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门洪华

中央党校国际研究所教授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述的题目是《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美国素以大战略谋划著称,美国大战略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一个相对次要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确保其世界霸权地位的过程,是一个崛起大国及世界头号强国进行战略谋划的过程,因此从大战略角度研究美国,必将对中国这样一个新崛起大国的战略谋划提供参照,对于中国的战略谋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将在以下讨论八个问题,首先我们讨论研究美国大战略的意义。

一、美国大战略的意义

(一)战略和大战略的概念

1、战略的概念

战略概念古旧有知,中国古代称之为庙算、谋略、韬略、方略、兵略等,最初在中国的战略文化中,战与略是分别使用的,前者指的战斗,交战,战争,后者指的策划、策略、谋略等。从西方来看,18世纪之前,西方学者和战略家并没有将战略和战术区分开来,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作战的谋略,将军之学,或小范围的军事战争,从18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略的概念从局部战争,或战斗的范畴,扩展到战争全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战争实践的日益复杂,战略研究开始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大战略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2、大战略的概念

什么是大战略呢?一般来讲,大战略指的一个国家利用自身的各种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这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来保护和拓展本国的整体安全,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等。

(二)研究美国大战略的意义

相比其他大国而言,美国的大战略谋划成效卓著。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大战略谋划有几个关键的阶段,从18世纪华盛顿的孤立主义战略定位,到19世纪初所确定的美洲霸主地位的门罗主义,从19世纪开始的逐步扩张战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走向西方领袖地位的渐进战略,从冷战期间的遏制战略,到冷战结束后接触加遏制的新战略思考,从冷战结束以来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战略摇摆,到当前当即霸权战略的定位,美国塑造周边环境和确定世界大国关系的战略安排,都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的能力。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国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当前国内、国外一盘棋的情况下,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分析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而美国在中国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它不仅影响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世界格局,而且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因此,分析和研究美国大战略,对中国客观认识美国,制定相应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今天大战略研究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分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需要对美国大战略的基本历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整体布局。二、美国战略历程的四个主要阶段

我们将美国大战略总体定义为霸权战略,并将美国的战略历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霸权准备期,霸权确立期,霸权护持期和霸权扩展期。我们首先来讨论美国的霸权准备。(一)美国霸权准备阶段

1、孤立主义原则的确立

美国独立之初实力不足,欧洲对美洲大陆依旧有垂涎之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1976年9月19日发表了《告别演说》,他强调,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这一演说成为美国外交的独立宣言。由于这一孤立主义原则的确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外交始终之单边主义为指导原则,坚持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即使结盟也是短暂的。美国强调,不能卷入列强纷争,要独立处理自己的外交和国际事务。

2、美国在美洲大陆实行领土扩张政策

当然,与处理世界事务不同的是,美国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对欧洲各国奉行中立政策,而在美洲大陆却展开了有步骤的扩张。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提出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要求欧洲国家不再干涉美洲内部事务和美洲体系的原则,后世将这个国情咨文称为门罗宣言。门罗宣言具有双重性质,它一个方面反对欧洲强烈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另外一方面,又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它成为美国指导拉美政策的方针。在实践上,美国一直把北美大陆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视为推行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试验田,所以美国在美洲大陆既采取了大规模的赤裸裸的领土扩张,它也借用范围主义这样的旗号,实施渗透和控制,以排挤欧洲列强在美洲大陆的传统势力。

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3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迅速成为两洋国家,即太平洋和大西洋,从而奠定了与欧洲国家分庭抗礼,角逐全球的基础。

3、美国实力逐步增强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迅速起飞,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9倍,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5%,尤其是1873年出现了一次重大的世界经济衰退,当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英国经济的迅速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那么许多历史学家也讲,1873年是为美国角逐全球霸权的开始。

19世纪70年代,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经济体,但是由于美国远在美洲大陆,这种发展并没有破坏美国与欧洲大国关系的稳定,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产值接近英国、法国之德国三大强国之和,进入20世纪,在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工业数字上,美国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经济实力的增长带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扩张,军事实力的增长已经是势在必行。美国当时的实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它的对外影响力却是微不足道的,两者之间的显著差距表明,美国到了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目标的时候。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美国将建立拉美后院作为主要的扩张目标,但是已经开始突破美洲范围,与欧洲列强在其他地区争夺战略利益。最为显著的标志是1898年爆发了美西战争,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意味着欧洲霸权势力从此退出了美洲大陆,也标志着美国走上了与欧洲列强争霸太平洋之路,这场战争导致美国开始成为菲律宾的宗主国,也标明美国开始从军事、政治等各个层面,介入亚洲的势力纷争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检验了美国的实力,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王牌是它的海军力量,英国当时一直在采取的战略目标就是两强标准,即英国的海军实力要超过其后两个国家的强军实力之和,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海军实力已经开始超过英国,1921年末和1922年初,华盛顿会议通过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承认了美国海军与英国的同等地位。那么在这个时候,美国的军事实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么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讲,美国在战前是一个债务国,战后却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当然,美国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上,还体现在美国的理想上面,也就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这种努力的主要标志就是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国会提出了14条计划,作为实现战后和平的基础。威尔逊在14条计划中,要求公开缔结和平条约,维护公海航海自由,降低贸易壁垒,裁减军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威尔逊提议成立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这个国际组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各国都参加的,它可以向大小国家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这个计划最终实施就是国际联盟的成立,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14条计划是美国登上国际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规划的和平蓝图。

从大战略的角度讲,威尔逊的目标是要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机构的方式实现国际合作,对美国的战略谋划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分,它意味着美国要实行与孤立主义相对的国际主义路线,实行与单边主义相对照的多边主义路线,开始让我们意识到美国开始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国家,当然威尔逊主义是先于现实提出了美国的霸权战略走向。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实施,所以我们可以说,威尔逊的影响不在当时,而在于长远。作为理想主义和扩张主义相结合的产物,14条计划是美国干预国际事务的首次表态,也是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宣言。但是,美国在当时并没有准备好承担一个全球化的角色,承担世界霸权的角色,那么正是因为这种国内的顾虑和战备上的考虑,美国并没有参加它所谋划的国际联盟。

