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概述(下)

中国文学史概述(下)

中国文学史概述(下)
中国文学史概述(下)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与文学

1、战乱与分裂→文人心态的复杂;生死、游仙及隐逸等文学主题的相对集中;文学基调及风貌的多样化

2、门阀士族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士族的文化特权→寒士不平的文学主题

(2)文学的士族化倾向→创作队伍:文学家族大量出现。

创作内容:以炫耀门第、美化王权、向往声色为主。

审美情趣:崇尚虚浮,情感细腻,气质纤弱。

(3)文学的宫廷化倾向→创作内容:主要以吟咏月露风云、表现宫廷声色为主。

审美情趣:竞巧争奇,骈俪轻绮。

文学形式:注重声律,讲究技巧。

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潮与文学

1、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魏)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综合性的文学专论。

(西晋)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较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专论。

(梁)钟嵘《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总结自先秦、两汉至齐梁以来的创作经验,并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建立起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辉煌巨著。

(梁)萧统《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选录了从先秦到齐梁130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共700多篇。

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潮与文学

2、诸如“风骨”、“风韵”、“意象”、“兴象”等许多文学批评概念和术语出现,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范畴,再加上“意与象”、“形与神”等关系的探讨,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同时,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

3、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来文学思潮也极为活跃。从“建安风骨”到“正始文学”,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诗”到梁陈“宫体诗”,文学的风尚、题材和风貌的潜隐流变,无不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趋向,也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与新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以诗歌为主要体裁

建安文学: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年(196-239),主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忧时伤世,多慷慨悲凉之气。

正始文学:正始元年至魏末(240-264),主要作家为?°竹林七贤?±,多遗世独立与忧生之嗟。两晋文学:西晋文学以太康时期(280-289)为主,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

东晋文学自晋室南渡(317),终于刘裕篡晋(420),玄言诗长达百年之久,晋末陶渊明带来新的气息。

南北朝文学:南朝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盛,鲍照乐府诗的贡献,齐?°永明体?±的出现,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北朝乐府民歌和庾信的创作为人称道。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不断产生的时代,近四百年

间涌现了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文学景观。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个承上启上、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1、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自觉时代。

2、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和丰富。

3、文学题材和体裁更加丰富多样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其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多年才得以实现,魏晋则是文学自觉的开始。

何为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一指文学创作的自觉,二指文学观念的自觉。

文学创作的自觉,是指文学创作主体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注重文学的抒情性特点,并注意到文学的形式美。

文学观念的自觉,是指对文学本身的特征和文学创作的规律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并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来指导创作。

因此,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始于魏,发展于西晋,而成熟于齐梁。

文学自觉的表现特征

文学自觉最显著的标志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创作的繁荣

1、文学受到重视,文学集团活跃,文学作品日见繁多。

建安时,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结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

魏末有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

西晋时有围绕权臣贾谧的包括陆机、左思等在内的?°二十四友?±。

东晋前期,在会稽一带有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

宋临川王刘义庆门下招纳了鲍照等众多文士。

齐竟陵王萧子良周围有著名的?°竟陵八友?±。

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简文帝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文学在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在题材方面的开拓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

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萧纲文学集团开始创作?°宫体诗?±;

边塞、咏怀、咏史、咏物等题材分工更细密,内容更丰富。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创作的繁荣

(2)在文学体裁形式上,诗歌、辞赋、散文等不断演革变化,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①诗歌

五言古体更加成熟。

七言古诗有显著进步,逐渐演化出七言歌行体和七言齐言体两大类别。

齐永明年间的新体诗,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

南北朝时期律诗有了雏形。

在中国古代诗歌几种基本形式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关键时期。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创作的繁荣

②散文

政论、史传、记游、书信、章表、志铭等体式繁多,总体潮流是散文的骈俪化,

并最终推出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骈文体式。骈文追求骈偶、词采、声律等形式美,使散文艺术登上了纯艺术的殿堂。

③辞赋

辞赋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律化,更讲究藻饰、声律、骈偶、用典,语言工整精丽。

④小说

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初具规模,“志怪”和“志人”对后代的小说、戏曲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始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

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阮籍诗:隐晦曲折、旨意遥深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嫉俗之情的发泄。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赠秀才入军(九)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评析)此诗为想象其兄日后在军中的戎马骑射生活之作。句式两两相对,语言明快飘逸,形成一种内在张力,颇有气势;同时又形象鲜明,灵动生姿,独具风神。虽为赠人,但那高蹈的神情却是属于嵇康的。

