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碑方笔用笔地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地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地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地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

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

[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以下的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

3、竖

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

实际上,这笔悬针也是点的延伸。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

实际书写图例:

4、撇

原碑中“撇”的情况:

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

5、捺/ 原碑的情况:

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典型的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分困难。当然,这一笔是由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

[

实际的书写示例:

6、钩

原碑钩的各种形态:

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道理是,难在它都是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

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的一笔,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看分解图:

先看竖钩一笔的实际书写:

竖钩的写法前一段与写悬针是一样的,只是写道钩的位置向左上翻锋,如同写点一样,出钩。这里,由于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

再看抛钩的实际书写:

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最难的一笔了。其道理也同竖钩一样,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是需要把握准确的。出钩的时候,

笔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在以后深入的学习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功夫专题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的分析

魏楷标志性的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的北魏书法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的笔法特征。典型性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的方笔与绝对完全的圆笔作品,所占的比例不是非常大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混合型”的,笔法形态是多样化的。《张猛龙》就是这种“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它造型的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的话,就和《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笔法的丰富性就给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笔法会导致作品表现力的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的存在和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的笔画作细微的考察研究和临拟训练。

三、值得注意的倾向

《张猛龙》虽是经典,但我们还不能过于迷信,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们看到,有不少学习此碑日久者,曾染有习

性。特点是,笔画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势的倚侧。

注:笔画斜与字势斜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笔画右上斜是楷书共性特征,斜应该是有度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无度。字形左低右高,耸肩低头,重心失衡。字势斜是一种中轴摆动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摆动,如果只一味左摆则属习性。习性,就是有模式有规律的不良的习惯性的手法。)

细细究察,原碑就有这类现象,且有些个别字斜势严重,它应该是不可为法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特点更不能当作优点,它应该属于笔病。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觉,忽略了这一点。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以示注意。这些例字就是《张猛龙》典型的斜画笔性的习性所在,我们临习此碑时须力避之,或者,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准”了。

