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 格式:doc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5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笔画解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

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

的方法。

因此,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

点称之为“反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

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

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在《孙伯翔谈艺录》中说:写方笔魏碑,除小楷和核桃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

中楷或大楷最好用,书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

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主毫,副毫各司

其事。

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勿耸肩。起、行、止笔力中实,勿求其妍。方笔

主按,按中有提,掌握好提按的辩证关系始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先生的《谈艺录》中,对魏碑基本笔画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上侧点:

1、落笔方侧;

2、捻管内旋;

3、向下;

4、驻笔;

5、回锋向上。

上左侧点:

1、著力落笔;

2、捻管内旋;

3、左下出锋,力送笔尽。

左下侧点:

1、著力落笔;

2、提笔向右下;

3、驻笔;

4、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孙先生对方笔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右侧点(见下图):也可以叫上侧点,也可用于三点水。第(1)处落笔方切,第(2)处才捻管内旋,第(3)处向下著力,第(4)处回锋向上完成全点。这种内旋外拓之笔,基效果一定是有方峻之感,二是有雄厚之实

左侧点(见下图):第(1)处著力下笔,第(2)提笔含力向右下有内旋之势,第(3)处驻

笔,第(4)处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正竖点(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竖一般是竖笔横擎,所以见其雄劲,线收

缩在一起即成竖点。第(1)处点起笔应是横擎起笔,第(2)处紧接着就是内旋,第(3)处著力向下有

左旋之意,第(4)处驻笔,第(5)处收笔向上而意在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