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2. 精通《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4. 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3.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4. 阅读理解和鉴赏。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简要谈谈你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二、进修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奇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简洁明了,语言秀丽流畅,表达丰富含蓄。
古代诗歌进步历程悠久,经历了唐诗盛世、宋词风华等时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国古代闻名的四首诗歌,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鹊桥仙》和《水调歌头》。
这四首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各种主题,如孤独思念、自然风光、爱情美妙、社会风俗等,呈现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3.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古代诗歌四首》以其奇特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吸引着数不清读者。
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勾画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气。
同时,诗歌的表达手法也多样丰富,如暗喻、拟人、对偶等,呈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技巧和思维深度。
4. 阅读理解和鉴赏:请同砚们专注阅读《古代诗歌四首》,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味。
同时,结合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沉思,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度的了解,精通了《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分析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升了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期望同砚们能够继续热忱诗歌,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
四、作业1.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诵,表达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古代诗歌四首》的熟识和体会;3. 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扩展你的文学视野,丰富你的文学修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一、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_______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曹丕、曹植合称“_______”。
2.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著名的_______诗人。
字太白,号_______,被称为“_______”。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_______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_______。
4.王湾是_______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5.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
是_______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______》;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_______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
被人称为“_______”之一,更被时人誉为“_______”。
“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_______、马致远和_______。
二、文体知识1.乐府,原来是_______帝时掌管_______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_______律诗、_______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_______联、颔联、_______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_______。
3.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
曲有_______曲与_______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_______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_______曲。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请学生们阅读底下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 请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这些诗歌的作者是谁?他们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这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有什么特点?
3. 请学生们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做好教室笔记。
二、教室进修
1. 请学生们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这四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3. 请学生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这四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宁创作背景。
4. 请学生们分析这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比如比照、排比、夸张等。
5. 请学生们尝试模仿这四首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三、课后反思
1. 请学生们总结今天的进修收获和体会。
2. 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们觉得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有什么不同?你们在创作古诗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
3. 请学生们将自己创作的古诗分享给全班同砚,并互相评判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学习重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观沧海》【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给下列词语注音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4.节奏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阅读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学习重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观沧海》【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给下列词语注音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4.节奏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话题简介:本节课将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分别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和《水调歌头》。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学生将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作者及背景,并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导入】1. 问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何了解?是否熟悉或背诵过一些古代诗歌?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和《水调歌头》,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知识整合】1. 分别介绍四首古代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题:-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表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和胸襟开阔的豪情。
- 《将进酒》:作者李白,以豪放奔放的诗风歌颂饮酒作乐的生活态度。
-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绘了作者深夜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以抒发离愁别恨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分析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意象描写、对比和排比等。
【扩展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思辨讨论】1.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分享给全班。
2. 个人思考:你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是哪一首?为什么?请写下你的观点和感受。
【作品创作】1.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可以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和评价。
【反思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又有何收获?2. 总结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并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古代诗歌四首》班级: 姓名:学组:教师寄语: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方法。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准确背诵、默写诗歌;2、能用自己的话解说诗歌的内容,说出其表达的情感;3、能赏析诗中的名句。
【自学指导】自学一:练读诗歌,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自学二: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自学三: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
(一)《观沧海》【自疑自探】(我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我最棒!)1、文学常识:曹操,字,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家、家、,他的诗以见称。
代表诗歌有、、、等。
2、给加点字注音:沧.海()碣.石()澹.澹()竦峙..()..()萧瑟3、解释下列词语临:何:澹澹:竦峙:至: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组研讨】(学组展风采,有我最精彩!)1、《观沧海》围绕那个字展开来写的?2、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想象的?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3、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请从给出的角度赏析品味下列名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画面:★“涌”字:(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画面:★“若”字:★修辞或写法:5、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6、积累写雄心壮志的诗词名句,至少写两句。
【课堂反馈】用原诗句填写(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的句子是:,。
(3)描写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诗句是:,。
(4)用虚写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自疑自探】(我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我最棒!)1、文学常识:李白,字,号,代,被称为,与并称“李杜”。
王昌龄,字,京兆长安人,代。
马致远,号,大都人,代家、家,与、、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 古代诗歌四首(后二)导学案【参考答案】1.cháo píng 悬 cán yè雁洛2.停留。
旅人前行的路。
潮水涨满,与江水齐平。
风顺。
挂。
夜将尽未尽。
3.(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唐,写景抒情,五言律诗。
首,颔,颈,尾,五言。
旅途的乡愁,羁旅,宽阔博大6.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7.“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8.不能。
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9.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也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表现了一种新旧交替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1.藤昏鸦瘦涯2.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形容悲伤到极点;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1)小桥流水人家(2)古道西风瘦马(3)断肠人在天涯5.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元杂剧四大家,秋思之祖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课堂口头回答与多种朗读活动,100%的学生能够正确解释“临、澹澹、竦峙、星汉、杨花、客路、残夜、昏鸦、断肠、天涯”等词语,背诵出曹操和李白、王湾和马致远相关文学常识,能够背诵课文;5%的学生通过二次检测,完成上述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90%的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古诗词,明确表述出古诗词的主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85%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识·诗歌】诗歌分类·诗歌按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诵诗技巧】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入·诗境】观沧海 [东汉]曹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白芬子中学“学案导学精讲多练”
七上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者:潘有吉2016年9月22日班级:姓名:小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学
【知识链接】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观沧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
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一)自主学习课前熟读并背诵前两首古诗。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
(二)合作学习1、学习《观沧海》
①填空:《观沧海》一诗选自_《曹操集》_,作者_曹操_,字__孟德 _,__东汉__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慷慨悲壮__见称。
②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向组长汇报。
全班交流展示。
③诗歌首句交代了些什么?
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④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动景:水、秋风、洪波;静景:山、岛、树木、百草
⑤“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气势磅礴、辽阔壮美
⑥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⑦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向组长汇报。
全班交流展示。
②首句中有哪些意象?
杨花,子规
③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④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⑤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二、展三、点四、练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诗歌背诵。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学
【知识链接】
(一)自主学习
1、课前熟读并背诵后两首古诗。
(二)合作学习
1、学习《次北固山下》
①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向组长汇报。
全班交流展示。
②填空:《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③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⑤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天净沙·秋思》
①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向组长汇报。
全班交流展示。
②填空:《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
③作者写了哪些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④“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⑤小令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与其余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协调。
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身处这种凄凉、清幽、寂寞的环境中,看到“流
水”边“人家”,更增添了一缕思乡的愁绪。
二、展
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四、练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3. 完成诗歌背诵。
4. 积累写友情的诗句。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