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8
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有许多种,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
比较典型的如聚众哄抢财物、球迷闹事等等。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
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
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他借用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认为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
冰山分为三层,最上层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是无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层是前意识,意识与前意识属于同一系统,而无意识与前意识属不同系统,无意识的东西由于受检查作用的压抑不能进入意识领域。
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
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他的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篇一一、引言芥川文学作为日本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这一重要主题,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芥川作品中蕴含的集体无意识进行分析与解读。
二、芥川文学的概述芥川文学是以日本文坛大师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现代日本文学流派,以讽刺、寓意和悲剧性的叙述手法见长。
其作品以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残酷现实为特点,反映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芥川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命运、社会等问题的关注,以及通过这些主题所体现出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三、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集体无意识是指一种深藏于人类心理深处的无意识心理结构,它是人类共有的、超越了个体差异的心理模式。
集体无意识通过遗传和人类文化的共同经验而形成,表现为各种传统观念、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等。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荣格等人都对集体无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芥川文学中的集体无意识体现(一)人性之恶的普遍性芥川文学中,作品所揭示的人性之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普遍性正是集体无意识在人性层面的体现。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阴暗面的描绘,如自私、贪婪、虚伪等。
这些心理现象是人类共有的,它们根植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二)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芥川文学通过揭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黑暗,批判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弊端。
这些批判和反思正是基于对集体无意识的洞察和认识。
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所蕴含的普遍性和模式性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现实的真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裂变在芥川文学中,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裂变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些冲突和裂变背后所蕴含的矛盾和冲突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通过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芥川文学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背景。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一、集体无意识的定义深层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深层次结构,它包含了人类共享的、遗传下来的心理特征和模式。
这些特征和模式并非来自个人经历,而是源自人类的集体经验,是种族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原型的存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概念是原型,原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象征性的形象、主题或情境,它们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
这些原型可以在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神话、梦境、宗教仪式和艺术作品中找到。
文化差异的影响:虽然集体无意识包含某些普遍的元素,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意味着不同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可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相互作用,个体无意识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经历的集合,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这些个体心理特征的共同基础。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互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接触,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心理成长和自我实现。