太康诗坛

太康时期是西晋文学的鼎盛时期,是士族文人主盟诗坛的开始,对晋南北朝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出现了一个诗人群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绮丽繁缛是其主要特点,如拟古、追求词藻的绮艳雕饰、描写繁复、骈偶句式等。唯有左思能独树一帜。

东晋玄言诗

1、所谓玄言诗是指以诗歌的形式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玄言诗形成于西晋末年,盛行于东晋,而其发端却应追溯到魏晋之际的正始时期。《文心雕龙》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明道”指诗歌中倡明老庄思想,“诗杂仙心”则指诗中含有游仙的内容。

2、嵇康、阮籍部分诗作中,老庄思想渐浓,诗情理趣相融合,实为玄言诗之渐。不过二者多是借老庄言志抒怀,有为而发,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现实与人生的看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能与后来的玄言诗同日而语。但是他们诗中的玄学情趣,以及把老庄思想引入诗的形式之中,却对玄言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西晋,玄言诗赋渐为流行,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郭璞的《游仙诗》是其中佼佼者,大多寄寓着现实的感受,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生不逢时的哀叹,也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但诗人却到玄虚的神仙世界寻找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矛盾,整体倾向是消极的。

4、东晋,玄言诗充斥诗坛,代表诗人为孙绰、许询,诗的内容几乎全部变成老庄旨意的发挥或注解,既完全脱离了现实,也毫无艺术性可言,建安以来的写实传统中断了。

小结

玄言诗作为一种诗体,在我国诗歌发展过程中曾存在百余年。刘勰说:“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如果把玄言和山水看作诗歌发展的两个阶段,大致不错。但从诗歌发展过程而言,山水实是在玄言中酝酿而来。谢灵运山水诗之玄言尾巴,还带有从玄言脱胎的痕迹。玄言诗理胜其情,有的则纯为说理而无诗意,但却给此后的诗人以启示,从六朝及其后的哲理诗,仍然可以看到玄言诗的影响。

玄言诗在中国诗歌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的意义在于:其一,一定程度上对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发展兴起了催发的作用;其二,开拓了文人情趣的新的天空,培植了文人平淡自在的心境;其三,促进了文学与哲理的融合,强化了诗歌的哲理化倾向,在审美上把文学导向追求理趣之美的一路。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出现新的面貌,中国诗歌开始由?°言志?±向?°抒情?±转变,文章由拘谨典重尚质向气盛词丽尚文转变,这些变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安文学正处于这些转变的历史关键时期。

一、五言诗创作的兴盛。

二、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三、?°建安风骨?±的形成。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文学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简言之,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与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建安风骨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按照一般的解释,?°建安风骨?±的?°风?±,就是指建安诗歌真实反映的那个动乱社会的现实和人们要求安定统一的思想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所谓?°骨?±,就是指建安诗歌学习汉乐府的艺术传统而形成的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人评曹操诗歌

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胡应麟《诗薮》:“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结束了两汉文人诗歌质朴无文的风尚,揭开了诗歌创作的新纪元,他所开创的以乐府写时事的新传统,更为后代诗人继承和弘扬。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聪颖博学,娴习弓马,早年随父征战,有救民济世之抱负,220年继位魏王,不久代汉自立,为魏文帝。曾著《典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专门性论著,仅存其中《论文》一篇。后人辑有《魏文帝集》,散文中以书信类最突出,以《与吴质书》为代表。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半为乐府,半为徒诗,形式多样,文人色彩浓重。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是由民歌过渡到文人诗、由“言志”到“缘情”的转关人物,其诗是汉音与魏响的桥梁,与曹操相比,表现出新的变化:

(1)以日常生活和离思婚恋为主,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具有清丽流畅、细腻缠绵的总体特点。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故称陈思王。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四十一岁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现存诗歌九十余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风格清新壮健,语言自然流利。近人黄节编注的《曹子建诗注》是较详的笺注本。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赠白马王彪》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

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二、抒情性加强,个性更加鲜明。

三、艺术技巧的丰富。善用比兴寄托,注重层次结构,讲究文采字句,对偶工整,音韵和谐。

四、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刚健与柔美的统一。其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

三曹诗歌比较

一、在当时诗坛的作用

曹操:盟主;曹丕:中心;曹植:边缘

二、诗歌的题材内容

曹操:纪乱与抒志;曹丕:贵族生活情趣;曹植:不遇情怀

三、诗歌的语言形式

曹操:四言为主;曹丕:形式多样;曹植:五言居多

四、诗歌的艺术风格

曹操:梗概多气,质朴刚健,悲慨之气

曹丕:委婉细腻,清丽柔和,悲婉之气

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悲凉之气

五、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曹操:开一代诗风;曹丕:承前启后;曹植:诗歌抒情化与艺术化,新诗风的形成

