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砚台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551.50 KB
- 文档页数:21
砚台的教学设计引言:砚台在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敬业、专注和耐心。
在教学中,砚台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和绘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和创作的有利工具。
本文将介绍砚台的教学设计,包括对砚台的基本认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砚台的基本认识1.1 砚台的起源与发展砚台最早起源于中国,追溯至东汉时期。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于书法、绘画和印章制作。
砚台的制作工艺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现在有多种不同材质和样式的砚台可供选择。
1.2 砚台的构造和材质砚台的构造一般包括砚身、砚面和砚台座。
砚身是整个砚台的主要承载部分,通常由石材或陶瓷制成。
砚面是用来擦墨的平面,通常是砚台上突起的部分。
砚台座用来支撑砚台,有助于稳定砚台的位置。
1.3 砚台的分类根据材质的不同,砚台可以分为石砚和陶砚两大类。
石砚是用石材制成的砚台,如青石砚、龙泉石砚等;陶砚则是用陶瓷制成的砚台,如定窑砚、景德镇砚等。
不同的砚台材质对书法和绘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砚台。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2.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砚台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砚台的起源、发展和分类,掌握砚台的基本构造和材质,以及熟悉不同砚台在书法和绘画中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和创作实践,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砚台擦墨练字、绘画和印章制作等技能,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专注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3 情感目标通过砚台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3.1 砚台的起源和发展通过讲授和讨论,介绍砚台的起源、发展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砚台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砚台的独特价值。
3.2 砚台的构造和材质通过展示和观察实物砚台,让学生仔细观察砚台的构造和材质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砚台的基本构造和不同材质对书法和绘画的影响。
制作砚台中考作文
《制作砚台的乐趣》
哎呀呀,一说到砚台,我就想起了那次自己亲手制作砚台的奇妙经历。
那时候,我突发奇想,想要自己做个砚台。
说干就干,我先找来了一块看起来还不错的石头。
这石头啊,平平无奇的,但我就觉得它有成为一个好砚台的潜力,嘿嘿。
然后呢,我就开始打磨它啦!我拿着砂纸,不停地搓啊搓,一开始还挺轻松的,但时间一长,手都酸得不行啦!我心里那个嘀咕呀:“这啥时候才能磨好呀!”不过我可没放弃,咬咬牙继续干。
磨了好久好久,这石头终于有点砚台的样子了。
接着我又开始在上面雕刻一些简单的图案,哎呀,可别提多费劲了,就那么一点点地刻,生怕刻坏了。
等啊等,终于,我的砚台做好啦!看着它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毕竟是我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呀,心里那个高兴哟。
从那以后,每次看到这个砚台,我就会想起自己制作它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充满了乐趣呀。
这就是我制作砚台的故事,嘿嘿,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呢!中考什么的都先放一边,这一刻,我就好好享受自己做的砚台带来的快乐啦!。
中国砚台传统造型及样式概述作者:王正光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08期砚台的设计与制作在我国是一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习惯、审美意趣的变化,产生了众多样式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艺术。
砚台传统造型样式是制砚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砚台收藏者应了解的基本常识。
此文试图对砚台的传统造型样式做一系统归纳,以便制砚者在设计与制作砚台时思路更加清晰,收藏者在鉴定与收藏砚台时目的更加明确。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谈砚台的样式,主要指砚台的造型,不是指砚台的纹饰。
就砚台的设计与制作来说,造型是基础,纹饰是附加,一方砚台如果造型完美,即便没有纹饰同样是一方好砚台。
经过上千年制砚艺人的不断创造,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砚台造型样式林林总总,面貌繁多,概括起来讲可以分为三形七式,即三大类型、七大砚式。
所谓三大类形即正形砚、随形砚、仿形砚。
所谓七大砚式即辟雍砚、石渠砚、箕形砚、抄手砚、淌池砚、落池砚、平板砚。
每一种砚式又有自身的多种变化,比如石渠砚发展出井田砚,淌池砚发展出门字砚等。
我们可以把七大砚式理解为第一级砚式,由其再演变出二级、三级砚式。
每一种类型可以与七大相应砚式结合,从而衍生出万千变化。
比如正形砚包括辟雍砚、石渠砚、箕形砚、抄手砚、淌池砚、落池砚、平板砚七种砚式。
随形砚与仿形砚则较为适用辟雍砚、石渠砚、淌池砚、落池砚、平板砚五种砚式。
制砚者如果了解了砚台传统造型样式的这一体系,在设计与制作砚台时自然可以纲举目张、有的放矢并极大丰富自我的砚雕设计思路。
目前我国有些砚种的设计与制作虽然刻了许多不同题材的图案,但砚台的造型样式却比较单一,制砚路子相对狭窄,这也是对砚台传统造型样式缺乏系统认识的原因。
本书所录鲁砚在创作目的上主要是为了弥补鲁砚传统工艺上的不足。
对砚台传统造型样式有一个基本了解,也便于读者更为方便地了解书中所录鲁砚的创作思路与砚文化背景。
在此特别说明一下,本文所选示例的砚台,旨在说明传统砚台造型样式的体系与变化,针对的是鲁砚的设计与制作,并非针对古砚的考证与收藏。