四、对于漫漶斑驳笔画的解读问题

由于此碑常年立于地表,剥蚀严重,尤其是碑的下部,十分严

谈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2010·4 一、魏碑的出现及对书法的发展产生的作用 1.魏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时期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其中以出现在公元470年至530年之间的碑文水平最高,故称为“魏碑”。西晋以后,中原战祸频繁,人口锐减,西北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杂居的势态,这时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几乎占人口的一半。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统治,有意识地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实行均田、改姓改服、改变宗教、迁都洛阳 等举措,大大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由此在传统的汉文化中掺揉进强烈的少数民族豪放泼辣、朴实清新的文化素养,形成了一种新鲜的独创艺术品味。从此,书法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具有了粗犷刚建的线条和错落自然的结构,呈现出雄浑壮美、朴拙敦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2.当时社会的需要。 这一时期人民深恶战乱,普遍有着避祸祈福,求得一种精神寄托的信念。这种信仰迎合佛教的教义,于是整个社会信佛之风大盛,同时加上统治者的推崇提倡,人们建寺造塔,刻石造像之风盛行。当时的洛阳就成为佛教中心, 寺庙到处可见,仅洛阳城一地就多达1300多所,佛教盛行的结果,与弘扬佛教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诸如碑碣、刻经、造像、墓志等纷纷出现,蔚为大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的石窟,给后世流传下非常宝贵的艺术宝藏。从公元495年开始动用18万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多达2000多块。从上到下的宗教热潮,必然对书法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二、魏碑的渊源 魏碑,其渊源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力字体强劲。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中曾盛赞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从文化史看,魏碑与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自觉创造的艺术高峰。自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提出并鼓吹碑学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身体力行,书坛一直呈现着学碑、帖共存的多元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碑与帖在此消彼长中不断互融,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1] 。三、魏碑与其他书体的区别魏碑作为书家临习的楷模与其他书体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他书体主要是手写墨迹(包括勾摹),而魏碑则主要是刀刻斧凿之迹,写与刻是很重要的一个对比基点。唐碑虽然也为碑刻,但它的线条形态却是书写式的,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用笔线条类型为准绳的, 因此,无论是欧、虞、颜、柳其石刻碑版在技术类型上与其说靠近同为石刻的魏碑, 不如说更接近于“二王”墨迹的基本运笔方法。正因为唐宋刻碑手的凿刻理念是尽量重 现、 还原墨迹线条,因此它更是帖,而非魏碑意义上的碑。有如我们看到宋代 《淳化阁帖》以下的刻帖,它也是刻的,但它显然更接近于墨迹书写而大异于真正的石刻斧凿。 事实上两种写法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比如说实用性的书写, 要求准确、快捷、方便、流畅,从隶书到唐楷到宋元行札用笔技巧都是以 “起、行、收”为基本技法套路的,它已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约定俗成而为一种经典, 每一个笔画都有着固定的模式,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离开这一宗旨。通常 “起”与“收”都十分讲究,而“行”由于书写要求方便快捷,通常是一笔带过,最多也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中锋”而已。作为实用性的书法,这当然是经过多年 “优选”而成的方法,也是经典无疑的。但站在碑书艺术化的角度上说, 情况则刚好相反。首先北碑的探索是艺术风格的探索, 与实用性的书写无关,因此方便快捷,简单省时则不用考虑,而可采取“自找麻烦”的方法。包世臣在《书论》中特别提到一个概念叫“中实”。他曾严厉批评许多明清书法家的笔法线条“中怯”。为什么?因为这些书家都是古典技法“起、行、收”三段式理念中训练出来的。“起、收”部分有许多名堂,而“行”则显得较为单调、乏味。在整体上显得两头强,中间弱。而我们在探索北碑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则可在行笔过程中添加入“顿、转、挫、扭……”等多种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达到“中实”的艺术效果。可以 说,这也并非是今人的发明创造,试想当年那些在荒山野岭中凿刻的石匠,在面对书丹时,会不会严格的按照书写动作的先后步骤来实施凿刻呢?正因为如此,写与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法行为过程。写是 “起、行、收”,刻却没有这样的动作要求。四、刻镌的种类 古代刻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于书迹之外的独立的石 刻形态,魏碑即是其典范。还有一种是依附于书迹的石刻形态,唐碑与宋刻帖即是。因为古代的刻碑刻帖更多的目的不是为了 书法,而是为了便于传播和推广。比如在没有图像印刷术的情况下,石刻法帖,木刻版画等也是为了化身万千,广泛传播。唐碑以下的刻帖皆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但魏碑却没有这样的目的,创艺 术的是人民,对于一个既会雕佛像又会刻造像记的石工而言,印 刷传播的目的他肯定是没有的,刻佛像留题记本身就是目的,现 在看到的刻石文字都是当时手艺高超的匠人的力作。这种不为 传统束缚, 大胆泼辣的艺术风格,也许当时作者无心,但是流传浅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王 萌 摘要魏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王朝工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时期出 现的造像题记、 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审美追求的不断提高,魏碑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人结合实际操作的一些特殊技法和现代工具材料,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新面貌。 关键词魏碑渊源技法234--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规则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规则

钢笔楷书笔画书写规则(特点与写法) (一)横 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斜横之分。 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 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 - 2

3- -

- - 4 短撇 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 捺 捺画粗细分明,运笔轻重多变,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斜捺 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 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右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五)点 点 点画在一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神韵作用,是个字的精神体现。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态各异,写法变化较多。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右点 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图: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

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一般是横竖撇的起笔较重,点捺的起笔较轻;转折处要略顿笔,稍重、稍慢;提和钩,开始要略顿笔、稍重,尔后逐渐转为轻快,收笔出尖;所有笔画都是一笔写成,不能重描。这些笔画在组成汉字时,有的形状会略有变化,因此,在书写时,要注意多观察,把笔画形状写准确。 (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如同: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 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

