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菌种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6
双孢蘑菇菌种要求(网载)栽培双孢蘑菇使用的菌种是人工培育的纯菌丝体及其培养基的混合体。
我国采用三级扩大繁育程序(即母种、原种、栽培种)培育双孢蘑菇菌种。
1范围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菌种的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标志、包装、贮运等。
本标准适用于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包装储运图示标准GB4789.28-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8-19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T12728-1991食用菌术语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母种stockculture经各种方法分离、选育或杂交得到的具有出菇能力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
3.2原种pre-culturespawn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栽培种spawn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3.4拮抗现象antagonism具有不同遗传基因的菌落间产生不生长区带或形成不同形式线形边缘的现象。
3.5无棉塑料盖plasticstop可代替塑料盖,带有某种高分子或纤维材料可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塑料盖。
3.6玻璃菌种瓶glassspawnbottle圆柱形,容积750mL,耐126℃高温,无色、淡绿色或淡兰色的透明玻璃瓶。
瓶体总高190mm ±2mm,瓶颈高25mm±1mm,瓶口外径40mm±1mm,瓶体外径82mm±1mm。
3.7塑料菌种瓶polypropylenespawnbottle圆柱形,容积850mL,耐126℃高温,白色、半透明,卫生标准符合GB9688规定的塑料瓶。
双孢菇播种应注意些什么?
1.播种时间。
播种时最好避开高温天气。
阴天可整天播种,晴热天,最好安排下午4-5点钟开始播种,争取当天播种完毕。
播种后应每天检查料温,以防高温烧死菌种。
2.播种日期。
冀中南平原地区播种日期一般在9月1日至9月10日,气温低时应提前、高时延后,料层薄者应提前,厚者应延后。
实践证明,适当提早播种,有利于提高产量,这是北方蘑菇的栽培规律。
3.菌种准备。
将菌种瓶的外部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3%漂白粉或0.1%克霉灵)反复擦洗干净。
倒出菌种,将菌种捏碎,不能揉搓,不能捏成单个麦粒,也不能损伤麦粒上的表皮菌丝。
然后放入已消毒过的脸盆中,用时轻轻抓出。
4.播种方法。
播种时,菌种量的计算是每平方米1.5瓶,若9月下旬播种应3瓶。
先将菌种的2/3散播在料面上,一定要均匀,然后用铁叉或竹尖轻轻抖动培养料,使麦粒菌种落入3-5厘米厚的料层中(相当于表层混播),把余下的另1/3菌种散播在料面上,用木条轻轻拍动,使菌种紧贴料面,不能让菌种架空。
播种后轻轻压实,既使菌种和料接触紧密,又要透气保湿。
双孢菇怎样繁殖种植方法简介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一种常见的蘑菇,也是市场上最常见的食用菌之一。
它的特点是颜色洁白,肉质鲜嫩,口感丰富,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介绍双孢菇的繁殖种植方法,帮助菇农了解如何培育出优质的双孢菇。
材料准备- 菇菌种:双孢菇栽培基质或切花菇- 栽培基质:蘑菇的生长介质,一般选用蘑菇菌床或蘑菇菌包- 培养设施: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设备- 菇棚:存放和种植双孢菇的专用设施- 养料:用于给菇菌提供养分的有机肥料或化学肥料- 工具:铁叉、草笼、水桶、喷雾瓶等步骤1. 准备基质双孢菇的主要基质有蘑菇菌床和蘑菇菌包两种选择。
蘑菇菌床由麦秸、稻草、沙子和有机肥料等材料混合而成,最适宜的PH值为7.2-7.5。
蘑菇菌包一般由菌丝、麦麸和其他物质制成。
无论选择何种基质,都需要在培养前进行消毒处理。
2. 菇菌接种将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基质上,并用铁叉稍微翻动一下,使菌种更好地与基质接触。
接种后,用草笼覆盖住菌床或菌包,保持湿度,有利于菇菌的生长。
3. 维护环境- 温度:双孢菇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8C-24C,菇棚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可根据菌种生长习性进行调节。
- 湿度:双孢菇生长期间需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85%-95%之间。
