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2.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溶液基本特征是均一、稳定。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常见的溶剂有水、汽油、酒精等。

2.在蔗糖溶液中,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在食盐水(或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作溶剂,量少的一种叫作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作溶剂。

4.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有热量的变化。有的会出现吸热现象,有的会出现放热现象。

5.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作乳浊液,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探究一:溶液的形成

1.分组合作完成【实验9-1】,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1)还能看到蔗糖和食盐吗?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原因。不能;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不会分离。

(3)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一样。2.结论:

(1)溶液的组成

(2)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实验探究二:常见溶剂的种类

1.分组完成【实验9-2】,并完成课本P27表格。

2.结论:

(1)水不能溶解所有物质,溶剂不一定是水。

(2)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实验探究三:溶质的种类及溶剂、溶质的划分

1.分组合作完成【实验9-3】,完成课本P28表格。

2.交流与讨论:

(1)溶质除了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气态吗?请举例说明。盐酸中溶质是氯化氢气体,氨水中溶质是氨气,汽水中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

(2)如何划分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水作溶剂;两种液体互溶,溶液中无水存在时,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溶液都是无色的吗?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4)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酒精。

3.结论:溶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探究活动四:溶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分组讨论课本P29“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Ⅰ.实验方案:在装有等量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固体NaCl、NH4NO3、NaOH。

①用手触摸烧杯外壁;②在加入NH4NO3固体的烧杯底下放一小块滴有几滴水的木块,观察溶解过程吸收的热量能否引起结冰;③在加入NaOH固体的烧杯底用熔化的蜡烛粘有一小木块,观察溶解过程中蜡烛能否熔化、小木块是否掉下来;④用温度计量出三个烧杯中溶解前后温度。

Ⅱ.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基本不变。

探究活动五: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1.分组完成课本【实验9-4】,记录实验现象,完成课本P30的表格。

2.交流与讨论:

(1)向试管中加入水和几滴植物油,再加入2 mL的洗涤剂,振荡,所得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实验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不均一、不稳定;不是溶液,是乳浊液;说明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洗涤剂去油污原理是利用乳化作用;汽油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

见《导学测评》P49

氯化钠溶液配置说课稿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学生在初中进行唯一一个定量 实验操作的。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配置溶液书上只给了我们简单的介绍,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溶液的配制需要三步,而其中的计算是最难的一步,只有计算正确了,下面的步骤才能正确。根据以往的经验,直接讲解例题,学生理解较困难,因为配制前后溶液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并且涉及到了体积的计算,可以说把体积、密度、质量、质量分数四者混合在一起,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还是溶液的稀释的计算。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b.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c.掌握溶液配置的一般步骤及常用的仪器。 d.复习巩固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解题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方法。了解称量化学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配置溶液过程中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a.有关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 b.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c.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的计算。 d..误差分析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对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操作过程这一教学重点,我先引导学生分析步骤,仪器选择,每步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基本操作。其间我用相机将学生的错误操作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展示指出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的正确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误差分析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溶质,溶剂两方面分析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设置问题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和讨论,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我只是起引导作用。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教师:每组两个相同的音叉、吉他、口琴、笛子、烧杯、抽气盘、抽气机。 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写下来。 看一看想一想: 看课本P33—P34页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让我们所准备的物体发声,仔细观察或感受它们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准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交流:(1)选用的器材。 (2)实验方法 (3)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阅读课本回答: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口琴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 巩固新知: 1.人说话是靠来发声的,人在游泳时,会引起水的而发声。 2.在风大的日子里,电线赶上架设的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而产生的。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 科学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同学们耳朵中去的呢? 2.学生回答。 3.做课本图3-9实验,学生仔细听并回答问题: (1)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2)如果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3)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5.请同学们按照图3-11做一做,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6.展示发挥:你能再举出一些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 7.以上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在和中传播。 8.阅读课本P38页并回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巩固新知: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m。 拓展提升:课后作业1、2、3、4题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说课讲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

