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20
《货殖列传》的经营思想与商业谋略司马迁《货殖列传》通过对春秋到西汉之间“布衣匹夫”的工商业者经营活动的描述,勾勒出汉初商业市场兴旺、活跃的画面。
其中提出的经营思想和商业谋略,深刻精道,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商业文化财富。
标签:司马迁货殖列传经营思想商业谋略一、破除轻商观念,主张逐利致富的经营思想司马迁作为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同时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为经济史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货殖列传》可以说是记载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最早篇章。
所谓“货殖”,就是经营货物,以滋殖财富。
而货殖者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行业及经营借贷业务等四类与商品有关的职业群体。
正像《太史公自序》所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
”它通过对这些“布衣匹夫”的工商业者活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主张“逐利致富”的商业经营思想。
中国历来有“重本抑末”、“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就是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也是如此。
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始祖孔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的正统观念正是讳言财利的。
孟子也说过“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而董仲舒更认为“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不能止也”(《汉书·董仲舒传》)。
这些思想无疑对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司马迁不仅以《货殖列传》为商人立传,而且旗帜鲜明地从多方面强调商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否定老子提出的“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完全否定商品交换的社会模式。
指出“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货殖列传》,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货殖列传》)。
就是说,老子这一套理论已经行不通。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人们“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所有這一切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
从货殖列传中看司马迁的求富之道《史记》是产生在西汉全盛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它系统研究和总结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直到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可以说,司马迁是第一个在历史著作中写入经济问题的人,他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
所谓“货殖”意即财货的滋殖积累,在《货殖列传》一篇中,作者着重叙述了发展生产互通有无之事,说明货物的滋殖规律,其目的在于阐释富国利民的思想。
首先《货值列传》的开头,司马迁对老子之言加以驳斥,他认为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是落后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司马迁认为求富趋利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认为不仅“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而且在军壮士、闾巷少年、赵女郑姬、游闲公子,以及弋射渔猎之徒,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之辈,乃至医方诸食技术之人,舞文弄法之吏,皆不遗余力地争财逐利。
就连“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的贤人,“守信死节,隐居岩穴”的义士,亦皆“归于富厚”。
司马迁认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显然致富要靠个人能力,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贤人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致富之术。
一.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在《货殖列传》中, 司马迁把全国分成几个大的经济地理区进行论述, 详细介绍了各地区的特产。
“山西饶材、竹、谷、卢、旄、玉石;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 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人们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尽所能、各尽其力,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就能致富。
如太公望封在营丘, 地处海滨, 土质盐碱, 人口稀少, 于是姜太公便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人们把鱼类、海盐返运到其他地区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四方的人也纷纷投奔齐国,齐国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国力强盛,各国敬而畏之。
司马迁的思想进步历史观●唐代的刘知己在谈到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具备的条件时,提出了史学`史才`史识三项。
学,就是学问,指的是占有材料;才,就是才气,主要表现于写文章;识,就是见识,指分析鉴别的能力,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一: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他十分重视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并努力寻找`发现其发展进化的规律,也就是如司马迁自己说的“通古今之变”。
●《货殖列传>:“《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六国表序》:“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平淮书>●改变钱法,卖官爵,卖复徒法,官卖政策,强制征商等.●宋代的黄震:“武帝五十年间,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沸四海而为鼎,生民无所措手足。
迨至末年,平淮之置,则海内萧条,户口减半,阴夺于民之祸,于是为极。
迁备著始终相因之变,以平淮名书。
”●明代的茅坤说:“《平淮》一书,太史公只叙武帝兴利,而其精神融会处,真见穷兵黩武,酷吏兴作。
败俗愤事,坏法乱纪,俱与兴利相为参伍,相为根柢。
故错综纵横,摹写曲尽。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了民族问题的研究领域。
历史观之民族观●他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略。
这种进步的民族观是前所未有的。
●〈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及作者介绍。