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中国汉字的写法

中国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所以,要想写好中国汉字,必须先写好基本笔画。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清康有为也说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以往的硬笔书法教材中介绍过很多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其他教学方法,整理出一套“口诀教学法”。所谓“口诀教学法”,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练习基本笔画的同时,心里默念口诀,边念边写,也可以让学生边齐读边写,读与写的速度是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所选例字中出现的基本笔画都是以前学过的。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参考书后“钢笔楷书基本笔画运笔图”) 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见效快,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各种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写出的笔画基本能达到硬笔书法的要求,并且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教学中如能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如:“形象教学法”、“画辅助线教学法”、“数学渗透法”等,效果更佳。 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练习笔画开始,笔画书写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字的结构效果。笔画好比零件,结构好比装配,笔画写得笔笔过硬,装配成字,就容易做到个个合格。钢笔楷书的笔画书写的要求,主要可概括为三个字,这就是“写、挺、准”。写,就是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下笔(或重或轻)、行笔(轻一些,线条或直或弧或弯)、收笔(或顿笔或轻提出尖)三个步骤,不能乎拖或平划。在汉字的基本笔画中,横画比较能代表各种笔画的运笔过程。其道理在于:千万条笔画,生于一点,以点成画,积画成字。比如一点延伸到右方就是横,横垂直向下就是竖,横向左下就是撇,向右下就是撩,等等。只要掌握了写横的基本要领,即: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其它笔画也离不开这条运笔路线,只是用力部位和形态不同而已。 书写笔画时,是写,还是平拖平划,笔画表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 挺,就是要将笔画写得挺拔、刚劲、有力。体现笔画“挺”有两个主要因素:一

张猛龙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技巧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技巧 一、横的写法 在各种基本笔画中,横画应用最多。横在一个字中起着横梁的作用。在楷书中,横画写得好坏,关系到字的骨力。特别是长横,一定要写得平稳、劲健、厚重、灵动。切不可写的死气沉沉,呆如木棍。横有长横及短横之分。 1、长横 长横的写法为:下笔顿笔,由重到轻,再由轻到重,向右行笔,最后回锋收笔。书写长横时,心里可默念口诀:“重——轻——重——回锋”。长横在每个字中都是主要笔画。一定要认真写好。 长横的形态是两边粗,中间细,中间略微有向上的弧度,看上去好似一条拱形的大桥。书写时略向上倾斜,倾斜幅度为3度——5度之间。如:“一”字。 2、短横 短横又叫“左尖横”。写法为起笔轻,由轻到重,向右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写短横时心里要默念口诀:“轻——重——回锋”。

短横的形态是左边尖,右边圆。笔画平而不弯,略带些斜势,如:“二、三”等字。注意短横有时也需要写长一些。 二、竖的写法 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必须写得挺拔坚劲。竖不直,则字不正。竖有上尖竖、垂露竖、悬针竖及短竖之分。 1、上尖竖 上尖竖的写法是:起笔轻,由轻到重,向下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写上尖竖时默念口诀:“轻——重——回锋”。 上尖竖的形态是:上边尖,下边圆,有时需要向左或向右略微倾斜。如:“工、”等字。 2、垂露竖 垂露竖的写法是:下笔顿笔,向下行笔,行笔到位后,回锋收笔。口诀:“顿笔——行笔——回锋”。垂露竖多以主要笔画出现在字中,要认真练好。

垂露竖的样子就象一根草棍上附着一滴水珠,又象一个人立正的样子,胸腰挺起,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切不可左斜右歪,更不能弯腰曲背。如:“土、干”等字。 3、悬针竖 写法为下笔顿笔,向下行笔,行笔到位后,向下逐渐提笔收笔。口诀:“顿笔——行笔——收笔”。悬针竖多为主笔,要认真练好。 悬针竖如同一根尖朝下竖立的钢针。写时要注意力到笔尖,要写得锋利劲健,切不可至尾处飘曲而出。如:“十、丰”等字。 4、短竖 短竖的起笔与垂露、悬针竖基本相同,只是向下行笔至尽端有横托住,所以自然提笔离纸即可。口诀:“顿笔——行笔——收笔”。一般情况下,短竖与垂露竖可通用。如:“上、正”等字。 三、撇的写法 撇的写法特别多。按向分有平撇、斜撇(斜撇又分短撇与长撇)、竖撇等;按用笔来分,有回锋撇、兰叶撇、弯头撇等。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这里先介绍平撇、短撇、长撇、竖撇。 1、平撇 平撇写法为下笔顿笔,然后向左(略向下)撇出。平撇多出现在竖或竖弯钩的上面。口诀:“顿笔——撇出”。如:“千、壬”等字。 2、短撇