艺苑论坛文 张玉峰浅谈砚台的造型设计“邺城宫殿已荒凉,依旧山川半夕阳。
古瓦凿成今日砚,待教世人写兴旺。
”古往今来,砚承载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凭借着丰富多样的形态广受文人墨客的欢迎。
近代考古学家考证得知,远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砚的替代品——研磨器。
一、砚台造型的演变砚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着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造型。
在汉代之前,砚台的造型等方面都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技术限制,砚台才从原始的研磨器中分离出来,并发展成具有它本身特点的器物。
自汉代后,砚台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延续着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二、砚台的造型设计分析1.润滑细腻,呵气可研——端砚端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唐代初期 ,以其上乘的石质成名于中唐。
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顺畅,发墨快,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且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制作一方端砚,要经过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自明清以来,以画入砚成为了端砚制作的传统,尤其是山水砚,将书画与雕刻两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无论在制作过程中还是后期鉴赏,都极具艺术性。
在传统的山水砚设计中,雕刻装饰往往处于砚堂和砚池周围,根据石材的形状刻画山川林木、亭台楼阁等;而现代山水砚在保留传统方法的同时,还会在整体上进行布局,将砚堂、砚池和装饰部分巧妙的融合,使山水砚更加生动。
2.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歙砚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
”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在性能优良的同时,歙砚在雕刻的造型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徽州地区一直以来以雕刻闻名,以徽派建筑中的版画、砖刻、徽州墨磨的雕刻等为代表,徽派砚雕更是一绝。
歙砚不仅继承了传统古砚的雕刻风格和手法,而且将徽派“四雕”精细工整的特点与之融合,将随形雕刻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不断探索下,将自然风韵与写实的手法逐渐结合起来,依据石材发挥水平,巧妙的利用石材的花纹以及色泽,以流畅的线条刻画出造型生动、层次分明的艺术作品。
石制砚台的设计理念和特点石制砚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四宝之一,传承了千百年的历史。
石制砚台的设计理念主要来自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下面将从设计理念和特点两方面来描述石制砚台。
首先,石制砚台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实用性。
砚台的最基本作用是研磨墨汁,因此它必须具备良好的研磨性能。
设计者会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喜好,合理安排砚台的形状、大小和凹槽设计,以达到便于使用和舒适的效果。
二是追求自然之美。
砚台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山水景观,如山石、瀑布、溪流等。
设计者会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雕刻手法,将自然之美在砚台上得以体现出来,为使用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三是注重传统文化内涵。
石制砚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者会在砚台上加入各种文化元素,如古代篆书、诗词、山水画等。
这些元素既丰富了砚台的内涵,也让人们在使用砚台时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石制砚台的特点也是其设计的重要方面。
一是独特的材质特点。
石制砚台一般选用名贵的石材制作,如硬玉石、紫砂石、青石等。
这些石材具有耐磨、耐用、质地坚硬等特点,使得砚台使用寿命长,并且能够磨出细腻且不易蜕色的墨汁。
二是精湛的工艺技术。
石制砚台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石料的选材、石雕、研琢、镶嵌等。
制作砚台需要熟练的手工技艺和细腻的雕刻技巧,才能让砚台表面光滑、坚实,同时又能保持天然石材的纹理与肌理。
三是丰富多样的形态特点。
石制砚台的形态丰富多样,有方砚、圆砚等形状,也有奇形怪状的创新设计。
每一种砚台形态都有其独到之处,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能展现设计者的巧思和创意。
四是独特的文化内涵特点。
石制砚台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文人墨客用于书写的工具,也是文人情怀的附载。
砚台上的文字和图案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石制砚台的设计理念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用性、自然之美、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
幼儿美术教案制作砚台教案标题:幼儿美术教案制作砚台教学目标:1. 了解砚台的基本知识和用途;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细节处理能力;4.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准备:1. 砚台的实物或图片;2. 砚台制作所需的材料:纸板、剪刀、胶水、彩色纸、颜料等;3. 砚台制作的示范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砚台的基本知识和用途,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和讨论(10分钟)展示砚台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砚台的形状、材质和特点。