【整合】部编版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2站《少年有梦》导学案共3份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导学案 设计:周灿军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学校目标:1、通过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了解学习环境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热爱新的学习环境。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学时代,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初中生活。 学习重点:知道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机会,也是新的挑战。学习难点:认识到初中生活是给我们成长的礼物,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初中是一个美妙的名词,是我们成长生涯中的第二段旅程。从我们迈进中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一条崭新的路已经铺在我们面前。在这条路上,你想留下什么样的脚印?是直是曲,是进是退,往往就在你一念之间。刚刚进入中学的你,为融入新的生活做好准备了吗? 二、学习探究 主问题1、上了中学,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新期待?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阅读思考问题。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记录自己思考的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主问题2、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发现?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4页上方内容。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写出本题答案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记录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 主问题3、为什么书上说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阅读思考机会和挑战分别指什么?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记录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 三、知识拓展延伸 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2、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要完成的事情。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二章机械波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知道波的种类及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知识储备 1.物体在________附近所做的_____运动叫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的能量与______有关,对同一个系统来说,振幅_________越大,振动的能量就越大. 3.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 __________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源振动带动与它相邻的质点发生振动,并依次带动离波源更远的质点振动,只是后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总是滞后于前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于是波源的振动逐渐传播出去. 2.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叫做介质. 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4.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发生振动,且质点不会(填“会”或“不会”)随波迁移. 二、横波和纵波 1.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2.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叫做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叫做疏部.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问题设计] 如图1所示,手持细绳的一端上下抖动,绳像波浪般翻卷.这是波在绳上传播的结果,那你知道波是如何形成的吗? 图1 图2 答案 绳一端振动,带动绳上相邻部分振动,依次逐渐引起整个绳振动. [要点提炼] 波形成的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2所示)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做一个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那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周围质点又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二、机械波 [问题设计] 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内,当闹钟的小锤敲打铃铛的时候,我们听不到声音,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答案 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要点提炼] 1.介质: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__________,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2.机械波 (1)产生条件:①要有__________;②要有传播振动的_________. (2)特点 ①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并且落后于前一个质点的振动. ②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每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______. ③波传播的是_______这种形式,而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④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______和________. [延伸思考] 一同学不小心把一只排球打入湖中,为使球能漂回岸边,这位同学采用不断将石头抛向湖中的方法,试分析这位同学能否通过这种方法把排球冲上岸? 三、横波和纵波 [问题设计]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其引发的海啸加上核泄漏事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前后或左右晃动,也会产生竖直方向的振动,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不同的波引起地面的振动不同.

溶液的形成(1)

第九单元溶液学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 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 学习研讨 一、溶液 【自主学习】 【实验9-1】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阅读】阅读课本巳7—28 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 ;碘酒中__________ 是溶剂, _______ 是溶质。 【交流讨论】 1、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实验9-2】

溶液的酸碱度说课稿

溶液的酸碱度说课稿

————————————————————————————————作者: ————————————————————————————————日期: ?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说课稿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点击数: 1034 次字体:小大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说课稿 所街乡中心学校黄星星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二、教学理念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生疑和释疑的地方。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常见酸和碱,以及酸碱中和反应这些知识点之后,是对溶液酸碱性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pH ”的学习既承接了前面所涉及的与指示剂反应的知识,又是对该知识的进行了延伸,即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也就是酸碱度。通过对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并认识酸碱度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碱性强弱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和教材的设计思路,结合本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涵义,了解pH 的变化与酸碱度的关系。(重点)2.初步形成测定溶液pH 的实验技能。(重、难点)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溶液酸碱度的广泛应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 五、学情分析 在学完酸和碱的性质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鉴别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溶液酸碱度还没有认识。而物质的酸碱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着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六、教学思路