4、美国开始强调并确立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提供了建立世界霸权的新的契机。1939年以来,罗斯福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这种援助导致了美国与德国、日本

等法西斯主义国家战略上的紧张和冲突,1941年3月8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实行租界法案,租界法案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基础,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开始强调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也确立了新的方式,就是以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建立国际霸权,这种建立霸权的方式,与之前西方世界的罗马霸权和英国霸权是存在巨大的不同的,也正是租界法案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

1941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如何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讨论了战略部署,两国元首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大西洋宪章的诞生,大西洋宪章主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恢复各个民族遭受剥夺的主权和自治权,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上进行合作,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有必要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从大西洋宪章的内容我们看,它是美国策划战后和平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也是美国世纪到来的宣言。大西洋宪章所包含的内容成为战后和平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大西洋宪章过程当中,美国实际上确立了从英国获得世界霸权地位的这么一个目标,英国在大西洋宪章当中所做出的让步也确保了战后英国和美国的合作。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其后不久,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一宣言标志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宣布联合国家要运用全部的资源打击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及其附从国,不与这些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联合国家宣言为创建联合国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也意味着美国开始确立它的世界霸权。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击垮了国内的孤立主义,从此,扩张主义占据了美国霸权战略的主流。

无论从物质条件上还是思想准备上,还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接触程度上,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时机都已经成熟了。

(二)美国霸权确立阶段

我们讨论这一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美国霸权是如何确立的。

美国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美国都是最大的获利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一个债务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削弱美国的实力,反而使它的实力大增,相比而言,三个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经济崩溃,军事失败,政治制度被瓦解,陷入全面的崩溃状态,英国、法国这些传统的垄断资

本主义国家也遭受了严重的削弱,英法角逐世界霸权的能力和意愿,基本上完全丧失了。那么在这个时候,美国却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我们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

1、二战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等方面占了绝对优势

当时美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但是美国的工业产值却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2/3,它的外贸出口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3/4,从军事实力的角度看,美国的武装部队在1945年的时候,高达1200万人,美国的空军是世界上最具威力、最为庞大的军队,它所拥有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是当时惟一横跨大洋的航空力量,它拥有15万架远程飞机,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洲际空中运输和美国到亚洲的空中运输,统治了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的空中航线,美国的商船船位超过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之和,它的海军也成为世界第一,并且远远超过了其后其他国家之和,美国在海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海域都处在美国海军的控制之下。在科学技术方面,美国处于绝对领先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当时美国垄断了原子武器的生产技术。于美国相比,苏联不仅在经济上遭受了重创,即使军事力量也明显处于劣势。在战略和力量方面更是望尘莫及。美国实力的膨胀和其他国家实力的衰弱,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提供了契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美国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创建世界秩序。

2、罗斯福勾画战后美国霸权蓝图并付诸实施

战后美国的霸权蓝图是罗斯福勾勒并付诸实施的,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大西洋宪章,它最重要的设想就是组织一个新的世界组织,来取代当时英国、法国控制的国际联盟,而在新的国际组织中,美国要承担主要角色和领导地位,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罗斯福提出了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四大警察的设想,也就是说,采取地方警察各管一片的方式,来在这种基础之上,形成一个国际联合,但是随着美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罗斯福将他的设想做了进一步变化,那就是建立一个美国承担领导责任的国际安全组织,在这个安全组织中,大国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这也是以后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五个大国拥有否决权的来源。当时罗斯福的基本思想是在美国领导下实现大国合作来控制世界,建立广泛而持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同时罗斯福还认为,和平要高于安全,因此,在国际安全安排之外,还要建立国际贸易安排,国际经济安排。

首先从安全层面来看,建立联合国是美国确立其霸权的关键和组织保证,1945年4月

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美国旧金山,6月26日与会各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1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在成立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被美国所操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

美国在筹建联合国的同时,还积极策划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这个会议的成果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个秩序的一个核心,就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轴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经济实力为基础,以西方经济观念为准则的世界经济框架,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框架是局限于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之后,这个框架逐步扩展到全球。此外,罗斯福政府还与许多国家就成立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想法不同,意见分歧也比较大,所以,在1947年美国与22个国家签署了名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文件,它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的主干,这就是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美国世界经济霸权的基本框架。

随着苏美战后合作的松驰和矛盾的激化,苏联和美国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趋势日渐明显,因此美国开始积极地筹划针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美国在东欧、西欧的努力遭受损失的情况下,它积极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东南亚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在中东确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这些多变军事同盟和安全机制,确保了美国能够成为西方国家与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的一个前沿阵地,同时它也确保了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渗透。当时美国与日本,中国的台湾等签署了双边的军事条约,这样美国不但构建了对中国大陆、苏联的遏制性包围圈,而且迅速形成了美国支配下的同盟体系。日本和德国以半主权国家的方式加入到这个体系之中,这种方式确保了日本和德国不会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而且成为了这个体系的重要维护者,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战略谋划显然是深谋远虑的,这一安全体系不仅仅是为了打退苏联的扩张,还有一个新的目标,就是确立西方世界霸权,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意识到,美国在战略谋划当中,具有深谋远虑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3、二战后美国霸权的主要任务是和平渗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霸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边主义的方式,复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遏制苏联在东欧这些国家的渗透,控制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建立全球霸权的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冷战铸就了美国霸权的

辉煌,它也是美国维护霸权的必要途径,美国的作者俄普戴克曾经明确地指出,如果没有了冷战,作为一个美国人是没有意义的。

(三)美国霸权护持阶段

那么美国是如何去进行它的霸权护持的呢?

