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3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北洋军阀的性质是代表()阶级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A.地主买办 B.地主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2.北洋军阀的主要靠山是()。
A.地主阶级 B.买办阶级C.资产阶级 D.外国帝国主义3. 宋教仁被刺案成为( )的导火线。
A.护法运动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 D.云南独立4. 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袁世凯竟然接受日本强加给中国的( )。
A.二十一条B.西原借款C.善后大借款D.中日友好盟约5.1917年6月,带领“辫子军”北上,拥护溥仪复辟的人是( )。
A.袁世凯B.段祺瑞 C.冯国璋 D.张勋6.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 ),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A.国民党 B.中国国民党C.中华革命党D.三民主义青年团7. 张勋复辟失败后,孙中山为恢复《临时约法》,团结西南军阀掀起了( )。
A.护国运动B.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 D.肇和军舰起义8.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
A.中华革命党B.国民党C.统一共和党D.国民共进会9.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B.国民党力量涣散C.袁世凯军队强大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10.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A.黄兴B.段祺瑞C.蔡锷D.孙中山11.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复辟帝制1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B.承认外蒙自治C.“二十一条”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1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军阀拥有武装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14.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主要有( )。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A P 91—921.原因(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①国际:法国启蒙运动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②国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对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2)革命政策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2.内容(1)剪辫子(2)易服饰(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3)改称谓(老爷、大人官职、先生、某君)(4)变礼仪(跪拜脱帽、鞠躬、握手等“文明仪式”)(5)倡女权(禁缠足、男女同校)3.意义:使中国的世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素养,增强了人们的平等意识,促进了女权的进步。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P92-931.二次革命(1)时间:1913年(2)主要原因:①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企图建立独裁统治②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出卖国家主权③导火线:袁世凯刺杀宋教仁(3)过程:①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②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③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举兵讨袁④随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4)结果: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5)失败原因:南北武力悬殊2.护国运动(1)时间:1915—1916年(2)原因①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②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③袁世凯的卖国和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④袁世凯在北洋军阀内部众叛亲离⑤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原君主立宪派和以蔡锷为首的地方势力一起反对(3)内容: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中华民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死去,护国运动胜利。
(4)胜利原因:袁世凯卖国和称帝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举国反袁,反袁力量十分强大。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A P95—96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文化方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1916—1928年)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1916—1928年)引言:20世纪初,中国政局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中华民国的旗帜在全国升起。
然而,这个崭新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建立起坚实的政权,就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动荡期。
军阀政治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对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军阀政治的形成1. 辛亥革命后政权的瓦解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努力推动国家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政权在短时间内未能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有效的统一政权,导致权力分裂和军阀政治的形成。
2. 军阀的崛起各地的将领和地方官员在政权瓦解后纷纷把持兵权和地方权力,成为军阀,成立军事财团,主动介入政治。
以段祺瑞、孙传芳、张作霖等为代表的军阀相继崛起。
他们以枪杆子和军队控制地方,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
二、军阀政治的特点1. 势力范围的分割军阀政治使整个国家被分割成多个部分,形成"一方一主"的局面。
各个军阀势力范围有限,难以统治全国,而且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也时有发生,带来了国家政治的混乱。
2. 军阀政权的统治方式军阀政权的统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军阀采取专制独裁的政治模式,有的采用军民合作的方式,有的封建地主和官僚阶级相结合。
这些不同的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政治结构的不稳定。
三、军阀政治对民国社会的影响1. 军阀政治导致政治权力长期分散军阀时期,政治权力长期分散在少数军事统治集团之中,民主政治的推进受到阻碍。
各地方政权倚重各自的军队,往往以暴力手段维持统治,重刑峻法,限制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2.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由于军阀政治的影响,国家政权长期动荡不安,军阀之间的武装冲突频繁,这导致人员流动和物资调配困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社会秩序的混乱军阀政治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内乱战争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大量的难民和流离失所的人们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社会安全形势严峻。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1912年,清朝的满清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即成立的北洋政府成为了中国的临时政权,开始了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
然而,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稳定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事件频发,军阀割据,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北洋政府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立政治稳定。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触动电力推特广场的政治诉求高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同时,满清王朝的王爷和贵族们也并不甘心失去权力,不断煽动不安定因素,制造政治动荡。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各种军阀之间的争夺,政局一度失去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北洋政府无力有效控制全国局势,各省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各路军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使得北洋政府的统治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中,外国势力也开始介入中国政治。
列强们以各种借口,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试图干涉中国的内政。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租界,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利益。
