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皱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416.00 KB
- 文档页数:58
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工艺探讨前言丝绸因其柔和的光泽、优良的吸湿性、优异的悬垂性、优雅的外观和优良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最受青睐的高品质纺织原料之一。
遗憾的是真丝织物湿弹性低,在家庭洗涤时或在湿态时容易产生折皱,造成使用过程中的诸多不便。
真丝织物的湿弹性低是由纤维结构决定的。
丝蛋白和羊毛角蛋白不同,丝蛋白中没有胱氨酸残基,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化学交联。
当纤维吸收水分并膨化时赋予纤维高度干折皱回复性的聚合物之间的盐键被破坏,没有了在水中不容易被破坏的化学交联,使真丝织物的湿态抗皱性很差。
如果在丝纤维结构中引入化学交联,则可以限制丝纤维分子链在水中的相对运动,因而可提高真丝的湿弹性。
国内外纺织界进行了许多提高真丝织物抗皱性的研究。
随着国际上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用无甲醛整理剂对真丝织物进行抗皱整理”已成为近期研究的重点。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用多元羧酸作交联剂,含磷酸的碱金属盐类作催化剂整理织物。
最近有关用多元羧酸作交联剂和含磷酸的碱金属盐类作催化剂对棉织物进行无甲醛抗皱整理的研究表明,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耐洗性极好的抗皱(DP)性,其中最有效的交联剂是1,2,3,4-丁烷四羧酸(BTAC),最好的催化剂是次磷酸钠,经BTAC整理后的织物,可获得满意的弹性和白度、耐洗性、强力保留值和良好的手感等,但由于BTAC的价格昂贵,其推广受到限制。
人们更多的考虑用与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树脂(DMDHEU)价格相近的柠檬酸(CA)来代替四元羧酸。
目前棉织物用CA进行非甲醛DP整理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就启发人们用CA对丝织物进行非甲醛DP整理。
本文研究了真丝织物用CA进行抗皱整理的可行性,优化了整理条件和配方,评估了整理后真丝织物的性能。
[1]1、真丝1.1蚕丝的结构特点1.1.1蚕丝的化学组成蚕丝主要是由丝素和丝胶两部分组成的,它们占蚕丝总重量的90%以上,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无机物、脂蜡、色素和碳水化合物等其他组分。
丝素和丝胶都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都是α–氨基酸,根据资料介绍作为蚕丝为主体的丝素含有多种氨基酸,侧链小的乙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特别多,其次是丝氨酸和酪氨酸,这四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绝大部分。
常用毛衫整理工艺介绍一、基本整理工艺1.拉幅(stentering)拉幅整理是利用纤维素、蚕丝、羊毛等纤维在潮湿条件下所具有的可塑性,将织物幅宽逐渐拉阔至规定尺寸并进行烘干,使织物形态得以稳定的工艺过程,故也称定整理。
织物在整理前的一些加工如练漂、印染等过程中,经常受到经向张力,迫使织物的经向伸长,纬向收缩,并产生其他一些缺点,如幅宽不匀、布边不齐、手感粗糙、平带有极光等。
为了使织物具有整齐划一的稳定门幅,同时又能改善上述缺点并减少织物在服用过程中的变形,一般织物在染整加工基本完成后,都需经拉幅整理。
2.预缩(pre—Shrinking)预缩是用物理方法减少织物浸水后的收缩以降低缩水率的工艺过程。
织物在织造、染整过程中,经向受到张力,经向的屈曲波高减小,因而会出现伸长现象。
而亲水性纤维织物浸水湿透时,纤维发生溶胀,经纬纱线的直径增加,从而使经纱屈曲波高增大,织物长度缩短,形成缩水。
当织物干燥后,溶胀消失,但纱线之间的摩擦牵制仍使织物保持收缩状态。
机械预缩是将织物先经喷蒸汽或喷雾给湿,再施以经向机械挤压,使屈曲波高增大,然后经松式干燥。
预缩后的棉布缩水率可降低到1%以下,并由于纤维、纱线之间的相互挤压和搓动,织物手感的柔软性也会得到改善。
毛织物可采用松弛预缩处理,织物经温水浸轧或喷蒸汽后,在松弛状态下缓缓烘干,使织物经、纬向都发生收缩。
织物缩水还与其组织有关。
织物的缩水程度常用缩水率来考核。
3.防皱(CreaSe—reSiSting)改变纤维原有的成分和结构,提高其回弹性,使织物在服用中不易折皱的工艺过程称为防皱整理。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纯纺或混纺织物,也可用于蚕丝织物。
防皱整理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脲醛初缩体的防皱整理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织物,使其尺寸稳定,缩水率降低。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生产免烫棉织物,该织物在干、湿状态下都有良好的防皱性。
