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话语模式研究的贡献
- 格式:pdf
- 大小:202.37 KB
- 文档页数:5
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主位推进模式一、主位的定义较早关注主位结构的是布拉格学派的其创始人马泰休斯。
为了研究语言交际过程,他将一个句子划分为主位, 述位和连位三个部分。
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或起始点;述位是围绕主位开展的话语,是话语的核心内容;连位指将主位和述位链接在一起的衔接成分。
随后,有一些语言学家提倡将主位,述位,连位合并为主位和述位两大部分,将连位纳入述位中。
二、主位的分类韩礼德根据主位的结构,把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一)单项主位单项主位是指只包括概念功能成分而不包括人际成分和语篇成分的主位。
单项主位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使用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者介词词组充当主位,词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如:1)The girl in the yard (T) similes at me.(R)2)Quickly and correctly(T)he finds the answers.(R)3)From person to person(T) he asks for help (R)第二种是使用小句充当主位,这样的主位也称为句项主位如:4)Throw away the rubbish (T) if you go downstairs.(R)当主位是由一个小句充当是,小句本身也可以包含主位和述位结构.(二)复项主位复项主位由多种语义成分构成,但它总是包含一个表示概念功能的概念成分,此外还可以包含表示语篇和人际意义的成分。
如果这三种同时出现在一个主位中,它们的排列顺序是语篇成分,人际成分,概念成分。
下面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复项主位包含了上文提到的成分:5)Well but then Ann surely wouldnt the best idea(T) be to join the group(R).在这个例子中, well, but和then 表示语篇意义;Ann, surely 和wouldnt 表示人际意义;the best idea 表示概念意义。
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分析Halliday(1999)所代表的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与vandink的语境理论都是关于语言和语境关系的重要理论,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境理论是当前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语境理论之一,而vandink所代表的认知语境理论在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也得到了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本文分别从对语境的定义、语境和语言的关系、语境和意义的关系三大方面对这两种语境理论实行对比分析。
1.两种语境模式的对比1)对于语境的定义。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境不但仅指代言语发生时的实际情境,它还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范畴,有属于自己的系统和层次,使用符号来解释言语使用和功能。
vandink认为,语境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术语,语言学研究中涉及的语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及语言内部结构、言语者的知识、信仰等等,这些因素的集合都构成语境。
总的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语言系统内部探讨语境,是从语言到语境,由语言内到语言外的范畴;而vandink是在语境大框架中分析语言,是从语境回归到语言,由外部语境分析语言内部范畴。
2)语境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话语的意义不只在于形式,更是依据语境得到构建和表现,其对语言的描述根本上是基于语篇,由语篇再扩展到语境。
语境在功能语言学中被定义为一个从符号学角度来解释语言应用的抽象的理论范畴。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系统作了层次化的划分,语境被视为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中间层。
而在vandink的语规范式中,语境被定义为一种心理模式,既属于认知学范畴,也属于语言学范畴,它描述了言语者的心理和言语具体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能够看出vandink倡导的语境模式是一个以认知语境为核心的话语语境模式,该语境的出发点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行为。
vandink还强调,不是社会情景本身,而是言语对社会的理解和理解影响了语篇或话语的结构。
3)语境和意义的关系。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模式中,语言自身被解释成一个拥有无数意义潜势的系统。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
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
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
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
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
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
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
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研究巩方园【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语域理论的概念、三个变项的关系、语域理论的特点、功能及其应用。
% 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elaborate the register in four aspects:its definition, relations in three vari-ables, its features,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语域;情景;概念;功能;应用【作者】巩方园【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情景,人们的言语内容,讲话方式和说话态度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语言潜势和情景语境类型的相互联系形成了语言的功能变体,即语域。
语域包括三个变项,语场、语旨和语式。
这三个变项制约着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但是,对于语域的三个变项如何制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需要具体分析。
二、语域理论的基本概念(一)语域理论的起源语域的概念最早是由里德(Reid)1956在研究双语现象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社会语言学家 Hymes,Gergory和Ellis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语域概念。
但是对语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韩礼德(Halliday)。
他于60年代初继承和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也借鉴了福斯(Firth)的“典型语言环境”的说法。
在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对语域进行了初步定义,认为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因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此后,这一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直至1978年韩礼德在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一书中对语域做出了更全面的定义,认为语言情境有三种类型,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者跟语言的三个元功能系统密切相关。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张德禄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