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

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 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作者:黎德良单位:兰亭书院魏碑导读:北魏时期墓志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不仅存世数量众多,镌刻精美,而且书法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墓志书法精品盛产的时代。魏碑与唐碑都属于楷书范畴,然风格迥异。魏碑由汉隶演变而成,整体表现出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面貌。唐碑则源于魏碑和钟王,将楷书的法度推向到极至,整体表现出端庄遒美、严谨成熟、方正典雅的书法风貌。包世臣曰:“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北碑字之定法之“法”即是本论文所要论述之重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北魏书法的笔法、笔画、字法到章法之“定法”核心。从以下几点:魏碑书法的方圆特征;笔画与基本技法的关系;笔画与笔势的关系;字体与字势的关系;笔画与字形结构的关系;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揭示“有意”而为之定法与自在生趣之“无意”在北魏书法中有机结合的阴阳辨证关系。关键词:魏碑外方内圆有意无意书法笔法字态笔画笔势书法中的“有意”与“无意”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

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是强调书写中的有意行为的作用。“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板桥就“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这一基本法则,作出了自己的生发。一般讲,“笔参造化”的“化机”的闪现,缘于天才艺术家的一刹“妙语”,即艺术家本身亦不可能事先明确地意识到,此即所谓“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板桥云:“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板桥题画·靳秋田索画》)“化机”(趣)与“定则”(法)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层“顿”(顿悟,飞跃)、“渐”(渐修,量变)关系。又云:“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板桥题画·竹))意亦如此。“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一个新的生命体。它虽来自“眼中之竹”,却非其自然形态的复写,而是经过画家的观照、沉浸,获得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自身的个性(特别是人格)、想象、情感等等,因而构成朦胧的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进而,运用长期苦练得来的异常娴熟的技法(如笔法墨法),而又不泥于法,伴着仍在继续中的创造性想象,所谓“笔到意生”,让实际落入纸上的竹的形象,霎时进入“传神”——“变相”状态,因而“活”起来。这样,由渐而顿,“定则”(法)与“化机”(趣)融

(完整word版)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一般是横竖撇的起笔较重,点捺的起笔较轻;转折处要略顿笔,稍重、稍慢;提和钩,开始要略顿笔、稍重,尔后逐渐转为轻快,收笔出尖;所有笔画都是一笔写成,不能重描。这些笔画在组成汉字时,有的形状会略有变化,因此在书写时,要注意多观察,把笔画形状写准确。 (一)横 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 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 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千、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 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五〕点 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

汉字笔画书写规则与技巧练习(28种基本笔画)

汉字笔画书写规则及技巧练习 (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魏碑书法的魅力

魏碑书法的魅力 当下的书坛是碑帖共存相映成辉的时代,以“二王”一系秀健雅逸的帖学占有相当的分量。但不可否认,北朝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仍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书家所青睐。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从书法风格上来讲,其概念体系运用又包括北齐、北周、东魏等石刻书法,甚至向上可延伸到东晋的一些石刻书法作品。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迁都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正如《书林藻鉴》

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从书体形制上细分,魏碑书法大体上可分为碑版、摩崖、造像、墓志四大类。其中墓志与造像书法尤其值得关注。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

