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2
骨折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骨折后患者的观察:1精神、情绪、饮食、睡眠、营养状况、大小便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 外固定情况外固定装置是否有效,夹板松紧度是否适宜,石膏有无断裂、石膏筒内肢体是否松动或挤压、牵引重量是否适宜、牵引滑轮是否灵活、牵引锤是否落地等。
3疼痛①了解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
②观察发生疼痛时病人的状况及伴随病症,观察全身及局部情况,检查有无发热、水肿、出血、感觉异常、放射痛、意识障碍等体征。
③通过应用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如制动肢体、矫正体位、解除外部压迫等进一步确定引起疼痛的原因。
4 体位体位是否正确,肢体是否按治疗要求摆放与固定;患肢外固定处与身体受压处皮肤有无红肿、水疤、破溃,有无胶布过敏反响,骨牵引针孔有无红肿、脓液渗出。
5 手术后病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外,伤口有无渗血、出血及感染征象;功能锻炼后的反响锻炼时是否伴有疼痛及疼痛的性质,是否伴有肿胀、麻木等不适肢体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生命征变化,颅脑、胸、腹部病症和体征观察患肢肌群和关节的形态与功能状况,定期X线复查。
治疗原那么:三大原那么:复位、固定、功能锻炼1.复位:解剖复位功能复位:(1)手法复位(2)手术复位2.固定:(1)小夹板固定(2)石膏绷带固定(3)持续牵引固定:皮牵引,骨牵引(4)手术切开内固定(5)经皮穿针外固定器护理要点:1心理护理骨科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所致,突然使其强迫性卧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
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给与全面、细致的健康指导,恰当的劝说和解释,以改变病人的认识方式。
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饮食营养护理绝大局部骨折患者虽无内脏损伤,但由于经历了创伤或手术的打击,终日卧床,运动减少,扰乱了原先的生活规律,往往食欲下降,不想吃东西。
骨折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骨折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骨折的基本护理原则
1、安全为基础:为保障患者安全,应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病情的恶化和发生并发症;
2、施救有序:及时快速进行急救护理,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活动;
3、保护伤口:使病人活动自如,减少伤口破坏,预防感染。
二、骨折的护理措施
1、安抚患者情绪:要协助患者控制内心的焦虑情绪,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鼓励患者勇敢面对;
2、正确处理伤口:使伤口清洁,采用无菌方法,重视伤口护理,及早进行分解被动运动,以减轻伤口压迫,保护皮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正确处理外固定:应正确给予外固定,外固定牢固又柔软,保护伤口,便于后期护理等;
4、采用热敷:热敷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加伤口供血,加速伤口的愈合;
5、减少活动:减少活动要求,使患者活动自如,减少伤口破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6、正确使用药物:择可用给予止血、抗炎、镇痛等药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疼痛,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7、加强营养:应加强营养,保证患者体力充沛,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疼痛,避免营养不良带来的副作用等。
三、骨折的护理注意事项
1、定期对患者进行观察,以及早发现病变改变及并发症;
2、及时进行骨折复位,避免影响患者的活动;
3、要加强护理,保护伤口,避免受伤继续加重;
4、提醒患者注意营养,增加抗感染能力,以防止感染;
5、应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
6、要正确处理外固定,使伤口恢复自如;
7、要注重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8、要及时给予重要的护理指导,使骨折更快恢复;
9、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10、及时复诊,及时对伤口进行检查,提早发现病情的改变及并发症。
骨折老人护理常识
骨折老人的护理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护理:老年人骨折后,由于疼痛、行动不便等原因,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沮丧等情绪。
因此,家属需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营养支持:骨折后,老年人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和骨折恢复。
建议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如瘦肉、鱼、蛋、奶、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或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卫生:老年人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家属需要定期为老人更换床单、被套等床上用品,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同时,要协助老人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动作,预防肺部感染。
4. 功能锻炼:在骨折恢复期间,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家属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协助老人进行关节活动、肌肉锻炼等康复训练。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损伤。
5. 安全防护:老年人骨折后行动不便,容易摔倒或受伤。
因此,家属需要为老人提供安全的环境和设施,如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等。
同时,要注意老人的行动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总之,骨折老人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心理、营养、卫生、功能锻炼和安全防护等方面。
家属需要耐心细致地照顾老人,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同时,也要关注老人的需求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
骨折患者术后心理护理摘要:疼痛是骨折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常见症状之一,心理护理理论以人际关系模式为框架发展而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工作方法。
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和科室的整体护理管理水平。
近年来,围手术期疼痛越来越被重视,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疼痛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的变化,如焦虑、烦躁、失眠、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等[1]。
大部分骨折患者在术前就有明显的疼痛,术后因疼痛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术后关节强硬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康复。
自2013年2月~10月,我们对我院骨伤疼痛科的骨折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疼痛心理护理,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本组收治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79例,男42例,女37例,平均38.5岁。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和术前4w曾服用过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