“建安七子”与蔡琰

“建安七子”:“七子”之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他们的诗歌与曹氏父子一样,都较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战乱年代的现实生活和复杂丰富的感情经历,组成极富时代色彩的文学现象。其中王粲最负盛名,能诗善赋,语意清警,情调悲怆,被刘勰誉称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品有《七哀诗》和《登楼赋》。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努力追求的反映。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陶渊明

一个能在诗中“开其心扉”的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今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仕为江州祭酒、彭泽令等,中年因厌恶官场的污浊,遂绝意仕进,退隐农村,卒后友人私谥“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诗歌分为咏怀、田园两大类,反映了诗人不向黑暗现实妥协的高尚品格及其思想发展的过程,其中尤以吟咏“躬耕自资”生活及其感受的田园诗成就独特,开创了我国诗史上的田园诗派,有《陶渊明集》存世,留诗120余首。

陶渊明的性格与思想

?性格:任真率性

?思想:随顺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独辟蹊径,不但在题材内容上第一次把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而且在艺术境界上更进新境,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自成一体,被人称为?°陶彭泽体?±。描写田园风貌、乡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弃官归里之后,为陶氏最具个性之作,在诗歌史上影响也最大。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和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评析)此诗写秋收时的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劳动的深刻感受,也流露了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全诗多用说理、议论和叙述,而较少白描,但理寓事中,事理交融,耐人寻味。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一、创立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题材,拓宽了诗歌发展的道路。

其田园诗远承《诗经》农事诗传统,而有了许多独创和发展,内容不局限对劳动过程、劳动场面的描写,而以抒怀为中心,着意写眼中景、心中情,发抒感慨,阐释人生哲理。其田园诗还体现了异常广泛的内容,描写农村风光,叙述劳动感受,畅谈村居生活,展示归隐情怀,表现社会理想等等,使田园诗一经产生,就获得了充实的艺术生命力。

田园诗的创立的另一贡献是,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实行了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雅俗共赏诗歌样式的新尝试。以文人诗写田家生活,使诗歌从狭窄的贵族生活圈子中解脱出来,寻得了一片异常清新的新领域。在陶之前及同时,田园生活通常为贵族文人不曾涉足或不屑涉足;在陶之后,农村素材一经文人提炼则往往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绝好诗材。以此而论,陶渊明的艺术实践实际上具有诗歌革新的重大意义。陶诗在当时尽管被斥之为“田家语”,但正是这叫人耳目一新的“田家语”让人千载而下,玩味不已。

二、开创平淡自然的诗风,创造情、景、事、理有机融合的诗歌境界,建立了一种淡而淳真、质而深厚、浑融本色、意境高远的诗歌美。

陶诗独特的艺术个性一般认为在于:

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诗人胸襟冲淡,情系田园,肆力农耕,贴近生活,故诗风质朴平淡;同时,平淡之中蕴含诗人炽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故其诗淡而有情,淡而有味,情味隽永,颇具真醇之美。

二是情、景、事、理的统一。陶诗扬弃了东晋“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风,改造了议理的艺术方式,即寓情趣、理趣于写景和叙事之中,使其诗意境高远,妙趣横生,浑然一体,耐人寻味。三是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所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三、以人格完美而臻于诗格完美。

其作品塑造了个性鲜明、情操高洁的诗人主人公形象,展示了具有审美力量的诗化人生,让人读其诗而“想其人德”,在心灵世界中获得净化和提升。陶诗之美,美在胸境,美在品格,美在诗化与艺术化的人生。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而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可以说是一篇自况文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全篇只一百多字,写法上却很有个性特征,以“不”字贯穿始终,蕴涵着作者的人生哲学:自己对世间的一切都无所措意、无所执着,只是任性率真地生活,对作者而言,不但世俗荣名毫无价值,就连一个人的姓名都是外加的东西,可有可无。用语浅而含蕴深,是这篇短文的显著特点。

南北朝文人诗歌

晋宋之际诗风的转变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竟也。”

◆山水诗取代玄言诗是当时诗坛的一大变化,谢灵运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大量写作拟古诗和拟乐府是此时文人变革玄言诗风的又一途径,以鲍照的创作成就最高。