1、马歇尔计划与军事联盟的筹划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美国已经开始了与苏联的霸权势力的争夺,美国新上任的总统杜鲁门也积极进行了冷战的战略部署,它以援助西方经济实现西方团结为基础,所以战后初期,美国的决策者决定对西欧的经济进行援助,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方,实现西欧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他为西欧经济复兴奠定了基础,马歇尔计划也代表了美国霸权战略的转轨,也就是说,美国开始从建立世界霸权,转向巩固西方霸权,由建立全球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转而寻求特定的经济安排,这个特定的经济安排最终导致了世界经济区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自由世界,自由经济阵营,另外一个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这个分野,也奠定了美国领导欧洲安全的政治基础。

在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美国也积极筹划与西欧国家的军事联盟,1949年,美国操纵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有意思的是,这个地区性的安全组织,是以西欧为基地的,但是却在华盛顿成立的。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欧洲进行了类似的战略部署,最为主要的是美国对战后的日本进行重新改造,它在经济上扶持日本,在军事上与日本结成了同盟。

综上所述,美国通过对西欧、日本的经济援助和军事结盟,加强了自己自由世界的领袖地位,美国利用联合国等全球性政治组织,确立了全球的政治霸权地位,利用世界经济的重建,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通过与苏联的意识形态斗争,获得了西方精神领袖地位,通过与苏联的军事对话,确保了军事霸权地位,美国的战略部署,以遏制苏联扩张,争夺第三世界作为重点,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也是不遗余力的。

2、“第四点计划”出台,积极扩大在亚洲和非洲势力范围

1949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的对外援助计划,这个援助计划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向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这就是所谓的第四点计划,美国力图通过这个计划,积极扩大在亚洲和非洲的势力范围,遏制共产主义在这些地区

的发展,最终将他们纳入到美国全球霸权的轨道。与此同时,美国也加强了对拉美的统治和渗透,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在亚非拉国家的布局体现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3、经济衰退,强调战略防御

但是世界的发展趋势并非是由美国一家来决定的,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实力上。在经济实力层面,美国经济进入了逐步衰落的时期,尤其是60、70年代之后,美国的经济衰落显得分外明显,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而第三世界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在走向团结,在这样的态势之下,美国和苏联之间开始出现了逐步缓和的迹象,美国的霸权战略也进行了初步的一些调整,我们看到在70年代,以尼克松主义为代表,美国进行了战略收缩,强调了战略防御,并进行了新的力量的调整和积蓄,到80年代的时候,里根上台之后,美国的战略才出现了转守为攻的态势。

4、冷战结束,战略转守为攻

当然我们看到美国这些变化只是在它的霸权护持手段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并没有放弃全面遏制和和平演变共产主义的努力,也没有放弃对于西方盟国的操纵,更没有放弃对亚非拉国家的支配。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未来似乎是一片灰暗之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一个强硬的美国领导人上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战略,他宣告苏美之间出现了新的攻守易线,从此美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而苏联由于制度上的僵硬和经济上的衰败,进入了江河日下的状态。两者之间的攻守易线,最终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冷战结束,而冷战结束最重要的标志,或者说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苏联的解体。(四)美国霸权拓展阶段

1991年冷战的结束意味着20世纪可以被称为是一个美国世纪,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且是在各个权力资源领域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我们可以说,在20世纪美国第三次在国际舞台上居于鼎盛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说,冷战的结束赋予了美国在20世纪内第三次建立世界新秩序这么一个机遇。那么,也给了美国一个最大的机遇,就是可以把它的所谓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的机遇,它代表着美国一个真正的全球主义时代的来临,也代表美国进入了霸权拓展时期。

1、超越遏制战略

在冷战结束之前,美国总统老布什就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目标就是强调美国要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促使苏联向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最终将它纳入到西方的体系之中,通过和平的方式,演变苏联,导致其解体,在这个战略提出不久,东德和西德的分裂结束了,苏联和东欧发生了巨变,苏联解体,两级格局变成了一级格局,布什认为美国巩固世界霸权地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体系改造世界的机会到来了,尤其是通过1991年2月,美国打了一场海湾战争,这个战争迅速地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它检验了美国的军事主导实力。在这个时候,确实美国的决策者获得了更大的信心,所以老布什也迅速将他的世界新秩序观念公之于众。

2、世界新秩序观念和参与扩展战略

这个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美国的领导下,以美国的理想、价值观念、利益和实力作为基础,利用联合国与它的盟国,建立公平分担责任和义务的伙伴关系,同俄罗斯合作,在全世界实现和平、安全、自由和法制,建立一个完全而自由的世界。那么我们想,这个战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战略调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轨,我们前面谈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它的目标是建立全球性的世界霸权,但是最终却只能确立一个西方霸权国家的地位,但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认为它完全迎来了建立完全的世界霸权的机会,对一个长期致力于大战略谋划的国家而言,美国是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老布什在他的战略谋划当中体现了这方面的意图,做了一些安排。

1993年上台的克林顿政府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尽管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经济问题,在外交上他首先是继承布什的政策,并把美国的外交政策做了一些重新的定位,在这个定位过程中,他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首先是强调振兴美国的经济,正是由于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强调,才导致了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和美国长达119个月经济增长的奇迹。克林顿政府把经济繁荣民主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一个核心,经过一年多的外交实践之后,克林顿开始提出了他的新的战略部署,这个战略部署被称为克林顿主义,这就是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是一个自由主义性质的战略,它强调要继续维持和发展美国的领导地位,在安全方面要积极推行预防性的防务战略,努力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安全体系,防止出现比美国更强大的地区和国家,以确保美国之下的和平。