入院后行术前准备,并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者及术中固定材料均相同。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共43例,B为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共36例。
1.2方法护士对A组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按照心理护理要求的内容实施具体护理,对B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采用相同的指导语询和评估工具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h、6h和12h的疼痛程度。
患者术后常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mg bid镇痛,对疼痛缓解不佳(用药后疼痛缓解小于50%)的患者,给予注射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将加用哌替啶的患者均统计为使用解救药物的一组中,并调查患者出院时的满意率。
3心理护理3.1骨折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3.1.1外伤原因本组骨折患者受伤的主要原因有车祸、工伤、坠跌、自杀。
这些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相对复杂,他们的心里往往具有意外倾向表现为轻率、热情、偏执和攻击性。
骨折患者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骨折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疼痛管理:骨折会引起疼痛,护士应帮助患者使用止痛药,并提供冷敷或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来缓解疼痛。
2. 伤口护理:如果有骨折处需要手术,护士需要密切观察伤口,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
3. 伤口管理:护士需要帮助患者定期改变,以防止褥疮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4. 功能康复:护士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5. 营养管理:护士需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钙质摄入,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6. 心理护理:护士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7. 健康教育:护士需要教育患者如何预防再次骨折,如注意交通安全,避免重体力活动等。
以上只是一般的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制定。
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一般护理:强化基础护理,起居生活照顾,卧硬板床,保持床单位的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适量纤维及多饮水防止便秘及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饮食护理:要注意使食物易于消化和汲取,慎用对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葱、芥末、胡椒〕等。
在全身症状显然的时候,应给予介于正常饮食和半流质饮食之间所谓软饭菜,供给的食物必必需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调时须切碎煮软,不宜油煎、油炸。
心理护理:强化与病人交流,倾听病人述说,了解病人的苦衷,关怀、安慰病人,强化治疗的信心。
疼痛的护理:骨折病人疼痛原因很多,针对不同原因和时间进行护理。
骨折断端移动刺激四周软组织引起的疼痛,固定前不要移动病人或临时牢固固定,轻搬少动。
由于肿胀压迫引起疼痛,抬高患肢,早期冷敷减少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止痛,并防止出血,晚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止痛。
前臂和小腿骨折要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以石膏固定的病人,石膏型内的疼痛,要分析原因,严禁向石膏内塞纱布、棉花,如石膏压迫引起,必需要拆掉石膏,以免形成压疮。
观察病情:观察患肢变化,注意肿胀、疼痛、制动状况,抬高患肢或功能位。
对病情严重的病人要观察全身变化,有无出血、休克等,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状况,及时报告并遵医嘱进行处理。
预防感染: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易致感染,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预防方法是早期彻底清创,全身应用抗生素,强化营养。
骨折属于比较严重的创伤,治疗过程也较复杂,而治疗时的护理工作,同样也很重要。
护理做的好,可以帮助病人减轻痛苦,相反如果没有正确的护理,不仅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甚至引发新疾病。
那么,怎样护理才是正确的呢?刚出现骨折时如何护理?出现骨折后,受伤部位当时就会出现严重疼痛,且有触痛现象,即稍为触摸、按压也会感到剧烈疼痛。
此外,该部位还会肿起、瘀血、损伤部位不能活动。
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后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抑郁和焦虑是骨折后常见的心理问题,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骨折后抑郁和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骨折可能使患者体验到生理和心理的疼痛,从而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
其次,骨折可能导致患者的生活受到限制,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进而引发情绪问题。
再次,骨折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自我形象,也可能引发患者对康复进程的担忧和不安。
心理护理干预旨在通过提供支持、情感的正向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帮助患者应对心理问题、改善心理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患者重建自尊、增强应对能力和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恢复。
1.情感支持: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温暖、支持和鼓励,表达对其困难和挫折的理解和同情。
通过积极倾听和倾诉,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并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2.积极引导: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提醒他们康复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康复目标和信心。
3.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自我放松等。
通过教育,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
4.康复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提供关于康复过程的信息和指导,包括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和康复锻炼的指导。
通过提供正确的康复指导,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康复技巧,促进康复进程。
首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骨折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积极引导,患者能够更好地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程度。
其次,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和自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患者能够逐渐增强应对能力和适应力,恢复自己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