◆艺术上更加讲究排偶、用事和语言的典雅华美,对七言体和杂言体等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三个发展阶段:

1、刘宋时代:元嘉体

2、齐初至梁中期:永明体

3、梁中期至陈末:宫体

谢灵运与山水诗

谢灵运(385-433),世称谢康乐,存诗100余首,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起了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

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谢灵运诗歌的特点

1、精工富艳的风格,雄奇美与清秀美为一体的审美特征

“以赋法入诗” “以繁芜为累”

“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2、细腻精巧的景物刻划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叙事------写景------说理

述游踪与绘景物的结合,拓展了诗篇写景的容量,使大自然得以完整的展示

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1、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写景在于摹象。因此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体察,采取精巧工致的描写手段,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物象的客观美。

陶诗以白描的手法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写景在于写意,表现的是观照自然中的物我合一的心境,内中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和生活气息,留给读者许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去体会。

2、谢诗中的哲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构思单一,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化结构,又常在诗的最后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主体精神投入不够,故缺乏理趣。

陶诗注重物我合一,哲理融汇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情景理和谐统一的境地。

3、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多典故,创造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但过分雕琢与追求新奇也使谢诗有生硬晦涩的瑕疵。由于谢诗着重景物的刻划,且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难以达到整体意境的和谐,故常有佳句而无佳篇。

陶诗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浓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创造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诗歌意境,突出的是诗歌的整体美感。

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歌?°言志?±?°缘情?±的传统,树立了?°寓目写物?±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

鲍照诗的创新

鲍照继承了汉魏乐府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及其现实主义传统,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而且自创格调,形成了俊逸雄迈、奇矫凌厉的独特诗风,从而使文人乐府诗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并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蕴和奔放的感情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齐梁诗歌的唯美倾向与新体诗的出现

一新体诗

新体诗:与古诗相对而言,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标志着“古之终而律之始”(陆时雍《诗镜总论》)。因为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把声律理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周颙、沈约等人为此做出了贡献,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是谢朓。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把传统追求的音节自然美转向人为、外在声律美的规律,在理论上已认识到艺术形式相对的独立性,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二谢朓的诗歌创作

谢朓(464-499),字玄晖,今河南太康人,出身望族,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并成为“二谢”,后代称他为“小谢”。因其创作高峰在出任宣城太守之期,后人又常称其为“谢宣城”。今存诗歌二百余首,以写山水景物见长,有《谢宣城集》,是一位以新体诗写山水对新体诗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

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体现在:

①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总体上呈现着清新流丽的风格。其诗脱去了大谢诗过分雕琢、追求新奇、阐发玄理而产生的繁富典重、生硬晦涩的瑕疵,显得流畅自然而又色彩明丽。他善于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往往先写景,然后自然过渡至言情,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②在新诗体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精练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诗体”的特点,在声律和境界上已开唐代律诗先河。

三文学新变思潮及宫体诗

4、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宫体诗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来自社会下层,留恋、学习市井之风。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民歌配乐演唱,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形成“宫体诗”。

宫体诗:其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指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题材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初唐。主要诗人有萧衍、萧纲、瘐肩吾、徐陵等宫廷诗人。

宫体诗与传统的表现女性作品的区别

1、宫体诗没有作为虚饰的道德性主题,只是单纯地描写女性之美。

2、宫体诗用切近的眼光和真实细致的笔法来表现女性美,得到不同的效果。

3、宫体诗多描写人工修饰的美,化妆美。

(一)志怪小说

一、概念

是以记述鬼神怪异之事为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也有野史逸闻、民间传说等等。艺术上带有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

二、志怪小说的内容

?内容驳杂,神怪迷信的内容固然不少,但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就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

?其一,抨击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等。

?其二,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包括爱情婚姻生活。如《搜神记》的《董永》、《紫玉》;《搜神后记》的《白水素女》;《幽明录》的《刘晨阮肇》等。

?其三,表现了人民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如《博物志》的《八月浮槎》等。

?其四,不怕鬼神、勇斗妖怪的故事。如《列异传》的《宋定伯捉鬼》;《搜神记》的《李寄斩蛇》等。

三、志怪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志怪小说的艺术成就

?志怪小说处于古代小说的初创时期,还没有达到唐代传奇小说的自觉阶段。从总体上看,形式比较短小,艺术技巧也比较粗糙,表现为粗陈梗概的志怪法。

?首先,志怪小说基本的艺术特点是借鉴史家的笔法,并带有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其次,一些优秀作品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水平,叙事生动,情节曲折,注意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和对话及细节描写,具有形象比较丰满、性格鲜明的特点,为后世小说创作积累了经验。