可使用喷雾瓶进行喷水,或者设备自动喷水系统进行湿度控制。
- 光照:双孢菇属于性喜光菌,需要适度的光照,但不能直射阳光。
可以通过调整菇棚的窗帘或使用人工灯光来控制光照。
4. 施肥和管理双孢菇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可以定期使用有机肥料或化学肥料进行施肥。
同时,定期进行通风,保持菇棚内空气流通,有助于菇菌生长。
5. 收获和储存双孢菇的生长周期为90-120天左右,菌盖张开后可进行收获。
要注意采摘时不要将菌褶损坏,最好在菌伞完全张开后进行采摘。
采摘后,将双孢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其食用品质。
总结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实现双孢菇的繁殖和种植。
这份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太详细了!一、栽培季节栽培季节应根据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选择播种期是以当地昼夜平均气温能稳定在20~24℃,约35天后下降到15~20℃为依据的。
因双孢蘑菇属偏低温型菌,故播种期多安排在秋季,大部分产区在8月中旬~9月上旬播种。
栽培季节过早,前期温度高,容易发生病虫害;栽培季节过迟,播种后发菌慢,出菇迟,影响产量。
二、菌种制备根据播种时间推算出适宜的制种时间,以保证栽培使用的菌种有适宜的菌龄。
双孢蘑菇母种15天左右可长满试管斜面;原种和栽培种约40~45天长满菌瓶或菌袋。
为了使菌丝充分生长,一般要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延长培养7天左右。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栽培的双孢菇品种,且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菌丝生长旺盛。
三、菇房及床架设置双孢蘑菇栽培可以利用闲置民房、山洞、防空洞、半地下室、塑料大棚等。
菇房一般坐北朝南,有利于通风换气,能提高冬季室温和减少西晒。
菇房面积在150~200平方米为宜,过大不利于管理,通风换气不均匀,温湿度难以控制;过小则利用率不高,不经济。
菇房应具有保温、保湿、通风、易于防治病虫害、蔽光等特点。
菇房顶部及墙面上、中、下要设通风口,地面和墙壁要光滑,易于清洗、消毒。
菇房内可放置木板、竹片或钢筋结构的多层床架,每层之间高为60~70厘米,底层距地面20厘米以上,顶层距房顶要大于lm,菇床宽1.3~1.4米,床与床之间和床与墙壁之间要留70~80厘米的过道。
栽培前要对菇房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石灰浆、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进行涂、喷,有条件的菇房可通入蒸汽进行高温、高湿杀菌杀虫,也可利用在菇房中进行二次发酵时的高温对菇房进行杀菌、消毒。
四、原料及配方(一)原料可用于栽培双孢蘑菇的原料很多,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原料。
主要原料有稻草、麦秸、玉米秸、牛粪、马粪、鸡粪、猪粪、羊粪等;辅料主要有各种饼肥、石灰粉、石膏粉、尿素等。
粪便要晒干捣碎后使用,湿粪便不易发热,堆肥质量不高;稻草、麦秸等要晒干并切成5~10厘米的小段,玉米秸达成2~3厘米的小段,饼肥要粉碎。
双孢蘑菇如何进行菌种制备?(一)孢子的采收与培养:采集孢子用孢子采集较好、分离对象应选取适于本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系。
在第一第二潮菇中、选择生长正常、出菇整齐、无病虫害、菇形圆整、白色、盖厚、柄粗的单生感作种菇,采下的种菇切去根部,置无菌箱内,浸入0.1%升汞溶滚中消毒的1分钟,用无菌水冲洗,再用无菌纱布吸干表面水分,然后插入孢子收集器的三角架上,盖上有孔钟罩,置22~24℃下培养。
待培养皿内呈咖啡色时,用无菌水稀释,用无菌注射针管吸取孢子液,在每支PDA培养基试管中滴入1~2滴,置24℃下培养9~12天,可见呈星芒状的菌落长出,即为蘑菇菌丝。
(二)单菌落的挑选:由孢子萌发的菌落,当肉眼可见时即需挑出,移至斜面培养基上,待菌落长到蚕豆大小时进行选择。
蘑菇菌丝有气生型与匍匐型两类。
气生型菌落,选菌丝尖端生长挺直,生长势强,分支清晰,基内菌丝旺盛且长得深的菌落。
挑选出的菌种在20~22摄氏度继续培养,然后分管,待菌丝长到斜面的1/2时,任取两支作高温试验,放35℃下24小时,然后再放回到正常温度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生长情况,以依复生长快、倒伏发黄少的为好。
待菌丝发满试管斜面后即可使用。
在作高温试验的同时,取一部分菌种接人原种瓶中,以培养料转红棕色,菌丝尖端生长挺直粗壮、排列稀疏与清晰、呈扇形生长,长势强,培养料具蘑菇特有的香味者为好。
匍匐型菌落,以白色绒毛状较好。
用作大面积生产的菌种,除在母种、原种中作观察选择外,还必须做出菇鉴定,应选择吃料转色快、穿土性能强、出菇转潮快、产量高、品质优的做菌种。
(三)原种、栽培种的制作:①粪草培养基-麦草菌种:取干麦草25千克、干粪25千克、石膏粉0.5千克,加水适量,进行堆制发酵,晒干备用。
制种时,将发酵过的麦草切成长3厘米左右,取50千克草加石膏0.5千克,水80~90升(含水量65%~68%),充分拌合,就地堆放1~2小时,让水透入料内后即可装瓶。