通过对集体无意识的定义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和历史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
这一概念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集体无意识的形成集体无意识是在文化中形成的。
人类的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包含了许多共同的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
这些共同的文化元素在人类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无意识共识。
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反应,这些本能和反应在人类的基因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这些基因遗传下来的本能和反应,形成了人类共同的无意识基础。
集体无意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Journal of Chongqing Industry &Trade Polytechnic 总第11期论反犹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唐立新(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摘要:反犹主义是西方历史上一种特殊现象,它肇端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后来掺入了经济,文化等因素,经千年传承,演化成为一种野蛮宰制。
近现代以来,反犹主义跟种族主义嫁接,最终酿下大屠杀的悲剧。
关键词:反犹主义神学冲突种族主义大屠杀犹太人似乎从民族生成的初期起就注定遭受迫害和苦难。
根据《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埃及的法老曾计划一举消灭犹太人,但未得逞;又据《圣经》中的《以斯帖书》,波斯的哈曼也曾有类似的阴谋。
虽然这些记载缺乏历史的佐证,但仍可以作为反犹主义最早的记录。
此后,众所周知,犹太人遭受了数千年的反犹主义的迫害,那么反犹主义是怎样形成的呢?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一、文化定势与反犹主义古代犹太人生活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被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失去自己的祖国,便向世界各地流散。
在流散的过程当中,犹太人深受客地民族的歧视,诽谤,排挤,驱逐,迫害和杀戮;或在整体上作为一个族群备受文化,宗教和种族意义上的仇恨和攻击。
反犹主义是犹太人历史上一种恒定的生存压力,也是西方历史上一种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
犹太人由于自身独特的区别性特征,其民族性在非犹太民族心目中很大程度上已经固化。
犹太人在巨大的历史惯性的冲击下,陷入到一个观念性的悲剧之中:犹太人被认为从本质上,历史上,种族上,自然属性上就是一个能力低下,邪恶,不应与之交往,理应受到谴责或一系列迫害的劣等民族。
①“对于活着的人,犹太人是死去的人;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有资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对于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他们是令人憎恶的竞争对手。
”②犹太人遭受的这种观念性的悲剧并没有因为西方历史上曾经出现开明时代而减弱或消歇。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1、集体无意识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无意识,人们总是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感情强加于他人或环境之上。
这些被人们所重视的意义构成了群体文化,而不是来自于其内部成员之间。
2、集体无意识,在西方也被称为群体心理。
集体无意识是西方现代社会民众心理素质差,非理性心态泛滥造成的必然结果,但其根源却与宗教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
集体无意识来源于原始人的灵魂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人的生死看得比天还大,即使有人不幸遇难,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如果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立业,那么作为长子或长女,就有责任替父母养育自己的未成年的弟妹,从而避免再出现“多子多福”的现象。
于是乎,“长幼有序”成了传统观念。
另外,人们普遍相信,在所有死者中,惟有长者才是最有知识的人,因此必须由长者负责举行葬礼,把骨灰撒向大海。
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程度越高,集体无意识也就越发达。
3、集体无意识是对象征人类共同经验和价值观念的意义系统的抽象,它为其成员提供了解释和思考群体存在的合法性的前提条件。
但是,随着个人无意识的增长,一旦超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容量和接受能力,便会遭到排斥,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集体无意识又是创新的动力,集体无意识表现为不同意见在一定条件下的结合,为形成新的意见和观点开辟了道路。
集体无意识,指人类个体在团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对其他人和事物的认知模式,是社会人特有的,区别于自然人的认知结构。
人类的个体有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两种,个人意识与社会紧密相连,集体意识反映的是社会人的意识。
4、集体无意识是对个人利益的压抑和挫败感产生的精神上的升华,也是对群体整体表现的认同与归属。
当我们看到在篮球场上奔跑着挥汗如雨的运动健儿,或者听到欢呼声震天的歌唱演员时,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许多美好的画面:奋力拼搏、顽强不屈、挥洒青春的活力;齐声歌唱,忘情演绎、陶醉于音乐的魅力;大步向前、奋勇争先,充分展示着竞技之美……这一切表现,令你赞叹!让你激昂。
集体无意识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个人的行为常常受到群体环境的深刻影响。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集体无意识如同一种隐秘的心理驱动力,影响着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及其在各种群体行为中的体现,从而揭示个体与群体间复杂的心理联系。