3、对欧洲防范增强

刚才我们所谈的防止出现比美国更强大的地区和国家,地区显然主要指的欧盟,欧洲之间的这种团结、合作和一体化,是美国所非常谨慎和忌讳的,在这些方面上,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欧美关系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以欧洲力量的进一步增强作为前提的,也是以美国追求世界霸权作为前提的,两者之间的对抗,导致了欧美之间在战略上出现了进一步的分歧,当然,两者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以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为主的国家,他们在向其他国家扩展民主,推进自由这一方面上,依旧是有共同价值观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他们的战略目标设计中,两者之间是有不同的,都有一个争夺主导权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欧洲的进一步强大,欧洲国家追求安全防务独立的意识在增强,美国能否维持它的治下的和平呢?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种状况之下,美国对欧洲的防范实际上增加了,这是在安全方面出现的变化。

4、民主上强调积极推进人权

在民主方面,美国强调要积极推进人权,向全球扩展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念。

5、经济上确保美国的国际经济领导地位

同时在经济上要确保美国的国际经济领导地位,我们看到,美国不仅加强了对拉美国家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合作,同时也加强了与欧洲经济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进一步将它的经济重心向亚洲倾斜,在APEC这些国际组织建立和它的运行方面,美国加强了它的渗透和控制力度。

6、安全上,提出“塑造反应准备”

在安全方面,1997年克林顿政府通过了跨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塑造反应准备,他把塑造作为美国安全战略的中心,同时要对各个地方所出现的应急事故要做出积极的反应,做出迅速的反应,做出主动的反应,同时准备应对一切特别的事务,在这种状况之下,实际上它标志着美国的跨世纪安全战略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追求一个新的目标,使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这是美国的一个梦想。

如何确保这一战略实施呢?

美国首先做的无疑是在美国,美国追求的是美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美洲经济合作的深化。我们前面谈到,从立国之初,美国就加强了对北美的渗透,加强了对南北美洲的控制,

这个目标是逐步实现的,并且使美国确保了北美的单极化,也确保了对拉美国家的控制,确保了对整个美洲体系的控制,这个努力保证了一个多世纪总体的和平,但是它并没有确保美国和这些国家之间关系的顺利。

应该说,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相对衰落,进一步导致了美国和拉美关系的进一步激化,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在调整自己战略的时候,首先解决的是美国和拉美的关系,1990年在冷战结束之前,美国总统老布什就宣布要与拉美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伙伴关系,他提议,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个提议迅速地开花结果,到1991年底,美国与31个美洲国家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框架,1992年12月,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签署,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区生效,美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树立了美洲经济合作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样板,这个样板为美国进一步加强与美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1994年9月,克林顿提出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他提出了一个构想,就是将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向中南美洲推进,这样可以最终建立一个西半球的自由贸易区。

我们看到,美国在过去的拉美政策中,主要强调的是安全这方面的,安全的一体化,这一个新的战略设计,是在强调经济上的一体化,安全和经济上的一体化,可能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美国全面控制整个美洲,为世界的合作创造一个样板,为美国的霸权在全世界的推行,为美国从一个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等方面的霸权奠定一个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也力图在其他地区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继续促进以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美国在多边贸易合作这方面,开始出现了一个积极的变化,那就是在冷战结束不久,美国迅速地提出一些倡议,力图使关贸总协定的参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来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当然了,我们后面还会谈到,美国在小布什上台之后,在他的贸易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也是当前为什么多哈会谈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

在安全方面,冷战结束之后,美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步骤,从1995年起,美国坚持加快北约东扩,1998年,在美国的主导和树立下,北约没有经过联合国的授权就对南联盟进行了轰炸,1999年的4月,在炮声中,美国主导北约通过了一个战略新概念,这个战略新概念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北约的活动方式由集体安全防御扩展为捍卫共同利益,允许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外进行机体干预,这种设计意味着美国开始对原有的全球性的安全体系和政治体系进行一个调整,对国际机构开始出现了从维护到变革的趋势。这是在欧洲美国的战略上的调整。

在亚洲,美国加强了与日本的军事同盟,甚至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就是以美国和日本的同盟作为基础,来组建一个亚洲版的北约。美国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确保对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控制,通过这个控制,建立一个环欧洲、亚洲大陆的战略围堵圈,通过这个围堵,将它的两洋战略发展成为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三洋战略,这样就可以通过安全方面联盟的建设,来确立美国主导的新秩序。

我们看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战略,他继承了美国霸权的固有特征,他所追求的这些目标也是得到了逐步的实现,但是2001年上台的小布什政府就体现了很多新的方面。最重大的改变就是美国霸权被新帝国的标签所取代,就此而言,美国迎来了霸权拓展的新阶段,9.11事件的爆发,标志着美国霸权战略的转移,当然它也是导致美国霸权战略转移主要的原因和契机。在9.11事件之后,美国进行了精心的反恐部署,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为主要内容的单极霸权战略,迅速占据了美国霸权决策的中心。

三、美国如何确立它的单级霸权战略

美国是如何确立它的单极霸权战略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大问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何确定新时期美国大战略,成为美国各界关心和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按照美国制订战略的逻辑和方式,国内是要进行激烈的战略讨论的,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战略讨论过程中,四种战略选择开始明显地凸现出来,这四种战略就是新孤立主义战略、选择性接触战略、合作安全战略和单极霸权战略。那么我们下面对于这四种战略进行一个具体的解释。

(一)新孤立主义战略

我们可以看到,新孤立主义它强调的是避免介入他国事务,因此这种战略野心最小,但是我们从美国霸权的战略逻辑来看,它也最不可能为美国所接受。

(二)选择性接触战略

那么,选择性接触战略的目标是什么?选择性接触战略的目标是要确保大国之间的平衡,它是一种缺乏理想主义色彩的战略部署,完全以实力作为界定标准,这个战略要求,美国要避免介入世界其他地区的纷争,重心要关注到自己的核心利益,这种安排必然会从实质上限制美国对全球利益的追求,也限制了美国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是遍布全球的,并非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

