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相关链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巴黎和会召开。
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知识点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发展(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高潮: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技巧方法】绘制图示记忆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3.结果: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13课五四运动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字资料和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同学们,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一、爆发1.原因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
(展示图片,并提问)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
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以及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创设情境,结合有关史料、歌曲和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关键节点。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五四运动的爆发(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怎样的要求?外交结果怎样?消息传到国内,爆发了什么运动?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
(2)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中国的主权为什么仍然被侵犯呢?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弱国无外交”。
2.五四运动的扩大简单说出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经过:①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
②后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为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1.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什么还是成为列强牺牲的对象?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格局的变动不可避免地会波及中国。
《五四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近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
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第一篇章五四前夜——山雨欲来教师: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布满阴霾。
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对日本持妥协退让态度。
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
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展示:思考:(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2)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要求?(3)结果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学生:弱国无外交。
当时的北洋军阀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英、美、法、日都想控制和侵略中国。
教师:巴黎和会作出的决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中国蒙受了巨大耻辱,这一决定传到中国,传到北京,中国人积压已久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一场震惊世界的、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五四运动
理本课线索
记必背重点
时间1919年5月4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过程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扩大
阶段时间斗争中心主力斗争方式
前期
1919年
6月5日前
北京学生集会、示威游行、罢课后期
1919年
6月5日后
上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直接目标实现)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易易误警示
1.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直接原因)。
2. 五四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 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它只是实现了运动的直接目标,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不同是领导阶级不同。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以及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创设情境,结合有关史料、歌曲和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关键节点。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五四运动的爆发(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怎样的要求?外交结果怎样?消息传到国内,爆发了什么运动?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
(2)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中国的主权为什么仍然被侵犯呢?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弱国无外交”。
2.五四运动的扩大简单说出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经过:①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
②后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为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1.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什么还是成为列强牺牲的对象?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格局的变动不可避免地会波及中国。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5月4日是我们中国的什么节日呢? 生:青年节。
师:谁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生:五四运动。
师:对,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
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为之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的足迹,领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探究新知(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课件出示一战结束后图片和巴黎和会情景图片。
教师过渡: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制裁以德国为核心的战败国的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2.多媒体播放《我的1919》顾维钧的演讲片段。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61正文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些正当要求?结果如何?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提示:从问题①引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从问题②学生归纳分析出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很弱,得出结论:弱国无外交。
3.学生分组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口号、要求、主力和斗争形式。
提示:(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材料展示:材料一为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摘编自上海工人罢工通告材料二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摘自上海商人罢市揭帖材料三如图为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教师提问: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心有什么变化?提示:除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运动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
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2.图片展示:教师提问:由上面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提示: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
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相关链接】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巴黎和会召开。
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知识点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发展
(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
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高潮: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技巧方法】
绘制图示记忆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
3.结果: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知识点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思维拓展】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中的“彻底地”如何理解?
五四运动的彻底性表现在:①迫使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这是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帝国主义说“不”。
②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之事。
2.意义
(1)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2)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关链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思维拓展】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此,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再是中国资产阶级,而是中国无产阶级了。
(2)在五四运动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技巧方法】
用表格记忆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
例1.《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示威游行”,联系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等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游行示威,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全国各地各界纷纷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答案:D
例2.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下列标语和口号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外争主权”体现了反帝的一面,“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封建的一面。
答案:C
例3.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
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
”这表明()
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③工人已经举行大罢工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干中的材料,由题干中“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可知,五四运动已经扩展到上海,学生是运动的先锋;“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说明工人即将举行罢工,③项可以排除;联系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B
例4.“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
”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的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这个新时代是()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即“痛殴卖国贼”),学生游行队伍火烧曹宅(即“火烧赵家楼”)。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C
例5.“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自由
B.爱国
C.平
等 D.博爱
解析:由题干中“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可知是五四运动传单,所以此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的呐喊体现了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民主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B
例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
答案:D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国际“和平会议”,参加者有英、法、美、日、意等27个战胜国,苏俄未被邀请参加。
因这次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也称“巴黎和会”。
帝国主义者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瓜分战败国的领土和反对苏俄。
中国在这次大战中参加英、美、法等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曾派出20万华工参加战争勤务,所以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和会。
会议为英、法、美三国操纵,经过激烈的争吵,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国联盟约》,还秘密拟定了武装干涉苏俄、瓜分苏俄领土的计划。
会议还无理地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这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
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下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
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