织物的一般整理轧光整理:通过轧光机的机械压力、湿热的作用,借助于纤维的可塑性,使表面纤维呈现平行排列,以提高表面光滑平整度,对光产生规则的反射,进而提高织物色泽的目的。
电光整理:电光整理机多为一硬一软的两辊式,硬辊可以加热,且表面上刻有与轧辊轴心成一定角度的相互平行的斜线。
整理时在织物表面轧上大量和织物表面纱线捻向一致的平行线纹,掩盖了织物表面纤维不规则排列现象,从而对光线产生规则的反射,赋予织物丝绸般的光泽。
轧纹整理:轧纹整理机同一只可加热的硬辊与一只软辊组成。
硬辊表面刻有阳纹花纹,软辊则刻有阴纹花纹,两者相互吻合。
整理时借助于织物在湿热条件下的可塑性,利用阴阳辊压轧织物,使织物产生凹凸花纹的效应。
(柔软整理、硬挺整理略)上蓝增白:采用少量的上蓝剂(蓝紫色染料或涂料)处理漂白织物,以吸收可见光中的黄橙光,减弱织物上的黄褐色泽。
这是因为练漂后的纤维中残存少量杂质会过量吸收可见光中的蓝紫光,使织物带有浅黄色或浅褐色。
而蓝、紫色系染料或涂料可以吸收黄橙光,因此上蓝增白后,织物对黄橙光的反射有所降低,故提高了白度。
但是由于总的光反射率降低,使亮度下降。
荧光增白:荧光增白是采用少量的荧光增白剂处理漂白织物,以吸收紫外光而放出可见的蓝紫光(波长400~600nm),这些蓝紫光与织物上偏重的黄橙光混合成白光,同时提高了织物对可见光的总反射率(甚至超过100%),从而使织物的白度和亮度都增加。
但在紫外光源较弱的情况下,增白效果较差。
棉、丝绸用增白剂:荧光增白剂VBL;涤/棉织物用增白剂:荧光增白剂DT第十章防缩整理何谓"干燥定形"形变?织缩:纺织品进行湿处理时,纵向和横向尺寸发生变化而造成面积有较明显的收缩的现象缩水率:织物按规定方法洗涤前后的径向或纬向的长度差,占洗涤前长度的百分率。
毡缩:对于羊毛织物,除了具有一般的缩水现象外,在一定条件下洗涤时,由于机械作用纤维会产生特殊的蠕动而相互纠缠,并使织物缩成紧密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毡缩。
龙源期刊网 慎用衣物防皱整理剂作者:李艳鸣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06期随着人们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纤维,向往穿着舒适和料理简便,为了克服纯棉织物易起皱,洗后需熨烫的缺陷,防皱整理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式。
现在市场上的免烫衣服整理剂是以N-羟甲基化合物为主体的整理剂。
衣物经过这些整理剂处理后,都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和残留游离甲醛。
防皱整理剂导致小莉过敏张先生为了向未婚妻小莉表示自己的爱意,专门在网上为小莉购买了一套靓丽纯棉內衣,同时还贴心地买了一瓶衣物防皱整理剂,目的是让小莉穿得舒心。
小莉每次在换洗这套内衣并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心里总有一股暖暖的情感在流动,找到一个如此细致体贴的男友,她感到很幸福。
可穿了几次这套“幸福”装后,小莉全身就开始发痒,还长出10多个红疙瘩。
在医院,医生告诉她,可能是由于穿的内衣导致过敏。
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检测,祸因竟是那瓶衣物防皱整理剂,原来衣物防皱整理剂中的甲醛严重超标!医生提醒说:甲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与过敏,它对黏膜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眼部烧灼感、流泪、结膜炎、嗅觉丧失等病症,甚至可能诱发癌症,所以消费者在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一定要注意到其甲醛的含量。
国家质检总局前不久公布的服装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有三成以上产品甲醛超标。
据业内人士介绍,造成服装甲醛超标的原因在于,为让产品达到“免熨烫”的效果,一些生产厂家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利用含甲醛的树脂衣服整理剂提高产品的防皱防缩能力。
那么衣服防皱整理剂到底能不能用呢?如何用才不致于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防皱整理剂的原理1919年,英国的F.L.巴雷特用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取得防皱效果;1926年,英国开始用脲和甲醛的初缩体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进行防皱整理,为化学防皱整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产品的发展,防皱整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脲醛初缩体的防皱整理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织物,使织物尺寸稳定,缩水率下降。