这些新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对语域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新的观点,由意义概念变成了情景概念;对体裁概念的认识由话语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意义构型、一种观念形态的体现、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等;在情态等语法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词汇评价系统;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语篇衔接概念向语篇的多义性、多层次性扩展;语言研究由纯粹的社会角度向认知角度扩展;发展了计算语言学,研究语篇的分析和生成等。
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会在基本理论本身、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和深入。
关键词:系统/功能/发展1.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其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经基本形成。
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在其后的十多年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许多方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语域和语境的研究、批评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语用学的再认识、形式主义的态度、认知理论的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计算语言学的发展等。
2.理论的发展2.1语域理论的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语域理论是相互联系的。
Halliday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
Hasan同意Halliday的观点(Halliday and Hasan 1989[1985]),把语域和体裁(genre)看作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即都是意义层次的概念,是一个意义构型(semantic configuration),与语境构型相对应。
但Martin(1992)在讨论语域与体裁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代名词,是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集合。
由此,他建立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框架,把体裁看作文化层次的概念,是观念形态的表现,而把语域看作语境层的概念,是实现体裁的。
语言.语篇.语境.语域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其基本单位是语篇。
语篇所处的环境是情景语境,它属于一定类型的文化语境。
语场、语旨与语式这三个情景变量分别与语义系统中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相联系。
语域是以语篇为实例的语言变体,是特定情景类型所特有的意义潜势。
标签:语言语篇语境语域一、语言与社会符号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人们是怎样使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活动的”。
韩礼德多次强调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应该用符号学的观点来解释语言,并通过把语言看成一种社会符号来研究语言在使用中是如何产生意义的。
“社会”的意思是“从社会角度来看语言”。
“符号系统”的意思是“语言是符号,但它不是孤立的符号的组合,而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众多语言交际符号系统之一。
”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包括六个基本元素:语篇、情景、语域、语码、系统和社会结构。
(一)语篇:是人们所从事的语言交际的范例,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不断的意义选择的结果,是意义潜势的一种实现。
语篇同时还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符号过程,是构成社会系统的各种意义进行交换的符号过程。
(二)情景:社会符号学的情景是指赋予语篇以生命的环境。
从本质上讲,社会符号学的情景概念是一种符号结构,是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集合体。
这一符号结构可以解释为由语场、语旨与语式三个维度构成的复合体,分别指伴随语言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所设计的人物角色以及语言所采用的符号。
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人们交换意义的社会符号环境。
(三)语域:韩礼德用语域来指语篇的语义变体。
语域是某一种文化成员通常赋予某一社会语境的语义资源配置,是某一社会语境可以得到的意义潜势。
(四)语码:指掌控说话者选择意义、听话者解释意义的符号组织原则。
韩礼德认为,语码不是语言的变体,而是位于语言系统之上的社会符号,它通过语域来实现。
(五)系统:韩礼德认为,在社会语言学环境下最重要的语言系统是“语义系统”。
语义系统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组成。
2009年7月第30卷第4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July.2009Vol.30No.4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张德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并根据这个框架为现代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选择有效教学过程和实践的指导。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多模态话语交际框架下,对模态的选择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1)为外语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2)为外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3)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表达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一定的话语以什么模态和媒体表达最为有效,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多媒体;现代媒体技术;选择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9)0420015206Abstract:I n the p resent article,we mainly try t o devel op a theoretical fra me work f or multi m 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re2 search with the theory of syste m ic functi onal linguistics,and p r ovide guidance for the choice of effective p r ocedures and p rac2 tice in f 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conditi on of modern media technol ogy.I n this case,the choice of modes and media in a multi m odal discourse communicati on in a f 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etting can be made fr om the f oll owing three pers pec2 tives:1)it should be able t o p r ovide ne w teaching envir on ments and facile conditi ons;2)it should be able t o p r ovide supp le2 mentary or enabling conditi ons;3)it should be able t o p r ovide multi2channels f or meaning2making in a multi m odal discourse communicati on,and enhance teaching efficiency.A s f or what type of discourse can be best p resented with what type of modes or media,it re mains a t op ic f 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multi m odal discourse;multi2media;modern media technol ogy;choice1.引言在话语交际中,话语的一大部分意义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如伴语言特征,如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等,身体特征,如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动作、移动等,和非身体特征,如PPT、音响设备、网络、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因素等。