一、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指超越个体经验,存在于所有人类心中的共同心理结构或内容。
这一概念强调了人类心理的共同性与相似性,认为每个个体都不仅是由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构成,而且也受到了更广泛、更深层次文化及历史背景的影响。
荣格认为,这种无意识包含了人类共同的原型、象征和神话,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表现形式与生活经验。
1.1 集体无意识的特征超个人性:集体无意识并不局限于任何个体,而是属于整个群体。
它包含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人类经验。
文化传承:许多集体信仰和行为模式源于祖辈的传承,通过讲故事、宗教仪式等方式延续至今。
共通原型:荣格提出的一些心理原型,如“母亲”、“英雄”等,代表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与期待,这些原型会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1.2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行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思想,集体无意识依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人选择。
例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紧急情况或大型活动中,个体可能更加依赖于群体反应,而不是依照个人理智进行判断。
这种反应常常源于被深层次文化习惯与价值观所激励,从而形成了一种“从众”心理。
二、集体无意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集体无意识不仅影响个体日常生活中的选择,还在多个层面上塑造群体行为及社会动态。
从公司团队到民族主义,集体无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1 社交媒体时代下的群体行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语和行为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强烈影响。
例如,“网络暴力”现象的普遍存在,便是集体无意识对个别行为放大化的重要体现。
揭下不堪的面具,探究“集体无意识”的真相我提到了一个社会心理学词语“集体无意识”。
究竟事情是怎么回事?什么叫“集体无意识”?且听一个曾经学习心理学超过10年的人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这个名词要追溯到荣格出版的《力比多转化的象征》。
卡尔·荣格是弗洛伊德之后成为精神分析法的大神,我个人喜欢他超过弗洛伊德,倒不是说他是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大神,而是他的很多理念超越了弗洛伊德。
但是荣格这哥们的写作手法太差,明显不如弗洛伊德。
你看看荣格是怎么阐述的:“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思想和行为。
孤立的个人意识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这便形成了集体无意识。
”看懂了么?是不是感觉像说了废话一样。
我来重新解读一下,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受外界和社会影响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
一旦进入社会,就会被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来影响。
举个栗子:比如一个男孩A和一个女孩B相爱了,爱的死去活来,结果女方B的家长说只有买房子才能谈婚论嫁。
一开始女孩B还质疑,说我的爱情与房子有关么?结果女方这边的所有亲属都这样认为必须先有房子才能谈婚论嫁,说来说去,女孩B竟然慢慢信了,去和男孩A要求,说要房子。
结果男孩A认为女孩B太物质,两个人一拍两散,美好爱情云消雾散。
这是典型的社会意识影响个人意识。
爱情本质上与这些附加条件无关。
可是当女方身边的所有人都表达房子的重要大于爱情的事情,女孩的个人意识就会沉没。
再举个例子:我逛逛街饿了,在商业街发现一家饭店门口人头攒动,排起长队,我也毫不犹豫加入队伍。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浅析2007141057 周超锋摘要: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原型。
原型,实际上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它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
人是从其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意象,即继承了与祖先相同的把握世界和作出反映的先天倾向。
这种先天倾向通过脑组织世代相传。
荣格非常重视对原型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原型的考察来揭示隐藏在意识背后的无意识特别是集体无意识的秘密。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是非常多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四种原型,即人格面具(the Pers 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阴影(theshadow)和自性(the sel f)。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荣格原型本能正文:人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复杂又令人神往的世界,弗洛伊德的巨大功绩是他勇敢地深入到了这个世界的深层领域,揭示了这个世界中无意识领域的深层秘密。
而他的后继者,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心灵的更深领域,探讨了集体无意识这一人类心灵的更深领域,探讨了集体无意识这一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秘密。
一、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荣格庞大的思想体系正是构建于集体无意识学说之上的,那么什么是集体无意识呢,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而实际上无意识心理活动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它是与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如遗忘的记忆、不愉快的经验、潜抑的愿望与动机等等。