装瓶时,用锥形木棒在料中央打1个洞直至接近瓶底。
大棚双孢蘑菇标准化栽培技术双孢蘑菇,又称白蘑菇,是世界栽培最广、产量多、消费普遍的一种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它为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双孢蘑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营养:双孢蘑菇属腐生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发育所需碳源、氮源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全部来源于培养料。
2、温度: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温度6-32℃,适宜生长温度22-24℃;子实体生长温度5-22℃,适宜生长温度13-18℃。
3、水份:培养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0%左右,湿度太高(含水量超过68%)或太低(低于50%)时,菌丝不吃料。
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
空气湿度过大或于干燥,都不利于双孢蘑菇生长。
盖土含水量应控制在18-20%。
4、空气:双孢蘑菇是好气性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生长阶段应注意通风换气。
5、光照:双孢菇整个生长阶段不需要光,出菇期间,阴暗环境菇体洁白、品质好。
6、酸碱度:双孢蘑菇生长的酸碱度范围在PH值5-8,最适PH值是6.5-7.0,盖土PH值为7-8,培养料PH值为7-7.5,可抑制杂菌生长。
二、选择优良蘑菇品种品种对蘑菇产量影响很大,要求丰产性好、质量好、菇色白、菇形园整、柄短而粗,不易开伞、质地嫩脆有弹性、抗性强,在较高较低温度下都正常结菇、抗病性亦较强的品种,目前我市种植主栽品种为AS2796,国内种植其它品种有176、浙农系列等。
三、培养料堆制技术(一)培养料的种类1、堆肥中的主料:主料是农业生产中的副产物,如稻草、麦秸、玉米秸、花生藤、苕藤等都可以用来种蘑菇。
人、马、牛、猪、羊、鸡、鸭等动物的粪便都可用作种蘑菇的粪肥,主料约占堆肥总量90-95%。
2、堆肥辅料:主要补充主料中不足的营养成份,调节C/N比,改善培养料PH值。
主要包括有机肥、化肥、如饼肥、化肥主要是N肥,如尿素、碳铵、复合肥等,磷肥有过磷酸钙,其它矿物石膏粉石灰等。
双孢菇具体需要什么生长环境?有哪些种植技术要求?双孢菇,也叫白蘑菇。
广泛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温带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有白色棕色、奶油色之分。
它肉厚盖大、味道鲜美、适口性强,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元素和氨基酸,提高特别是硒含量尤为丰富,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病毒的功效,是深受大众欢迎一种食药用菌。
一,双孢菇喜爱的生长环境。
双孢菇的生长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也有着其自身生长所喜爱的环境这环境主要有因素组成。
【1】温度。
双孢菇属中温型品种,孢子萌发温度在24~26℃之间,菌丝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4~26℃,子实体发育和生长温度为16~20℃。
【2】湿度。
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湿度为80~90%。
【3】光照。
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可在黑暗中生长,受到光照射的子实体会发黄。
【4】空间氧气含量。
双孢菇是好气型真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的氧气,喜欢含氧量充足的空间。
【5】土壤。
双孢菇喜欢在弱碱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7~7.6,土壤含水量在65%左右生长的最好。
土壤的营养结构即碳氮比达到17~18:1时,就能完全满足双孢菇的生长对营养的需要。
在以上各环境因素达到双孢菇最适宜生长状态时,双孢菇生长状态也最好,这样空间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含量和土壤,就是双孢菇最需要的环境。
双孢菇的种植,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这种技术要求从培养料制作开始,直至采收完毕。
一,培养料制作的技术要求。
双孢菇属草腐菌,用作双孢菇种植的培养料原料很多,棉籽壳、米糠、麦糠、稻草、麦秸、玉米芯、豆饼、牲畜粪便、石膏、生石灰等等都是种植双孢菇的好原料。
【1】掌握培养料质量。
制作种植双胞菇的培养料原料,必须保证质量,也就是无腐烂,无霉变,不带虫卵,不带杂菌。
这样的原料才能保证所含营养富足,保证杂菌和虫卵不能进入种植过程,降低染菌和遭受虫害的风险。
