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胰岛素惊厥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抗惊厥药物在小鼠身上的作用,了解其抗惊厥效果。
实验材料:小鼠、苯妥英钠(抗惊厥药物)、马钱子碱(引起惊厥的物质)
实验步骤:
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和试验组2。
2. 对照组:给小鼠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3. 试验组1:给小鼠注射苯妥英钠。
4. 试验组2:给小鼠先注射马钱子碱,引起惊厥后再注射苯妥
英钠。
5. 在给小鼠注射药物之前,记录小鼠的基础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等。
6. 给小鼠按照相应组别注射药物。
7. 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特别是是否出现惊厥症状。
8. 在注射药物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观察小鼠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变化。
9. 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惊厥症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等。
实验结果:
1. 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
2. 试验组1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
3. 试验组2小鼠在注射马钱子碱后出现惊厥症状,但在注射苯妥英钠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
实验结论:苯妥英钠具有抗惊厥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或消除惊厥症状。
该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癫痫等惊厥相关疾病的选择之一。
观察抗惊厥药物对中枢兴奋药物引起的惊厥反应的防治作用,探究不同抗惊厥药物对惊厥反应的疗效。
二、实验原理中枢兴奋药物(如尼可刹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导致惊厥反应。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本实验选取苯巴比妥钠作为抗惊厥药物,观察其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的防治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动物: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鼠笼、鼠垫、秒表、温度计。
3. 药品:0.8%苯巴比妥钠溶液、2.5%尼可刹米溶液、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3. B组:作为实验组,给予0.8%苯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
4. C组:作为实验组,给予2.5%尼可刹米溶液腹腔注射。
5. 30分钟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反应。
6. 在观察过程中,若小鼠出现惊厥反应,记录惊厥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安乐死,解剖观察脑部结构。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在给予生理盐水后,无惊厥反应。
2. B组小鼠在给予苯巴比妥钠后,无惊厥反应。
3. C组小鼠在给予尼可刹米后,出现惊厥反应,表现为全身抽搐、呼吸急促、意识丧失。
其中,惊厥发生时间为给药后5分钟,持续时间为10分钟。
1.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2.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3. 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惊厥反应,说明生理盐水对中枢神经系统无兴奋作用。
4. 实验过程中,C组小鼠出现惊厥反应,说明尼可刹米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证实,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抗惊厥小鼠实验报告抗惊厥小鼠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突然发作的、短暂的、反复的脑功能紊乱。
在临床上,抗惊厥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惊厥的治疗。
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于抗惊厥药物的全面了解。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鼠的实验观察,评估不同药物对惊厥的抗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室常用的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年龄为8周,体重在20-25g之间。
2. 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组别,每组10只。
3. 药物给药:根据不同组别的设定,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注射给小鼠。
4. 电刺激诱发惊厥:使用电刺激法诱发小鼠的惊厥反应,记录每只小鼠的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结果与讨论:1. 对照组观察:观察到对照组小鼠在电刺激后出现明显的惊厥反应,发作次数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
2. 抗惊厥药物实验:将不同的抗惊厥药物注射给小鼠,并观察其对惊厥的抗性。
发现某些药物能够显著减少惊厥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说明其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3. 作用机制探讨:通过进一步实验观察,发现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惊厥作用。
4. 副作用评估:在实验过程中,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发现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运动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这需要在临床应用中予以重视。
结论:通过本实验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抗性存在差异,某些药物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然而,药物的副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
结语:本实验通过对小鼠的实验观察,对抗惊厥药物的抗性进行了评估,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相关知识。
希望本实验能够有助于提高对抗惊厥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为惊厥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观察苯巴比妥钠、地西泮和生理盐水对二甲弗林诱导的小鼠惊厥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抗惊厥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一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的全身骨骼肌强烈的不随意收缩,表现为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
二甲弗林是一种中枢兴奋药,剂量过大可引起整个中枢广泛兴奋,诱发惊厥。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为中枢抑制药,具有抗惊厥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苯巴比妥钠、地西泮、二甲弗林、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注射器、电子称、小鼠笼、观察箱、秒表。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剂量为ml/10g,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3. B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剂量为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剂量为ml/10g,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4. C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剂量为ml/10g,记录惊厥发作及出现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剂量为ml/10g。
5. 观察每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包括惊厥频率、持续时间、程度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约5分钟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身体强直,持续时间约10分钟。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和二甲弗林后,惊厥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至约5分钟。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约5分钟出现惊厥,但注射地西泮后,惊厥症状迅速缓解,持续时间约3分钟。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对二甲弗林诱导的小鼠惊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属于中枢抑制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减轻惊厥症状。
