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第13课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以及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
此外,还涉及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以及其兴衰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了解不深。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对于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掌握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以及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
学生还能够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东汉的兴衰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学生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过程,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2.教学难点: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 historical cases,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
4.时间线索:以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东汉的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时间观念。
第13课五四运动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展示图片,情景导入)2017年5月4日,全国各地青年组织各种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
中央电视台还举办了主题为“激扬青春梦——五月的鲜花”五四晚会。
我们知道每年的5月4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件有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五四运动》。
一、爆发1.原因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
(展示图片,并提问)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勇敢和坚定,以及他们对和科学的追求。
教材还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视频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
3.图片资料: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和背景。
提问:“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五四运动是什么原因引发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第13课五四运动【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社会背景(1)基本原因【材料链接】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
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
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对五四运动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看大屏幕(展示出五四青年节图片),同学们,作为初二学生,我们已经步入青少年时期,六一儿童节渐渐远离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是五四青年节。
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今年我们中学也在5月4日举办了大型诗歌朗诵比赛。
我们只是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呢?它与什么事有关呢?是什么时候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呢?这些问题,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
好,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五四运动(板书)。
2.朗读本课学习目标,翻开导学案,通过上节预习课,下面请师徒互批导学案,让同学找出错的及时纠正。
3.过渡语:一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战胜国,在1919那件1月到6月召开了巴黎和会,究竟这次会议与本课有什么关系。
4.情境一:寻源五四。
由小组成员组织演绎再现史实。
解决第一个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小组展示巴黎和会的情况。
(1)中日辩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2)“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消息传到国内后,那应该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是你一名当时的青年学生,你的想法如何?观看短片。
同学们,看完短剧,结合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关于五四运动的哪些情况?5.情境二:图说五四。
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大家一起把导言部分的这首诗《长征》朗诵出来。
(学生朗诵)教师讲述:这首诗是毛泽东所作的关于长征的诗歌,那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红军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进行长征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为怕远征难》,具体了解长征的历史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前几节课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全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在各地纷纷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之后党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所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总共五次,前面四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等人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卷土重来,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一次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准备前往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东汉时期的历史风貌。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的变迁。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可能了解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东汉时期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的变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的变迁。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四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领导阶级、斗争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其深刻内涵和意义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五四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学习相关历史资料,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初步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五四运动?”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
然后,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场景。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五四运动中各阶级的作用,以及五四运动取得的成果。
《五四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复杂,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史料准备:收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
3.学生活动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近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
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第一篇章五四前夜——山雨欲来教师: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布满阴霾。
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对日本持妥协退让态度。
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
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展示:思考:(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2)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要求?(3)结果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学生:弱国无外交。
当时的北洋军阀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英、美、法、日都想控制和侵略中国。
教师:巴黎和会作出的决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中国蒙受了巨大耻辱,这一决定传到中国,传到北京,中国人积压已久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一场震惊世界的、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课题使用人编号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归纳得出红被迫的原因;通过红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被迫实行转移和红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体会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学法阅读、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辅以阅读、欣赏。
教法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第13课红不怕远征难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导入新课歌曲《》播放歌曲,问:歌描写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把你以前知道的关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你想了解红的经过吗?让我们来学习第13课。
欣赏CD乐曲。
联系以前的知识讲故事激发兴趣3’落实课标理解课标讲述中国工农红的故事,体会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投放课标内容阅读课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解读课标同步探究过程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展示交流作出评价6’用教学课件出示问题:红为什么要历尽艰难进行呢?分小组在阅读教材和讨论问题后汇报学习情况。
观看课件及其所链接的影视片段。
5’结合影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然后接着看演示课件。
8’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落实课标解答课标红在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是什么力量使红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的胜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红所走过的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