【2】调节好培养料的营养结构。
双孢菇种植技术双孢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蘑菇等,它是人工栽培最广泛的种类之一,双孢菇不仅味道鲜美,色白质嫩,而且营养十分丰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双孢菇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双孢菇种植技术一、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双孢菇是一种腐生异养真菌,它不能利用太阳进行光合作用,要完全依靠菌丝细胞分泌的各种胞外酶来分解和利用自然界现成的或人工调制的营养物质进行发育。
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通风、酸碱度要求高。
1.营养:双孢菇属草腐生菌类。
需大量的碳源,来自桔杆、粪肥,能为双孢菇提供氮营养的物质叫氮源。
双孢菇不能同化硝态氮,但能同化铵态氮,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质,但能很好的利用其水解产物如氨基酸、尿素等。
但有机N优于无机N,此外磷、钾钙镁硫等也是双孢菇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2.温度:是双孢菇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孢子萌发期最适宜的温度24度左右,一般7-15天就能萌发,每天可长4-6毫米。
子实体分化生长的温度范围是7-28度,最适宜为13-18度,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子实体生长速度适中,菌柄粗壮、肉厚、产量高。
高于20度子实体生长快,菌柄细长、薄皮易开伞、质量差。
低于12度生长慢,菇大、肥厚、组织致密、单菇重、但产量低。
3.水分及湿度:水是双孢菇生长不可缺少的,一般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左右。
低于50%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而纤细,不易形成子实体;高于70%料内氧气不足,出现线状菌丝,生活力差易死亡。
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在菌丝体生长阶段为70%左右,出菇阶段要提到85%,低子实体生长慢,有鳞片、有空心;高于95%则加强通风,否则会招朵菌或虫害,易产生死菇、锈斑和红根菇。
料厚水足是高产的的关键。
4.空气及通风:双孢菇是好氧真菌,因此要定期通风换气,特别是出菇前。
5.酸碱度:PH7.0-7.5。
6.光照:双孢菇属厌光性菌类,不需要光线。
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朵形圆整、色白、肉厚品质好,光线过强或者直射光会使菇体表面干燥发黄、粗糙、菌柄徒长、菌盖歪斜变色。
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双孢蘑菇是一种草腐生菌,可以采用粪草混合料为培养料。
生产上常采用粪草比1:1的比例进行发酵腐熟培养料,平均每平方米需要干料培养料约30公斤。
利用半卧式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每年可以进行两次播种,形成周年不间断的栽培模式,大大提高了双孢蘑菇的产量。
春夏季双孢蘑菇一般在2月上中旬堆料,3月中下旬进行播种,4月下旬至7月份出菇,可采六潮菇。
秋冬季双孢蘑菇一般在7月初堆料,8月初进行播种,9月上中旬至次年2月出菇。
培养料堆制发酵是双孢蘑菇栽培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没有经过高温发酵的培养料,病菌含量多,很难出菇;过度腐熟的堆肥,因营养大量消耗,即使再补充营养物质,也很难获得理想收成。
现以牛粪稻草为主要原料的配方,每100平方米需要准备如下材料:牛粪1500公斤,秸秆1500公斤,磷肥50公斤,尿素5公斤,石膏粉75公斤,石灰粉75公斤。
先将秸秆和牛粪分别用清水充分浸湿,堆成一个宽2米、高1.5米、长度不限的大堆,预堆2-3天;然后将预湿的原料按一层秸秆一层粪建堆,直至堆高1.5米,可适当调节含水量;建堆第二天,应使料堆50厘米以内的温度达到70℃,保持3天后翻堆,加入辅料;堆温在65℃以上保持3天后第二次翻堆;堆温升至65℃以上保持3天,第三次翻堆,并喷洒0.5%的敌敌畏和1-2%的甲醛,上覆薄膜,保持6天左右,以杀死堆内残存的螨类和虫卵。
每次翻堆应注意上下、里外对调位置,堆起后要加盖草帘或塑料膜,防止料堆直接日晒、雨淋。
培养料进棚后,可进行第二次发酵,棚外架设煤灶烧水,产生水蒸气入棚,棚温升至60℃保持12个小时,50℃保持2-4天。
二次发酵技术能使原料分解充分,培养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分解堆肥,使堆肥形成菌丝体生长的最佳营养状态和最佳生态环境,播种后菌丝体繁殖快,生长旺盛,提高双孢蘑菇产量。
培养料腐熟适度时,外观呈深咖啡色,无粪臭和氨气味,草粪混合均匀,松散,细碎,无结块,体积只有原来的60%左右,水分控制在65-70%,即手紧握稻草有水滴浸出而不下落,PH值在6.8-7.0之间。
培育优质双孢蘑菇,啥条件最适宜?
