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清室三次复辟阴谋
- 格式:doc
- 大小:14.72 KB
- 文档页数:4
张勋复辟的始末是怎样的很多人都知道在民国时期出现过张勋复辟这场闹剧,虽然很快就被打败了,但是张勋复辟始末还是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张勋复辟始末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勋复辟的始末,希望大家喜欢! 张勋复辟始末想要知道张勋复辟始末还要从那时候的背景说起。
在1917年中段祺瑞黎元洪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在那段时间中反而让张勋找到了复辟的借口,段祺瑞原本也是打算利用他来对抗黎元洪的,于是张勋带领着五千人想要在北京谋划复辟的事情。
在张勋复辟的始末中,其实可以看出他十分的想要再过上在清朝的日子,于是在他的坚持和谋划之下,溥仪做到龙椅上当起了傀儡皇帝。
其实说起来张勋复辟的始末就像是一场闹剧一样,改了年号又换上了旗子,许多人们开始又穿上了清朝的长褂子,然后带着或真或假的长辫子在街上游荡。
张勋复辟就这样开始了。
可是事情结束的也非常快,大多数的国人们知道了张勋复辟的始末都是反对的,很多进步人士例如李大钊、孙中山等人都发表了严肃愤怒的声讨行为,段祺瑞抓住了时机没费多少力气,就让张勋复辟的闹剧结束了。
其实在张勋复辟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拥护的是清朝,可是其实说白了张勋复辟的始末就是各派的力量借着复辟的由头在进行一场利益争夺战,虽然张勋失败了,可是反对他的人却得到了很大利益,同时这件事也导致了之后军阀混乱战争的开始,并且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在实质上开始了分裂。
张勋复辟时间其实张勋复辟时间是1917年的6月,当时张勋一心想要恢复大清王朝,于是便抓住了机会带着辫子兵进了京城,又召集了许多同样拥护清朝的几位元老,不仅重新组建了内阁,而且把溥仪还推了出来,于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复辟行动。
既然张勋复辟时间这样的明显,为什么还要问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其实在张勋复辟的时间,同时对那个时期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张勋在1917年进行复辟,其实也是钻了空子的,当时社会情况比较复杂,本来在袁世凯时期他还是一员大将,后来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清朝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那个时期军阀之间还有着很大的矛盾,张勋选在这个时候复辟也算是费尽心机了。
清朝的反贼与暗事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在这个王朝的统治期间,也发生了许多反对清朝统治的事件和暗中活动。
这些反贼和暗事件对于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动荡。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清朝时期的反贼活动和暗事件。
一、反贼活动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清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反清起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场革命由孙中山领导,旨在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的统治,也揭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序幕。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清朝末年一次大规模的反外侵的斗争。
义和团是一个农民组织,由于清朝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侵略,他们开始抵制外国势力并发起攻击。
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的统治,但在列强的打压下最终失败。
3.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是明末清初的一次民间起义。
白莲教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因为农民的疾苦和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而兴起。
他们秘密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白莲教起义对清朝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最终被清廷镇压。
二、暗事件1. 苏州囚室惨案苏州囚室惨案是清朝时期一起血腥的秘密事件。
清朝官府设立的秘密囚室中,关押着大批政治犯和异己分子。
这些囚犯在囚禁期间受到非人道的虐待和折磨,导致许多人死亡。
苏州囚室惨案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2.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时期一场规模浩大的反清起义。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起义对清朝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给清朝带来了长时间的动荡和战乱。
3. 紫阳观起火紫阳观起火是清朝一次重大的暗中事件。
紫阳观是一个道教寺庙,因为与政府发生矛盾而遭到清朝内阁的指示纵火。
这场火灾烧毁了紫阳观和附近的住宅,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愤慨。