2、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开创的志怪小说类型,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小说的类型和创作。如宋洪迈的《夷坚志》、明瞿佑的《剪灯新话》、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

?其次,唐传奇也是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鲁迅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中国小说史略》)

?此外,后代的戏曲及传奇与话本小说的取材很多来自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二)志人小说

?一、概念

?志人小说也称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事和言谈为主,大致包括笑话、野史和逸闻趣事三大类。它的产生和汉末至魏晋的人物品评和清谈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志人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此外还有邯郸淳的《笑林》、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

二、《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本名《世说》,又名《世说表书》,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其门下文人编写而成,多取材于《郭子》、《语林》等小说和杂事书。全书依据内容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等36门,记述了汉至东晋间上层士大夫的遗闻轶事和玄妙清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上层士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尚乃至精神面貌,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

《世说新语》所记人物众多,且良莠不齐,褒贬不一,身份、地位、面貌、经历各异,从帝王将相到士族僧侣,形象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其一,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特点,以白描的手法,用简练而传神的语言,勾勒人物独特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性格鲜明突出。

?其二,善于运用对比或夸张的手法,凸显人物不同的精神和性格。

?其三,语言简约传神,精炼含蓄,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以此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4、《世说新语》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此类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模仿者不绝,有唐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宋王谠的《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

说》、明何梁俊的《何氏语林》、清王晫的《今世说》等。

?《世说新语》的许多故事成为古代诗文中的典故或小说、戏曲的创作素材。如元关汉卿的《玉镜台》、秦简夫的《剪发代宾》、明杨慎(或题许时泉)的《兰亭会》等都是从《世说新语》的故事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解?°黄绢幼妇?±、曹操叫士兵?°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等情节皆来自《世说新语》。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繁荣与发展的客观因素

1、国家的统一与发达的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作心态的影响;良好的生活与创作条件;文化的交流

2、政治的清明与思想的解放成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多种流派风格的形成;题材和体裁领域的开拓

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促进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

文学风气的形成;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推进作用

4、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文学繁荣作了充分的准备

体裁、题材、风格等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5、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形成

清丽纤弱的南风与刚劲沉厚的北音的结合促进了新文风的出现

隋唐五代文学的概貌

1、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的倾向,并体现着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2、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其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等各种文体的全面发展上。

诗歌:一代文学的标志

散文:文体文风上的改革运动“唐代古文运动”

传奇:文言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

变文:新的领域的开拓

词:晚唐五代文学的代表,引导了后世词体的主要发展方向

唐诗概貌

1、数量众多:《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二千多家诗人

2、艺术精湛:名家辈出,巨作迭现

3、体裁全面:诗歌样式上的集大成

4、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5、影响广泛而深远:诗歌大普及的时代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备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备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备矣。

——(明胡应麟《诗薮》)

隋及初唐诗坛

?隋代诗坛特点: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诗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是初唐文学的前奏。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

(一)唐初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创作上仍承袭着南朝诗歌的绮靡诗风,原因在于:

1、历史的积习与传统的惰性

2、作家队伍的构成

1、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608?-644),贞观初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高宗朝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时。麟德元年被杀。后追赠中书令、楚国公等。

??°上官体?±:指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的诗体。上官仪作诗重视对偶技巧,追求声辞之美,其诗写景状物,华丽精工,笔法细腻精巧,属对工切,诗风绮靡婉媚。因其地位显贵,当时多有学其体者,谓之?°上官体?±。上官仪诗体的风行及其?°六对?±、?°八对?±诗歌理论,对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沈宋”及“文章四友”对律诗的贡献

??°沈宋体?±:指以沈、宋诗歌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沈宋体?±的主要贡献,在于简化声律规则,使唐代律诗的体制得以定型。

?°文章四友

?初唐高宗、武后时期台阁文人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们写诗作文,分题赋咏,互相酬唱,在诗歌题材内容没有开拓之功,但都致力于新体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的探讨,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杜审言

(三)“初唐四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以七言歌行体形式,用赋法借汉写唐,拟古讽今,篇幅宏大,铺排富丽,笔势纵横,对初唐帝都长安上层社会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暴露,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长安古意》