这无疑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台湾、西藏、新疆等一系列边疆问题,这使得政府的稳定和一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北洋政府还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它试图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试图与世界接轨。
然而,这一系列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改革无法推进,政府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对改革产生了巨大抵制力量,使得政府的改革努力未能得到广泛支持。
在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中,中国社会陷入动荡,重重困难让政府陷入窘境。
然而,将近十年的艰难岁月也逐渐培养了中国人民起义的觉悟和抵抗外来压迫的勇气。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历史专场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周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政局变迁的重要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期,转型艰难复杂;揭示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各类史料中汲取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弘扬革命者为维护共和的献身精神,感悟中国走向共和的艰辛曲折。
二、教学要点1、重点: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与袁世凯独裁称帝。
2、难点:民初从帝制走向共和转型的复杂艰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引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影响导入新课。
(一)临时政府,重任在肩1、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为什么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架空袁世凯。
2、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的成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着重分析移风易俗体现民初是社会转型期。
)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花大量精力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呢?解放思想,维护共和。
(二)袁氏当国,独裁称帝1、宋教仁被刺杀通过简介宋教仁生平,勾勒其从反清革命走向内阁宪政的一生。
通过呈现宋教仁被刺细节,突出其为共和而死,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二次革命失败宋教仁被刺使孙中山发起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由于实力悬殊,以失败告终。
3、袁世凯从独裁走向帝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袁世凯走向帝制的大事年表。
4、护国运动,再造共和通过呈现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的历史细节,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蔡锷、梁启超为了维护共和的所作所为,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军阀割据混战结合北洋军阀势力范围图,分析军阀混战的局面,揭示军阀混战的原因。
(四)反思启示: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共和没有被真正实现的原因,以体现民初转型的艰难复杂。
[板书设计]民初转型期:帝制→共和社会:移风易俗,解放思想政局:宋氏遇刺,二次革命袁氏称帝,共和遇挫护国运动,再造共和军阀混战,共和多舛。
民国政府的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少人觉得清朝的统治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的起点。
一、思想启蒙与政治改革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众对于政治权力的思考并不深刻。
然而,在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了政治权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探索新的政治体制,以期实现国家繁荣与民主。
民国政府成立后,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逐渐被取代。
政治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继推行。
例如,宪法的制定以及选举制度的建立,这些都为政治权力实现合法化与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二、国家建设与现代化道路选择除了政治改革,新的政府还面临着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不得不迅速适应全球化潮流,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在国家建设方面,民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团结与国民富强。
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例如,设立了教育部,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农业银行,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行了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秩序等等。
然而,由于历史的限制,民国政府在国家建设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因素,都影响了国家建设的进程。
三、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并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
民国政府努力推动社会变革,通过改革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与社会公平。
在这个时期,工商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其中,中国工业银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财政支持。
同时,民国政府还致力于农业现代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例如,加强农业教育,推广农业科技,改善农田水利等等。
这些努力帮助农业逐渐摆脱了封建时代的束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文化复兴与精神建设民国政府认识到国家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还需要注重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建设。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与演变。
其中,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朝代中的民国进行简要介绍。
一、清朝灭亡与民国的建立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外侮,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引发了民众强烈的不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随后在各地爆发了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二、民国初期的政治动荡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
袁世凯试图将中华民国变成他的个人威权政权,但遭到了各方的抵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分裂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侵略,给中国政治和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三、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在中国政局混乱的背景下,北洋政府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各种冲突和斗争,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形成了广东的联省政府,孙中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四、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接任国民党领导人,并发起了北伐战争,旨在统一中国。
1927年,北伐战争成功结束,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国民革命。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也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
五、抗日战争与民国的结束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中国各界和各个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两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政府退出中国大陆,台湾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所在地。
六、民国的影响和意义民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政治和军事的动荡,但对中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民国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人物,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1民国初年(1912-1919)政局(),政权更迭(),民族危机(),特别是()侵华的加剧,共和()。
2袁世凯上台后,破坏共和,刺杀宋教仁,()年,孙中山发动讨袁的(),最终()3 1915年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准备(),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与日本签订企图灭亡中国的《》,随即为了维护()孙中山蔡锷等发起()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袁世凯被迫放弃(),袁死后,中国陷入()时期,这段黑暗时期,直到()才结束。
4 1917年段祺瑞上台后,拒绝恢复共和制度和《》,为了维护(),孙中山发动()运动,最终失败。
