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第18讲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课标要求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考点定位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政权性质。
2.民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主题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1.建立过程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东北易帜背景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标志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影响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2.国民党的训政(选必1,P15-16)(1)纲领文件:《训政纲领》,1928年。
(2)内容: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②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③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评价: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国民党宪政(1)时间:1948年。
(2)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3)评价: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最终崩溃。
4.公务员制度(选必1,P41)(1)确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1929年,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
(4)评价①积极:制度规定严格;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大革命失败后阶级关系变化的情况。
2.掌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基本情况及其性质。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过程并理解其实质。
4.了解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及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
5.了解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6.初步掌握蒋介石巩固其独裁统治的手段。
7.掌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8.掌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9.理解“改订新约”运动的实质和作用。
二、德育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局面,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大小军阀混战不已,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2.在指导学生对军阀混战给当时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统一稳定局面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国情教育。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实质及结果,使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性质的不同,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掌握南京政府建立前后的中国政局变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系统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1.列强在华经济利益、官僚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矛盾。
2.对“改订新约运动”的理解和评价。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形势挂图(有条件的话以多媒体显示更好)。
●教学方法1.讲述法:采取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主要用于第一课时。
2.谈话法:对谈话题目的设计要具体,对较大的题目进行必要的分解。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下面让我们总览一下全局,主要分为前统治的建立和统治。
接下来我将从1、国民政府的建立2、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及关于国民政府的几点思考首先国民政府的建立:大革命失败后,一方面以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代表的旧军阀把持北京政府;另一方面国民党内部分裂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宁派”、以汪精卫为首的“汉派”和西山会议派即“沪派”。
此外,还有控制着河南、陕西等地的冯玉祥,占据着山西的阎锡山等,他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纷争不已,其中主要表现为宁汉两个政权间的对立。
宁汉两派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在反共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一致,这是双方能够合流的基础。
此外,英美帝国主义的促成,蒋介石的临时下野也促成了双方的合流。
之后经过北伐以及东北易帜,最后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统一全国之后让我们看一下国民政府的统治: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几个方面来介绍。
政治:随着北伐军事行动的基本结束,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10月,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训政”是孙中山设计建立民国的程序,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农村保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强化统治的重要措施, 1932年 8月蒋介石首次在苏区周围推行保甲制度, 1934年,国民党政府把保甲制度推行到全国,用保甲连坐法严密控制人民大众。
国民党政府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镇压,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白色恐怖。
军事:军队是国民党统治的主要支柱,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这是一支以黄埔军官为骨干的中国历史上空前庞大的军队,1932年6月,国民党政府军委会编制其军队为48个军,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
除了正规军外,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地方武装——保安队,到 1934年夏,仅9个省的保安队就达 1700万人。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宁汉合流
(1)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北京政府,与国民党各派新军阀形成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围绕着蒋介石下野的国民党各派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3)宁汉合流的实现及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国民政府“北伐”占领北京
国民政府特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北伐”讨奉。
北伐部队迅速占领济南。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出兵侵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退出济南,“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北伐部队逼近京津,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3.张学良东北易帜(1928年底)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扶植新的代理人而对不太听话的张作霖所采取的卑劣措施。
虽然炸
死了张作霖,但其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顶住了日本威迫他宣布东北“独立”的巨大压力,毅然于1928年底宣布东北易帜。
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4 《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成为一党专政。
采取措施强化国家主要统治机器:建立200万人的正规军、组织“中统”和“军统”特务组织、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蒋介石采取以上措施,是用来“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残害进步力量,打击异己势力,以达到他独裁专制统治的目的。
经济上
1.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2.控制金融,形成了全国金融垄断网。
3.改革币制,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36年比192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加80%。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有几个特点: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教材介绍了民族工业显著增长的原因。
1936年,在资本主义工业中,民族资本的总产值约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9%。
不过,主要是轻纺工业。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经济发展中获益最大的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毛泽东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
”民族工商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1928年,日本在各国对华输出商品中居第一位,到1931年,美国跃居第一位。
这是蒋介石政府亲美政策的结果。
军事上
建立正规军
新旧军阀的混战
蒋冯阎中原大战
新军阀混战的影响
1 蒋介石同其他三大派系阎锡山冯玉祥桂系军阀的新平衡
2 消除了三大军阀联合东北张学良对南京中央政府的威胁
3 通过新建立的平衡为完成中国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连年内战,军费增加。
5 民族工商业受到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外交上及其他方面
l.国民政府亲美反苏,这是它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体现《改订新约运动》影响1美国为争
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
约。
2 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
的新约。
3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
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
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4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
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
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保甲内各户要相互监视、互相告发,保甲制禁锢了广大人民。
而且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例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的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的作家被监视,拒捕乃至枪杀!
总结
1.宁汉合流建立起来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不可能有真正的统一。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才能实现统一。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使民族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但是,获益最大的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美、日、英等在华经济势力也有急剧增长。
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民族工业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这就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3 “改订新约运动”,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迟迟不能签约。
这一史实充分证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