(三)合作安全战略

我们看第三种战略,就是合作安全战略。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安全战略在四种战略当中,它最具有协调意义。当然它也强调了美国利益的扩张性,它建立在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强调了民主和平的价值,它认为可以通过参与扩展来改变中国、俄罗斯的战略诉求,并促使他们成为所谓民主社会的成员。但是,坦率地讲这一个战略也忽略了美国长期形成的思维逻辑,也没有考虑到美国在冷战中形成的一些战略合作框架,比如说,美国和欧洲、日本的战略合作,和第三世界某些国家的战略合作,也忽略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形成的一些战略目标。那么更重要的是它忘记了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基本的战略诉求,所以,从大战略的角度来说,单极霸权战略最符合美国的战略逻辑,也是美国长期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

(四)单极霸权战略

1、单极霸权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和确定竞争对手

单极霸权战略强调的是美国的领导地位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的最佳途径,冷战时期的大国结盟,并不足以保障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安全和美国安全,这四种战略当中,无疑最具有进攻性的就是单极霸权战略。我们看,单极霸权战略不仅仅重视大国关系,当然它的目标还是要确保大国之间的和平,但是它的战略目标的重心却是要确保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实力要超出任何敌对国家,或者有可能成为潜在对手的国家,要确保美国独立自主的战略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单极霸权战略,它的主要核心任务就是寻找和确定竞争对手,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这是美国当前战略谋划的核心。

2、美国大战略迅速确定为单极霸权战略

随着美国实力的持续膨胀,美国决策者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结束美国的单极时刻,现在美国已经从它的单极时刻变成了单极时代,所以,美国的大战略也迅速确定为单极霸权战略,那就是要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运用美国的实力和机遇,塑造国际秩序。美国也把21世纪的前20年,视为它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的目标和中国不同的是它要建立单极霸权。为了达到单极霸权的目标,美国必然在各个方面采取进攻性的态势。例如北约东扩,北约东扩,它的实质目标就是美国要确保欧洲优势,防止俄罗斯重新崛起,防止俄罗斯成为美国竞争对手,在区域冲突方面,美国要进行遏制,并有选择地进行干预,从全球角度来防止任何敌对国家的崛起,从战略思考上讲,它必然对既有的国际合作体系,以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制度,大国合作都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他们作为利用工具的这种职能,因此单极霸权的战略安排,必然是实用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而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明确地表明一贯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寻求维持美国的领导地位。小布什上台之后,他采取了与克林顿老布什不同的战略,就是夺得敌人的进攻战略。9.11之后,布什政府的反恐呼吁,得到了世界主要大国的积极支持,布什政府积极组建反恐联盟,并从大国合作当中获得好处,可以说,美国是享受大国合作红利的最大的受益国,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布什政府也加紧了确定单边主义作为核心战略原则的步伐,单极霸权成为美国的核心战略目标,单边主义成为美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战略方式。所以小布什提出了以追求先发制人为核心、为目标的布什主义,他把确保美国单极霸权作为一个核心战略目标确定了下来.

我们可以说,单极霸权战略是冷战结束至今十多年来,美国战略决策界的思考、酝酿和选择的结果,在当前的态势下,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战略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出现的调整可能是方式上的调整,而不是一种目标上的改变。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呢?

四、如何分析美国大战略

我们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就是如何来分析美国的大战略,这也是我们所讨论的第四个问题。

(一)大战略研究的内容

从大战略谋划的角度看,大战略研究一般包括战略形势判断、战略目标选择和战略手段确定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所谓战略形势判断,就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国际环境进行战略评估,在这其中,国家战略资源是大战略的物质基础,所谓战略目标选择就是在以上战略评估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清晰、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我们可以说,战略目标是大战略的核心,所谓战略手段确定,就是选择大战略目标赖以实现的各种战略手段,包括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军事手段、文化手段等等。我们古人讲,智者之虑,杂以利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大战略始终围绕着利害关系展开思考,进行运筹,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类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国家安全及其国际战略目标,大战略的成功有赖于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之间的平衡,我们还要强调这一点,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的平衡,是

我们分析美国战略的一个主要的工具。

(二)大战略框架的主要支柱和核心变量

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家实力、战略观念、国际制度等因素是构成大战略框架的主要支柱和核心变量,这三个变量整合为国家的对外与安全能力。

我们具体来看。

1、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大战略的物质基础

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大战略的物质基础,而如何运用国家实力至关重要。由于国家实力纷繁复杂,国家战略资源就成为一个国家所能运用的国家实力的最重要的主要体现方面。

2、一个国家的大战略谋划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战略观念和战略决策能力

第二个方面,一个国家的大战略谋划,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战略观念和战略决策能力。我们要强调,战略观念和战略决策能力,是一个国家战略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全面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能否清晰地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能否提出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形成有效的战略决策的最重要的方面。

3、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制度构成了国家大战略意愿和能力得以体现的世界以太

那么第三,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制度,它构成了国家大战略意愿和能力得以体现的世界以太。当然我们看待一个国家对国际制度运用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关注到以上我们所提出的这些全球性的国际机构,我们还要关注到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我们也会明确地看到世界的两个发展态势,就是全球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并行不悖的发展,那么在这个方面上,我们这里所讲的国际制度,所构成的大国的世界舞台它既包括了全球性的国际制度,也包括了地区性的国际制度。

而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国家实力、战略观念和国际制度,这三个核心变量,它分别代表了国家实力的三个层面,国际制度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战略观念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实力,而国家实力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实力。这三个方面是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制订和实施大战略的基础要素。

(三)政治意愿是实现国家目标的一个关键性武器

在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大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有赖于这个国家对国家实力、战略观念和国际制度的认识、把握和运用,而评估一个国家大战略的态势与效应,需要强调这个国家政治意愿的价值。我们具体地说,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军事资源、知识资源、政府资源、资本资源和国际资源是构成国家总体实力的基础要素,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战略观念的优化和组合,通过国际制度的参与,经过战略整合构成国家的对外与安全能力。在国家战略态势上,政治意愿至为重要。政治意愿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作为核心的参照,所以它可以被我们看作是实现国家目标的一个关键性的武器。在这其中,政治领导能力和制度化,决策制度化,决定了国家的政治意愿,同时一个国家的实力关系,尤其是和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和自身的脆弱性,是决定政治意愿的重要变量。

