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 •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
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学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我们应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以推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达标检测】1.下列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3.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根本原因是()A.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要求太严格B.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带有明显的不公平性,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C.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而忽视全球环保事业D.美国的环境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没有必要执行4.下列属于温室气体的是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二氮③甲烷④氟氯烃()A.①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破坏主要是()A.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对农业生产有利B.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C.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下降D.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旱涝灾害更加频繁防护网建设速度滞后,甚至民勤县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沙枣林迄今已有近一半死亡,从而导致风沙肆虐频繁,土地荒漠化严重。
为此,甘肃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提出要再造河西,现在,河西走廊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再造工程。
据此回答6~7题。
6.沙枣死亡的原因可能有()A.水资源不合理利用B.病虫害灾害C.林带过大过密,林水矛盾日益突出D.全球气候变暖,气候过于湿润7.“再造河西”反映了西部大开发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A.大力开荒B.开发资源C.发展交通D.完善生态体系8.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A.粮食产量高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9.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中国D.俄罗斯11.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A.石油农业B.生态农业C.能量密集型农业D.立体农业。
第2.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重点、难点)2.能够举例说明人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共同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 ,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协作,共同解决酸雨蔓延的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4.阶段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向推进的过程。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和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及承担的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填写下表,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责任。
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并开始关注问题发达国家阶段的协调发展责任与义务知识点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1972年在召开提出。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现已被广泛接受。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等决议,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典例剖析]1.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 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2. 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是()A.美国对绿色和平组织的呼呼吁置之不理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它国C.日本政府禁止乱砍滥伐,从别国进口一次性木筷D.中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课堂反馈】1.城乡统筹、和谐共进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A.代内公平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代际公平原则2.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概念推向行动的会议是( )A.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B.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C. 约翰内斯堡“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D.国际生态联合会3.解决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4.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 )A.我国在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B.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C.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第二节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略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认识可连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连续发展的看法。
3.理解可连续发展的内涵,可连续发展包含生态可连续、经济可连续和社会可连续三个方面。
4.掌握可连续发展的基来源则等内容。
5.以及可连续发展是解决全世界环境问题的根本门路,是人类思想方式的根本改变。
过程与方法1.要修业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加环境可连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联合实例,理解可连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门路,提升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本节内容,使学生建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峙一致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连续发展的看法。
2.运用辩证唯心主义看法,逐渐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全世界意识和参加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质行动。
教课要点1.可连续发展的看法和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可连续发展的基来源则。
3.认识人类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必定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门路。
教课难点1.理论与实践相联合,认识人类在不一样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结果。
2.打破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相关系。
3.踊跃宣传可连续发展思想,确实执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课方法1.利用图表剖析、说明人类改进环境与损坏环境的不一样结果,加深自己对可连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育自己的参加意识。
2.要实时采集各样新闻媒体传递的相关案例,归纳、剖析,使理论和实质联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剖析和指导实质,特别是要提升自己对环境问题和可连续发展的危机感、紧急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育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我们应当谋求人地关系的和睦一致以推感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互相协调解可连续发展那么,并提出“可连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仍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互相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计与发展的独一门路。
第2.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1课时)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重点、难点)2.能够举例说明人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由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典例剖析]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B表示系统,C表示系统,D表示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①的可持续发展;②的可持续发展;③的可持续发展。
(3)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中,持续发展是基础, 持续发展是条件,持续发展是目的。
(4)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重视的增长,更追求的改善和的提高。
(5)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 ,提高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的社会环境。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时间上的公平,又称“”,含义是。
空间上的公平,又称“”,含义是。
(2)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把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1)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资源 B.人口 C.环境 D.城市化(2)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和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什么?(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效益、效益和效益的相互协调。
【课堂反馈】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指 ( )A.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与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材分析: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第一节中人地伙伴论的延续,也是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铺垫。
学情分析:2017 级高一学生恰逢高考改革,学生学习了鲁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部分知识,本单元内容理论性较强,还相对独立,自成系统,与前面知识联系较少,与资源、环境、区域综合开发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人地伙伴论,这对学习本节起到一定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可可西里和后天电影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破坏环境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走什么路?这样能更形象直观,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主题,初步感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基础知识让学生填空:让学生知道重点知识。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1.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由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地位内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含义措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探究一: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A B C D(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③铁矿石、煤炭④土地、水、空气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⑥钢材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让学生说出答案,并分生态、经济、社会三个角色扮演,体会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鲁教版必修三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标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三维目标✧通过读图认识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结合实例或新闻报道分析、评价人类社会遵循这些原则的行为和措施。
✧了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了解世界和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和措施,认识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善待地球”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32文字和图片,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思考:(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续发展的组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思考:判断下列做法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1)停止开采非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财富。
(2)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3)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组成学生阅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空格内容教师结合案例讲解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绘图活动:学生绘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探究活动:“为地图安家”,教师列举案例,看看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基本内涵,让学生将其填入到地图中。
学生小结;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承转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板书: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思考: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探究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要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和目标。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1.理解可持续发展及其基本原则2.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第 1 课时【基础梳理】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对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内涵:(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上的增长,更追求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要求改变“高、高、高”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生产和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类,提高人类,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包括防治,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和上都应体现公平,又称“公平”和“公平”。
2.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效益、效益和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合同的行动,建立良好的和。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
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仍以为主要目标,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社会与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地理: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一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3)第一课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目标导航】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课堂互动】【思维拓展】对“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的理解阅读此图时关键明确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的地位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的系统(如图所示)o此系统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采取恰当的发展方式和保护措施,促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同时,可持续发展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维护人类平等、自由,免受各类危害侵袭,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及文明意识,最终达到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整个系统中,人处于核心地位,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自我评价】读下列表格,完成1—3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1.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A.0.4 B.一0.4 C.2.0 D.一2.02.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3.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