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五年级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五年级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五年级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8. 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9.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0、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⑴58×90=5220 (2)15×7=105 (3)12×20=240

58×18=( ) 45×7=( ) (12×6)×(20×5)=()58×45=( ) 75×7=( ) (12÷3)×(20÷4)=()29×90=() 15×63=( ) (12×)×(20×)=4800

二、解决问题

1、8本新华字典重2千克,那么16本新华字典重多少千克?

2、买4支钢笔需要85元,那么买8支钢笔要多少钱?买12支钢笔呢?

3、买4千克梨需要35元,买3千克苹果需要44元,妈妈买了8千克梨和6千克苹果,一共用了多少元钱?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宽是9米,现在将长方形的宽增加到5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米,现在将长方形的长增加到6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多多少平方米?

商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4、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不变,商()

5、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不变,商()

6、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增加3,积就增加51;如果另一个因数减少6,积就减少150,那么两个因数分别是()()

7、被除数、除数和余数的和1600。已知除数是20,余数是10,那么商是()

8、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6倍,商( )

9、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500,正确的商是()

10、豪豪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的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的商是132,正确的商是()

11、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12、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3倍,商是()余数是()

二、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判断:

48÷12=4

(48×5) ÷(12×□)=4 (48×□)÷(12○

6 )=4

(48○3) ÷(12○□)=4 (48○2) ÷(12○2 )=4

(48○1000)÷(12÷□)=4 (48×10)÷12=4○□(48÷2)÷12=4○□48 ÷(12×2)=4○□

48 ÷(12÷2)=4○□48 ÷(12÷6)=4○□

240÷8=30

(240÷4)÷(8÷□)=30 (240÷□)÷(8÷□)=30

(240×□)÷(8×□)=30 (240×□)÷(8÷□)=30

(240÷□)÷(8×□)=30

积和商的变化规律

一、在乘法中

规律:两个因数相乘,被乘数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乘数不变,积也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两个因数相乘,被乘数不变,乘数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积也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两个因数相乘,被乘数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乘数同时除以(或乘以)同一个数,积不变。

二、在除法中

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乘以(或除以)一个的数,除数不变,商也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商反而除以(或乘以)同一个数。(0除外)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一个数,商不变(0除外)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测试题

姓名: 成绩: 1、妙笔填空 (2×19=38分) (1)两个因数分别是14和9,积是( ),如果把9乘以 4,积是( )。 (2)两个因数分别是18和4,积是( ),如果把18除以2,积是( )。 (3) 两个因数分别是15和6,积是( ),如果把15除以3,6乘以2,积是( )。 (4)两个数相乘,积是3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3倍,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就(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积就( );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 就( )。 (6)在乘法算式12×40,如果一个因数乘以4,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是( )。 (7)两个数相乘,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3 1,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8)两个数相乘,积是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 5 1,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9)两个数相乘,积是81,如果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91,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3 1,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10)由8×20=160可得16×20=( ),32×20=( ),32×40=( ),4×20=( ),16×10=( )。 2、对号入座 (3×5=15分) (1)由25×80=2000,可得75×80的积是( )。 A 、1000 B 、2000 C 、3000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7,积就( )。 A 、乘以7 B 、除以7 C 、不变 (3)一个因数不变,要使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另一个因数应( )。

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

一、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则它们的乘积不变。 (1)42×5= (2)48×16=768 42×15= (48×4)×(16÷4)= 420×15= (48÷8)×(16×8)= 840×15= (48×5)×(16○□)=768 (3)7本作业本摞起来高25毫米,全班56本作业本摞起来有多高? (4)一个宽为9米的长方形菜地,面积是252平方米,如果把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宽增加到36米,长不变,扩建后的面积是多少? 二、商的变化规律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3、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1)80÷16=(80○□)÷(16÷4) 200÷40=(200÷20)÷(40○□) 180÷15=(180×3)÷(15○□) (2)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当()。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就变成()。 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乘15,要使商不变,除数也要()。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2,商是()。 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都除以3后,商是20,那么原来的商是()。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商店里卖衣服,29元/件,49元/2件,王阿姨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多少元? 2、小李家距离学校520米,小李每分钟走65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从家到学校小红比小李多走5分钟,小红家离学校多少米? 3、每条裤子75元,商店推出优惠活动,买4条送一条,90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条这样的裤子? 4、12箱蜜蜂一年可以酿900千克蜂蜜,林叔叔家养了8箱这样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学校组织四年级的540名学生去植树,要分成9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6、从山顶到山脚共998米,王林爬了14分钟,距山顶还有260米,他平均每分钟爬多少米?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 练习题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1.根据15×24=36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72=() 30×24=() 5×24=() 15×12=() 15×(24×)=3600 15×(24÷10)=() 2.想一想,填一填。 12×20=240 (12×6)×(20×5)=()(12÷3)×(20÷4)=() (12×)×(20×)=4800 (12÷)×(20÷)=40 1、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2、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5倍,积()。 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那么积()。 A、不变 B、扩大5倍 C、扩大6倍 4、两个因数的积是60,这时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现在的积是