栽培双孢蘑菇,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
一、营养:在双孢蘑菇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类型的营养元素,主要是从充分腐熟的麦草、玉米秸秆或是动物粪便等有机肥中吸取营养元素,其中适宜的碳氮比例对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小麦等农作物的秸秆是碳元素的关键来源,动物粪便、尿素、饼肥或是食用菌专用肥等能够供给氮素营养。
菌丝成长阶段,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为17:1。
二、气温:在双孢蘑菇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气温因素将会影响菌丝的成长速度以及子实体的形成及产量与品质。
菌丝成长的气温范围在5摄氏度到33摄氏度之间,最适宜的温度在22摄氏度到26摄氏度。
其中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时生长速度达到最快;在气温在33摄氏度之上时,菌丝将会停止生长且慢慢死亡;气温在5摄氏度之下时,生长非常缓慢。
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气温范围在10摄氏度到22摄氏度,最适宜的温度在15摄氏度到18摄氏度。
三、水分:在双孢蘑菇菌丝成长时期培养料的含水量最好在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菇棚里面的空气相对湿度应该掌握在百分之六十五到百分之七十五之间;子实体形成以及发育时,培养料含水量应在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应该将菇棚空气相对湿度应确保在百分之八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五之间。
覆土层的含水量应该控制在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二十之间,以满足子实体成长对水分的需求。
四、光线:双孢蘑菇菌丝以及子实体能够在非常黑暗的
情况下生长发育,微弱的光线对菇蕾的形成非常有利。
在黑暗的生长环境下,蘑菇色交白、产物健壮、墩实,且产量也是比较高,亮光下菇体表层干燥、黄化,质量降低。
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双孢菇的栽培技术一、引言双孢菇(Scientific Name)是一种优质食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高营养价值。
本文将介绍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育苗、栽培环境、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于想要开始双孢菇的种植的农户有所帮助。
二、选种1.品种选择双孢菇广泛分布,有多个优良品种可供选择,如品种、品种等。
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适合的品种。
2.种子选择选择种子时应注意种子的外观完整、无真菌病害、无虫害等。
种子的发芽率和菌丝生长力也是重要的选择标准。
经过专业繁育的种子更加可靠。
三、育苗1.培养基制备栽培基质是育苗的关键。
常用的基质材料包括木屑、麦秸、蘑菇渣等。
将这些材料混合适量的有机肥料,进行消毒处理,制作成适宜的育苗基质。
2.培养方法将消毒处理好的基质放入培养盒中,撒上菌种,覆盖一层保鲜膜,使其保持湿润环境。
放置于适宜的温度下,观察发菌情况。
四、栽培环境1.温度双孢菇适宜在15-25摄氏度的环境中生长,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双孢菇的生长发育。
2.湿度双孢菇对湿度要求比较高,最适湿度为80%-85%。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菌丝生长不良或感染病菌。
3.光照双孢菇是中性光菌,对光照的要求不高。
适宜的光照条件为每天4-6小时的光照。
五、日常管理1.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是双孢菇生长的重要条件。
定期开窗通风,以降低CO2含量,增加新鲜空气的供应。
2.水分管理双孢菇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保持基质湿润,但又不能积水,以免引起病害的发生。
定期喷水,以增加湿度。
3.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虫害有病害、虫害等。
定期巡视,一旦发现病害或虫害,及时进行防治,以防扩散。
六、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内容为:双孢菇的种植日志表格、栽培基质制作方法。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解释或说明。
2.法律名词:解释或说明。
双孢蘑菇菌种制作农事当前,上海地区秋季双孢蘑菇的原种、栽培种的制备工作已经开始了,菌种生产单位应注意以下各个方面:1.母种方面,必须引自有菌种生产资质的单位,且引进的母种已进行出菇试验并能成功出菇。
2.原辅料方面,投入使用的原辅料必须无霉变、无结块、无虫蛀现象。
需要堆置的棉籽壳、牛粪等应按要求进行堆置、发酵,如牛粪,可堆置发酵后晒干备用。
3.配料、拌料、装瓶方面,①原辅料配比应适宜,牛粪需预湿后拌入,防止干心;②混合培养料的水分应控制在55%左右,过干,菌丝稀疏无力,过湿,瓶底易积水,菌丝吃料缓慢;③人工安排应合理,拌料、装瓶的速度要快,装瓶结束应及时灭菌,防止培养料在灭菌前发生酸败,影响菌丝吃料。
4.灭菌方面,采用高压灭菌的应确保压力不低于0.13MPa,保持2小时;采用常压灭菌的应确保温度达100℃,保持时间8小时。