引导幼儿讨论砚台的用途和与绘画的关联。
3. 制作砚台(30分钟)a. 介绍制作砚台的材料和工具,并展示示范作品。
b. 指导幼儿使用剪刀剪出砚台的形状,并在纸板上画出砚台的轮廓。
c. 帮助幼儿将纸板剪下,然后用胶水将其粘贴在彩色纸上,制作砚台的底座。
d.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用颜料或彩色纸剪出砚台的盖子,并将其粘贴在底座上。
e. 鼓励幼儿在砚台上进行装饰,如用彩色纸剪出花朵、蝴蝶等图案,并粘贴在砚台上。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砚台,并鼓励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老师可以提问幼儿关于砚台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砚台的理解。
5.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砚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将制作的砚台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一位砚台制作工艺师傅来学校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幼儿亲眼见到砚台的制作过程,进一步增加对砚台的兴趣和了解。
2. 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砚台,了解不同材质和形状对书法绘画的影响。
3. 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制作砚台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2. 评估幼儿对砚台的认识和理解,是否能够描述砚台的形状、材质和用途;3. 观察幼儿制作的砚台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创造性的装饰。
对澄泥砚造型设计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作者:王丹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13期摘要:砚虽小,却是一个综合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集合体,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文化强国的梦想。
关键词:砚;;澄泥砚;;设计;;造型;;文化;;创新古人说“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足见砚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砚虽小,却是一个综合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集合体,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文化强国的梦想。
从砚台的历史、文化背景角度来看,历代砚台的发展轨迹在造型方面有四次大的变革或高峰:汉代,神秘化的社会风尚,追求浪漫的风格;唐代,奢侈化的社会风气,追求华丽的风格;宋代,文人化的社会取向,追求文雅的风格;明清,迂腐化的社会趋势,追求繁缛的风格。
无论砚台的造型怎么变化,我们都要考虑其整体布局,因为外观造型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加第一印象。
而整体布局就是要充分考虑点线面的结合。
点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点的大小,布点格局等等。
线有直线、折线、曲线、弧线、交叉线。
比如清代“大琴砚”:琴弦上的直线有规律的排列和圆弧形、曲线的完美结合。
图案要富有文化气息,有一定的创新。
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砚台:比如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此砚作鱼形砚身,衬以荷叶,造型生动活泼,线条流畅自然。
另外,宋代的文人砚,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
比如河洛澄泥砚的继承人——游敏大师设计的“清明上河圖砚”深浅浮雕诸多技法交替运用,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现了画卷中最为精彩的虹桥盛景。
二、依据内容、题材设计砚台比如游敏大师“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游晓晖一起设计的大型河洛澄泥砚“盛世团圆砚”。
这方砚台以鼓为形,周边浮雕有五龙、祥云等,“鼓面”上是一朵盛开的紫荆花。
比如我根据“红旗渠精神”设计的“红旗渠砚”:它以红旗为形,红旗渠围绕在红旗的下面,周围再用祥云和青松做装饰。
陶泥砚台教案教案标题:陶泥砚台制作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生制作陶泥砚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通过了解砚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学生将了解到砚台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亲身制作体验,深入了解陶泥砚台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砚台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陶泥、水、模具、工具(刀、刷子等)、颜料、画笔等制作砚台所需材料和工具。
2. 介绍砚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教学资料。
3. 展示一些不同样式的砚台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 准备一些茶具和茶叶,以便在制作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砚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解释砚台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展示一些不同样式的砚台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实践:3. 分发陶泥和工具给学生,并向他们展示如何制作陶泥砚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4.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开始制作自己的陶泥砚台。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尝试不同的形状、纹理和装饰。