()A、240 B、60 C、15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6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7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8、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9、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0、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1、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2、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4、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5、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6、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 知识点: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a倍,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a, 另一个因数除以b,积就除以(a×b)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a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a,积不变。 4、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a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b,积就×a÷b;例如:两数相乘 积是10,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2,积就变成10×3÷2=15 一、填空题 1、两个因数分别是14和9,积是(),如果把9乘以4,积是()。 2、两个因数分别是18和4,积是(),如果把18除以2,积是()。 3、两个因数分别是15和6,积是(),如果把15除以3,6乘以2,积是()。 4、两个数相乘,积是3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3倍,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就();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积就();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就()。 6、在乘法算式12×40,如果一个因数乘以4,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是()。 7、两个数相乘,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3,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8、两个数相乘,积是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5,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9、两个数相乘,积是81,如果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9,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3,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10、由8×20=160可得16×20=(),32×20=(),32×40=(), 4×20=(),16×10=()。 11、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12、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4、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15、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6、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7、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8、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9、明明在做一道整数乘法算式题时,把其中一个因数末尾的“0”漏写了,得到的结果是24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20、芳芳在做一道整数乘法算式题时,在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一个“0”,得到的结果是24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21、两个数相乘,积是66,如果一个因数乘以8,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有什么变化? 二、选择题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点归纳以及部分其他练习题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 1.计算: 258×43 176×39 26×234 2.据统计,一公顷阔叶林一年约吸收365吨二氧化碳,一天约放出752千克氧气 (1)一片35公顷的阔叶林一年约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2)一公顷阔叶林15天约放出多少千克氧气? 二、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乘法 1.用竖式计算: 420×44 503×81 103×40 308×89 2.某大学军训结束进行汇演,同学们排成方队入场,每个方队由14排,每排有25名同学,2名同学担任领队,这样一个方队有多少人?12个这样的方队有多少人? 三、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1.填空 (1)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应该() (2)两个因数的积是150,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是() (3)一个因数乘10 ,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 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250×30=7500 15×16=240 250×6=______ 60×16=______ 25×30=______ 15×320=_______ 250×60=_______ 30×16=_______ 3.2千克的苹果售价是12元,3千克香蕉的售价是18元,李阿姨买了8千克苹果和9千克香蕉,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4.一个长方形停车场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扩建后,长扩大到原来的二倍,宽扩大到原来的 3倍,扩建后的停车场的面积是多少? 5.有一条宽8米的人行道,占地面积是960平方米,为了行走方便,道路的宽增加了16米,长不变,扩建后人行道的面积是? 6.两个数相乘,积是60,如果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除以6,那么现在的积是_______ 7.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乘4后,积是120,原来的积是________

36三位数乘两位数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及答案

第6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开心预习新课,轻松搞定基础。 1. 你能快速计算下面各题吗?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2. 填一填。 因数40 25 25 80 50 因数10 20 40 60 16 积 3. 根据34×28=952,你能很快地填出下面算式的得数吗? 340×28=( ) 34×280=( ) 3400×28=( ) 340×280=( ) 34000×28=( ) 3400×2800=( ) 4. ( )里可以填几? ( )×()=360 ( )×()=600 ( )×()=2400 ( )×()=3200 ( )×()=6600 ( )×()=7200 5. 算一算,连一连。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6. 照这样计算,蜗牛爬行120分钟能前进多少厘米? 7. 笔记本电脑的价格是多少元? 8. 每盒蜡笔10元,每盒水彩笔22元,李老师要买蜡笔20盒,水彩笔40盒。 (1)买两种笔各用多少钱? (2)李老师带了900元,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9. 在下面的乘法算式中,1到9这九个数字各用一次。你能填出里的数字吗? 1×=52 10.找找规律,再填得数。 12×13= 12×65= 12×26= 12×78= 12×39= 12×91= 12×52= 12×104=

