放。
这一时期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接纳、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以及对个人权益的追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态度也进一步开放和包容。
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实现,追求个人价值,对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表示认同。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近年来,全球社会迎来了一个转型期,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转型期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逐渐衰落,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
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创新科技和知识产权,努力打造高科技产业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侧重于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开发。
这种多元和差异化的经济发展,使每个国家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
其次,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
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人们对于工作、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期望和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许多年轻人选择创业或自由职业,而传统的工作稳定和枯燥的生活方式逐渐被边缘化。
同时,性别、种族、宗教等各种身份认同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多元和多样性的社会发展趋势,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社会矛盾。
再次,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平等问题。
虽然社会转型带来了一些机会和福利,但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和行业,在资源和机会分配上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此外,新兴行业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群受益,而传统产业的萧条又导致了大量工人的失业和就业困难。
这些不平等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带来了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均衡和包容性。
最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过去几十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每一个社会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转型。
这种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社会的发展,也意味着社会矛盾的加深。
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是一对紧密相关的词语,它们互为表里,相互影响。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通常是由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文化交流、政权更迭等各种因素引起的。
社会转型往往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首先,经济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的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城市化社会转变,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构成了城乡差距、城市贫富分化等社会矛盾。
其次,政治转型也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政权更迭、政治体制改革等引发国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也会带来政治立场、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矛盾。
政治转型往往需要公民参与和民主意识的提升,这也意味着社会组织的重构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崛起。
再次,文化转型也会引发社会矛盾。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等都是文化转型所带来的矛盾。
当传统价值观与新兴价值观相冲突时,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如代沟、文化认同困惑等。
此外,环境转型也是造成社会矛盾的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牵涉到资源的分配、生态的保护等涉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利益、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社会转型加大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矛盾的斗争更为激烈。
然而,社会矛盾并非完全消极的,它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重视社会结构的平衡。
在社会转型中,必须重视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平衡,尽量减少利益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分化的问题。
其次,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平正义建设。
通过完善法制和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公平正义的环境,改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适应新体制要求的具体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在这期间,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腐败问题已屡见不鲜。
腐败问题已成为涣散民心、削弱党的形象和威信、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绊脚石,直接威胁着党的生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党政机关用人不透明2、对官员的腐败行为防范不周到3、对官员的腐败行为惩治不力4、改革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体制问题5、官员的权力缺乏科学的运行6、中国的人事制度特点:官本位。
作为世界上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现在,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并不存在天然的免疫力,如果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就会导致群众观念淡薄,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就会导致精神不振,道德操守滑坡,就很容易受到腐败病毒的感染,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
,因此,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第一道防线。
第二: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我们现有的廉政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而此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由于反腐斗争的形势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新的样式和类型的腐败现象不断产生和发现,这就需要不断产生相应的法律条文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
”惩治腐败,清正廉洁,这是古往今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心所向的基础。
总之,我们充分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反腐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反腐倡廉建设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当今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
一个政治清廉、民主公正,国富民强的中国将不是梦想。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郑杭生/洪大用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作者简介」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邮编100872「内容提要」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多重风险共生、社会自身在保障安全方面具有脆弱性、社会应对风险的思维具有极化倾向。
为了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风险管理策略,正确认识国家的作用,高度重视风险教育,积极实践新型发展观。
「关键词」社会安全/风险共生/风险管理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各地频发的导致重大伤亡的灾难,看上去似乎并不相关,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共同预示着一个高风险社会的来临。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
关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社会安全的界定社会安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安全是指整个社会系统能够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把妨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安全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二是系统内部因素。
从环境因素看,影响社会安全的具体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自然环境的衰退和生态系统的崩溃可能对基于此种环境生态条件的社会系统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一方面,外部社会的冲击、竞争、打压、颠覆甚至直接入侵,也会导致社会紧张和混乱,严重时,可能会瓦解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社会的安全状况也会影响到其他社会的安全状况。
从系统内部因素看,一个社会系统的安全取决于社会内部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和思想文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
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法学二班林传辉学号:200911201235摘要;自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其标志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社会的加速转型,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必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尤其是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然而,社会转型加速过程中结构的滞后性使社会结构处于相对失衡状态,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化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化所有制体制结构价值观冲突差距1.当前社会转型中各类问题产生的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出现了一派新气象,各类社会因素都出在转型的快车道之上。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理论范式。
中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制变革的狭隘领域,它已汇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道融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潮流之中,是一场全面、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革。
它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而且是一场全社会、全民族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革命”。
社会转型从政治文化领域找到突破口的,一方面,原有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中最稳定的力量。
由温饱户构成的准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的次稳定力量。
而贫困户等低收入者阶层,则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
高收入者中的暴发户,其非法致富手段、炫耀性消费、贿赂与斗富行为等,往往会导致低收入者的心理失衡或扭曲,还会使掌握一定权力的某些人经不起诱惑而滋生腐败现象,从而带来某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就在此中情况下各类社会化问题逐步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2.当前转型中的各类主要问题分述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再思考袁伟森【摘要】我国当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除了具有社会问题的一般共性外,还由于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伴生物而具有高发性、共生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从根源上讲,我国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所表现出的社会分化、社会流动及社会冲突等方面造成的,是转型期社会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因此,必须正确看待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殊性,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3页(P42-43,54)【关键词】社会问题;转型期;社会问题【作者】袁伟森【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一般来讲,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社会、国家或政府在利益、权力等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损害了一部分或者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进而引起社会持续而广泛的关注,需要动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的一系列社会现象。