紫阳观起火事件揭示了清朝内部的腐败和不公,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反贼活动和暗事件对于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溥仪只亡了清朝,为何退位三次?还写了三份退位诏书?溥仪只亡了清朝,为何退位三次?还写了三份退位诏书?1908年十一月大清朝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就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帝国一下损失了两位最高统治者,举国上下无不哀悼。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光绪帝驾崩十八天后末代皇帝溥仪登基。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注定是悲惨的,先后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也就下了三次退位诏书。
溥仪第一次登基时大清还在苟延残喘着,登基仪式十分宏大,而年仅三岁的溥仪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被吓得大哭,摄政王载沣只好哄着说“快完了,快完了”,意思是登基大典快完了,可是对比此时快走到头的清朝,似乎也在说大清快完了。
果然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摄政王载沣又已辞职,只剩下隆裕太后和溥仪这一对孤儿寡母的,撑不住这么大的场面,面对袁世凯的逼迫,隆裕太后只得同意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廷正式颁布《清帝退位诏书》,象征着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清朝灭亡,也象征着在中国存在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
这是溥仪第一次退位。
1917年6月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进入北京,然后急电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六月三十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次日宣布溥仪复辟,续上宣统年号,称此年为宣统九年,还通令全国改挂大清的黄龙旗。
但这终究是场闹剧,百姓已经接受了共和制度,怎会再拥护皇帝。
段祺瑞随即组织了讨逆军,七月四日出发,五日开战,十二日就攻入了北京,张勋也仓皇逃到了荷兰使馆躲藏。
此时只做了十二天皇帝的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并让载沣和老师写了退位诏书宣告天下。
这是溥仪的第二次退位。
1932年日本撺掇溥仪北上至东北,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溥仪担任执政,年号大同。
1934年溥仪在新京(今长春)举行登基大典,再次称帝,改国号“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改元康德,这是溥仪第三次登基了。
但是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溥仪不得不再次退位。
八月十七日午夜溥仪在通化临江县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这是溥仪第三次退位了。
清末大将张勋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陆军第九镇新军,对抗革命军。
他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
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
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
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
袁世凯称帝后授为一等公,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年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
1917年6月形势不稳,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
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
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
溥仪退位后,他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祸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
获自由后,他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寓所。
1923年9月12日,他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清廷的复辟。
由于这次复辟是由封建军阀张勋一手制造的,史称“张勋复辟”。
1916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称帝失败,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对于1912年南北双方通过的《清室优待条件》(以下简称《优待条件》),史家们仅把它作为辛亥革命不彻底的一个论据一带而过,而且对其评价过于简单化,带有偏见。
笔者以为有对其重新评价的必要,特撰此文,以就正于学界师友。
一、《优待条件》的产生及其评价很多史著持如下观点:《优待条件》是“袁世凯炮制的”,“是中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又一次妥协”,清王朝结束统治后其皇室受到优待是“极端荒谬的”[①]。
事实果真如此吗?《优待条件》是在南北议和中正式提出的,而首先提出者是革命政府代表伍廷芳,他说:“改为民主,于满洲人甚有利益,不过须令君主逊位,其他满人皆可优待,皇位尤然。