一、原文。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重要列传,篇幅较长,以下选取部分原文示例: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二、注释。
1. 挽近世:近代。
挽,通“晚”。
2. 涂民耳目:堵塞人民的耳目。
涂,堵塞。
3.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
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4. 渐:浸染,影响。
5. 眇论:微妙的理论。
眇,通“妙”。
6. 利道之:以利益引导他们。
道,通“导”。
7. 榖:楮树,树皮可以造纸。
8. 纑:野麻,可以织布。
9. 旄:牦牛尾,可作装饰。
10. 棻:香木。
11. 连:通“链”,铅矿石。
12. 征:寻求,趋向。
三、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百姓们各自认为自己的饮食最香甜,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简谈司马迁“善因论”思想及现实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近代以前,他的经管思想因其强烈的超前性而未被历朝历代接受倡行,以致到了近代有识之士曾为此而感慨万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司马迁卓越的经管思想终于引起国人重视,出现了不少阐述其“法自然”理论的文章。
然而,从司马迁经管思想的核心“善因论”入手,将其理论与现实结合研究的似尚不多。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司马迁“善因论”思想及现实意义略作阐发,以期能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管理产生启示作用。
“善因论”思想的产生与理论基础一个国家,怎样才能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中国自国家产生,先贤先哲们就在思考,但直到先秦时期也无法达成共识,以致出现见仁见智径渭分明的尖锐对立。
管子和孔子重视“富民经济。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孔子和管子一样主张富国必先富民,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I=I荀子主张:“富国裕民,上卜俱富。
”认为“卜贫则上贫,卜富则上富。
商靴则提出截然不同的主张,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类似的重要关系?司马迁没有自从,而是认真研究前人观点并对比考察。
从历史看,先贤的思想主张都曾程度不同在某一时段产生过影响发生过作用,但都没有收到长期之效。
事实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只有认识它掌握它顺应它,才能实现国家社会的和谐健康进步,否则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为此,司马迁独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思想理论。
首先,他仔细研究经济管理的目标,从发展国民经济与增值财货的角度看待国家和百姓的关系,不把他们看成尖锐对立的两极,而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单纯从培植税源着眼,而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以及各项各业的全面发展考量问题。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发现生意经】的小编来为大家讲解: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司马迁天下“皆为利”思想简论——兼与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比较董平均【摘要】天下“皆为利”与善因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人的“利已”本性为前提,肯定人们求利、求富的合理性,在等级森严,“小不得僭大,贱不得踰贵”的秦汉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亚当·斯密“经济人”与“看见的手”的假设亦强调尊重个人的求利行为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司马迁与斯密研究求富、逐利行为,尽管皆以人的“利己”本性为前提条件,但因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及视角各异,二者又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思想.前者代表了庶民地主和工商业地主的利益和要求,而非为替资本主义辩护,后者则是上升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反对重商主义和国家干预政策,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2)004【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司马迁;天下“皆为利”;亚当·斯密;经济人【作者】董平均【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封建自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农工商虞,赌徒歌妓,猎人渔夫,社会诸色人等,不分贵贱老幼,其共同的心理就是:“求富”,或称之曰“货财生殖”[1](P127);亚当·斯密生活在英格兰由商业革命向工业革命演进之前夜,赚钱成为整个社会“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无论是争夺海上霸权,还是确立工业优势,残暴地奴役童工,甚至贩卖黑奴,杀人越货[2](P822),目的只有一个:增加资产者的收入和资本的原始积累[3](P290)。
司马迁天下“皆为利”的思想和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尽管都以人“利己”的本性为基础,研究人类的“求富”、逐利行为,承认个人追求财利的合理性,但因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所观察的社会经济现象以及研究的目的各异,二者又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思想,前者代表了封建社会初期庶民地主和商人地主的利益及其“求富”的愿望 [4](P49-55),后者则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经济思想研究]文章编号:1003—6636(20lO)06—0019一04;中图分类号:f D92.2;文献标识码:A《史记》经济伦理思想探析朱美禄(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49期)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具有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
从社会分工上为商人存在的合法性正名,从道义伦理上肯定了商人谋取财富的正当性,对商人致富过程主张善因利导,在商人富裕之后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兼济情怀。