(四)陈子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年轻时任侠使气,放荡不羁。后进乡学,立志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性格旷放倔傲,直言敢谏。累迁至右拾遗。曾两次出征边塞,因屡进谏遭贬。后辞官返乡,为县令诬陷,下狱而死。有《陈伯玉集》,存诗一百二十余首,代表作是《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七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首句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次句表达岁月无穷,而生命有限的巨大孤独感,三句写天地辽阔,反衬出人的渺小,于是悲愤、孤独便弥漫在浩浩空间,诗人便发出了极为感伤的最后一句。此诗没有藻饰和刻画,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独激愤的诗人形象,意境苍凉浑茫。

诗歌把诗人孤独失意的形象放置在无限的时空背景中,使感慨显得格外深广渺远、悲壮苍凉,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它一扫宫廷诗的华贵骈俪气,用沉郁雄浑的音调、自由的格式、质朴苍劲的语言,表现慷慨悲凉的情感,雄浑有力,意境深远,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的洪钟巨响。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中国文学史上的居士

中国文学史上的居士 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行之士,即不出家的佛门信徒。对在家的佛教信徒尊称为居士,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 我国古代许多文人、艺术家都信仰佛教,并且爱用“居士”一词来作他们的名号,其中隐含着他们的一种心性。如: 1、唐代大诗人李白——青莲居士 2、唐代诗人白居易——香山居士 3、晚唐的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耐辱居士 3、南唐后主词人李煜——莲峰居士 4、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六一居士 5、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居士 6、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居士 7、北宋文学家李之仪——姑溪居士 8、北宋词人秦观——淮海居士 9、北宋词人陈师道——后山居士 10、南宋词人叶梦得——石林居士 11、南宋词人陈与义——简斋居士 12、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居士 13、南宋词人辛弃疾——稼轩居士 14、南宋诗人张孝祥——于湖居士 15、南宋词人张元干——芦川居士 16、南宋词人李清照——易安居士 17、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幽栖居士 18、南宋诗人曾几——茶山居士 19、南宋词人刘克庄——后村居士 20、元政治家与诗人耶律楚材——湛然居士 20、元书法家陆居仁——瑁湖居士 21、元代画家倪瓒——云林居士 22、明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徐渭——青藤居士 23、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温陵居士 24、明代散曲家薛论道——莲溪居士 25、明代诗人文征明——衡山居士 26、明代文学家唐寅——六如居士 27、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蝶庵居士 28、清初六家之一吴历——桃溪居士 29、清诗人画家钱载——万松居士 30、清代伟大小说家曹雪芹——芹溪居士 31、清代文学家袁枚——仓山居士 32、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柳泉居士 33、清末大学士翁同龢——瓶庵居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春秋时期孔子的《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典籍,是一部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5、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6、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7、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9、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诗歌。 10、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11、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12、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13、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总计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基本上是西汉王朝一代230年的历史。 15、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16、汉代经师汇集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17、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18、完整的文人五言诗现存最早的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19、东汉末年蔡文姬是我国第一位女诗人,代表作是《悲愤诗》。 20、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1、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22、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 23、阮籍的《咏怀诗》82首是中文史上最早的政治抒情组诗。 24、魏邯郸淳的《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25、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26、《搜神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志怪笔记小说。 27、《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鲁迅最早将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和“志人”小说。) 28、南朝齐代出现的讲求声律的“永明体”诗歌开创了格律诗的先河。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1] 原因分析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

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2] 基本信息 上古期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公元3世纪以前) 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的。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四,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在讲先秦散文时无法排除《尚书》、

2017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品

2017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品

2017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品 来源:智阅网 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是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的重要考点,考生们要认真学习我们讲解的相关内容,好好准备,认真对待。 1.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先秦作家作品 汉代作家作品 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唐代作家作品 宋代作家作品 元明清作家作品 2.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16部。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文学家、

诗人、历史学家、新诗的奠基者。诗歌代表作为《女神》,戏剧代表作为历史剧《屈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为《子夜》,另外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为《倪焕之》,另有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等。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爱国主义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有《春》《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语言艺术大师,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另外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女作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小说有《斯人独憔悴》,散文有《小桔灯》《樱花赞》《寄小读者》,诗有《繁星》《春水》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我国现代剧作家。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作有《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代表作为《死水》。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