功能语言学第一节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当代种种语言学理论,大致可以分属两大阵营:一是人文主义的语言学传统,一是科学主义的语言学传统。
前者中影响较大的当属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M.A.K.Halliday)。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继承了英国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的创始人弗斯(J.Firth)的功能主义思想和理论,同时参考和兼收欧洲功能主义各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法国功能主义、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语言相对论等,由弗斯的学生,伦敦学派的一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由于韩礼德(M.A.K.Halliday)是最早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并形成自己的体系,观点最全面、系统,所以他的理论客观上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人们一般把他看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因此,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介绍,主要围绕韩礼德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模式进行。
一、功能语言学兴起概况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别之——伦敦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
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
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功能主义学派(新弗斯学派)。
韩礼德于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
他曾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留学,在罗常培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学、汉语音系学、词典学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历程-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言系统,它总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稳步地自我完善。
早在20世纪50年代,韩礼德就密切关注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并对机器翻译、电子词典编纂等多个分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Webster,2007)。
从此以后,自然语言处理一直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者的研究视野当中,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逐步问世。
从时间上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历程恰巧伴随着计算机的变革。
如今许多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比如机器翻译、语料库、自然语言生成和人机对话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完整性面对真实的文本(自然语言)时,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否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形式化解读。
这样一来,计算语言学者们才可以发现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以及该如何提高。
韩礼德认为能否将语言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是检验其正确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使之发挥更大作用的大好机会(朱永生,严世清,2001:12)。
本文就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历程进行总结,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机器翻译、语言切分、自然语言生成以及人机对话系统等。
二、机器翻译早在20世纪50年代,韩礼德已经着手机器翻译方面的研究,此后,陆续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其中1962年发表的Linguistics and machine translation(Halliday,2007:20-36)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论文中,他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于今天的机器2翻译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首先,韩礼德对于机器翻译的语言学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明确了机器翻译归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这为机器翻译最终发展成为计算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绝大部分的机器翻译系统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它们的设计方案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的类型:直接翻译,中间翻译和转换翻译。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以下为关于胡壮麟. (2005).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第1版.).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的读书笔记。
二〇一七年三月三十日星期四第一章概述1.引言1.1.1.语言、语法和语言学1.1.2.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形式主义把语言看作规则。
功能主义中,语言被解释为意义系统,伴之以意义得以体现的形式。
“这些意义如何表述?”1.1.3.系统语法与功能语法SFL把语言看成有规律的资源,其基本原理认为语言描写的是系统,更甚于结构。
系统语法强调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这个系统与意义相关联,并可供人们不断选择,形成一个由若干子系统形成的系统网络(system network),又称“语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
功能语法强调语言是社交工具,语言活动是人们对语言系统的选择,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的活动。
1.1.4.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价值(1).解释语言本质、功能和发展(历时与共时、个体与群体),阐明各种语言的共性与特殊性;(2).了解语法在表达、保持和传递社会制度、文化、家庭等社会语境中的作用;(3).帮助语言学习,并在情景语境中有效地使用语言;(4).了解语言与大脑的关系,帮助语言治疗;(5).了解语篇(discourse)“价值”的性质,以及说唱艺术、修辞和文体等概念;通过研究各种语篇来了解文学和非文学作品;(6).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以及文化的思维形式的关系(memo:例如multimodality?)(7).等等。
1.1.5.系统功能语言学派1.2.韩礼德的语言学史观1.2.1.古希腊时期的两种语言观念1.2.2.中世纪和20世纪前的两种语言观念随着资本主义在18世纪的向外扩张,具有人类学倾向的语言观念逐渐抬头,语言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欧洲俗语以及美亚非各地语言。
1.2.3.近代的两种语言观念一些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与语言学的研究都有关,但这些学科只是把语言作为进行本学科研究的工具,正如语言学把心理学、社会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工具(而非对象)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1系统功能语言学1.1 系统功能语言学简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普通的语言学,也是一种适用于语言学。
与以往的传统语法不同,系统语言学注重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是语言学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语言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功能语言学的分支。