汉字的书写规则 笔画 偏旁

汉字的书写规则 一、基本规则: 1.从上到下李(木李)三(一三) 2.从左到右仁(亻仁) 3.先外后里问(门问) 4.先中间后两边乖(千乖)小(亅小) 二、汉字输入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上,先输入义(丶义)斗(斗)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输入尤(尢尤)叉(又叉) 3.两面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句(勹句)厅(厂厅)(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远(元远)廷(壬廷) 4.三面包围结构的字 (1)缺口朝上的,先里后外凶(乂凶) (2)缺口朝下的,先外后里同(冂同) (3)缺口朝右的,先外后里区(匚区) 5.全包围结构的字: 先外后里国(囗国) 三、汉字书写补充规则 1.先横后竖十(一十) 2.先撇后捺人(丿人) 3.点在上边或左上,先书写衣(丶亠衣)穴(丶宀穴)为(丶为)斗(斗)

4.点在右上或字里,后书写发(发)我(我)瓦(瓦)叉(又叉) 5.两面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句(勹句)厅(厂厅)(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远(元远)廷(壬廷) 6.三面包围结构的字 (1)缺口朝上的,先里后外凶(乂凶) (2)缺口朝下的,先外后里同(冂同) (3)缺口朝右的,先上后里再左下区(一区) 7.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再封口国(冂国) 四、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汉字的输入和书写,应参照“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规定的顺序。

《汉字笔顺规则表》 笔顺就是汉字笔画书写的顺序。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等。 笔顺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的速度。

<<汉字间架结构表>>

魏碑风骨孙伯翔

魏碑风骨孙伯翔 近些年,书法家孙伯翔因其在魏碑理论和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灵感,并将魏碑风骨般的人格魅力融人到了书法创作的实践中。魏碑成就了天津布衣孙伯翔,孙伯翔碑刻了自己的人生路。 孙伯翔,1934年出生于河北武清(今属天津)。由于出身原因,他初中毕业后便在天津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并从此迷恋上了书法这片可以用来倾诉内心的“世外桃源”。魏碑这个世界淹没了他,他也渐渐地拥有了这个世界。在1982年“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中,壮岁孙伯翔凭借楷书文天祥的《正气歌》脱颖而出。此后,孙伯翔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长期夯就的国学功底,在对魏碑艺术的探索中精益求精。他的魏碑理论见解新颖,突破了传统的桎梏,超越了前人的局限。直到今天,孙伯翔已近八十高龄,仍然坚持临帖和创作。他说自己是“砚田一耕夫”,忘记年龄却不忘艺术“变法”。 魏碑,作为承前启后的书法艺术形式,反映了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对现实的关切,决定了魏碑拥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石刻等形式,与魏碑内容相得益彰,展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历代诸多书法家对魏碑潜心研习的重要原因。 集魏碑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于一身的孙伯翔,准确而精要地总结了关于魏碑的继承与创新、笔法特征、创作方法论等规律性的要领。 他认为,魏碑由隶而始,入楷而终,按本位文化意识来说是不成熟的,对其潜心挖掘是为了提取“新型产品”。《始平公造像记》堪称魏碑正体之源,破隶书成楷书之形,正而多变。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代表的“龙门二十品”,其最大成就是创新精神。

硬笔书写姿势与运笔的方法

硬笔书写姿势与运笔的方法 理解了执笔方法,掌握了执笔的基本要领后,便要着手书写。书写时除了精力集中之外,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姿势。正确的姿势就是要做到“三正”即头正、身正、手正。书写时,纸张平铺于桌面,两肘来曲于桌面的弯曲度是45度左右,两脚自然张开,胸部距桌面约为15厘米。无论横写不是竖写,无应使笔尖着纸部位同视线基本保持垂直。 硬笔运笔方法 运笔是指通过笔尖的运行来书写出完美的笔画。运笔要注意运指和运腕的配合。所谓运腕,就是手腕随着笔画的需要,作左右、上下摆动,其幅度随所写字的大小而定,字大,摆动幅度就大,字小,摆动幅度就小。通过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相比,运腕幅度要小得多,有时甚至不明显,但实际上每一笔画的完成。一起一落,一往一复,都有运腕的动作。因为写字时手掌贴在纸面上,只用手指是不能灵活自如地运动的,这就需要手指和手腕相互配合,同时运动,通过手腕的运动带动手指的运动,手指再带动手中的笔。只有运指和运腔相配合,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硬笔字来。 运笔写字要讲究提按、顿挫和转折,讲究速度的快慢,每一点画都有虚实变化,才能有艺术性。否则直通通地画一笔,点画就显得呆板而无生气。 所谓“提笔”,就是将笔从纸面上逐渐提起,笔迹就会从粗到细,由细到无。按笔,就是笔在纸面逐渐按下,从而使笔迹由细变粗。一般提和按往往是在同一笔画中完成,如斜撇的写法就是先按后提,以达到右上粗、左下细的笔画效果。顿笔,就是在按笔的基础上再停顿一下,使点画的某一处圆浑而有力量。顿笔在硬笔书法中用得很多,常在点画的起笔、收笔或勾挑、捺色处体现出来。挫笔,是指转