”[②]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立即表示赞同。
当时清王朝已是山穷水尽,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想获取革命成果,革命派想借袁之力推翻清王朝,所以双方议定:清帝必须逊位,给皇室以优待。
对清室优待到什么程度呢?伍廷芳首先以探询的口气提出:“仿日本待朝鲜之例何如?”唐绍仪断然回答:“以外国君主之礼待之。
”此外,还讨论了清帝逊位后的居住地点问题。
伍廷芳提出的优待清室的意见同黄兴的主张基本一致。
虽然袁世凯方面对清室的优待略高于革命方面,但革命军政府抱着“清帝让位,则诸事易商”[③]的态度,所以没有过于坚持。
走投无路的清皇室迫于形势又经过几次御前会议的争吵,终于同意退位。
1912年2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递交了经临时参议院修正后通过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史称《清室优待条件》。
其中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1、尊号仍存不废,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2、岁用400万两(元),由民国拨用;3、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4、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5、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民国支出;6、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7、原有之私产由民国特别保护;8、原有之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抗战时期河北土地上的大汉奸都是哪里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苦战,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终于在1945年8月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全民族抗战中,我们应该世代记住那些抗日民族英雄,但也要清楚,中国的国土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汉奸。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我们把臭名昭著的汉奸按时间介绍如下,让大家记住这些中华民族的败类,记住他们的丑恶嘴脸。
虽然是在河北的土地上恶贯满盈,请您仔细看看这些汉奸的籍贯,看哪个省的多!在近代中国,汉奸的定义很明确。
汉奸指内奸,近义词卖国贼,是指有“卖国”的能力,对国家民族产生侵害确有实际行为的中国人。
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背叛汉族的人,后来被引申为背叛中华民族之人。
”,大多情况下泛指出卖中国国家利益,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4年出版)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
”九一八之前甲午战争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辽东半岛,但很快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修改《马关条约》,放弃了辽东半岛,也就是说1895年以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是没有合法驻军的。
1900年得到战争利益的八国联军相继撤出中国,但俄罗斯却驻军中国东北,修建南满铁路,经营旅顺港,并直接向东北派遣俄国总督,实现了东北黄俄化的政治既定事实。
清政府对俄罗斯当然提出了撤军要求,但俄罗斯提出了一系列无理的撤军条件。
1905年面对俄国强占东三省而无力驱逐的残酷现实,清政府将俄国提出的无理撤军条件通过日本大使,透露给了国际社会,引起了列强对俄国的不满,它们一致建议清政府拒绝这些条件,美国更警告清政府如若不然各国就都会效仿俄国开始瓜分中国。
所以实际上是清政府引狼入室请来日军帮助中国收复东三省,才有了著名的日俄战争,为收复东三省日军死伤十余万将士,大清却荒唐的在自己的国土上宣布中立,隔岸观火。
试述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1912年建立的孔教会,是清朝的遗老、封建文人组建的尊孔复古组织。
孔教会所提倡的”昌名孔教”与共和制度是相抵触的,与帝制理论却是相依存的。
因此,孔教会与复辟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袁世凯复辟中,袁世凯利用了孔教会反共和的这一政治目的特征,为他的复辟创造社会舆论;而在张勋复辟中,孔教会则在主观上支持清室复辟,积极参加复辟活动。
虽然孔教会的复辟活动最终失败了,但它留给后人一条启示:孔学的生存发展只能靠自身所蕴涵的现实价值,如果孔子思想企图借助封建势力或反动势力发扬光大,只能是妄想!标签:孔教会;康有为;陈焕章;《不忍》;《孔教会杂志》1912年10月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康有为、陈焕章为首的清朝遗老、封建文人在上海的山东会馆成立孔教会,以《孔教会杂志》和《不忍》等作为机关刊物。
孔教会是一个纯粹的复古尊孔社团,以“昌名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
孔教会所提倡的“昌名孔教”与共和制度是相抵触的,与帝制理论却是相依存的。
因此,孔教会与复辟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近些年关于孔教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0][11][12],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孔教会成立的背景、孔教是否为宗教上。
孔教会与两次复辟的关系即使有所提及,也往往不符合实际。