波的形成和传播 导学案

襄阳一中高二物理学科导学案 学习时间学案编号1201 学习内容波的形成和传播 主笔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 (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3)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知识预习: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振动的传播称为简称_____;引起波动的振动体叫_____. 阅读教材24页部分内容分析波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绳的各部分看成是存有的质点。 2、前一质点_____相邻后一质点振动,但后一质点要_____。 3、振动的传播从总体上看形成 . 将_________沿绳子传了出去。探究与思考一: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其他波动的实例。 演示绳波回答问题 1、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2、观察一个质点的运动情况,它们是否“随波迁移”? 3、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什么关系? 二、横波和纵波 1.横波:质点振动的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的波,叫做横波,如绳波、水波. 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凹下去的最低处叫做,横波是以波峰和波谷这个形式将传播出去,这种波在传播时表现出凸凹相间的波形。探究与思考二: 区分横波和纵波的的依据是什么? 声波是什么波?地震波呢? 练习1:图12-1-3所示为波源开始振动后经过 一个周期的波形图,设介质中质点振动周期为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______ 的波,叫做纵波 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____,质点分 布最疏的地方叫做_____,纵波在传播时表现出 _________波形。如弹簧形成的波:从整体上看就是 __________的波在弹簧上传播,实际上是弹簧一端 _______沿弹簧传播开来。 三、机械波 1.介质:波借以传播的_____教网z.s.tep] 2.机械波:机械_____________的传播. 3.机械波产生条件: (1)必须有持续振动的_______. (2)必须有传播的_______ 4.机械波在传递机械振动的同时,也传递_________ T,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 图12-1-3 A.若M点为波源,则M点开始振动时方向向 下 B.若M点为波源,则P点已经振动了 4 3 T C.若N点为波源,则P点已经振动 4 3 T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D.若N点为波源,则该时刻P质点动能最大 练习2:教材p26问题与练习第3题 课堂检测 1.在机械波中()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 一质点的振动必落后于前一质点 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2.区分横波和纵波是根据() A.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叫横波 B.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远近 C.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 D.质点振动的快慢 3.一列波由波源向周围传播开去,由此可知: () A.介质中各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 B.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 C.介质中各质点仅仅振动而没有迁移 D.介质中各质点振动的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过 程 4.相关于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下述说法中 准确的是() A.有机械振动就一定有机械波 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 C.机械波中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 5.如图10—1—1是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请 标出这列波中a、b、c、d……h等质点这个时 刻的速度方向.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课题1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棕黄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③溶液不一定都是液体的,如生铁可以看成是C,Si,S,P等分散到铁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洁净的空气可以看成是气态溶液。 3.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液、气)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见水、酒精、汽油) 4.量的关系: (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5.溶液的名称: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6.溶质溶剂的确定: (1)固、气溶于液体,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如NaCl溶液、汽水) (2)液与液混合,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 (3)如果有水无论水多或少,都习惯把水看成是溶剂(如质量分数为98%H2SO4溶液) (4)不说明溶剂一般指水 二、乳浊液 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1)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理是什么? 答: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2)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答:汽油可以溶解油污,从而使油污与衣物分离。 三、悬浊液 1.概念: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质溶解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CaO) (2)溶质溶解时,既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如NaC) (3)溶质溶解时,吸收的热量—温度降低(如NH4NO3)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单元《溶液》以及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我将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处理策略、以及中考考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本部分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并掌握溶解度的含义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5.通过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学习,掌握基本解题方法6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我对教材部分做了以下分析 教材地位: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教材内容体系: 1、溶液的形成 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液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溶解度 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3、溶液的质量分数 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使学生通过

《少年有梦》导学案

《少年有梦》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6年9月年级:七年级备课教师:陈坤锋 一.独学检测 1.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___________,让生活更有__________。人类因此__________和发展。编织_____________,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2. 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 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_____________密不可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⑴中国梦基本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现中国梦必须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 4. 努力,是一种______________,是一种不服输的_______________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______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不懈追求。 二.群学探究 1. 少年为什么需要梦想? 2.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3. 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三.当堂练习 1. 在班里召开的“你的梦想是什么”的座谈会上,小丽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科学家。”小明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小强说:“我的梦想是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这说明了() ①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②少年需要梦想 ③梦想一旦确立就不能变化④少年的梦想能促进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有一个非同常人的计划 B.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C.要设计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D.要设计一个与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目标。 3.“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主席这句平实的话告诉我们青年人() A.成才的关键是得到机遇 B.艰苦奋斗就能实现梦想 C.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D. 要自觉地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 4.2016年4月8日下午,长沙市一中逸夫楼会议厅座无虚席,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响起,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月优秀事迹报告会在此举行。“保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我始终怀揣着的梦想。”现场,湖南科技大学2012级法学专业学生彭月月与400多名高中生畅谈梦想。 1. 彭月月的梦想体现了少年梦想的什么特点?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3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知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做实验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难点: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仪器 绳子、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四.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

五.教学过程 引入 演示:抖动绳子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 新课 .引导学生概括波的形成。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的形成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 波动演示箱演示:横波、纵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波的传播原理。.机械波的传播特征(学生观察) ()振动传播途径上的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且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离波源越远的质点的振动越滞后(前带动后)。 ()各振动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机械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能量传输出去,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信息传输出去。 ()机械波向外传播的过程是起伏向远方平移 例题与练习 .(分)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该列波沿轴负方向传播 .该列波的波速大小为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渡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 .若该波遇到一障碍物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障碍物的尺寸一定比大很多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由质点的振动图象知,时刻的振动方向沿轴负方向,据同侧原理知该波沿轴正方向传播,选项错误。、由图读得,,据,选项正确。、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频率