中国文学史(大一)精要概括

文史复习资料 一叶一菩提著 填空: 1.林传甲在京师学堂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滥觞之作。 2.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中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著作。 3.文学本位就是一体两翼。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一翼,文学传媒是另一翼。 4.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是一首农事祭歌。《吴越春秋》卷所载的《弹歌》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5.《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的:候人兮猗(是夏代歌谣旳遗文)。 6.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7.现存鲁之《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 8.《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 9.孔子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提出:“兴、观、群、怨”说。 10.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出自《淮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由于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孔、墨、申、韩诸家之说,故列入杂家。 1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12.“献诗”、“采诗”、“删诗”说,透露了《诗经》作品的来源和编订信息。 13.汉代出现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14.“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16.我国散文最早源头,可追溯到甲骨卜辞。 17.《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的记言文之祖。 18.《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述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9.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是对《战国策》的借鉴。 20.《战国策》之名始定于刘向。别名有《国策》、《国事》、《短长》。 21.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的是荀子的《成相》辞和《赋》。 2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23.楚国文化可概括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4.《少司命》:“悲莫悲兮身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贞推为“千古情语之祖”。 25.《湘夫人》:“帝子隆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6.《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2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发端于《九辩》。 28.鸿都门学是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29.枚剩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东汉的两篇力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30.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孔子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春秋·左丘明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门记录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 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我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我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中国文学史梗概1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与之相辉映的,是或记事、或

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和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第一”

第一位女诗人就是:蔡琰 蔡琰一般指蔡文姬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主要作品《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主要成就首次创造五言体长篇自传叙事诗 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主要成就诗词创作、诗词理论 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名正则字灵均 主要成就创立了“楚辞” 代表作品《离骚》、《九章》、《九歌》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 主要成就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品《陶渊明集》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就是: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代表作品《倪焕之》 第一部词典就是:《尔雅》 第一部词典“尔”就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就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国语》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就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又称《文选》,就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她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许慎著作简称《说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就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山海经》就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就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就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就是成就最高的。 第一部诗歌总集就是:《诗经》 《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第一部语录体着作:《论语》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 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 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就是:《春秋》

考研中国文学史知识点概述

考研中国文学史知识点概述 先秦: 1,中国文学源头概况及其特点 2,先秦文学形态特点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学文化背景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5,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6,《山海经》成书年代,分类,资料价值 7,《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上古神话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9,中国神话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10,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1,如何理解上古神话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思维特征 12,利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中国神话的特征 13,上古神话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散失和演化的 14,谈谈对神话历史化的理解 15,上古神话的文学艺术特色 16,上古神话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及意义 17,中西上古神话文本、内涵、叙述方式、思维特征的异同18,《诗经》的成书年代、编定方式 19,《诗经》的体制分类及其依据

20,《诗经》中诗歌的产生年代 21,《诗经》中哪几篇笙诗,什么是笙诗 22,《诗经》分类的历史论争 23,《诗经》的功用 24,《诗经》的传授 25,举例分析《诗经》中祭祖颂歌和民族史诗的文学成就26,《诗经》中那几篇一般被认为是周朝史诗 27,《周颂生民》赏析 28,举例分析《诗经》中农事诗的艺术特色 29,《豳风七月》赏析 30,举例分析《诗经》中燕飨诗歌的文学特色 31,《小雅鹿鸣》赏析 32,举例分析《诗经》中怨刺诗歌的文学特色 33,什么是变风、变雅 34,举例分析《诗经》中战争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35,《小雅采薇》赏析 36,《豳风东山》赏析 37,《诗经》与西方古代战争诗描写特征的比较 38,举例分析《诗经》中徭役诗的艺术特色 39,《唐风鸨羽》赏析 40,《卫风伯兮》赏析 41,举例分析《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艺术特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分)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第一位女诗人:蔡琰(文姬)3.第一部词典:《尔雅》4.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5.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3.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14.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5.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6.第一部国别史:《国语》17.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18.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 散文集:《晏子春秋》

?19.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20.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21.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22.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23.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24.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25.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26.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27.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28.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9.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30.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31.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32.新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3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中国文学史上十大意境