一系列()的失败。
使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寻求新的()道路,即()。
5民国初年,()的胜利,为()的()创造了条件,()政府和()政府,制定()管理经济,鼓励(),提倡(),所以社会上掀起()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年至()年,列强()对中国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的()的(),中国人民为了反对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抵制(),提倡(),掀起()高潮,因为以上原因,在民国初年()年至()年,民族工业迎来了(),也称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和()的力量壮大,为()运动()运动的发生,及()的成立提供了准备。
6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复辟闹剧屡屡上演,袁世凯为了(),更是宣扬(),社会上更是迷信愚昧思潮大行其道,共和制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不彻底,国民的()意识没有得到(),必须进行()改造,提高国民的(),把()民改造成(),民,为此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领域的()。
7 1915年陈独秀在()创办《》,揭开了()。
1917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把社迁往北京,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当时任北大校长的是(),他提出()()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学术盛地,出现了一批学术大师。
总统制、内阁制与民国初年总统权力的确立及其演变(1912-1924)[作者:崔跃峰]内容提要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过程中初步确立了总统权力,同时将之纳入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制度体系之中。
由于近代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总统权力不断演化,大致经历了向传统复归的总统权力和军阀政争下的总统权力两个时期。
总统权力的确立对于新旧权威的转型及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却出现了变异。
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权力、民主、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要认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民国初年总统权力的确立及其演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为对于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来说,国家权力的转型尤其是行政权力的转型是政治近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总统权力则是这一转型的关键链结。
民国初年总统权力,是在1911年随着《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出现而初步确立的。
当时,资产阶级政治领袖们的本意是要建立这样一种总统权力,既赋予它足够权力,使之卓有成效地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又要防止它蜕变为暴政,侵犯人民的自由。
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民初政局的急剧变迁,总统权力在中国的发展却饱经风雨,甚至出现了变异。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不免要提出疑问:“为何民主制度在中国建立如此之难?”当迈进新的千年,我们重新面临政治现代化的困惑时,深感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民初总统权力确立前中国社会的政治背景民国初年的总统权力,是以传统专制权威的覆灭为前提,而旧权威的覆灭则是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矛盾运作的结果。
首先,经济上的变化是促使专制皇权覆灭的根本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由之带来的经济上的多元化,导致社会阶层日益分化。
在资产阶级力量兴起的同时,士绅阶层却每况愈下,无法有效地担当起维护传统地方控制的责任,皇权权威所赖以依存的统治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开课教案)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改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
认识到民初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历史社会转型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与政局相关史实的了解和梳理,提升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进一步把握客观、辨证的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典型人物袁世凯的历史演变体味中国近代走向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从而认识到新制度、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经周折反复;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史实,进而产生对革命先驱们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的钦佩景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与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现象的认识。
[教学说明]: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时间:1912年——1928年框架结构:北洋政治史北洋经济史:民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北洋文化史: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洋政治史明线(中央:北洋政府):①民初政局——②《中华民国约法》——③洪宪帝制——④府院之争——⑤军阀混战暗线(地方:革命党、地方势力):①二次革命——②改组国民党——③护国战争——④护法运动——⑤国民大革命※注:概念辨析①民初政党与议会: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和议会政治。
因此,在民国初年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各种政党纷纷成立,政党政治与议会政治迅速发展起来。
②《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于1914年,袁世凯为了恢复美式共和③洪宪帝制:(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帝制的活动,以失败而告终,之后不久袁世凯死去。
④府院之争:19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①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导火索为宋教仁案。
②改组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归拢革命力量,1914年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重建共和为己任。
1919年孙中山将其改建为中国国民党。
③护国运动:1915——1916年西南军阀蔡锷等发起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起因:洪宪帝制)④护法运动:1917年孙中山发起的维护国会和《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
(1917府院之争黎元洪请来北洋老大哥张勋调停,张勋趁机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护法。
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国会和实行《临时约法》,失败告终)⑤国民大革命(高潮北伐):1924——1927年,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
这期间国共第一次合作。
一.民初政局(政党政治)1.国民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强调参政时期)(注:同盟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强调革命时期)国民党的渊源:有两派①北洋政府——国民党主体:由跟随宋教仁从同盟会拆分出来的,在北洋政府中任职的国民党人。
民国社会背景100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
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由模仿日本、移植欧美教育制度到逐渐本土化的转折阶段。
在学校考试制度建设和实践上,受社会政治、教育变革和文化传统诸因素的影响,形成新的特征。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各类学校考试,资产阶级政府培养和选拔人才服务。
适应学校入学与学业考试内容、类型获得新的发展。
民国后期,国民党政府曾试行中等学校毕业会考和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各级学校,在招生、学业考试等方面有新的探索。
这些都为中国现代学校考试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自从清末确立新式学校的独立地位后,招生考试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
它不仅关系到广大读书人的出路,而且与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发展需要直接相连。
民国初年改革学制,大、中、小学校取消封建特权等级和繁琐的入学资格限制,扩大了招生对象。
在招考形式和录取方式上,继承清末办法,由各校自主招考,教育部仅制定相关招生原则,进行协调。
这种招生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级学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
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单独招考的消极影响日益显露。
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以高校计划与统一招生为取向的新一轮招生考试改革逐渐兴起。
另一方面,苏维埃政权所兴办的各类学校教育,根据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各种人才的需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招生考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