(四)国家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

国家运用对外能力,通过政治意愿实现战略目标,而国家的战略目标包括三个核心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和平维护,第二个方面是应对危机,第三方面是进行战备准备。因此,要剖析美国的大战略,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美国的实力基础、政治意愿和战略目标三个层面,下面我们将具体讨论美国大战略的实力基础、政治意愿和核心目标。

五、美国大战略的实力基础

我们首先讨论美国大战略的实力基础,这也是本讲座的第五个问题。

国家实力、战略观念和国际制度,构成大战略的核心因素,三者整合而成国家对外与安全能力,这是国家大战略的实力基础。国家实力堪称一个国家大战略的家底,它既是国家大战略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大战略目标的手段,在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拥有几乎全面的显著优势,这包括经济优势、军事优势、政治优势、文化优势、技术优势、战略谋划优势等等,尤其是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和今天美国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依旧是不可挑战的。作为一个霸权主义国家或追求单极霸权的国家,美国的实力资源雄厚,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国家实力与国家可调动的战略资源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国家实力应重点关注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实现本国战略目标所可以利用的现实的,或者是潜在的关键性资源。国家战略资源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运用其实力实现对外安全目标的关键变量。那么我们前面

谈到,国家战略资源可以分为八个方面,那么这就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知识技术资源,政府资源,军事资源和国际资源。

(一)美国有坚实的国家战略资源

那么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了,那么我们看美国的总体国家战略资源。通过数据的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美国的国家战略资源一直占世界的1/5以上。作为超级大国的实力基础,美国的国家战略资源是非常坚实的,正是由于美国拥有这样的实力基础,它的决策者才倾向于认为,在军事上,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军事力量将遥遥领先,在经济上,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而且它率先实现了新经济、知识经济。在技术上的优势确保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政治上,美国仍将发挥领导作用。

但是我们看到,由于世界各个地方的健康发展,美国的政治领导作用受到了一定的抑制,这不仅体现在美国和欧洲的对一些政治问题的看法不同方面,也体现在中国在崛起过程当中,中国的政治领导能力在增强,中国政治领导的世界影响力在增加,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体现在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上面。

从文化上讲,美国的民主观念得到推崇,追求单极霸权成为最合乎战略逻辑的诉求。(二)经济形成多极格局,美国不可能一味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世界然而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量化分析往往提供的只是一种线性的结果,而数字往往也是误导,美国的国家实力是否可以保证美国单极霸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呢?美国的著名学者,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分析,似乎给我们提供认识这一问题的一个角度,或者说一个指向表。约瑟夫·奈指出在全球信息时代,实力的分布是一个三层棋盘,最上层是军事棋盘,中间是经济棋盘,在下面是跨国关系棋盘。从军事棋盘的角度上讲,谁也不能否认军事棋盘是单极的,美国确实远远胜过所有其他国家,我们看到,美国现在的军事开支,基本上年度开支都会超过全球的40%,是美国之后的25个国家之总和。但是在中间的经济棋盘上面却是多级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占据了世界产品的2/3,但是中国的经济在迅速发展,俄罗斯的经济和印度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多元化,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而底层的跨国关系棋盘,则跨越了国界,脱离了政府的统治,这个棋盘的实力分布是非常分散的。

我们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尽管从军事方面确实形成了美国的单极格

局,但是在经济上,世界却逐渐形成一种多极格局,美国可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是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将是必然下降的。欧盟和日本仍然是美国的强劲对手,中国作为后发大国,经济形势喜人,并且是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动机,在这个层面上讲,作为造就当前美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全球和信息技术革命,具有一种天然的扩散优势,这不可能让美国一家所把握,因此美国有可能丧失它的经济优势。从跨国领域的角度看,国家的直接统治能力大大下降,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到具体事务的治理之中,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包括非政府组织,还有各种层面的一些政府协调组织。那么,国际协调和合作因而变得越来越关键,许多跨国的问题,比如说,艾滋病蔓延、环境恶化、恐怖主义,这些问题的处理如果没有其他国家或者是非国家行为体的合作,是难以解决的,美国注定要与其他国家和其他的行为体分担权力,分担责任。

当然了,总体而言,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最为强大,但其他国家和一些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仍然对美国的战略目标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这种影响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美国并不具备统治世界事务的绝对能力,也可以说,美国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美国不可能一味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世界。

(三)美国决策者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的单边主义思想

1、布什主义成为美国正式确定单极霸权战略核心地位的标志

构成大战略实力基础的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因素,还包括一些软实力因素,如战略观念、战略谋划能力,尤其是当前世界进入转型时期,各个国家战略也进入转型时期,战略观念变革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战略观念就一直处于调整之中,9.11之后,美国的战略思想、战略框架和基本部署都有了一些改变,作为这个改变先导,就是美国进一步强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作为一种战略观念,先发制人在美国大战略谋划中存在已久,但是只有小布什政府将它作为大战略思想的核心。那么,2002年6月1日,小布什在美国西点军校发表讲话,他提出反恐战争需要先发制人,布什指出,在上个世纪的许多时间里,美国藩务依靠冷战中的威慑和遏制理论,在一些情况下,这些战略仍然是适用的,但是新的威胁需要新的思维,威慑对于对抗没有国家和公民可以保护的恐怖主义网络而言,毫无用处,而一旦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失去理性的独裁者能够用导弹来运载这些武器,或者悄悄地把这些武器提供给恐怖主义盟友,遏制也遏制不住,所以布什强调,我们的安全需要所有的美国人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