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1.1.1 系统语言学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普通的语言学,是对语言“个别的、比较的、类型学的”描述,是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理论。
它的重点是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本质,把语言识解为意义系统,研究和解释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它把语言和语言系统看做表达意义的资源,把系统看作意义的潜势,并最终以某种方式展现意义潜势,使其从结构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形成的萌芽时期是 20 世纪 60 年代,源于以弗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并完善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因此“新伦敦学派”或者“新弗斯学派”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名词。
该学派研究的鼎盛时期就是韩礼德出版其伟大著作《功能语法导论》的时期,这本书为该学派的所有语言学家提供了参照和基础。
该学派最杰出的代表韩礼德曾指出“系统这个概念来自弗斯”。
弗斯是现代最先使用“系统”这一术语的语言学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五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二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观点;三是伦敦学派弗斯的“系统”语言理论;四是哥本哈根学派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思想;五是布拉格学派的功能思想。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概念。
弗斯深受其语言研究的影响,打算基于“情景语境”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以便让人们了解语境在表达意义潜势时所起的作用,但其生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韩礼德发展了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关于“系统”思想,对系统进行划分,区分阶和范畴,并创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而后将这个理论模式进一步发扬光大,完善为系统语法;几年后,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功能语法。
[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了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的功能性,以语言使用的倾向或原则为己任。
该学派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对语言系统和功能、语篇、语域的重视,使其在语言理论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它对语言系统的描写未能充分反映语言的实际运作过程。
对此,应完善理论框架本身,研究社会文化语境与语义、形式的关系,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语言运用中的普及。
[关键词]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起来的。
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以及语言的功能性。
其渊源于柏拉图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师承弗斯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秉承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思想,继承了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思想。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着眼于语言人本性、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始终把语言的实际使用确立为语言的探索对象,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行为。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成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二是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三是弗斯的语言理论。
这三方面理论可以看作是韩礼德理论的学术背景。
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是语言翻译障碍的最主要因素。
语言中的意义由语境决定而不是由它自己本身来决定。
沃尔夫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一种语言的内在结构与该语言使用者的哲学观及其不可能与语境分开,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在语境中发挥一种功能。
语境不同,语言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弗斯用“系统”这一概念来描写其中的意义变化。
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这一原则,并重新规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同时,韩礼德还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语言环境”说(即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 。
论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文本翻译的贡献以及对篇章机器翻译的启示作者:潘玥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5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功能语言学对文体分析所做的贡献,试图阐释Halliday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语域、纯理功能、衔接和互文性等概念对文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提出功能语言学对语篇描写与解释的力量是文本翻译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对语言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机器篇章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纯理功能;翻译[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50-03引言文体学起源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是一门包括文学和语言学在内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各种语言及语言的变体,例如科技、新闻、政治、经济、法律、医疗语体等。
人们根据文本的目的不同把文体分析大致分为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两种:语言学文体学分析文体的目的在于应用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素材来检验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善;而文学文体学的目的则在于探究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主题思想和美学功能。
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认为文学的价值体现在语言上,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化的载体,文体分析实际上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一座桥梁。
有了这样的界定,文体分析也就相应地被看做是对文学文体的分析。
近20年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翻译大多注重以词、句为单位的形式翻译,这种做法有助于对应各式各样的词句,但不太关心这些词句在上下文以及特定情境中的意义;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刘宓庆著《文体与翻译》,陈新著《英汉文体翻译教程》等,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以不同文体类别为单位论述其语言特征,有助于“顺应原文的需要,做到量体裁衣,使译文的文体与源语言的文体相应。
”,现代翻译学更注重语篇的功能,提出“在交际功能上相对独立……”李运兴和居祖纯等更则关心词句以及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整个语篇中的发挥的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