展示和评价:6. 学生完成制作后,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总结:8.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9. 引导学生思考砚台制作对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
拓展活动:10. 邀请一位陶艺家或砚台制作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砚台制作的了解和技能。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学生亲身制作陶泥砚台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形状、纹理和装饰。
高中美术人美版书法第十二课笔墨纸砚文房清玩--书写工
具与材料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使用不同工具与材料,如长锋、中锋、短锋、狼毫、羊毫、兼毫等,体验不同的效果;对不同纸的使用有不一样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与讲解,使学生们对古代书法文化知识有一定得认识;学会分析、比较、鉴赏、评价“书法文化”史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精神的愉悦,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情趣;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二学生学习的内容,笔墨纸砚学生们并不是特别熟悉,对于笔墨纸砚的分类、性能、特质、产地等地了解还不够,对学习中国传统汉字艺术有一定的兴趣。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们对艺术美与形式美也有一定得了解,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并且他们对新事物具有好奇心。
3重点难点
本课内容主要作为一般知识来介绍,使学生对与中国书法相关的文化史知识有大概的了解,笔纸是重点讲解部分,其他知识一般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笔墨纸砚文房清玩---书写工具与材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有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请同学回答)。
其意思是说工匠想要使她得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笔墨纸砚的内容。
2【讲授】笔墨纸砚文房清玩--书写工具与材料。
一、教学目的:
l、让同学们了解砚台的基本构造;初步学会使用石刻刀对青田石进行简单的加工技能,并学会自己制作一只小型砚台;
2、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对任何事情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教学重点:
石刻刀的正确使用。
三、教学难点:
刻刀使用时力度的控制。
四、教具:
1、教学录像片2.多媒体3.砚台4、石刻刀(图2)。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l、提问同学们,文房四宝是那些?同学们回答:“毛笔、纸、砚台、墨”。
出示几只砚台,请大家欣赏。
2、欣赏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体会。
这些砚台小巧玲珑、制作精美。
大家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制作一只,现在一起学习一下砚台的制作过程。
(二)、讲授新课:
l、介绍砚台的结构,指出砚台的“边”、“墨池”、“水槽”等。
(见图1)
第1页共2页
厂
图1
2、组织学生观看砚台制作视频,教师归纳砚台的刻制步骤:磨石一划线一刻边一铲槽一修整
图2
3、刻制砚台,安全十分重要。
由于大家是初次使用石刻刀,因此要特别注意左右手的配合。
4、让学生练习执刀和运刀。
5、让学生练习磨石。
6、铲槽包括铲墨池和铲水槽。
(三)、课堂小结:
1、让学生推荐优秀砚台作品,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相结合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表扬一些操作完整的学生。
3、通过制作砚台,同学们初步学会使用石刻刀对青田石进行划、刻、铲、刮等加工技能,我们用这些技能还可以刻出各种造型优美的砚台。
4、通过制作砚台,大家体验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第2页共2页。
古代砚台的制作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古代砚台的制作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就觉得这砚台嘛,不就是个能盛墨汁的小玩意儿,能有多难呢。
我先是找材料,这个我就费了好大的劲儿。
听说古代砚台有石头做的,那我就到河边去捡石头。
这就不对了,随便捡的石头哪行啊,古砚台用的石头那都是有讲究的,像端砚的石头得是出自肇庆端溪的特定石材,质地细腻还得有合适的吸水性啥的。
我拿回来那些河边的石头一打磨就发现不对,粗糙得很,墨上去之后根本就不顺畅。
后来我看到有资料说有些砚台是泥做的,我就想试试泥砚的制作。
我找了些黏土,然后就像小时候玩泥巴一样开始捣鼓。
我想这得先捏个形状出来吧,就捏了个四四方方的,就跟装菜的盒子似的。
然后我放到太阳底下晒,这又是我犯的一个错。
直接晒干的泥砚特别容易干裂,纹理粗得不得了。
人家古代做泥砚哪是这么简单啊,晒干只是第一步,还得烧制呢,而且烧制的温度得控制好,这个我又没辙了。
我又重新去研究石砚。
这石材选定了是第一步,然后就是切割,这个就好比切蛋糕一样,要小心翼翼的。
我找了工具就开始切,可因为没有经验,切得歪歪扭扭的。
切完了形状之后就是打磨了。
我就用砂纸一点一点磨,一开始我用粗砂纸,使劲儿磨啊,结果磨得过度了,表面坑坑洼洼。
后来我知道得先用粗砂纸轻轻打磨个大概形状,再换细砂纸慢慢磨,一点点精修。
就像给女孩子化妆一样,粗修完了再慢慢精化。
现在我还在尝试呢,不过我知道雕刻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
古砚台上的雕刻可有文化内涵了,我自己尝试的时候,拿个小刻刀就在砚台上比划,结果刻得乱七八糟。
雕刻得有设计,你看人家古代那些精致的砚台,雕刻的花纹都是有意义的,而且线条流畅优美。