溶液的形成(两课时)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共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定义、特征和组成; 2.记住溶质、溶剂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蔗糖溶解。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食盐(或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或氯化钠) 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定的氯化钠溶液。溶解属于变化。 知识点2:溶液的定义和组成、特征 【思考1】结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这体现溶液的性。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这体现溶液的性。 (3)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做。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思考2】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若将50g碳酸钠粉末溶于40g水中,充分溶解后还剩余了6g碳酸钠没有溶解,则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g,溶剂质量为 g,溶液质量为 g。 知识点3: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关系 【讨论】结合实验现象记录,阅读P28,完成下列习题。 问题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溶液都是无色的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问题2.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水是唯一的溶剂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问题3.分析实验9-2,讨论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也。 问题4.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那么区分一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或。一般是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叫做溶剂。 【知识拓展】当物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为水。 例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溶液,溶质是,溶是。若把足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 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少年有梦》教学设计

第2课时少年有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感受梦想的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知道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掌握追逐梦想、实现梦知识目标 想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梦就有希望 教学难点:努力就有改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2.师导入:看了视频中的梦想,大家都开心一笑,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少年有梦》(板书课题) 3.解释少年:指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也就是少男少女。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有梦就有希望 1.梦想的含义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2.梦想的重要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作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1)这段话中你能得出梦想的重要性吗? (2)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教师总结: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仍然有意义。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有梦想,就有希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3.朗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的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少年需要梦想。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4.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材料一: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海伦·凯勒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材料二: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东关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些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2)周恩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教师讲述:无论你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一名警察、一名教师,还是你想当发明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梦想,因为这些梦想都表现出了你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祖国正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来共同努力建设,你点点滴滴的付出都饱含了你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因此你的梦就是中国梦! 5.播放视频——中国梦 目标导学二:努力就有改变 1.梦想与现实 观点一:从小努力,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梦想才可能实现。(正确) 观点二:梦想与现实是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错误) 观点三: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能引导方向。(正确) 观点四:现实常常把梦想打败。(错误) 观点五:总有一个梦想会在现实中开花。(正确)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资料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 ...溶液的是( )。 A.糖水 B.蒸馏水C.碘酒 D.汽水 2.在①石灰水;②糖水;③70%的酒精;④稀硫酸等几种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是因为溶解而导致温度有明显变化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C.冰块 D.硝酸钾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 5.下列物质中,前者为化合物,后者为溶液的一组是( )。 A.液氧、稀硫酸B.氯化氢气体、盐酸 C.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 D.糖水、海水 6.下列物质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振荡,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木炭粉 B.铜粉C.大理石粉 D.银粉 7.锌粒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锌粒有剩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锌 B.硫酸C.硫酸锌 D.硫酸铜 8.铁和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只有硫酸亚铁B.只有铁C.只有硫酸铁D.有硫酸亚铁和硫酸 9.只需用水就能清洗干净的是( )。 A.附有氧化铁的试管B.附有植物油的试管 C.内壁有水垢的热水瓶 D.附有食盐的烧杯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溶剂量不变时,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质量一定越大 D.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一定不变 11.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12.将下列溶液的溶质或溶剂的化学式填入相应的空格内:13.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溶液溶质 可用制取氢气的稀硫酸溶液 用于医疗消毒的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 医疗消毒用的高锰酸钾溶液(俗称紫药水) 医疗用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 澄清的石灰水 14.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把适用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加适量盐酸、过滤、蒸发;②加适量水、过滤、蒸发;③加适量水、过滤;④加热(或高温灼烧); ⑤加适量盐酸、蒸发。 (1)碳酸钙中含有少量Na2CO3:________。 (2)KCl粉末中含有少量K2CO3:________。 (3)CaO中含少量CaCO3:________。 (4)MnO2中含有少量炭粉:________。 (5)KCl中含有少量MnO2:________。 15.(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___________________。(3)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17.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A.两种物质组成的 B.无色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18.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19.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 20.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反应速率快 B.易于操作 C.不需加热 D.设备简单 21.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里属于乳浊液的是 A.牛奶 B.生理盐水 C.眼药水 D.白酒 22.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其中,能溶解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被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溶质。23.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七年级政治上册 1.2 少年有梦导学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2.少年有梦 【新知先学】 一有梦就有希望 1.编织人生梦想,是____________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2.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__________。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________。 3.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1)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________的愿望。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________紧密相连。 (3)少年的梦想,与____________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二努力就有改变 1.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________。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____________。2.如何努力,实现梦想? (1)努力,是一种________,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________,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____________。 (2)努力,需要________。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___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 (3)努力,需要________。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要点探究】 探究一有梦就有希望

20世纪初,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于是,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呢?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要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的梦想。他一生仍然喜欢小提琴,他拉得仍然十分蹩脚,但他却能自得其乐。这位少年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梦想不能实现,那么,梦想还有意义吗? 努力就有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