因此,对于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确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在袁世凯复辟中,袁世凯利用了孔教会反共和的这一政治目的特征,为他的复辟制造社会舆论;而在张勋复辟中,孔教会则在主观上支持清室复辟,积极参加复辟活动。
本文就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作一分析,以探求孔教会复辟活动的实质。
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袁世凯利用了孔教会的尊孔思想,民国初年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本来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新兴的民国已经建立,国民貌似可以过上民主共和制度下的好生活。
但事实上,民国却被社会上的官僚、强盗、党人弄得安无宁日。
这种现实使康有为等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很有必要发动一场运动来反对民主共和制度。
张勋复辟的结果和意义张勋复辟有什么历史影响>张勋一生效忠清室,常对人说:‘我在前清受恩深重’,但他的元配夫人曹琴却屡次劝他拥护共和。
辛亥革命后,清廷被迫发布诏书,宣告宣统皇帝退位,而不少皇室成员并不甘心清朝的灭亡,无时不在梦想复辟。
1917年(丁巳年)上半年,张勋集合杨度、康有为、万绳轼等主张帝制的人,加紧复辟活动。
曹琴觉察后,多次劝阻张勋:‘民国又没有亏待你们,也没有亏待清室人员,他们都已退位,你为何去死保,自讨苦吃呢?’对于这些忠告,张勋一概置之不理。
张勋复辟据1918年上海文艺编唐朝社出版的《复辟始末记》记载,张勋带领‘辫子军’进入北京时,曹氏又随行入京劝谏。
张勋与康有为在公馆常密谋到深夜,曹氏其时遣其子与婢仆,执役于康前,名虽敬之,实则监听之,‘及议竟,张勋退入内室,曹氏率其子女及张宠妾,跪于张前痛哭,求其即返徐州’,但遭张勋斥责。
至此,曹氏知张勋之意无法逆转,于是私自派靠得住的堂侄张肇,持30万两银票,往广州拜孙中山先生,一方面以此举支持国民革命,另一方面为张勋铤而走险的行为及子孙后代留条后路。
实际上,张勋复辟的本质并非封建王朝保守势力对中华民国的反扑——直至进入北京后张勋也没有复辟的意图,这一点后文详及——而是民国各派政治力量以反击复辟为幌子,进行的一场围绕政治利益分配而展开的较量和博弈。
尽管张勋迅速失败,但主导复辟的相关利益集团并没有随着张勋的身败名裂而消亡,而是在反对张勋的闹剧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并最终为利益的再分配而大打出手,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和中华大地的实质性分裂。
张勋复辟失败后,复辟的重要参与者康有为曾有诗曰:“围城惨淡睹龙争,蝉嘇声中听炮声。
诸帅射王敢传檄,群僚卖友竟称兵,晋阳兴甲何名义?张柬无谋召丧倾。
信义云亡人道绝,龙祣收影涕沾缨”。
政治态度虽有问题,但诗却不错,将复杂曲折的复辟经历简练地交代了出来。
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後﹐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
厉行独裁的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收买凶手﹐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
革命党人迅速协助租界当局捕获凶手﹐宋案真相大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
但由於实力不足﹐国民党的军事领袖黄兴迟疑不决﹐主张法律解决﹐孙中山的革命动员受到挫折。
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大借款(见善後借款)﹐获得了战争经费﹐遂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5月初﹐北洋第六师﹑第二师在湖北都督﹑副总统黎元洪支持下相继入鄂﹐统制湖北地面﹐并监视江西。
6月﹐袁世凯又下令罢免坚决反袁的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继被迫下野。
孙中山面对革命党人不战而走的屈辱处境﹐愤懑万分﹐决心冒险起兵。
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於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於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
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
随後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
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连国民党的多数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因此﹐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
在江西战线﹐北洋第一军於7月25日占领湖口﹐8月18日占领南昌。
在江苏战线﹐讨袁军於7月16日至22日间在徐州地区与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所部会战失利﹐直退南京。
上海讨袁军进攻北洋军驻守的制造局屡攻不克。
其馀各省动员起兵迟缓﹐湘﹑粤﹑闽北援之师迟迟不发。
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各地相继取消独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一生当过三次皇帝却要偷自家东西变卖!导语:溥仪是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一生三次登基,一次比一次惨,退位之后曾经十二岁当复辟皇帝,过不了多久又被轰下了台,最后当了伪满皇帝,溥仪是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一生三次登基,一次比一次惨,退位之后曾经十二岁当复辟皇帝,过不了多久又被轰下了台,最后当了伪满皇帝,成了日本人眼中的“马桶皇帝”。
