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十讲:专题08 诗歌选择题技巧(6)语言特色分析有误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高考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一直是很多同学的弱项,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想拿满分也不难。
今天高考辅导班老师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套路,学会了就再也不怕了。
读诗步骤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词句5.看题干诗歌常识诗歌的格律常识(体裁)对仗:律诗首联尾联可不对仗,但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平仄:律诗平仄的规则从排序的角度可用。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字平仄可不管,二、四、六的平仄必须符合规则。
诗歌内容分类(题材)A、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B、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C、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D、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E、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等。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常用的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诗歌的情感类型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真题直击与解题方法指导(附巩固练习与答案解析)【真题直击】[直击高考1](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项理解错误。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答案:C[直击高考2](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解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
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答案:BD[直击高考3](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十讲高考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必须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
因此,必须重视日常的积累,从生活中学语文。
新高考改革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机遇,必须严格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要关注高中语文学科命题研究。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努力营造高效语文教学的和谐环境,体现语文学科“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助推学生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一、选择题考点突破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典例示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①太虚:天空。
②贤人酒:浊酒。
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③阶除:台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
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
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
突破方法:①注意结合诗句准确判断手法;【明确有无手法、何种手法】②了解相近手法的区别,细心体察、辨析。
③关注选项中的手法判定术语,还需注意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是否准确。
【例题精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吴融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
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
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
独上寒城正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
【注】晚唐文德元年,朝廷派韦昭度招讨西蜀,昭度辟作者为掌书记同赴任,韦昭度讨蜀无功,复受王建胁迫而返京,作者亦出川,并沿隋修筑的汴河回浙江绍兴家园,诗人目睹西川兵灾,一路东来,又见中原一带惨状,感慨万端,写下一组七律,本诗为第二首。
2019高考诗歌鉴赏做题技巧期末考试越来越近,诗歌鉴赏复习的怎么样了?来学学诗歌鉴赏11种题型的高分答题技巧吧,绝对干货,建议收藏、打印。
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调研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接下;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调研2】(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专题10 诗歌题型技巧(2)鉴赏语言一、鉴赏语言基本知识炼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诗眼深沉动人,发人深省;深化主旨,画龙炼句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荡气回肠;一气呵成,琅琅上口语言风格总体特点:诗庄(庄重)词媚(优美)曲谐(诙谐)诗歌风格:现实与浪漫词作特点:婉约与豪放常见风格: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雄奇奔放沉郁顿挫直率天真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诙谐风趣叠字叠词形神兼备穷形尽相洗练清幽工丽(对形容词双关突出物的特征,表达情感色彩移情于物释含义+描情景+明特点+析效果增强韵律感,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作用:总领、承接、铺垫、照应等抒情明风格+析特色+点情感或明形象动词仗工整辞藻华丽)二、典例练习(1)炼字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案】①“葱葱”指“郁郁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密。
(析本义)“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
(描情景)②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看到浓重春色后的欣喜之情。
(“抒情”角度说效果)③妙用叠音词,富有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艺术”角度说效果)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①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十讲
一、选择题考点突破
语言特色分析有误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C.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D.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答案】
D
【解析】
其一直抒胸臆,直陈问题,语言并不含蓄。
突破方法:
①初读过程中注意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特点,明确诗歌主要以哪种表达语言为主(是抒情、议论还是其他),进而结合诗句体会语言特色。
②注意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概括词。
【例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C.“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答案】
1.B
【解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鹭鸶鹭鸶①
杜牧欧阳修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注]①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