这个我还得多练多看,多研究古代的样式,目前还在摸索中。
我还是觉得这制作古代砚台的事儿,得多试错,每一步都得琢磨透了。
看很多资料也是有用的,只是自己亲手做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诀窍。
另外,制作古代砚台还需要注意工具的使用。
比如说打磨的工具,如果用手磨,效率低不说,手上的用力也不好控制。
砚台制作方法摘要砚台是中国古代书法家、文人及学生必备的文房四宝之一。
本文介绍了砚台的制作方法,并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简介砚台是一种用于制作墨汁的工具,它通常由石材制成。
制砚的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制砚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选料、切割、雕刻和刷磨。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地介绍砚台的制作过程,并提供一些制作砚台时应注意的事项。
材料准备制作砚台所需的主要材料包括石头、刀具和砂纸。
1.石头:选择适合制作砚台的石材。
传统上,常用的石材有龙泉石、徽墨石、歙砚等。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可用性来选择石材。
在选择石材时,要注意它的硬度和质地。
2.刀具:选择适合切割和雕刻石材的刀具。
常用的刀具有铲刀、刨刀和刻刀等。
确保你的刀具锋利,并保持安全使用。
3.砂纸:选择适合打磨石材的砂纸。
砂纸的粗细度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进行选择。
制作步骤步骤一:选料1.检查石材的质地和硬度。
质地坚硬且细腻的石材更适合制作砚台。
2.检查石材的纹路和色泽。
选择纹路美观且与石材整体风格相符的石材。
3.选好的石材要进行清洗和晾干,确保表面干净并去除多余的尘土和杂质。
步骤二:切割1.使用适当的刀具将石材从整块切割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状。
切割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受伤。
2.对切割好的石材进行初步打磨,使表面更加平滑。
步骤三:雕刻1.根据设计要求,使用刀具进行雕刻。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简单的雕刻,例如刻上名字、纹理等。
2.雕刻过程中要谨慎操作,避免出现刀口不平等问题。
步骤四:刷磨1.使用砂纸对砚台进行细致打磨,直到表面光滑且质感良好。
2.打磨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先用粗砂纸,然后逐渐转为细砂纸。
3.打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砚台的平整度和外形。
步骤五:养护1.完成打磨后,将砚台浸泡在水中,以去除粉尘和杂质。
2.将砚台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它自然干燥。
3.完全干燥后,可以使用亚光油或植物油将砚台表面抹亮,增加其光泽度。
注意事项1.制砚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太极哲理视角下的太极砚台设计作者:李健国来源:《设计》2021年第23期摘要:探索太极哲理应用于太极砚台设计的可行性,以期解决现有太极砚台存在的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
通过阐述太极中的对立统一、动静结合和中和之道三组哲理,分析其在视觉符号层、行为习惯层和哲学思想层中的设计应用层次,以太极砚台为例,分别从外观、体验、反思三个层次展开设计。
设计出一方太极砚台,并通过对实物模型的实际使用体验,验证了砚台设计的可行性。
融入了太极哲理精髓的太极砚台,外观新颖别致、别具一格,集实用美观和文化体验于一身,为相关文创产品提供了设计思路,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太极哲理砚台对立统一动静结合中和之道文创产品设计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145-03引言太极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本质凝练,其外在表现形式即为太极图,随着对太极图的深入研究,其蕴含深处的哲理被看作是一种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决定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随着对太极哲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中潜藏着巨大的设计价值日益受到现代设计的重视,需要设计师作进一步的挖掘工作,从而实现对太极哲理的物化,完善现有设计产品,丰富现代设计理念。
国内外学者对太极应用于产品设计有着一定的研究,但较少涉足太极砚台方面,其仍保持着传统的造物形态,即主要集中于对太极图案的直接应用,较难体现太极蕴含的内在隐性哲理。
通过阐述太极中的主要哲理,分析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层次,以期获得新的设计思路,设计出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太极砚台,从而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
一、太极砚台设计现状由于太极砚台造型各异,种类繁多,为了有效地分析太极砚台设计现状,需要先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可以从砚台的砚形(砚台的基本形态)着手,这也是具有共识性的分类方式。
从砚形的角度对砚台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规矩形砚、类物形砚(即仿生形砚)和“天然砚”(即随形砚)三类。
基于感性工学的砚台造型设计
陈静
【期刊名称】《湖南包装》
【年(卷),期】2022(37)4
【摘要】传统的砚台在形态开发设计时通常是凭借手工艺者的直觉判断进行创作,导致砚台产品不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用户的偏好。
为了使砚台造型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引入感性工学的理念与方法,在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的模式下探索消费群体的心理感性意象,获取砚台产品物理性的设计要素及细节。
借助用户对砚台产品的意象偏好预设将其转化为系列的物理要素。
对用户的感性需求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确定构成砚台要素的风格特征、工艺及其包含的感性信息,并得到全新的设计方案。