以上灭菌前提是保温保压之前应排除锅内冷空气,锅体内的蒸汽孔不堵塞,各部位蒸汽流通良好,灭菌锅的压力表应定期送检,以确保灭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冷却方面,灭菌结束后,应先小开锅门,利用余热烘干棉塞,然后将料瓶搬入预先消毒好的环境中冷却,防止带菌冷空气倒吸造成料瓶污染。
6.接种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进行母种、原种的挑选,对菌丝形态可疑的菌种应摒弃不用;②选择适宜菌龄的菌种作为种源,母种菌丝满管后一周内使用完毕,原种菌丝满瓶后2周内使用完毕(种源菌丝满管或满瓶后置于5~10℃暂存);③备用种源、接种环境、接种工器具、接种手应严格消毒;④接种时发现湿的棉花塞应严格进行更换(新的棉花塞与料包一起灭菌备用),这是预防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发生链孢霉的最有效措施。
7.菌种培养方面,做好以下几点:①培养室排放的菌种应做好标识,包括接种日期、数量、名称等,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②培养室应避光、干燥、恒温,对安装控温设施的应注意用电安全;③应定期进行培养室的消毒,尤其是目前处于梅雨季节,应更加注意菌种场环境卫生的控制,以确保菌种的质量;④菌丝封面后应及时检查菌种的杂菌污染情况,对污染的菌种一定要及时挑出并远离菌种场处理,特别是链孢霉污染的菌种应用尼龙袋套住,防止杂菌孢子到处弥漫。
双孢蘑菇栽培生产操作规程1、菌种选择(目前开展原种扩翻)(1)、具备优秀职业道德,且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厂家供种。
禁止使用个人或个别单位提供的自行分离的菌种(未经驯化定型、品种比较、生产示范),以防规模生产出现风险。
(2)在选择菌种时,一定要了解所选菌种的种性、出菇特点以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目前引种2796为下田栽培菌种;F2为上架栽培菌种2、栽培方式(1)下田栽培(2)上架栽培上料厚度在堆料进棚上架时,要掌握料的厚度,偏薄产量过低,易出薄皮菇,过厚容易引起发热,出现地雷菇。
厚度一定要掌握在25厘米左右,最上层的料薄一点,依次向下逐渐加厚,厚度不要超过30cm。
1.二次发酵上料后第2天封闭门窗进行加温,先用猛火加温,菇房内自下而上第3架层温度升至60°C时,保持24h,打开窗户降温至52°C,并把火力放慢,然后关窗户使菇房里第3层温度保持在48°C~52°C,保持48h后停止,让温度自然下降至30°C后打开窗户进行通风。
发酵好的培养料呈棕褐色,柔软有弹性,含水量64%左右,pH值7.5~8,无臭味、酸味、氨味。
2.播种中间根据气候特点,一般选择7月中旬、下旬预湿堆料,8月下旬或9月上旬播种。
播种过早,菌丝容易徒长,过晚年前出菇少,总产量降低。
所以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适时堆料、播种。
3.覆土(1)、覆土材料的准备每100㎡的栽培面积,需土3立方。
覆土以粘壤土为好,最好采用表层10cm以下的粘土壤,还需备无霉变且干燥的稻壳50kg、杀虫杀菌剂50kg等。
(2)、覆土处理在覆土前3天,按每立方土加杀虫杀菌剂10kg,边喷撒边搅拌或用200倍药液处理覆土,闷堆24h,再用石灰水润湿,四周喷洒,喷药后用薄膜盖2d,翻堆1次约1周后完全无药味时,堆放待用。
(3)、覆土方法覆土时间一般是播种后15d~20d,当菌丝已铺满料面,吃料达2/3时,即可覆土。
覆土时先覆大土粒,再覆小土粒。
稻田栽培双孢蘑菇高产技术之栽培条件在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蘑菇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种。
蘑菇是几种蘑菇属食用菌的统称,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双孢蘑菇和大肥菇两种,其中又以双孢蘑菇的栽培面积最大。
双孢蘑菇(又称白蘑菇、蘑菇、洋蘑菇)有棕色、奶油色和白色三个品系,其中白色双孢蘑菇的经济价值较好。
在栽培方式上,分为菇房栽培、大棚栽培和稻田露地栽培(又称“大田蘑菇”),种植户可根据生产习惯、资金多少、技术水平等采用适宜的栽培方式。
作为四川省有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崇州市(常年食用菌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大田蘑菇面积1.29万亩)的相关科技人员在稻田露地栽培双孢蘑菇方面总结出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们请崇州市农村发展局农技中心副主任刘福怀和农艺师余凤清,根据他们多年的工作和生产实践,向农民朋友介绍些经验。
双孢蘑菇属于草腐性真菌,具有典型的子实体外观形态,培养基料是以麦秸、稻草为主。
一、栽培条件要求在实际生产上,只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养分、温度、水分、空气相对湿度、酸碱度及光线等条件,就能获得高产。
养分:只要按技术要求堆制好培养料,并在相应的生长期适当辅以追肥,便基本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
温度:菌丝体在5-32℃均能生长,其最适温度为16-25℃,33℃停止生长,致死上限高温为36℃;子实体生长温度4-32℃,最适合温度10-18℃,25℃为致死温度,低于8℃生长缓慢,但出菇质量好。
水分:培养料最佳含水量60-65%,只需要堆好料便能满足需要;泥土含水量为20-23%,即以捏得扁,不沾手为宜,出菇期偏湿、平时偏干。
空气相对湿度:平时保持自然湿度,出菇期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