溥仪在退位期间不是皇宫的主人,他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日后靠什么生活。
没有了国库,钱从哪弄。
溥仪平时从来都没有为生计苦恼过,并且还想去环游世界,这都需要大量的钱财。
民国政府曾与溥仪签署《清室优待条件》:“大清皇帝逊位后,岁用400万两。
俟改铸新币后,改为400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但是自从袁世凯死了之后,就没有人支付这笔钱了。
溥仪手底下还养着大量的宫女和太监,这些人每年都需要花费360万两银子。
这么多银子从哪来呢,没办法之下,溥仪只能变卖紫禁城里面的东西。
1922年1月,溥仪放出准备变卖古董的消息,这下可引来了大批富豪关注,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当时的政府下令故宫中的古物,清室只有使用权,不得变卖、抵押。
溥仪很不情愿,这些古董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凭什么我自己做不了主呢?然而,溥仪不高兴也没办法,大清已经灭亡了,中国也不是他当家做主了。
既然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吧,溥仪决定偷偷变卖。
他们收集了宫内一些文物古玩金银珠宝,装满了42只大木箱,由皇叔载涛送往北京盐业银行,抵押了40万元。
溥仪在第一次尝到了甜头之后,又开始了他的变卖之路,前前后后又从紫禁城偷运出七八十箱珍宝,运出的总数大约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初年清室三次复辟阴谋
辛亥革命,摧毁了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而被推翻的清王朝却不甘心于这种命运,所以前清王朝遗留下来的孤臣孽子围聚溥仪周围,伺机“恢复祖业”,“光复旧物”。
这些以旧贵族、旧官僚为主的清室复辟人士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是以张勋为代表的武装复辟势力;第二是以善耆、溥伟为代表的王公遗族势力;第三是以劳乃宣,刘廷琛等为代表的逊清遗老;另外还有被称为“文圣”的康有为。
他们利用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发起了三次复辟活动。
第一、癸丑复辟阴谋
1912年夏季,溥伟、刘廷琛、陈毅、王宝田、温肃等人会聚青岛,商谈有关武装复辟事宜。
这次复辟活动由溥伟亲自策划,他派王宝田和恽毓昌进入张勋幕,积极运动张勋,希望手下有一万多辫子军的张勋能加入到复辟活动中来。
为了筹措军费、溥伟将自己书画文物中一部分卖给日本人得款四十万日元,又计划将其在北京价值200万两白银的土地押给日正金银行,以借款50万两白银。
他们决定癸丑年(1913年)三月一日在济南举旗起事,计划由张勋、田中玉率兵北上。
但是由于田中玉将计划暗告袁世凯,袁世凯一面加强济南戒备,一面诱许张勋高官厚禄,授上将军之衔。
张勋见事已泄
露,遂停止了活动。
癸丑复辟遂归于失败。
第二、丙辰复辟阴谋
民国后,矢志复辟清室诸人虽怀兴复之志,但面对袁世凯强大,一直无隙可乘。
1916年护国运动起,清朝复辟集团认为此时动荡局势给他们以可乘之机。
遗老胡嗣瑗在冯国璋幕中,劝冯国璋“独立”并与张勋协同倒袁。
刘廷琛也往来于徐州、南京,策动张勋复辟、正是在遗老们的牵线之下,张、冯二人联手准备复辟。
于是有丙辰复辟阴谋。
1916年4月,复辟分子在上海姚文藻家中开会,商讨复辟计划。
参加者有张勋代表王宝田,冯国璋代表胡嗣瑗,还有日本侵略分子西本白川和宗方。
会谈取得一致意见——冯、张联合复辟。
但是不久冯国璋发表安定时局七条大纲,承认袁世凯的总统地位,这无疑给复辟遗老们当头一棒,遗老们向冯国璋劝说:除了复辟外,没有救亡上策了。
6月袁世凯去世,这似乎给复辟以转机。
张勋派王宝田至冯国璋处联络,经过一个小时商谈,冯国璋慨然承诺了联手复辟行动。
但是张勋看到段祺瑞迅速掌握了中央政权,控制了政治局势,自己无力与之拼斗,遂改变了态度,使得这次复辟复泡影。
第三、张勋丁巳复辟
张勋,字绍勋,马弁出身,北洋系统中的杂牌军。
清亡后,他掌握了一支12,000人的部队,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
诚,他的军队仍不剪发辫,被称为“辫子军”。
他依靠辫子军一心梦想重振清室。
迨袁世凯死亡,张勋认为形势有利,于1916年6月邀请北方各省代表至徐州开会,是为“第一次徐州会议”。
张勋提出解决时局要纲十条。
要求尊重优待清室条件,保全袁世凯家属生命财产及身后一切荣誉。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一次组织和部署复辟力量的会议。
随后在9月又召开了“第二次徐州会议”,张勋被推为“十三省区联合会”盟主,气焰更加嚣张。
而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出现了矛盾,尤其是1917年初总统黎元洪、总理段祺瑞因对德参战问题关系恶化,此即为“府院之争”。
张勋诱骗黎元洪,表示支持黎元洪免去段祺瑞职务。
5月22日北京政府发出了免去段祺瑞职务命令。
段祺瑞为图东山再起,便力促张勋驱逐黎元洪,并表示对复辟一事可以合作。
为此,5月23日第四次徐州会议,张勋等人确定了复辟计划,随后以安徽督军倪嗣冲为首的督军宣布独立,宣布要另立中央,吓得黎元洪无计可施,只得请张勋进京调停。
6月7日,张勋率随员及辫子军500人北上,在刘廷琛、胡嗣瑗等人陪同下抵京。
在威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后至清宫“朝谒”溥仪。
6月30日,张勋偕同党潜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派军占领交通要地,7月1日凌晨,康有为、张勋文武两圣身穿朝服,率文武官员三百余人,拥入清宫,跪奏溥仪收回政权。
于是十三岁的溥仪被捧上皇帝宝座。
溥仪发复辟诏,改元为宣统九年,并易五色旗为龙旗,
重新任命文武官员。
张勋复辟,遭到举国人民一致反对。
段祺瑞见利用张勋解散国会,推翻黎元洪目的已经达到,摇身一变,打出了反复辟旗号,组织“讨逆军”迅速攻入北京。
文武“两圣”逃入美国、荷兰使馆,溥仪再次退位,逃往英国使馆。
张勋复辟仅十二天,便宣告失败了。
摘自老北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