其中,苯巴比妥钠的作用较为持久,而地西泮的作用较快,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抗惊厥治疗。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
2. 探讨不同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效果。
3. 为临床治疗惊厥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药品: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生理盐水。
3. 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
三、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
2. 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体重。
3. B组:苯巴比妥钠组,注射苯巴比妥钠0.1ml/10g体重。
4. C组:地西泮组,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
5. D组:联合用药组,注射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各0.05ml/10g体重。
6. 将各组小鼠放入鼠笼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在注射后的惊厥发生情况。
四、实验结果1. A组:注射生理盐水后,小鼠无惊厥现象。
2. B组: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小鼠出现短暂惊厥,但很快恢复正常。
3. C组:注射地西泮后,小鼠出现短暂惊厥,但很快恢复正常。
4. D组:注射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后,小鼠出现短暂惊厥,但很快恢复正常。
五、实验讨论1.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具有抗惊厥作用,能有效缓解小鼠的惊厥症状。
2. 联合用药组(D组)的抗惊厥效果与单独用药组(B、C组)相当,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并未提高抗惊厥效果。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在治疗惊厥疾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六、实验结论1.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能有效缓解小鼠的惊厥症状。
2.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并未提高抗惊厥效果。
3. 本实验为临床治疗惊厥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2. 实验动物捉拿时应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3. 实验结果应客观记录,避免主观判断影响实验结果。
八、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抗惊厥药物的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
2. 探讨抗惊厥药物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3. 寻找新型抗惊厥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中枢兴奋药对小鼠惊厥的影响。
2. 评估苯巴比妥和地西泮两种药物对二甲弗林诱发小鼠惊厥的对抗作用。
3. 了解实验动物在惊厥发生时的症状表现。
二、实验原理二甲弗林是一种中枢兴奋药,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过量使用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兴奋,进而引发惊厥。
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均为中枢抑制药,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小鼠在给药后惊厥症状的变化,评估两种药物的对抗惊厥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二甲弗林、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注射器、电子称、小鼠笼、计时器。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编号为A、B、C组。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l/10g,观察小鼠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3. B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5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l/10g,观察小鼠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4. C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l/10g,观察小鼠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当小鼠出现惊厥症状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5ml/10g。
5. 记录各组小鼠惊厥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症状表现及死亡情况。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5分钟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翻滚、口吐白沫,持续约10分钟,其中1只小鼠死亡。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5分钟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翻滚、口吐白沫,持续约5分钟,其中2只小鼠死亡。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5分钟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翻滚、口吐白沫,持续约3分钟,其中1只小鼠死亡。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二甲弗林可诱发小鼠惊厥,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2. 苯巴比妥钠对小鼠惊厥的对抗作用较地西泮更强,可能与苯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更强有关。
小老鼠胰岛素惊厥实验报告组员:胡欣、郑宁博、朱靖、马凯、於梦秋(1)原理:胰岛素是调节机体血糖水平的激素之一。
给动物注射大量胰岛素后,引起血糖降低,动物出现惊阙现象。
(2)准备小白鼠、注射器、胰岛素溶液、酸性生理盐水、生理盐水、10%葡萄糖。
(3)操作步骤1.取4只体重相近的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二只。
(实验前饥饿26小时)2.给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胰岛素溶液(0.1毫克/10克体重),胰岛素溶液浓度为2 国际单位/毫升。
腹腔注射方法:左手提起并固定小鼠,使小鼠腹部朝上,鼠头略低于尾部,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靠近腹白线的两侧进行穿刺,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3mm左右,接着使注射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腹肌,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后抵抗感消失。
固定针头,保持针尖不动,回抽针栓,如无回血、肠液和尿液后即可注射药液。
胰岛素溶液的配制:用pH2.5-3.5的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胰岛素。
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将10毫升0.1N HCl 加入300毫升生理盐水中,调pH 值为2.5-3.5。
3.给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4.将两组动物做好标记后,放在室温下观察,比较两组动物的神态、姿势及活动情况。
5.当动物出现抽搐、翻滚等惊阙反应时,记录时间,并将其中一只立即皮下注射10%葡萄糖(0.1毫升/10克体重)。
皮下注射方法:选项背或大腿内侧的皮肤。
操作时,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然后将皮肤提起,注射针头取一钝角角度刺入皮下,把针头轻轻向左右摆动,易摆动则表示已刺入皮下,再轻轻抽吸,如无回血,可缓慢地将药物注入皮下。
拔针时左手拇、食指捏住进针部位片刻,以防止药物外漏。
6.比较对照组动物、注射葡萄糖的动物、以及出现惊阙而未经注射葡萄糖的动物的活动情况,分析所得结果。
(4)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目旳:观测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旳防治作用实验器材: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种2.药物: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3.动物:老鼠实验措施: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测其正常活动后,随机提成两大组。
(1)避免组:1号鼠ip NS 0.2/10g体重;2号鼠 ip 0.8%苯巴比妥钠0.ml/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测并记录老鼠反映和死亡状况(2)治疗组:3、4号鼠ip 2.5%尼可刹米0.2ml/10g体重,然后观测期反映。