第6课时 1. 计算略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400 500 1000 4800 800 发现略 3. 略 4. 略 5. 540:90×6180×318×30 1200:20×60300×412×100 3600:60×6040×90120×30180×20 6. 20×120=2400(厘米) 7. 600×15=9000(元) 8. (1)10×20=200(元) 22×40=880(元) (2)不够。880+200-900=180(元) (3)只要合理均可。 9. 1738×4=6952 10.略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 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 现、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 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填空题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填空题 1.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2.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5倍,积()。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那么积()。4.两个因数的积是60,这时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现在的积是()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长乘3,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 6.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7.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8.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9.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0.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1.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2.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14.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15.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6.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17、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零。 18、如果A×40=360,那么A×4=()。 19、在72×20=1440中,如果20缩小10倍,积就变成()。 20、如果4×3=12,那么(4×3)×(3÷3)=()。

积的变化规律测试题

A 、 1000 B 、 2000 3000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 7, 积就 A 、乘以7 B 、除以7 C 、不变 小学士教育第二次课堂测试 成绩: 两个数相乘,积是3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 3倍, 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8,积就( );一个因数不 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积就( );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 就( )0 (6)在乘法算式12X 40,如果一个因数乘以4,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是( )0 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10)由 8X 20= 160可得 16X 20= ( ) , 32X 20= ( ), 32X 40=( 4X 20=( ), 16X 10=( )0 2、对号入座 (3X 5= 15分) (1)由 25 X 80= 2000,可得 75 X 80 的积是( 姓名: 1、妙笔填空 (2X 19=38分) 14和9,积是( (1) 两个因数分别是 ),如果把9乘以4,积是( (2) 两个因数分别是 18和4,积是( ),如果把18除以2,积是( (3) 两个因数分别是 15和6,积是( ),如果把15除以3,6乘以2,积是( )o (4) (7)两个数相乘,积是36, 1 ,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3 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 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 (8)两个数相乘,积是75, 1 ,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5 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 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 (9)两个数相乘,积是81, 如果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 1 ,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i , ),

完整word版,五年级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8. 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9.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0、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⑴58×90=5220 (2)15×7=105 (3)12×20=240 58×18=( ) 45×7=( ) (12×6)×(20×5)=()58×45=( ) 75×7=( ) (12÷3)×(20÷4)=()29×90=() 15×63=( ) (12×)×(20×)=4800 二、解决问题 1、8本新华字典重2千克,那么16本新华字典重多少千克? 2、买4支钢笔需要85元,那么买8支钢笔要多少钱?买12支钢笔呢? 3、买4千克梨需要35元,买3千克苹果需要44元,妈妈买了8千克梨和6千克苹果,一共用了多少元钱?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宽是9米,现在将长方形的宽增加到5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米,现在将长方形的长增加到6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多多少平方米? 商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4、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不变,商() 5、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不变,商() 6、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增加3,积就增加51;如果另一个因数减少6,积就减少150,那么两个因数分别是()() 7、被除数、除数和余数的和1600。已知除数是20,余数是10,那么商是() 8、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6倍,商( ) 9、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500,正确的商是() 10、豪豪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的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的商是132,正确的商是() 11、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12、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3倍,商是()余数是() 二、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判断: 48÷12=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积的变化规律同步测试(I)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积的变化规律同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 (共6题;共25分) 1. (3分) (2018四上·潘集期中) 在横线上填上“<、=、>” 325000________325万380×45________450×38 20公顷________2平方千米 2. (6分) (2019三上·宁津期中) 在横线上填上“>”、“<”或“=”。 7kg________170g 207×5________270×5293×2________239×2 56×3________168320÷8________90÷236÷3________92÷4 3. (4分) (2020三上·沭阳期末) 在横线上填上“>”“<”或“=” 360÷6________540÷91600克________ 16千克 240×5________250×4 ________ 4. (6分)直接写出答案: 70×13=________24×50=________ 70×130=________240×50=________ 700×130=________240×500=________ 5. (4分) (2018五上·重庆期中) 在横线上填“>”“<”或“=”. 0.5÷0.6________0.5 0.55×0.9________0.55 36÷0.01________3.6×100

7.3÷0.3________73÷3. 6. (2分)根据算式进行计算: (1)4.3×0.18=43×18÷________ (2)0.4÷0.25=________÷25 二、判断。 (共5题;共10分) 7. (2分) (2020五上·衡阳期中) 两个小于1的小数相乘,它们的积一定小于其中任何一个数。() 8. (2分)判断对错. 任何两个数的积都比它们的商大. 9. (2分) (2019三下·松滋期中) 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两个数相加的和.() 10. (2分)两个数相乘,积不一定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数。() 11. (2分)我来做判断. 如果a×b>a(a≠0),那么b一定大于1. 三、选择。 (共4题;共8分) 12. (2分) (2018三下·贵州期中) 与28×6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是()。 A . 280×6 B . 208×6 C . 210×8 13. (2分)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A . 18.4×0.99 B . 18.4÷0.99 C . 18.4÷1.99 14. (2分)(2019·东莞) 如果用★代表同一个自然数(★≠0),那么下面各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积的变化规律