<史记》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史记》;经济伦理;社会分工;善因利导:兼济情怀A n aI ysi s ofE∞noI ni c Et hj璐i n Si砌Qi粕’s“His t or ical R∞or凼”Z H UM ei.1u(G ui z hou U ni vers i t y of Fi nance&E conom i cs,G ui yang,G ui zhou,550004,C hi m)A hnr舵t:S i眦Q i蛐’s“H i s tor i cal R ecor d s”w砸r i ch i n ec ono m i c et hi cs.1t r ect i fi ed t he l e舀t i m acy f or t he exi s t enc e f orbus i ness peop l e f而m t Il e s o c i al di vis i on of l abor a Jl dam珊ed t he l e画“m acy of busi nes spe opl e∞eki ng w ea l l h f m m t he m o r al et h i cs.I t ad voca t ed be ni印gui de i n t he pr oces s of bus i ness peop l e becom i ng ri ch舳d w eU am nI l e d t hei r e cono I I l ic 8ent i m ent s aft er t hey bec枷e r i c h.The ec on om i c et hics i n Si m a Q i an’s“H i s tor i caJ R ec or ds”h a ve i m por t an t er I l i ght enm ent i n t he cur r ent ec on om i c de ve l opm e nt of C hina.K ey帅r ds:“Hi st嘶cal R e cor ds”;ec ono m i c et ll i cs;s o ci al divi s i o n of l a bor;beni印gui de f or pD0f i t:econor r I i c∞nt i m ent鲁迅曾经说过,《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货殖列传》:司马迁之国家经济思想研究作者:周亚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是我国经济学的里程碑著作,弥补了我国经济学词源的空白。
《货殖列传》的“货殖”就是经济词源的出处。
“货”就是“商业”,“殖”就是增殖的“资产学说”以及“资本学说”。
货殖理论是司马迁提出的中国经史之学转变为“经世之学”的重要概念,其产生不仅有汉代国家小地主阶层的土地产业化基础,甚至有国际化商贸区的经济学政策以及市场化的实践背景。
关键词:货殖经济;民本经济;国家贸易区中图分类号: F09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2-0054-06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是否有现代经济学意义的“经济”理论,叶坦教授在《中国经济学寻根》一文中提出颇有代表性的意见[1],“经济学”一词出现,最早的资料是唐代;宋代“经济”一词开始普遍。
(1)显然,学者们认为,中国“经济”词源研究,从国家经济学和商业价值主张看,唐宋的“经济”一词都不是指司马迁《史记》中《货殖列传》的“货殖”思想。
司马迁《货殖列传》的经济学内涵一直被封存在历史中,因此,司马迁的经济学价值,也就没有被发现。
货殖理论是司马迁提出的中国经史之学转变为“经世之学”的重要概念,因此,司马迁将纪传体与时代经济结合起来。
货殖理论的产生,不仅有汉代国家小地主阶层的土地产业化基础,甚至有国际化商贸区的经济学政策以及市场化的实践背景。
根据周震豪在《高职语文产业项目化课程》一书中指出,中国古学词源具有叙述学特征,因此,礼俗化的语文影响了国家礼法概念的建构。
汉唐最大的忽略就是国家礼法的词源建构。
而宋元开始的国家礼法词源又一次回到家族礼法。
因此,周震豪在古学经济学领域的“文章学”研究中指出,“首要原因这显然与中国经济思想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的理论词源有关”。
其次,《货殖列传》定义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商业价值主张”,中国“商业”词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周震豪分析道,“我国商业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读《货殖列传》之后夏浅羽《史记•货殖列传》为西汉时期司马迁所做,那个时期正是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盛行之际,然而从《货殖列传》中却可以发现司马迁的经济主张却并非是传统的重农抑商,而是异常先进的经济理论,有些甚至和我们现代经济理论不谋而合。
司马迁认为求富为人之本性。
在当时那个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年代,从事商贾贸易是非常低贱的行业,但司马迁却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这明确指出求富奔富,趋利逐利是人之常情,无所谓对错。
在司马迁看来,追逐富贵非但无错,反而有功,书中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认为礼仪道德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因为只有富裕了人们才知道明礼守节,才懂得荣辱权衡,而当大家都追求财富时,取得一定成效后,还可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一点,与我们当今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何其相似呢?司马迁认为农本商末并不合适。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以时而息财富”这是他眼中的商人,在他看来士农工商并无贵贱之分,只是各有分工罢了。
文中还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商业存在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反映出他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农工商并重,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和他们争利,充分肯定了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司马迁认为把握市场价值规律是致富前提。
他说:“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产品价格贵到极点时反过来就会低贱,低贱到极点时就会昂贵。
经营者在昂贵时,不要惜售,要把商品像粪土一样抛出去;在低贱时不要惜购,要把商品像对待美玉宝珠一样珍惜地买进来。
这是市场的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市场价格总是在价值上下波动,只有把握住价值规律,才能知道市场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家致富司马迁认为良好的分工是致富之关键。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浅析《史记.货殖列传》的经济思想福建化工学校柴建明摘要:太史公的经济思想,对两千多年后的现代市场经济仍有启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有益的思想成果来服务经济建设。
他是第一个将经济议题写入到历史著作中的人,是最具有前瞻性的大师,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奠基人。
关键词:经济智慧遗憾说到《经济学》总要谈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因为他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基础,使他成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可是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就在其《史记》的《货殖列传》中提出了市场机制和类似“看不见的手”的问题,而且对某些经济规律的认识,比西方现代经济学早一千多年,其中的一些经营观念,至今还是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他是第一个将经济议题写入到历史著作中的人。
他研究货殖运行规律,通过经济与政治、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民生等关系,提出了产业分工、促进流通、利益分配的经济思想,对当今现实的中国经济仍有借鉴。
作为一个兴趣经济学的人,很有必要研究祖先的东西,毕竟本土的经济思想,深藏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基因。
本文主要是对《史记.货殖列传》的经济观点谈些认识,目的是弘扬本土经济学,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可能认识不到位,观点偏颇,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经济管理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亚当·斯密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自由市场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