浮现惊厥前兆(涉及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0.2ml/10g体重,4号鼠ip0.8%苯巴比妥钠0.2ml/10g体重。
然后观测其反映注意事项:1、注意观测动物浮现旳反映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急救准备,一旦浮现惊厥症状立即注射急救药物实验成果:1号鼠:在所有避免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浮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浮现惊厥反映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浮现惊厥反映,尼可刹米后有5、8组旳小白鼠浮现惊厥反映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浮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他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表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旳避免作用组别治疗组避免组 NS 给药 NS 给药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 注:+ 表达有惊厥作用 - 表达无惊厥作用避免组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NS 8 0 8给药 2 6 8总计10 6 16治疗组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NS 8 0 8给药 2 6 8总计10 6 16成果计算法:1: X2检查X2=(|AD-BC|-0.5*N)2N/(A+B)(C+D)(A+C)(B+D)X20.05=3.481 p<0.05X20.01=6.635 p<0.01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P=2*(1+B+2D/1+S+2D+2C)B*(1+(ABC/N)P<0.05差别无明显性P≤0.05差别有明显性p≤0.01差别有非常明显性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浮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查,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剂引起的惊厥的抑制作用,以评估其抗惊厥效果。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的全身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二甲弗林作为一种中枢兴奋剂,过量使用会引起中枢广泛兴奋,进而引发惊厥。
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轻或防止惊厥的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鼠垫、手术器械等。
2. 药品:二甲弗林、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编号。
2.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3. B组:苯巴比妥钠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4. C组:地西泮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记录惊厥发作及症状出现的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
5.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5分钟。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但症状较A组轻微,持续时间约3分钟。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惊厥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约1分钟。
1.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具有抗惊厥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或防止二甲弗林引起的惊厥。
2.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轻惊厥症状。
3. 地西泮具有更强的抗惊厥作用,可能与其更快的药效和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有关。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引言:抗惊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和其他形式的惊厥。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分析抗惊厥的有效性和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接受抗惊厥药物治疗,对照组小鼠接受安慰剂治疗。
通过记录小鼠的行为表现、脑电图和神经递质检测等指标,评估抗惊厥的疗效。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接受抗惊厥药物治疗后,发作频率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发作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减少。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脑电图显示出明显的改善,表现为脑电活动的稳定性增加和异常放电的减少。
神经递质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明显增加。
实验讨论:抗惊厥药物的疗效可能与其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过高的水平会导致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从而引发惊厥。
而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惊厥的发作。
因此,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谷氨酰胺和GABA的水平,达到控制惊厥的效果。
此外,抗惊厥药物可能还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是神经元兴奋性的关键调节因子,过度活化或抑制这些通道会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引发惊厥。
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控制惊厥。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抗惊厥药物具有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和离子通道活性有关。
然而,抗惊厥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改善抗惊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抗惊厥实验结果表明,抗惊厥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惊厥发作。
这一疗效可能与药物对神经递质水平和离子通道活性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然而,抗惊厥药物的确切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小老鼠胰岛素惊厥实验报告
组员:胡欣、郑宁博、朱靖、马凯、於梦秋
(1)原理:
胰岛素是调节机体血糖水平的激素之一。
给动物注射大量胰岛素后,引起血糖降低,动物出现惊阙现象。
(2)准备
小白鼠、注射器、胰岛素溶液、酸性生理盐水、生理盐水、10%葡萄糖。
(3)操作步骤
1.取4只体重相近的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二只。
(实验前饥饿26小时)
2.给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胰岛素溶液(0.1毫克/10克体重),胰岛素溶液浓度为2 国际单位/毫升。
腹腔注射方法:左手提起并固定小鼠,使小鼠腹部朝上,鼠头略低于尾部,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靠近腹白线的两侧进行穿刺,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3mm左右,接着使注射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腹肌,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后抵抗感消失。
固定针头,保持针尖不动,回抽针栓,如无回血、肠液和尿液后即可注射药液。
胰岛素溶液的配制:用pH2.5-3.5的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胰岛素。
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将10毫升0.1N HCl 加入300毫升生理盐水中,调pH 值为2.5-3.5。
3.给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4.将两组动物做好标记后,放在室温下观察,比较两组动物的神态、姿势及活动情况。
5.当动物出现抽搐、翻滚等惊阙反应时,记录时间,并将其中一只立即皮下注射10%葡萄糖(0.1毫升/10克体重)。
皮下注射方法:选项背或大腿内侧的皮肤。
操作时,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然后将皮肤提起,注射针头取一钝角角度刺入皮下,把针头轻轻向左右摆动,易摆动则表示已刺入皮下,再轻轻抽吸,如无回血,可缓慢地将药物注入皮下。
拔针时左手拇、食指捏住进针部位片刻,以防止药物外漏。
6.比较对照组动物、注射葡萄糖的动物、以及出现惊阙而未经注射葡萄糖的动物的活动情况,分析所得结果。
(4)实验结果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