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会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考点分析: 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 [方法应用题] 例1. 根据15×42=63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解题思路:首先将各式与已知式子相比较,看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解答过程:

解题后的思考: 先找到不变的因数,再观察另一个因数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判断积的情况了。变化的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变化的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 例2. 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边长是40米,面积是1600平方米的正方形草坪,现在扩大草坪面积,把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 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 解答过程: 1600×2×2=6400(平方米) 答: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6400平方米。 解题后的思考: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m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为它的m倍,则积就扩大为它的m×m倍。 例3.红旗广场有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是480平方米,现在把这块绿地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为原来的4倍和3倍,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扩大为原来的4倍 宽扩大为原来的3倍 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2倍 解答过程: 4×3=12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精品】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积的变化规律》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一个数和25相乘的积是15000,如果这个数缩小100倍,积变成()。 2.李师傅平均每天加工360个零件,一个月工作22天。一个月加工()个零件。 3.如果18×24=432,那么(18÷2)×(24×2)=()。 4.42与5的积是210,那么一个因数42扩大100倍后积为() 5. 67000×8=536000,那么67×8=() 二、选择题 1.一长方形公园面积为15公顷,将公园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的2倍,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 )公顷。 A.15 B.60 C.30 D.150 2.下面算式的积与240×30的积不相同的是()。 A.120×60 B. 2400×3 C.480×15 D. 2400×300 1一个长方形面积为240平方米,宽为4米,将这个长方形的宽扩大3倍,长不变,扩大后绿地的面积是多少?

2.一辆客车4小时行了232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答案喜子的6商铺(淘宝店):http//https://www.doczj.com/doc/9a8370558.html,/Ri466E4微店:http//shop83755268.vpubao/ 一、填空 1.一个数和25相乘的积是15000,如果这个数缩小100倍,积变成(150 )。 2.李师傅平均每天加工360个零件,一个月工作22天。一个月加工(7920 )个零件。 3.如果18×24=432,那么(18÷2)×(24×2)=(432 )。 4.42与5的积是210,那么一个因数42扩大100倍后积为(21000 ) 5. 67000×8=536000,那么67×8=(536 ) 二、选择题 1.一长方形公园面积为15公顷,将公园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的2倍,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 B )公顷。 A.15 B.60 C.30 D.150 2.下面算式的积与240×30的积不相同的是(D )。 A.120×60 B. 2400×3 C.480×15 D. 2400×300

《积的变化规律》同步练习

《积的变化规律》同步练习 一、填空。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20,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4. 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 272 16×34= 16×51= 16×68= 16×85= 16×102= 5、如果32×30=960,那么(32÷2)×(30×2)=()。 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乘5,它的周长应()。 二、判断。 1、一个因数乘以5,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不变。()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4、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和原来相等。() 三、选择。 1、一个因数缩小2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 A、扩大25倍 B、缩小25倍 C、不变 2、一个因数乘20,另一个因数除以20,则积()。 A、不变 B、缩小20倍 C、扩大20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则积()。 A、不变 B、缩小15倍 C、扩大15倍 4、两个因数的积是90,一个因数扩大6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是()。 A、90 B、540 C、15

四、解答题。 1、5支钢笔25元,买10支钢笔需要多少元? 2、文具店中2支自动铅笔卖7元,3支钢笔卖18元。张老师准备买10支自动铅笔和21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3、连山公园有一个边长是9米的正方形花坛,工作人员打算把这个花坛的边长增加到18米,这样花坛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新)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 12×20=240 (12×6)×(20×5)=() (12÷3)×(20÷4)=() (12×)×(20×)=4800 (12÷)×(20÷)=40 二、选择 1、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2、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5倍,积()。 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那么积()。 A、不变 B、扩大5倍 C、扩大6倍 4、两个因数的积是60,这时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现在的积是() A、240 B、60 C、15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6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7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8、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9、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0、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 11、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2、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4、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5、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6、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试题3.3积的变化规律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试题3.3积的变化规律同步练习(含答案)班级:姓名:等级: 一、选择题。 1.在一个乘法算式中,要使积不变,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A.扩大10倍B.缩小10倍C.扩大100倍 2.两个数的积是100,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A.不变B.扩大到原来的2倍C.扩大到原来的4倍 3.下列算式中,与“180×50”结果不相等的是()。 A.18×500 B.108×50 C.5×1800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40,如果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A.240 B.24 C.2400 5.已知A×B=380,如果A乘6,B除以3,则积要() A.乘18 B.除以18 C.乘2 D.除以2 二、填空题。 6.两个因数的积是60,一个因数扩大为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7.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除以3,积应()。 8.根据42×15=63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420×15=() 84×15=() 42×30=() 420×150=() 9.两个乘数相乘的积是220,如果把其中一个乘数从20变为4,这时积是()。10.如果A×B=120,那么(A×2)×B=( ); 如果A×B =120,那么A×(B÷6)= ( ); 如果A×B=120,那么(A×2)×(B×5)=( ); 如果A×B=120,那么(A×2)×(B÷2)=( )。 11.在○里填上“>”“<”或“=”。 230×400○23×400 320×250○230×52 34×600 ○43×600 156×210○165×12 1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得数。 24×26=624 240×260=() 12×26=() 48×13=() 13.把两个因数各去掉末尾的一个0后,得到的积是6500,原来这两个因数的积是()。