这种无意识可以称为个体无意识;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人类的无意识中还有一部分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意识,是指人类个体从祖先那儿通过遗传而继承下来的共同的无意识心理要素,类似于本能,对个体行为和社会文明起着制约和推动作用,即当一定的情景与祖先们所经历的大致相同时,这种要素便被激活,发挥先天模式的作用,就象祖先的行为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反应,如人们常常对黑暗、蛇等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而并不需要后天经验的获得,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对黑暗与蛇的恐惧遗传给了我们,这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集体无意识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集体无意识是指个人心灵中与整个人类共享的普遍心理成分。
这个概念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引入,并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集体无意识是个体心理中的一种非个人经验,是人类共同体验的心理结构。
1. 集体无意识的意义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力量,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它超越了个人的意识,涵盖了大量的潜意识内容。
通过集体无意识,人们可以互相建立联系,共同分享和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来源。
2. 集体无意识的特征集体无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普遍性:集体无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与生俱来,不受个体意识控制。
(2) 内容共享性:集体无意识中的某些内容是所有人共享的,如原始符号、象征和意象。
(3) 文化影响:集体无意识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模式和人类特征。
(4) 非人格化:集体无意识并非个人意识的扩展,它超越了个人的意识和自我。
3. 集体无意识的形成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
(1) 文化传承:集体无意识通过文化的传承,被代代相传,并逐渐进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2) 社会交互:集体无意识通过社会交互和共享经验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3) 历史积淀: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中的经验也影响了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4.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集体无意识以信仰、神话、原型、情感共鸣等不同形式呈现。
(1) 信仰系统:集体无意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信仰系统,如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等。
(2) 神话故事:神话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讲述一个文化或社会共同基础上,透露出深层次的心理和智慧。
(3) 原型与符号: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各种原型和符号,如母亲、圣人、英雄等,它们具有普遍意义和共通特征。
(4) 情感共鸣:集体无意识通过情感共鸣来传递和分享情感体验,使人们具有共同的情感反应。
反犹意识法案内容一、反犹意识法案是什么?你说到“反犹意识法案”,很多人可能一脸懵,觉得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个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才会碰到的词。
它指的就是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那些历史上曾发生过犹太人迫害的地方,试图通过法律来禁止或打击那些带有反犹情绪的行为或言论。
你别看现在大家都说“自由言论”,但是在一些地方,反犹情绪可是一个大问题,甚至变得很有毒。
反犹意识法案就是要通过立法,让那些有反犹情绪的人或者组织不能随便胡说八道,不能再随意在公共场合或者社交媒体上散播对犹太人的仇恨。
这一法案的出台,其实就是为了让那些不太看得起犹太人,甚至公开表达对犹太人敌意的行为有地方可以“刹刹车”,换句话说,就是让他们知道,有些话不能乱讲,做些事也不能乱做。
二、为什么要有反犹意识法案?你可能会问,反犹情绪为什么这么严重?不是现在社会已经进步了吗?其实不然,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深受历史影响的地区,反犹情绪一直没有消失。
这些情绪有时并不是因为犹太人做了什么特别的坏事,而是根深蒂固的偏见、误解和历史遗留问题。
就像有些人,看到黑人就自动把他们与犯罪挂钩,看到亚洲人就觉得他们都是技术狂一样。
你听了会觉得很不对劲吧?但是偏偏有些人就是这么想,甚至为了找出“替罪羊”,就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犹太人。
你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情绪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那么随时都会发生集体歧视、攻击甚至暴力事件。
所以,反犹意识法案其实就是给这种偏见上个“紧箍咒”,不让它在法律上抬头,提醒人们,种族歧视可不是可以随便拿来说的事。
三、法案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说到具体内容,反犹意识法案的重点基本上就是不允许公共场合上出现仇恨言论,也不允许以任何形式煽动对犹太人群体的暴力或者歧视行为。
如果你说,法案里是不是就是禁止那些明显的“我讨厌犹太人”这种言论呢?对,的确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你在网上或者是电视上开个玩笑说“犹太人都不值得信任”,那就不行,这可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恶言,像是在社交平台上散布一些不实的、恶心的谣言,恶化犹太人形象的也不行。
鲁迅小说中的集体无意识
刘柏君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20)001