护我们的生命准备。布什这一讲话被称为布什主义,它成为美国正式确定单极霸权战略核心地位的标志。布什主义用完全依赖先发制人和积极防御的战略,取得了冷战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威慑战略,寻求以更加可靠的方式对付所面临的不确定的危险,那么这个战略最大的特点就是进攻性,它成为过去40、50年代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大战略思想的最大变化。

2、当前美国决策者先发制人为核心的单边主义思想的内容

当前美国决策者的单边主义思想以先发制人为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它致力于维护一个单极的世界,在这个单极世界里,没有国家能够与美国相抗衡。

对全球威胁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威胁,美国要做出一个全新的分析,强调不能姑息迁就恐怖组织,对恐怖组织而言,威慑战略已经过时了,只有一种解决途径,就是消灭恐怖组织,由于恐怖思想的过时,美国可以选择进攻,使用武器必须是先发制人的。

美国认为,恐怖组织是跨越国界的,因此作为承担全球安全的最重要的国家,美国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这种行动就意味着美国不会受到边界的制约,因为美国认为,恐怖主义也不会遵守边界的规定,因此美国要求要重新界定国家主权。

正是以此为基础,美国对国际准则、国际条约和昔日的安全合作关系,普遍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美国在对恐怖威胁做出反应方面需要发挥直接的、不受约束的作用,美国认为,任何国家和国家联盟,包括欧盟,都无力来对世界上的恐怖组织和无赖国家做出有效的反应,所以美国要调整它的联盟战略,美国的盟友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所以,单边主义战略并不特别强调国际稳定的价值,所以美国才做出了退出反导条约,抵制军队控制条约的这么一种做法。美国认为,它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摆脱陈旧的冷战思维。这和我们所强调的冷战思维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国认为,保持威慑作用和大国之间的稳定关系,并不能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保证美国安全,只有通过先发制人战略。(四)美国霸权的拓展的手段是建立国际制度和改造国际制度

构成美国大战略实力基础的,除以上之外还有国际制度。

霸权国建立霸权的手段或者方式就是建立管理和统治国际事务、国际体系的各种国际制度,并胁迫诱导其他国家参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霸权体系,这在美国它的霸权建立护持和拓展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当然了,美国霸权的拓展,并不完全以建立国际制度为方式,它还要改造国际制度。无论如何,美国一贯重视在国际上制订有形和无形的法规,行为规则和制度安排。从理论上讲,现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际制度,对美国基本上是有利的,通过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课程的考试 满分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共8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2.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威尔逊 B.杜鲁门 C.罗斯福 D.肯尼迪 3.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4.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A.1918年 B.1917年 C.1916年 D.1919年 5.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人口问题 D.社会问题

6.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A.9倍 B.10倍 C.7倍 D.8倍 7.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A.华盛顿 B.里根 C.罗斯福 D.杜鲁门 8.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0.1 B.0.07 C.0.05 D.0.08 二、多选(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美国的战略历程包含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 A.霸权准备期 B.霸权确立期 C.霸权护持期 D.霸权扩展期 2.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何确定新时期美国大战略,成为美国各界关心和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国内激烈的战略讨论凸现了美国的各种战略选择,这几种战略选择分别是: A.新孤立主义战略 B.选择性接触战略 C.合作安全战略 D.单极霸权战略 3. 门罗宣言的双重性质指的是: A.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 B.门罗宣言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 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 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 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 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 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 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 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 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课程的考试 100分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人口问题 D.社会问题 2.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A.9倍 B.10倍 C.7倍 D.8倍 3.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0.1 B.0.07 C.0.05 D.0.08 4.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5.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A.1918年 B.1917年 C.1916年 D.1919年 6.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威尔逊 B.杜鲁门 C.罗斯福 D.肯尼迪 7.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A.华盛顿 B.里根 C.罗斯福 D.杜鲁门 8. 当时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王牌是 A.它的陆军力量 B.它的海军力量 C.它的经济实力 D.它的军事实力 9.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10. 19世纪70年代,美国超过哪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经济体?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方,实现西欧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代表了 A.美国正式建立世界霸权 B.美国开始从建立世界霸权,转向巩固西方霸权,由建立全球自由主义的经 济秩序,转而寻求特定的经济安排 C.美国已经不满足于西方霸权,从而转向建立世界霸权 D.美国霸权战略的转轨 2. 威尔逊的14条计划都有哪些内容? A.要求公开缔结和平条约 B.维护公海航海自由 C.降低贸易壁垒,裁减军备 D.提议成立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3. 门罗宣言的双重性质指的是: A.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 B.门罗宣言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2012年12月04日17:46 作者:知远 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战略,平衡国家实力要素的目的、途径和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并保护、维护和促进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成功的话,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大战略或统一的战略的发展,这个大战略将把价值观和利益与产生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战略评估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政策将在一个统一的战略中加以表述。然后,这个战略将作为政府的一份统一文件。1 本文将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起源和发展。本文还将分析,美国总统根据1986年《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的规定,编制并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要求和内容。本文随后将介绍和分析1987年、1988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以上这些报告是否实现了《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为美国提供一个统一的战略或大战略的意图。选择这五份报告的原因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报告代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和方向的新的或重大的变化。 背景:美国国家安全结构发展的历史回顾。 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提供所需的政府机构和机制,组织国防机构,统一武装部队,将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动员军队的人力,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分摊国防的费用。2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孤立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天结束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认识到,美国和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新时代。对美国来说,努力界定和完善国家安全结构和战略的过程始于二战期间,并在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案》中第一次正式阐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理念引入了关于美国未来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的辩论之中。第一种理念与旧的保守政治文化有关,担心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机制,会危及与美国民主有关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制度。他们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结构会浪费资源,严格地管制这个国家的青年,将权力过于集中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军队。这些人还担心,建立一个强大的行政部门会破坏国会和行政部门之间符合宪法的基本平衡。4 第二种理念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希望在世界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强调,美国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的时代,这种新的威胁需要更高程度的军事警惕和战备,可以为美国的国防动员国家所有的资源。此外,他们还认为,保卫美国的自由与保卫其他地方的自由是不可能分割的。5 “和平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美国领导人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捍卫整个自由世界的安全来保卫美国的安全”。6 最后,正如民主社会的所有政治进程一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之间的辩论以妥协告终。在国防问题上产生一个多数人的共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妥协。制订战略不是一个理性的和系统性的过程。事实上,这是一个紧张的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和妥协,才产生了国家战略。7 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行动的准备与实施,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斗争,陆军部内部的斗争以及陆军部和海军部之间的斗争。8 主要的不足在于:陆军和海军之间关于空中力量的作用之争;关于国家的安全结构不能再基于一种适用于平时的组织结构,又基于一种适用于战争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认识;陆军和海军关于战后的作用和任务的分歧;和平时期的国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2011年第10卷第15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5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宣克祥 宣惠民 【摘 要】无论是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兴衰交替的苏联,国家兴衰荣辱都有其 内在必然。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 鉴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大国兴衰;中国崛起 【作者单位】宣克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宣惠民,上海市第二中学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曾经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先兴后衰的苏联,所有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适应国情特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 16世纪英国探险家罗利曾说:“能控制海洋的人便可控制世界贸易,而能控制世界贸易的人,便可控制陆地资源和 陆地本身。”英国陆地面积不大,当时人口只有几百万人,依靠陆地称雄欧洲是不大可能的。英国采取的战略不是跟其 他欧洲列强争夺土地,而是把主要国力集中在海上,迅速壮大海军力量。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大西洋,并建立起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依靠海外殖民地向本土母体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然而,中国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但那只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宣敷教化于海外。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十分淡漠,不知道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在海洋战略方面,农本商末,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禁海闭关。中国人更多的是将一望无际的海洋当作天然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 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农村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毒化。 六、文化生活贫乏,农民信仰严重缺失 调查显示,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着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农民文化生活较贫乏,消费意识差,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长远的眼光,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由此而来的是,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其主要表现是孝道的沦丧。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老人都是与儿女分开居住。他们结婚后组成的新的核心家庭最初的财产积累主要是通过分家从父母和大家庭那里分得的。在农村,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除了负担父母基本的口粮外,其它的什么也没有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少数农民连让父母活命的口粮都不愿意负担。这就促使农村的老人只能过着孤独悲苦的生活。 七、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服务有效供应不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 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首先,农村文化产品粗糙。农民能够读得懂、用得上书籍不多,真正是面向农村发行的报刊屈指可数,有些“文化下乡” 也只是一个形象工程,缺乏实用性,农民并不感兴趣。从总体上看,政府部门没能够向基层提供足够的文化精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状态。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 文化资源极为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 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可以说,农村文化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农 村基层建设,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 ].光明日报,20062.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 3.疏仁华.论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境遇[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1·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_王勇辉