将产品的美学属性上升到对人性尊重的高度并体现其新的价值。
【总页数】6页(P52-56)
【作者】陈静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感性工学的矿用呼吸防护用具造型设计分析
2.基于感性工学的消防机器人造型设计研究
3.基于感性工学和在线评论的汽车造型情感设计需求获取方法——以
汽车前脸的设计为例4.基于新零售业感性工学与表情识别的产品造型设计及精准营销研究5.基于AHP和感性工学的通风设备造型设计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端砚制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端砚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制作工艺流程。
2. 掌握端砚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材料选择,包括选料、设计、雕刻、打磨等环节。
3. 学习端砚的鉴赏方法,识别不同类型的端砚及其特点。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端砚设计制作。
2.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熟练掌握端砚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技巧。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端砚制作的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和专注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培养绿色制作意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端砚制作技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端砚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制作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端砚制作人才。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衡量化。
二、教学内容1. 端砚历史文化:介绍端砚的起源、发展历程、各地端砚特色及其在我国文房四宝中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一章《文房四宝与端砚》- 内容安排:第一节《端砚的历史与文化》2. 端砚制作工艺:讲解端砚制作的选料、设计、雕刻、打磨等工艺流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端砚制作工艺》- 内容安排:第二节《端砚制作流程及技巧》3. 端砚制作工具与材料:介绍端砚制作过程中常用的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端砚制作工具与材料》- 内容安排:第一节《端砚制作工具的选择与使用》4. 端砚设计与创新:分析端砚设计的基本原则,探讨如何在传统端砚制作中融入创新元素。
- 教材章节:第四章《端砚设计与创新》- 内容安排:第一节《端砚设计原则与方法》5. 端砚鉴赏与评价:教授端砚的鉴赏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端砚的特点和价值。
砚台的造型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用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砚台的造型设计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研究砚台的造型设计,对于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和美学理念,以及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砚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砚台的造型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具体目的如下:1. 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砚台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掌握其造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2. 探究砚台的造型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3. 研究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的方法和途径。
4. 通过对砚台的造型设计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砚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介绍砚台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砚台的造型特点:通过对砚台的形态、纹饰、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掌握砚台的造型特点和设计规律。
(3)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砚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砚台设计中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4)砚台的创新设计:通过对砚台的传统造型进行改进和创新,探究现代砚台设计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砚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砚台造型的特点和规律等。
(2)实地调研法:走访砚台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工艺品市场等地,了解砚台的种类、制作工艺等情况。
(3)访问专家法: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和交流,了解对于砚台的看法和评价,以及现代砚台设计的发展趋势。
(4)设计创新法:基于对砚台造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创新设计与改进,探讨现代砚台设计的可能性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