中国文学史上十大意境 意谓心所思虑。《大学》中有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话,说的就是个“意”字。境谓程度。两个字合在一起便是“意境”,解释为“心所思虑的程度。”写诗作词不光讲究文字美,格律美,最重要的要有意境美。评判一首诗词的美丑、雅俗,意境便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我国历史上最具有“意境”的名作,罗列如下。在这月白风清的秋夜,与爱好文学的众友共赏。 一、三国.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此词曹植作于黄初三年,其余朝京师,还济洛川时,闻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后人又引用这句子来形容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楚之宋玉作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华章,但论意境之美,还数《洛神赋》。 二、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名言大多为后世政客所引用,以表明参政的心迹。诸葛亮感怀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德,虽年迈体弱,仍呕心沥血,奋发图强,所作所为真正无愧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大字。 三、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此檄文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结尾,气势磅礴,震慑人心。据说武则天看了檄文后,十分恐慌,忙问左右是谁写的,当听说是骆宾王所为,十分惋惜地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遗憾之情,一表无遗。可武后不曾想到,若是骆宾王为之所用,此等美文,我辈如何得见?四、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后主在成为阶下囚后,却迸发出了惊人的文思,词的意境达到了颠峰,这首词作,被后人公认为写“愁”的至尊经典,于是乎李煜名下又多个“词宗”的封号。后人描写“愁”的也不少,但论意境,却无人出其左右。 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前所做的贡献如今渺渺远去,唯有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余音绕梁,挥之不去。若现今之当政者有此等胸襟,则国家幸矣 ,百姓幸矣。 六、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是后世公认的“豪放词派”掌门人,后人赞其词云:非关东大汉手持铁板,大唱大江东去,不能尽兴矣。其词影响了许多后来者,如辛弃疾等。苏轼另有一首《江城子》,缠绵悱恻,催人涕下,却是苏词之仅见。 七、宋.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晚风残月”。 柳屯田的词大多清新幽雅,填的是慢词。名篇不少,诸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八声甘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蝶恋花》等。但若说意境之美,还数这首《雨霖铃》。自此,柳永也戴上了“婉约词派”开山祖师的帽子。 八、宋.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著名学者云:人生有三大境界,第一是“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第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便是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认为其意是:人刚出道,望

诗经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浅谈《诗经》的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的品。《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诗经》的产生,不仅记录了过去,也影响着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 个人认为,诗经从政治,历史,文学三方面都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三方面,结合资料综合论述《诗经》的价值和影响。 一.政治价值 有言道“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经》这样一部记录民间疾苦,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诗集也深刻的反映出当时《诗经》所传达的政治理念。另外,因《诗经》是孔子根据其自己的政治理念所编纂的,所以《诗经》当中也渗透着孔子的为政思想。《诗经》的政治价值有如下几方面: (一)诗经的教化意义 在《诗经》中,渴望仁君贤臣,国泰民安,赞美忠孝诚信,勤勉敬业,揭露统治者荒淫腐朽,反对剥削压迫,揭露民间疾苦的文章比比皆是。诗词的广泛传播,对于百姓,知识分子和君王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就像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合乎当时实际的。 首先,《诗经》使百姓对于当时官员的从政方针和政治理念的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开始以《诗经》为标准对照考察为官之道。除此之外,《诗经》也成为当时春秋社会评判是非的标准和自我解剖的镜子。如诗经中的名句“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从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当时人们“舍生取义”的道义和思想。 其次,《诗经》成为周朝知识分子求学求仕的必修课,人人烂熟于心。用诗来提高道德修养,言语修辞,出使专对,美刺时政,同时《诗》也鲜明的表示出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观念,即敬天保民,敬德保民。不仅如此,诗经也是卿、大夫事君进谏的依据,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一系列进谏之词,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政治思想的进步。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腰

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 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 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 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出自,作者 是。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 推、胡友信。 三、简答 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明代中期诗文 一、解释:1、前七子 2、后七子 3、唐宋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1.先秦文学 一、填空 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________》。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______》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______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______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______》。 8.《诗经》中有6篇____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______》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___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参考答案: 1.神话 2.后羿射日 3.山海经 4.庄子 5.甲骨卜辞 6.诗经305 7.庄子·天运 8.笙诗 9.大明 10.160 11.______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____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______》。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_______》。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17.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最早见于《________》。 18.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墨子》;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________》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 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赋比兴 12.风雅 13.关雎 14.诗集传 15.毛诗传笺 16.周南召南 17.尚书 18.庄子 19.文史哲不分 20.甲骨卜辞 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________》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______》、《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23.《尚书·周书>主要有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 24.《________》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5.《国语》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6.《春秋》三传是指公羊高的《________》、榖梁赤的《榖梁传》和《左传》。 27.后人以《左传》、《国语》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________”。 2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最后由西汉的________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第一”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 蔡琰一般指蔡文姬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主要作品《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主要成就首次创造五言体长篇自传叙事诗 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主要成就诗词创作、诗词理论 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名正则字灵均 主要成就创立了“楚辞” 代表作品《离骚》、《九章》、《九歌》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 主要成就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品《陶渊明集》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代表作品《倪焕之》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又称《文选》,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许慎著作简称《说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第一部语录体着作:《论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