文章编号:1673-5161(2006)04-0014-07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 王勇辉 内容提要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是基于其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小布什时期,美国的大 战略主要是辨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出潜在的全球性对手和可能导致重大对抗发生的地点和方式,并且寻求 以何种全球性战略安排来应对。同时,小布什时代的安全观念所衍生的全新内涵促发了美国大战略的一再整合, 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直接反映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关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帝国统治理念。在美国大战略中,“选择 性介入”,既是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大特点。作为“选择性介入”重点的中东地区,小布什政府奉行的是一 种既沿承又重塑的双重原则。 关 键 词 地缘政治学;小布什政府;大战略;美国中东政策 作者简介 王勇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04级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Abstract In a historical viewpoint, the rise of America somehow lies in its peculiar geo-strategic status. During the term of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is designed to make out the faultage liner, find out America’s globally potential rival, the way and the spot where may break out serious confrontation, and seek for some arrangement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Meanwhile,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of Bush administration conform the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which reflects America’s neo-conservatism about the world order of post cold war. In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selective engagement is both a component and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iddle East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selective engagement towards where Bush administration will pursue a dual principle: heritage and reshaping. Key Words Geo-Politics; G.W. Bush Administration; Grand Strategy; US Middle East Policy 从历史实践看,地缘政治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诸多重大影响。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把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引入地缘政治学,成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扩张的战略理论;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从地理空间来分析整个世界形势,其中的“心脏地带论”使得亚欧大陆成为世界列强关注的战略地区,斯派克曼(Nicolas Spykman)在《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1942年)与《和平地理学》(1944年)两部著作中提出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论”相对应的“边缘地带论”,对凯南的“遏制理论”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从而对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马汉(A.T.Mahan)提出与“陆权论”相对应的“海权论”,把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取得制海权视为强国的必经之路,对一战后美国加强海军军备、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洋霸权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美国的大战略主要是辨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出潜在的全球性力量和可能导致重大战争发生的地点和方式。挑战不仅在于判定这些断层线所在的位置,还要找到克服断层线的方法——至少要找到降低断层线的破坏力的方法。① 从地缘政治的现实看,中东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控制着苏伊士运河、黑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三大重要国际水道,航运往来十分繁忙。斯派克曼在其“边缘地带说”中曾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支配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他所说的“边缘地带”就包括中东地区。鉴于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地位,美国把控制中东作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的支撑点。但长期以来,中东并没有建立起某种覆盖整个地区的控制机制,现有的只是一 ———————— ①Charles A Kupchan,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fred A. Knopf inc, 2002, p.26.

互联网背景下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日期:

互联网背景下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互联网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日益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转型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制定的战略,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在转型时期遇到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建议。 前言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传统行业迸发出强烈的互联网转型意愿,互联网以及成为了企业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因此,互联网必须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中,也处于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包围中,信息时代,对任何产业和任何企业,“Internet+”都会成为传统企业的创新焦点,或者说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要借助Internet来实现重构,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选取华为公司作为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趋势、国内通信行业发展形势以及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华为企业在互联网转型时期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一、企业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信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2015年度营业额为3900亿,在《财富》中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列第315位。同时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