酸碱度(pH值):菌丝体在pH6-8均可生长,以pH6.8-7.2即中性环境为最好;子实体形成最佳pH6.7-6.9。
光线:蘑菇适宜无光或弱散射光,忌强光和直射阳光。
二、选用优质菌种优先使用丰产性能好、抗逆性强的颗粒麦粒菌种,其次用粪草袋种。
双孢蘑菇菌种要求(网载)栽培双孢蘑菇使用的菌种是人工培育的纯菌丝体及其培养基的混合体。
我国采用三级扩大繁育程序(即母种、原种、栽培种)培育双孢蘑菇菌种。
1范围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菌种的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标志、包装、贮运等。
本标准适用于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包装储运图示标准GB4789.28-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8-19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T12728-1991食用菌术语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母种stockculture经各种方法分离、选育或杂交得到的具有出菇能力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
3.2原种pre-culturespawn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栽培种spawn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3.4拮抗现象antagonism具有不同遗传基因的菌落间产生不生长区带或形成不同形式线形边缘的现象。
3.5无棉塑料盖plasticstop可代替塑料盖,带有某种高分子或纤维材料可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塑料盖。
3.6玻璃菌种瓶glassspawnbottle圆柱形,容积750mL,耐126℃高温,无色、淡绿色或淡兰色的透明玻璃瓶。
瓶体总高190mm ±2mm,瓶颈高25mm±1mm,瓶口外径40mm±1mm,瓶体外径82mm±1mm。
3.7塑料菌种瓶polypropylenespawnbottle圆柱形,容积850mL,耐126℃高温,白色、半透明,卫生标准符合GB9688规定的塑料瓶。
瓶体总高165mm±2mm,瓶颈高28mm±1mm,瓶口外径63mm±1mm,瓶体外径90mm±1mm。
3.8角变sector因菌丝体局部变异或感染病毒而导致菌丝变细、生长缓慢、菌丝体表面特征成角状异常的现象。
3.9高温抑制线hightemperaturedline食用菌菌种在生长过程中受高温的不良影响,培养物出现的圈状发黄、发暗或菌丝变稀弱的现象。
3.10同工酶isoenzyme催化相同生化反应,而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酶分子。
通过凝胶电泳使同工酶分离成迁移率不同的区带,经生物化学染色后显示出的同工酶谱,可对生物品种进行酶分子水平的鉴别或鉴定。
4质量要求4.1母种4.1.1容器规格采用18mmX180mm、20mmX200mm的玻璃试管。
4.1.2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按GB4789.28中4.79规定配置。
4.1.3感官指标符合表1规定。
表1项目要求棉塞或无棉塑料盖干燥、洁净、松紧适度,能满足透气和滤菌要求培养基灌入量为试管总体积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培养基斜面长度为试管总长度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斜面接种块大小3~5mmX3~5mm培养基斜面正面外观菌丝体特征洁白或米白、浓密、羽毛状或叶脉状菌丝体表面均匀、平整、无角变菌丝分泌物无菌落边缘整齐,无膏状、蜡状细菌或酵母菌菌落及霉菌菌落培养基斜面背面外观培养基不干缩,颜色均匀、无暗斑、无色素培养物气味有双孢蘑菇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培养物镜检菌丝粗壮,无杂菌菌丝及孢子,无虫及虫卵。
4.1.4菌丝生长速度在适温(24℃±1℃)下,15-20天长满试管。
4.1.5母种遗传和栽培性状供种单位,母种需经酯酶(Est)同工酶类型鉴定,确认其遗传类型与对照相同后,需再经出菇试验确定产量及品质等栽培农艺性状合格后,方可用于扩大繁殖或出售。
4.1.5.1菌丝体Est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类型包括G型(呈现e1,e3特征带)、H型(呈现e2,e4和e30-33特征带)、HG1~HG2型(呈现e1,e3,e30-33特征带)和HG4型(呈现e1,2,3,4和e30-33特征带)等。
以Est区带向正极泳动距离与溴酚蓝指示剂向正极泳动距离的比值作为电泳相对迁移率(Rm)。
e1,e2,e3,e4,e30,e31,e32和e33的Rm值分别为0.820,0.810,0.760,0.750,0.128,0.100,0.070和0.010。
4.1.5.2菌丝萌发、定植能力接种到适合的培养基后,在正常条件下24小时内萌发恢复,定植迅速、菌丝健壮,20天以内长满培养基。
4.1.5.3结菇转潮能力覆土后12~16天结菇,分布均匀;18~22天采菇,每潮菇间隔7~10天。
4.1.5.4抗逆性对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生长条件变化耐受能力较强;对主要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
4.1.5.5生物学效率在正常条件下生物学效率不低于30%。
4.2原种4.2.1容器规格玻璃菌种瓶或塑料菌种瓶,分别符合3.6和3.7规定。
4.2.2培养基4.2.2.1腐熟麦杆或稻杆(干)77%,腐熟牛粪粉(干)20%,石膏粉1%,碳酸钙2%,含水量62%±1%,pH7.5。