纯棉织物折皱与防皱处理纯棉织物免烫的机理是在于纯棉织物经过耐久压烫(防皱)整理后﹐大大提高了织物的折皱回复能力﹐即提高了纯棉织物的弹性。
为什幺经过耐久压烫后会提高强物的弹性呢?这要从形成织物折皱的原因说起。
通常把织物在服用过程中产生的折皱可以简单地看作主要是弯曲变形。
实际上﹐受外力作用而折皱的织物中许多纤维都发生了弯曲。
被弯曲纤维的外层分子发生拉伸﹐而内层分子受到压缩﹐当外力去除后﹐则纤维可进行不同程度的回复﹐其中主要作用的是拉伸部分的回复﹐纤维的这种拉伸回复性能与纤维的化学结构和微结构密切相关。
而纤维中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又直接影响到纤维的变形与回复性能。
由于纤维的无定形区与结晶区的结构不一样﹐大分子本身不太伸直﹐相互之间的排列也较乱﹐加之在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位间没有氢键存在﹐当纤维被拉伸产生变形时﹐致使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位的取向度得到提高﹐从而相互间产生相对的位移﹐此时无定形区的部分氢键被折散﹐并在新的位置上重建。
当外力拆除后﹐由于在无定形区缺少稳定的交键﹐因而这部分变形,除非在湿﹑热的条件下﹐否则是很难复原的﹐这便形成了折皱。
因此﹕要提高纯棉织物折皱回复的能力﹐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纤维无定形区内引入适量的稳定的交链。
纯棉织物在特种整理剂处理后﹐整理剂便以单分子或缩聚物的形式在无定形区的分子键间生成共价交键﹐犹如整理剂单分子伸出了两只强有力的“大手”紧紧抓住无定形区的分子链﹐在纤维分子链间产生牵制和固定的作用﹐使其不得产生相对位移﹐这样就减少了不立即回复的变形﹐从而提高了纤维的变形回复能力﹐这就是纯棉织物免烫整理的原理。
针对纯棉织物产生折皱的原因﹐纯棉织物免烫整理的工艺路线有两种﹕一是前焙烘法﹐即织物平幅浸轧树脂﹐平幅焙烘等全部工序由印染厂来完成﹐这是传统的工艺路线﹐其不足之处是给服装加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很难给服装赋予某些折襉和服装造型﹐故它仅适用于布匹的整理加工﹔二是采用现在广为流行的后焙烘法﹐根据浸轧树脂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坯布浸轧和服装浸渍两种。
免烫(抗皱)整理的技术进步与现状杨栋樑一、前言纺织品的化学整理工艺开发,似乎一开始就与甲醛的工业化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整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使用合成的化学品;二是整理效果的耐久性;三是能赋予纺织品新的服用功能。
纺织品最早应用的化学品是甲醛与酚或脲反应的初缩体,由它们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经热处理生成热固性树脂。
从而提高了再生纤维素织物的抗皱性和尺寸稳定性,由此叩开了纺织品化学整理的大门。
诚如1926年英国TBL公司申请的第一个防皱整理专利中明确提出:酚醛和脲醛两种初缩体要在纤维素纤维的内部缩聚成树脂,这可能是抗皱整理最初命名为树脂整理的由来。
由于酚醛初缩体整理后会产生色变,使其推广应用受到制抑(仅适用深色)而逐渐被淘汰了。
粘胶织物经树脂整理后,不仅抗皱性获得了很大的改进,其强力不但未受到损伤,甚至还有所提高,特别是湿强力,增强了粘胶织物服用性,以致粘胶织物的树脂整理,受到人们关注。
可是,棉织物经树脂整理后,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强力损伤,但这不是树脂整理的化学反应造成的损伤。
在最初的专利曾提及:在棉织物进行树脂整理之前须经丝光(即膨化处理),有助于保持强力,这是棉织物树脂整理的前处理工艺中不可缺少的工序,甚至有人建议液氨处理来进一步使棉织物获得更良好的膨化效果。
由于众多客观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纺织品树脂整理的发展是很缓慢的,战后才获较迅速的发展。
其中,与初缩体的稳定性不良有关,尽管当时已有商品供应,但在欧洲一些工厂还是用原料自行配制的初缩体进行粘胶织物树脂整理。
醚化改性的商品化是解决初缩体稳定性关键措施之一。
当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对粘胶织物树脂整理兴趣正浓厚时,棉花生产大国的美国农业部所属南方研究中心,集中一批化学家,从事于棉织物抗皱整理的研发,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防皱整理棉织物的产量也获得了迅速增长,例如1955年为6亿码,到1961年一跃而至20亿码。
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性能更好的新抗皱整理剂商品,其中环脲类双官能团交联剂对棉织物防皱整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催生了防皱整理的交联理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