此外,心理护理干预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折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摘要:在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疏导时,给患者讲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增加其出院后对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对骨折后出现焦虑、抑郁的患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护理情绪,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骨折是骨科常见的创伤,骨折后因肢体活动受限,加上对预后肢体功能的担忧,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尤其对于严重骨折和多发骨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我科室对于严重的骨折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所选择的患者通过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0分。
排除合并颅脑损伤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无明显其他脏器严重疾病。
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42.5±10.6)岁。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70岁,平均(43.1±11.4)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骨折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内容: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骨折经过良好的治疗能够恢复患肢正常功能,排解患者内心的担忧,并告知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天巡视病房,通过聊天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答疑问。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指导锻炼,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时,家属在场,参与并协助进行心理护理,以及肢体康复锻炼等。
1.3 评价方法分别在护理前和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2]和抑郁自评量表[3]对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出院后1个月随访,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4]进行评价。
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及VAS评分影响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四肢骨折运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纳入58例四肢骨折患者研究,均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入院治疗,依据奇偶法分组,予对照组基础性干预,基于此基础,予试验组人文关怀理念下心理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模式运用效果。
结果:①心理情绪:与之对照组比,试验组SAS、SDS分数更低(P<0.05);②疼痛程度(VAS)、日常生活能力(BI):试验组VAS较对照组低,BI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四肢骨折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下心理护理可纾解焦虑等负性情绪,减轻疼痛程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四肢骨折;心理护理;SAS;VAS四肢骨折是临床骨科高发病症,患病率逐年升高,手术是主要诊疗手段,但术后疼痛、肿胀等症状显著,延缓患者康复进程。
实践指出,伴随疼痛加剧,患者内心萌生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继而引发不适感[1]。
既往护理模式注重疾病专科化护理,内容空洞,忽略患者心理、生理等层面的护理,总体效果欠佳。
基于人文关怀下展开心理护理视患者心理、生理等需求为中心,充分调动患者诊疗积极性,促进身体康复[2]。
本研究对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接治患者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58例四肢骨折患者研究,均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入院治疗。
1.1.1基础资料依据奇偶法分组,对照组男/女=19:10,年龄临界值26~62(44.03±4.15)岁;试验组男/女=18:11,年龄临界值25~60(43.73±4.20)岁,两组基线信息对比(P>0.05),具可比性。
1.1.2纳入标准①符合《骨科学》中关于四肢骨折相关判定标准;②患者知情并同意;③无其他部位骨折。
1.1.3排除标准①伴骨肿瘤、全身性感染;②肝肾器质性病变;③罹患精神疾病。
1.2方法对照组施行基础性干预,如止痛药、舒适体位等;试验组立足于对照组基础下以人文关怀为理念开展心理护理:①骨折初期:a对患者疼痛予以评估,结合不同年龄患者疼痛表达能力确定痛感;基于患者主诉下,与其面部表情、心率及体温等表现结合明确疼痛因素,评估疼痛性质与程度,对症干预。
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摘要:骨折患者大多是因车祸、外伤、工伤事故所致,针对患者的病因和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完成心理护理要求每一个护理人员培养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为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健康和心理教育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从而证明了情绪对调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创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为常见,如各种车祸、工伤、意外伤害等。
很多患者既往体健,突如其来的伤害改变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况,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
因此,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骨折患者健康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1方法与对象1.1 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20例,女100例,年龄16~75岁,平均住院14d。
经心理疏导和疼痛干预心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能顺利配合治疗。
1.2 观察组于入院就开始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疏导和疼痛干预,两组将200例名患者平均分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出院病人回访一个月,整理各种资料,对X2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心理护理措施2.1 心理因素分析通过我们观察,患者的致病因素与心理活动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护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正常人,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但因其疾病类型,病程长短及其性格,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
所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2.2 患者入院后心理状态的护理创伤后患者往往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不思饮食睡眠不佳等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都要经过震惊、否定、抑郁、依赖、承认与适应阶段,受伤初期处于一种麻木、冷漠、茫然状态,可能出现一些毫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