从本质上讲,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资源占有的不公平造成的,是社会不公平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问题具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这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二是这些问题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因而具有社会普遍的关注性[1];三是不同的社会成员或利益集团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不一致,具有一定的阶层性;四是受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存在这较大的差别,因此解决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可见,社会问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产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社会问题也带有该阶段明显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必须针对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看待和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具体思路和方案。
我们所说的转型期社会问题,主要是指“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存在若干导致社会结构失调的障碍因素,危及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困扰乃至威胁社会运行安全,需要通过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现象”[2]。
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频发,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高度关注。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社会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冲突,关键是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参与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弘利教育)“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进行转变。
社会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了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一个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同步转变的过程,是社会失衡和社会协调相伴的过程,是社会秩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会转型期,是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并存、社会发展与转型风险并存的时期。
尤其是我国,属于后发型现代化,追赶型的发展模式能使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把现代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这样一来化解社会矛盾的时空也被极度压缩,社会张力加大,增加了发生社会冲突的风险。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偏后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
这种“结构差”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一是社会主体碎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会人是悬浮的、碎片化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组织性和凝聚力的降低。
二是利益冲突复杂化,主要是阶层结构更加复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往往存在矛盾甚至对立,利益博弈十分明显,利益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资源分配两极化,越是处于社会阶层顶端的人们越是掌握着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却只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致使贫富两级分化加剧。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与对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
分析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可以说覆盖领域广泛,涉及门类众多。
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有劳资纠纷、征地补偿、劳动就业、拆迁安置、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等。
这些矛盾看起来五花八门,纷纭复杂,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劳资矛盾。
近期劳资矛盾引发的事件频繁出现,“劳资博弈”正成为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焦点。
其实,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矛盾,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外。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之痛”。
如何消解劳资矛盾,调处劳资纠纷,既是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也是当前抓发展、促民生、促稳定的新课题。
实际上,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的今天,要拿捏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分寸殊为不易。
主政者既要回应劳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又要考虑资方的转型压力和现实承受力。
第二类为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历来是社会矛盾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只是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程度有所不同。
我们党执政前后,在官民关系、干群关系上都曾有过很好的时期,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辉煌。
我国的刑事司法统计极不稳定,受刑事立法设置(既定性又定量)[1]、司法目标期望(后位预期)[2]及转型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大量的犯罪指数和统计标准的频频更替。
这给正确剖析社会犯罪率状况,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了困难。
透过现象,具体分析我国犯罪率的态势,揭示其原因,是科学地治理犯罪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犯罪率态势根据社会变迁以及犯罪率波动的特点,笔者将中国内地1949年以来的时期分为三个段落:“文化大革命”前(1950年~1965年),“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前(1972年~1977年),改革开放后(1978年~现在)。
“文化大革命”前(1950年~1965年):尽管犯罪率有所波动,但是整体上基本平稳。
1950年,每10万人立案数为93.02件,居这一时期立案率的最高值。
这主要是由于新中国刚成立,旧有的政治势力不甘心失败,进行各种破坏。
“1950年春天到秋天的半年多时间里,就有近4万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遭到反革命分子的杀害。
”同时,“流氓、盗匪、兵痞、妓女到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
对此,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这一时期刑事立案率的峰巅很快退去。
1952年,每10万人立案数降至42.27件。
此后,立案率增加幅度最大的是1961年,从原来的每10万人33.64件上升到每10万人64.07件。
通常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前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以及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全国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的人口增加,因而侵财犯罪特别是盗窃犯罪明显增多,犯罪的动机在于获得基本的生活来源。
[5]在这15年中,还出现了两次立案率连年相对稳定的情况,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0年,第二次是1963年至1965年,并且这两个期间的立案率均为较低的水平(30件/10万人~36件/10万人)。
”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前(1972年~1977年):这段时间犯罪率基本稳定,年度间立案率增减幅度不大,总在每10万人约50件~60件之间徘徊。
社会转型与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步入了一个社会转型期。
在这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和爆发也更加集中,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社会矛盾这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分析这些公共危机的诱因,才能更好地加深对社会转型的理解,有助于建设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及表现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过程,是社会的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
我国社会学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近100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三次。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
30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为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明确了方向。
社会转型,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我国的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自给向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市场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各种文化现象、思潮的不断涌现,对旧文化的不断的思索与批判,以及人们价值观的改变。
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百家争鸣式的各种思想大碰撞,又有百花齐放式的现象大涌现,也有火山喷发式的各种公共危机的集中发生。
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分析罗汝钰行政管理02班 20090172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发生的质变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正是社会主义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不断发生部分质变或量变,向现代化不断迈进的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
由于中国社会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资源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表现出若干个不同于一般国家社会转型的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社会转型从空间看是全方位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从时间看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则是深层次的。
2社会转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3高度的自觉性和计划性;高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从这些特征出发,我从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一社会转型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
但来自于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风险是基础性、深层次性的风险,对中国社会的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
社会风险,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风险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
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而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一个子系统。
相应地,社会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社会失序或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我们在这研究狭义层面上的社会风险,指社会领域中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其本质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简言之,社会风险就是社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