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858.50 KB
- 文档页数:2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2.阅读拓展,总结归纳《战国策》的写作特色。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教学难点】阅读拓展,总结归纳《战国策》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预设: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投江,司马迁遭受宫刑。
过渡:同学们的积累真不少。
这些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个进忠言取得良好效果的故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设计意图:问题引入,联系学生的阅读认知,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做准备。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熟读课文,分享故事,探讨交流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2.探究步骤(1)结合文中语句,分析“谏”和“纳”分别勾画出邹忌和齐威王怎样的人物形象。
(2)分享有关齐威王的故事,小组内交流讨论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3.成果展示预设:(1)“谏”字勾画出了一个睿智的邹忌。
邹忌比美徐公,妻、妾、客皆以邹忌美于徐公,邹忌“不自信”,待“徐公来,孰视之”,认为自己“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恍然大悟,人们会因偏私、害怕或有求于己,而说些讨好的假话。
邹忌善于思考,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他由己及王,推断出“王之蔽甚矣”。
邹忌进谏时以切身体验类比国家大事,入情入理,易于被齐王接受,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2课时作业:
1.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于是入朝.见威王:
(2)今齐地方.千里:
(3)莫.不私王:
(4)面.刺寡人之过者:
(5)能谤讥于市朝
..:
(6)时时
..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翻译: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
3. 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文出自西汉刘向编写的国别体《战国策》。
B.题目的意思是邹忌讽刺齐威王要接受劝谏。
C.邹忌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文章开篇正面写邹忌身材的魁伟,容貌的漂亮,从客观上
肯定他的美,这也是他问妻、妾、客,与徐公比谁更漂亮的依据。
D. 燕、韩、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说明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
纳谏的巨大成果。
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5.完成第2、3段的背诵任务。
答案:
1.(1)朝廷(堂)(2)方圆(3)没有谁(4)当面(5)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所
(6)常常、不时
2.(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2)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3. B。
题目的意思是邹忌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威王接受劝谏。
4.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5.答案略。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品读对话,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2.体味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名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课堂学习任务一、知识回顾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8.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情节,概括课文内容。
(1)比读邹忌与妻、妾、客人的对话,分析“三问”“三答”有什么异同。
(朗读课文,比读第1段的对话描写,思考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把握人物微妙的感情差异,读出人物的心理。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易受蒙蔽的?(朗读第2段,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回答。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奖励进谏者意味着什么?(这三等奖赏分别是什么?区别的标准是什么?设立这样的奖赏反映了什么问题?)(4)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朗读第3段,找出相应句子回答。
)(5)课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者人数,这是为了说明什么?(思考:人数逐渐减少说明什么呢?对刻画人物有什么意义?)2.具体分析邹忌巧妙的讽喻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是怎么说服齐威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根据对课文第2段内容的概括,梳理出邹忌进谏内容的层次,体会邹忌的劝谏艺术。
)(2)课文在结构上有何特色?(思考与“三”有关的情节,并体会其妙处。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邹忌、齐威王的形象。
(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总结人物形象。
)3.探究课文的写法。
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可以从邹忌、齐威王、妻、妾、客、进谏者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课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
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注释】(19)诚知:确实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以为,认为。
于:比。
(21)地:土地,疆域。
(22)方:方圆纵横。
(23)宫妇:宫中的姬妾。
(24)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25)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6)之:音节助词,不译。
(27)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翻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2.第2段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
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
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