4.2.2.2腐熟棉籽壳(干)97%,石膏粉1%,碳酸钙2%,含水量55%±1%,pH7.5。
4.2.3感官指标符合表2规定。
表2项目要求棉塞或无棉塑料盖干燥、洁净、松紧适度,能满足透气和滤菌要求培养基上表面距瓶口的距离50mm±5mm接种量每支母种接原种4-6瓶菌种瓶外观菌丝体特征洁白浓密、生长旺健培养物表面菌丝体生长均匀,无角变,无高温抑制线培养基及菌丝体紧贴瓶壁,无干缩培养物表面分泌物无各种杂菌孢子、菌丝无拮抗现象无培养物气味有蘑菇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培养物镜检菌丝粗壮、无杂菌菌丝和孢子、无虫及虫卵4.2.4菌丝生长速度:原种瓶应发满菌丝,在适温(24℃±1℃)下菌丝长满瓶不超过45天。
4.3栽培种4.3.1容器规格:玻璃菌种瓶或塑料菌种瓶,也可采用不小于15cm×28cm,厚0.04mm-0.06mm的聚丙烯塑料袋。
塑料袋的卫生标准符合GB9687和GB9688规定。
4.3.2培养基除同4.2.2.1和4.2.2.2外,另可用以下两种。
4.3.2.1谷粒98%,石膏粉2%,含水量50%±1%,pH7.5~8.0。
4.3.2.2其它经省级或省级以上鉴定适合于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培养基。
4.3.3感官指标符合表3规定。
表3项目要求棉塞或无棉塑料盖干燥、洁净、松紧适度,能满足透气和滤菌要求培养基面距瓶(袋)口的距离50mm±5mm接种量每瓶原种接栽培种30-50瓶(袋)菌种瓶(袋)外观菌丝体特征洁白浓密、生长旺健不同部位菌丝体生长均匀,无角变,无高温抑制线培养基及菌丝体紧贴瓶(袋)壁,无干缩培养物表面分泌物无各种杂菌孢子、菌丝无拮抗现象无培养物气味有蘑菇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培养物镜检菌丝粗壮、无杂菌菌丝和孢子、无虫及虫卵4.3.4菌丝生长速度栽培种瓶(袋)应发满菌丝,在适温(24℃±1℃)下菌丝长满菌种瓶(袋)不超过45天。
4.3.5种源应使用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菌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或登记的品种,并从具有相应技术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
5抽样5.1质检部门的抽样应具有代表性。
5.2母种按品种、培养条件、接种时间分批编号,原种、栽培种按菌种来源、制种方法和接种时间分批编号。
按批随机抽取被检样品。
5.3母种、原种、栽培种的抽样量分别为该批菌种量的10%,5%,1%。
但每批抽样数量不得少于10支、瓶(袋);超过100支、瓶(袋)的,可进行两级抽样。
6试验方法6.1感官检验6.1.3表1、表2、表3中除接种量、培养物气味和培养物镜检三项外的各项,用肉眼或5X 放大镜观察。
6.1.4表1、表2、表3中培养物气味,以鼻嗅判断。
6.1.5表1、表2、表3中培养物镜检,用放大倍数不低于10X40的光学显微镜对培养物的水封片进行观察,每一检样应观察不少于30个视野。
6.1.6表2、表3中接种量,需察看菌种厂的生产纪录。
6.2细菌检验取少量疑有细菌污染的培养物,按无菌操作接入GB4789.28中4.8规定的营养肉汤培养液中,25℃-28℃振荡培养1-2天,观察培养液是否混浊。
培养液混浊,为有细菌污染;培养液澄清,为无细菌污染。
6.3母种遗传和栽培性状检验6.3.1Est同工酶鉴定取菌龄为15-20天的试管母种,刮取菌丝,按1:3:0.5的比例混合菌丝(g)、0.1Mol/L磷酸缓冲液(mL)和石英砂(g),研磨成匀浆,台式离心机10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按5:1:1的比例混合上清液、40%蔗糖和0.01%溴酚蓝溶液作为电泳样品,4℃下冷藏备用。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用pH8.9Tris-HCl缓冲液配制9%分离胶,用pH8.3Tris-甘氨酸作电极缓冲液。
点样75uL,3℃下120V电泳20min后稳压200V,4h。
用固蓝RR盐60mg,0.1Mol/L磷酸缓冲液(pH6.0)80mLα-萘乙酯38mg和β-萘乙酯38mg溶于3mL丙酮配制的染色液染色,显现酶谱,再根据特征带分型。
6.3.2栽培性状将被检母种制成原种。
采用4.2.2.1的培养基配方(含水量提高到68%),配制360千克培养基,接种后分3组(每组2M2)进行常规管理,根据表4所列项目,做好栽培记录,统计检验结果。
同时将该母种的出发菌株设为对照,亦做同样处理。
对比二者的检验结果,以时间计的检验项目中,被检母种的任何一项时间较对照菌株推迟5天以上(含5天)者,为不合格;产量性状差异显著低于对照菌株者,为不合格;菇体外观形态与对照明显不同或畸形者,为不合格。
表4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母种发满所需时间,天转潮间隔时间,天原种发满所需时间,天总产,Kg栽培种发满所需时间,天平均单产,Kg菌种萌发所需时间,天平均单菇重,g菌丝发满培养基所需时间,天生物学效率,%覆土至扭结所需时间,天菇型、色泽覆土至采菇所需时间,天菇盖直径、厚度、柄长、柄的直径,mm6.4留样各级菌种要留样备查,留样的数量应每个批号母种3-5支,原种和栽培种5-7瓶,于4℃-6℃下贮存,母种5个月,原种4个月,栽培种2个月。
7检验规则7.1判定规则按质量要求进行。
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质量要求时,为合格菌种,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均为不合格菌种。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8.1标志8.1.1产品标志每支、瓶(袋)菌种要贴有清晰注明以下要素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