三位数乘两位数及积的变化规律

三位数乘两位数及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08至112页回顾整理中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地回顾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及积的变化规律,完成相应练习,掌握计算方法,提高相关技能;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经历整理和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练习,构建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特别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及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难点:灵活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整理卡、课前基础知识检测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教师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对于四年级上册新授内容学习完毕,下面我们转入全册的整理复习阶段。 (一)自由回顾,体会分类整理知识的必要性。 教师: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这册学习了有关乘法的哪些知识? 指名说一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说一条,他提一条,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自由回顾知识给人感觉散乱无序,看起来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非常必要。 (二)小组合作整理完善知识间的结构框架。 教师引导: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自己独立完成的整理卡和相应书本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梳理完善知识间的结构框架。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提纲进行合作整理。教师深入指导,了解学生的整理情况。 (三)全班汇总形成知识网络。 1.指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反馈交流。学生结合小组完善后的整理卡,根据小组学习提纲有序的展示和汇报。 2.质疑补充。教师提问:针对这一小组的发言,大家还有补充或质疑的地方吗?指名进一步补充完善。 3.教师结合学生的整理情况,进一步的引导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预设形成的知识网络图如下:(课件出示) 4.结合知识网络图,举例具体回顾口算、估算、笔算和积的变化规律。 小结并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整理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教师:下面我们就结合整理的知识点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复习。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记录_知识点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记录_知识点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积的变化规律》评课记录文章内容由收集!《积的变化规律》评课记录揭示规律一: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因数、积(规律中要使用这两个数学术语)(以便学生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积发生变化没有,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由积发生了变化,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初步感知大了)因数是怎样变大的?(以引起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积是怎样变化的?(由此引发了学生应用先前的发现(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时候,因为另一个因数乘以10,所以积变了,原积也要乘以10,才得现在这个算式的积))。在这一环节中,教者注重了引导学生通过用眼有序观察、用脑有序比较、有序设问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有序发现。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历经探索、主动发现、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建构后(特例三个)通过设问:通过三个算式发现的是不是一个规律?还需要验证,发现其它的算式是不是也存在这个规律呢?引发学生思考还需要验证。此问欠佳。因为规律是事物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的普遍特征(特点),规律的发现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因此,设问应为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类似于这样的算式是否也具有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要乘以几的共同特点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这样设问符合认识规律,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用验证的方法把特殊推广到一般。 揭示规律二:此环节借助教学规律一的探索过程(观察、比较、发现、描述)以问题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的途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建构、获取新知。本环节的设计,教者基于规律一的探索过程、规律的描述方式让学生来类比迁移、自主活动、自主建构,有利于方法的应用而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何验证发现的结论是否普遍适用,学生自主进行且有引导,但要针对发现二的描述进行强调(或借助验证一),才能使学生的验证格式、验证描述更有条理、更能强化对验证二的理解,从而突显验证的效果。规律一、规律二建构后,教者针对几能否为0的问题引导组织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严谨对待数学知识的习惯和善于针对数学进行对推理、周密思考的习惯。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学情与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总结完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自信心增强了。 教学目标:

1、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3、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师: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你能把青蛙的外貌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青蛙有一张大大的嘴巴,两只鼓鼓的眼睛。 生:青蛙有一个雪白的肚皮,还有四条腿。 师:今天我们就以青蛙为题作一个游戏-------“对对子”。老师说前半句(一只青蛙一张嘴),大家说后半句(两只眼睛,四条腿)。比比谁对的又对又快。 (师生对对子)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为什么对的这么快其实在刚才的游戏中就有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