换用笔方向的一种急促而有力的运动方式,常和顿笔一起连用,称为“顿笔”。比如在勾画的钩处,就要用挫笔。写钩时先顿后挫,笔尖方向由正面转向背面,这样能收到蓄势跃出的效果(犹如踢足球,出脚时略向后收再踢出,便坚强有力)。如果没有挫笔的转换准备,钩就无法钩起,即使勉强钩出,亦如断柴折芦,了无“精神”。“转笔”和“折笔”也是改变笔尖书写方向的一种运动形式。但它不像“挫笔”那样急促而含“扭”的动作,而是圆转地改变运笔方向(转笔)和方折地改变运笔方向(折笔)。转折笔法在行草书体中用的更多。 运笔在某一笔画中一般有三个步骤:即“起、行、收”(被称为运笔“三部曲”)。如楷书的长横写,可以概括为“起笔顿顿,收笔顿顿,中行速而劲”。然而行草书体笔画多连带,我们多以断笔的部位来衡定“起、行、收”。 运笔速度的快慢亦会影响字迹的效果。运笔快而不浮,能使笔画更加劲挺,尤其是撇、捺、悬针竖等笔画的书写,如能在出锋处依运笔慢而沉稳,能使点画扎实有力,尤其是点画的起、收或转折处,运笔速度要相对慢些,否则一滑而过,了无生气。在同一种字体中,运笔的速度快慢有区别变化,对于不同的字体,运笔的速度也不尽相同。如楷书的运笔相对慢些,沉着些,而行书的运笔较快,较为轻盈。但是,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快中有慢,以求稳实,慢中有快,以求灵动。 一、笔顺口决 笔顺规则有八条,书写顺序不能差,先横后竖撇后捺,从左到右上到下,从外到内内到外,中间写好再其它,写字框时应注意,等人进去把门插。 笔顺写好写字快,不能胡写与乱画,笔道呼应字形妙,请君牢记笔顺法,法对可以早成才,硬笔书苑绽新花 楷、行、草、隶、篆五种字体

硬笔书法和基本常识

第一课钢笔书法及其基本知识书法,就是写字的技法。“书”有写字的意思;“法”就是方法、技法、法则,也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高级艺术形式。 钢笔书法,就是用钢笔表现汉字的线条书写和造型艺术。其“线条书写”即用钢笔表现汉字的各种笔画的方法,其“造型”即汉字的结构和章法。因此。钢笔书法跟毛笔书法一样。由三个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组成,即:线条(笔画)、结构、章法,称为书法的三要素。 所谓线条(笔画),指汉字的第一笔画留在纸上的痕迹。同一笔画,不同水平的书写者写出来的面貌形象是大不相同的。 所谓结构,是指正确、巧妙地组织笔画,使每个汉字的所有笔画按规律布局合理,达到美观的要求。

所谓章法,是指篇章布局的方法,也就是使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美的技能和方法。它着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协调、呼应、连贯、疏密与辉映,利用黑白的分布、字形的大小、字距的远近、字态的正奇等于段,使千姿百态的单字在合理而巧妙地布局下,形成一篇既和谐美观又辉映成趣的艺术作品。它能引发人们的美感。 写得一手正确、清楚、流畅、美观的好字。不但对工作和学习很有益处,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书写工具 钢笔字书写工具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书写时 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书写工具的选择与使用。书写钢笔字的工具有钢笔、墨水和纸张。 1、钢笔。钢笔的种类和型号很多,其区别主要在于笔尖的用料上。根据钢笔笔尖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笔、铱金笔和普通钢笔三种。