【摘要】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总页数】3页(P103-104,138)
【作者】刘柏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对《银冠》中的美国主体文化中心地位的质疑 [J], 许陶萍
2.中职生视野中的鲁迅小说——中职生喜爱鲁迅小说的原因探析 [J], 李相福;毛金香
3.鲁迅小说的散文精神——论鲁迅小说中的一种文体越界现象 [J], 余新明
4.鲁迅小说中的集体无意识 [J], 刘柏君;
5.原型入梦:论《踏蛇》中的神话思维叙事与集体无意识 [J], 魏雨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摘要:本文从美国主体文化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出发,分析了马拉默德创作《银冠》三处精心设计,从而揭示了作者对读者表达的主题: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是禁锢犹太民族追求平等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反犹原型美国主体文化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
荣格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里最底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是个体无意识的更深层次,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因素在心理上的积淀,也就是深印于脑意识结构中的以前各代人经验的积累和反映。
它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它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为人类历史上同时出现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毫无联系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合理的释义和依据,也为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提供了解释的可能性。
同时它还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是能将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分开来的格式塔。
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情结”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组成。
原型不是经验,它的印象是经验,其用原始的形象表达。
英国学者鲍特金对此进行了修正,认为人类情感的原型模式不是先天预成在个人的心里结构中的,而是借特殊的语言意象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重建起来的,所谓原型并不能看成是某种遗传信息的载体,同语言符号一样,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形式,即它是一种社会性遗传。
反犹主义指的是厌恶、憎恨、排斥、仇视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来自于这样的错误的观念:认为犹太人从本质上、历史上、种族上、自然属性上就是一个能力低下、邪恶、不应与之交往、理应受到谴责或一系列迫害的劣等民族。
反犹主义呈现以下五个特性:普遍性、持续性、暴虐性、潜意识性和再造型。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它的潜意识性,自从基督教在欧洲大获全胜后,反犹主义通过其历史进程、社会行为、文化演绎在意识形态中不断强化,形成了具有传承性的各种原型,进入了西方非犹文化里集体无意识中的格式塔,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反犹现象并不总是在有意识情况下发生,有时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得到表露。
马拉默德是出生在美国的俄国犹太移民后裔,他的前半生正逢世界局势动荡,经济萧条长达数年之久、失业人口居高不下,法西斯主义疯狂迫害和屠杀犹太人,以及之后的冷战对峙和麦卡锡主义盛行。
作为一名犹太血统的作家,这些灾难给他留下的心灵创伤和烙印要比其他人多得多也深得多。
马拉默德通过描写“城市角落”里的像垃圾一样被人遗忘、被社会扔弃的犹太籍移民的苦难生活和在苦难中恪守道德、在悲惨中默默争取生存地位的社会最底层犹太人,为他们正名,表达了犹太民族的“受苦—救赎”的艰难宿命。
读者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同情,例如《店员》、《上帝的恩赐》,等等。
但是他在《银冠》的创作目的有些不同,他用含混的态度描写了一个看似骗局的故事,体现了犹太文化与美国主体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揭露了西方非犹文化里潜意识中的反犹思想,说明了当代犹太文化生存的尴尬境地。
《银冠》故事是这样的:甘斯老人病了,奄奄一息,他的儿子艾伯特为他到处求医问药,后来偶遇一个声称可用银冠治病的犹太教士,因为银冠要价太高,而且很可能是子虚乌有,在艾伯特强烈要求下,利夫希茨教士让艾伯特在镜子中看到了一顶银冠,但也只持续了五秒钟。
艾伯特认为利夫希茨是一个诡计多端的骗子。
他说这是荒诞的骗术,要将教士父女二人送交警察,这时利夫希茨教士踉踉跄跄地说:“发发善心吧,对一个老人发发慈悲吧!想想你的父亲吧,他爱你。
”但是艾伯特却开始指责父亲,说他恨父亲并希望他完蛋。
教士在这片诅咒声中,狂怒地指着天上的上帝,惊恐地指责艾伯特为杀人犯。
艾伯特头疼难忍。
一个小时后,他的父亲老甘斯闭上了眼睛,断气了。
作者直到最后也没有给读者指明是艾伯特的怀疑和诅咒导致了父亲的死亡还是利夫希茨本身就是个精心的骗子。
马拉默德在创作《银冠》时有三个地方经过了精心设计,即他叙述故事的视角、情节不断契合反犹原型和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
一、作者站在美国主体文化的视角叙述故事——影射犹太文化在主体文化压迫下的集体失语的社会现实。
《银冠》中的人物不多,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代表了崇尚务实、有着科学态度的青年艾伯特,他是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他体现了当代美国主体文化价值取向。
另一个是代表了历史上最受压迫、最晚移民到美国、生活在最底层的意第绪(东欧)犹太文化的利夫希茨,他是一个退休的犹太社区教士。
他的女儿利夫凯尔在故事当中起着引起矛盾、强化冲突的作用。
马拉默德一反常态,完全用艾伯特的视角叙述整个故事,利用艾伯特的眼睛观察利夫希茨、利夫凯尔和犹太社区,通过对他的心理刻画牵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整个文本是“不公平”的,有的只是对艾伯特的心理描述,读者也只能跟着艾伯特的视角和切身感受进入故事本身,而对于利夫希茨给出的只有外貌动作的描述和作者设计的对话,不仅无心理刻画,而且作者对他的种种言行不多做解释,致使他始终处于被动描写之中。