挑选钢笔时,要看笔尖两片是否粗细均匀对称,顶端是否圆滑,书写是否流畅。试笔时,可书写“永”和“8”字多次。如笔尖不刮纸,出水均匀,书写圆滑流畅,那么笔尖就合乎使用要求。至于笔杆笔套是次要的。 钢笔的笔尖有粗细之分,练字适用笔尖稍粗一些的钢笔。 2、墨水。练字宜用蓝黑墨水和碳素墨水,尤以碳素墨水最佳。它有浓度,有光泽,写在纸上黑白分明,十分醒目。一支钢笔要使用同一颜色、同一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沉淀而影响书写流畅。若要换一种墨水使用,应先将笔尖、笔胆洗净、晾干,再吸入新的墨水。墨水用后应及时旋紧瓶盖,以防尘、防泼、防挥等。 3、纸张。练习钢笔字用纸一般以不洇不滑,略有涩感、吸墨性较强的60克至80克的书写纸、有光纸、复印纸为好。练习楷书字体时,最好在印有方格的纸上书写,以便安排字的大小、结构,增强练字的效果。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技巧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技巧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技巧 一、横的写法 在各种基本笔画中,横画应用最多。横在一个字中起着横梁的作用。在楷书中,横画写得好坏,关系到字的骨力。特别是长横,一定要写得平稳、劲健、厚重、灵动。切不可写的死气沉沉,呆如木棍。横有长横及短横之分。 1、长横 长横的写法为:下笔顿笔,由重到轻,再由轻到重,向右行笔,最后回锋收笔。书写长横时,心里可默念口诀:“重——轻——重——回锋”。长横在每个字中都是主要笔画。一定要认真写好。 长横的形态是两边粗,中间细,中间略微有向上的弧度,看上去好似一条拱形的大桥。书写时略向上倾斜,倾斜幅度为3度——5度之间。如:“一”字。 2、短横 短横又叫“左尖横”。写法为起笔轻,由轻到重,向右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写短横时心里要默念口诀:“轻——重——回锋”。

垂露竖的样子就象一根草棍上附着一滴水珠,又象一个人立正的样子,胸腰挺起,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切不可左斜右歪,更不能弯腰曲背。如:“土、干”等字。 3、悬针竖 写法为下笔顿笔,向下行笔,行笔到位后,向下逐渐提笔收笔。口诀:“顿笔——行笔——收笔”。悬针竖多为主笔,要认真练好。 悬针竖如同一根尖朝下竖立的钢针。写时要注意力到笔尖,要写得锋利劲健,切不可至尾处飘曲而出。如:“十、丰”等字。 4、短竖 短竖的起笔与垂露、悬针竖基本相同,只是向下行笔至尽端有横托住,所以自然提笔离纸即可。口诀:“顿笔——行笔——收笔”。一般情况下,短竖与垂露竖可通用。如:“上、正”等字。 三、撇的写法 撇的写法特别多。按方向分有平撇、斜撇(斜撇又分短撇与长撇)、竖撇等;按用笔来分,有回锋撇、兰叶撇、弯头撇等。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这里先介绍平撇、短撇、长撇、竖撇。 1、平撇 平撇写法为下笔顿笔,然后向左方(略向下)撇出。平撇多出现在竖或竖弯钩的上面。口诀:“顿笔——撇出”。如:“千、壬”等字。 2、短撇

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

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七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是用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 硬笔书法用笔讲究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转折方圆,呼应连贯。 一、轻重,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这种力度是笔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专用实笔,又会滞笨。 笔画有了轻重粗细的细微变化,也就产生了灵动的韵味。 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为了更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辅之以腕力、臂力、指力推动笔向前运笔;十分注意笔笔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笔。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缓急,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认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字体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过反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有缓有急,有快有慢,才能使线条有流畅刚劲和涩滞凝重的巧妙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三、提按,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