艾伯特对利夫希茨的每一次怀疑的原因都跃现在纸上,而利夫希茨只能被动地回答一次次的尖锐质疑,甚至还被迫用幻术展示银冠的存在,他们在文本中的主动型和被动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如当艾伯特质疑银冠是否对异教徒有用时,作者没有从犹太教本身教义解释,比如犹太教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它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犹太教认为这世界会因为它所行的而受审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条而受审判;所有公义的民族皆分享将要到来的和平世界。
作者设计给利夫希茨对艾伯特的回答则是“上帝怀疑我们,我们怀疑上帝,它是存在的属性,只要你爱你的父亲我就不担心这点”。
这种宗教式的沟通方式让艾伯特在其所代表的美国现代的、科学务实的文化中找不到有效解码,无法获得理解。
艾伯特和利夫希茨几次的对话几乎都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不充分交流,而这正影射了当代社会的现实——犹太文化在社会中没有对话的权利。
法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利;犹太文化在大环境下的失语本身就体现了被压迫的事实,而这种压迫来自主体文化的现实优势。
二、作者设计的情节不断契合着美国主体文化格式塔中的反犹原型——揭露了主体文化集体无意识中反犹思想的存在。
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造成了犹太人世世代代的职业背景,在生存的重压之下,形成了犹太民族的一些共同特点,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再加上犹太民族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既不热衷传教又不热衷外部沟通,产生了种种误解,随着以讹传讹人,渐渐地导致了主体文化对犹太民族的看法基本都是消极的:认为犹太人都是贪婪、吝啬、冷酷、狠毒、阴险、肮脏、卑贱、愚蠢的。
文化的传播更加强化了主体文化意识形态里的偏见,历史上最经典的反犹原型就是圣经里竟为了三十块银钱(一个奴隶的身价)出卖了耶稣的犹大,而妄图通过以肉还钱的方式加害正直的安东尼奥的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另一个反犹经典,这些原型通过文化传承进入了主体文化的格式塔,反犹思想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马拉默德对应主体文化中的反犹意识形态,建构出一个个形象和行为,不断契合着美国主体文化格式塔中的反犹原型,例如身材变形、愚蠢弱智的傻大姐形象的利夫凯尔,破落的底层犹太教堂,教士简陋肮脏的寓所,身上散发着的肮脏气味的利夫希茨、利夫希茨奇怪的举止和模棱两可的语言,利夫凯尔不合时宜的在场和表现。
作者这样的设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在自己的格式塔里进行搜索和原型配对,一方面带动故事,另一方面促进读者反思自身。
三、作者设计了颇似欧·亨利式的结尾——质疑美国主体文化强势态度和核心地位的合法性。
欧·亨利式的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情理之中,又符合生活实际,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艾伯特以极其厌恶的心情、以怀疑和藐视的态度对利夫希茨进行一次次尖锐的质疑,直至最后在谩骂中情绪失控,叫出了潜意识里的对父亲的诅咒,这彻底揭露了艾伯特所代表的美国主体文化的缺陷——意识层次里无信仰和潜意识中爱无能,暴露了其空洞本质和虚伪性。
这样出人预料、戛然而止的结尾如果按照从信仰治疗的思路出发、重新审视事件本身,则作者会让读者在文本中将利夫希茨作为一个坚守着信仰的落魄教士的形象看待。
作者表达的好像是:不论老甘比的死因如何和利夫希茨究竟是不是骗子,对自己亲人缺乏真爱的艾伯特强势地、粗鲁地针对犹太教士利夫希茨的行为本身就不比骗子更高尚。
当代美国主体文化是世界最先进的主流文化之一,它讲究开放务实,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
当初犹太民族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源源不断地移民到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种文化的兼容并蓄性充满了信心。
《银冠》里的两种文化的冲突标志着反犹思想已经渗透到美国主体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对于犹太民族而言,标榜为最开放最民主的美国主体文化都是如此,那么其他非犹文化就更不能抱有希望了,这充分体现了当代犹太文化的尴尬境地。
马拉默德说:“作品应该使读者激动,摧毁并改换他们的心灵。
”作者通过《银冠》让读者认识到非犹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是犹太民族发展之路任重而又道远的原因,督促读者反省自身是否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从而做出改变,实现犹太文化的真正解放和平等。
参考文献:[1]霍尔等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2]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3]徐新.反犹太主义解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6.[4]托马斯·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贝纳德·马拉默德著.吕俊,侯向群译.马拉默德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6]涂敏,蔡玉辉.碰撞与冲突:《银冠》的文化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卢迪.犹太式救赎——马拉默德短篇小说银冠赏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8]陈艳君.《银冠》中价值观冲突的文化语境分析[j].考试周刊,2011,(5).[9]傅勇.犹太人的困境与自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j],2001. [10]代丽春.《银冠》的犹太性主题[j].考试周刊,2011,(26). [11]王亚敏,韦丽.异化社会里的人道主义光辉——马拉默德的小说《银冠》的主题内涵赏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2]乔国强.论贝纳德·马拉默德与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运动[j].天津外国语学报,1999,(2).[13]唐伟,张贯君.马拉默德小说中犹太幽默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