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

高中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

高中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
高中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牛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由经验引起的学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

俄国著名生理学农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应。并由此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作用的产生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

(1)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2)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3)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二、操作条件作用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2.主要学习律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学习实示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人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原里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三)程序教学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了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柳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至1917年问,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二)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其学习兴趣。

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苏贝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

第四节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一)学习的实质: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二)学习的过程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信息的存贮。

第二部分,认知过程。第三部分,元认知。

二、建构学习论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继而出现新的假设;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不可能拿来就用,而需

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习得的知识:(1)并非预先确定的,要非绝对正确的;(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

(二)学习观

学习过各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贮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

程,他要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

(三)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四)教学观

建构主义提倡把学生自身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三、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源、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并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教学对话

所谓的教学对话就是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三)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论

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联的

(二)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另一方面,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

其次,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此外,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还可因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动机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二、动机的需要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败归因理论

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四、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外部因素

(一)学习任务1.任务的性质2.任务的价值3.任务的维度。

(二)教师

二、影响学习动机激发租培养的内部因素

1.兴趣2.自我效能感3.归因与习得性无助4.能力观与目标定向。第四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树立自信心

1.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设置合理的目标3.进行归因训练。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一)使任务更有趣(二)引发认知冲突(三)合理使用表扬

1.有效地应用表扬;2.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四)合适的反馈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由于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的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五)低路、高路迁移

依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的程度,可将迁移区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低路迁移指经过反复练习的技能几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便能自然而然实现的迁移。

高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迁移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都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二)符号性图式理论

这是霍里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符号图式理论认为,在最初学习中,一般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示(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示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当新情境的特征与该图示中的符号匹配时,就可激活、提取和应用这种表征。即图示匹配或表征相同是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产生式论

这是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先前学习和源问题解决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四)结构匹配论

结构匹配理论是金特纳等人提出的迁移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如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其中,事件的结构特征与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在迁移中起决定作用,事件的表面与具体的特征对迁移的影响是次要的。

(五)情境性理论

这是以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第三节影响迁移的因素

一、相似性

两项学习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的多少决定相似性的大小,如所含共同成分较多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来源:

原有认知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第四节为迁移而教

1.在真实生活中学习。2.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环境。4.教授学习方法。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一)知识的含义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三)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由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

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又称判断学习)指学习dj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问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

生的。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错误观念即是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主

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即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构成

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策略;4.扩展到引申。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组织的基本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将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聚类组织策略即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组织的方法,它又叫群集策略,

主要用于自由回忆之类的学习任务。

概括法:指以摒弃细节、提取要义的方式组织信息。

纲要法:即一种提取材料要义、组织纲目要点的方法。

比较法:这是对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式。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它主要包括:(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2)对任务的认识;(3)对有关认知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的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一)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汁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二)监控策略

元认知监控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三)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的管理1.要注意调节学习的自然条件;2.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三)学习努力管理(四)利用其他人的支持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部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程序化训练是指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学生按此程序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三)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

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五)合作式学习模式

一系列研究证明,以合作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1.创造性比智力更易受环境的影响。

2.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气氛,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3.学校教育环境在个体创造性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4.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二)智力: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是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三)个性: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造适宜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个性的塑造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接受学生的想法;

3.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

(三)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训练;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

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个人信念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价值澄清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7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

(1)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四、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五、赏罚控制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评价的含义: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测评的功能:1.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2.促进教师的教学;3.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4.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数学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答案: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B.

(2)在该种变换下,不变的性质: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是在某条件下点的轨迹所形成的对称图形;变化的性质:图形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原点为中心点,不再与坐标轴相交,图形距离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 12.参考答案: (1)微积分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始终.故在学习微积分时可以收集有关微积分创立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人物的资料,并进行交流;体会微积分的建立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2)“杨辉三角”在中国数学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还科学地揭示了二项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的构成规律,由它还可以直观看出二项式定理的性质.故可以在二项式定理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13.参考答案: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建模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模型准备:在模型准备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研究对象的信息,并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研究对象.

2015-2019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

201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弹簧振子的频率1f T = =将物块的质量变为原来的 1 4 或者劲度系数k 变为原来的4倍。根据弹簧长度与劲度系数k 成反比的关系,长度应变为原来的 1 4 ,可知D 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太阳光折射后形成的七种单色光折射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光、蓝光、青光、绿光、黄光、橙光、红光,图中a 、b 、c 、d 四条光线偏折程度逐渐减小,折射率逐渐减小,B 选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过理想气体的A 点和B 点,分别做它们的等容变化的p-t 图,可以看出过A 点的直线斜率小, p T 小,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C T =可知V A >V B 。B 到C 变化过程,温度相等,压强增加,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V B >V C ,所以V A >V B >V C 。 4.【答案】A 。解析:一个 23892 U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20682Pb 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α衰变 的次数为(238﹣206)÷4=8次,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2×8﹣(92﹣82)=6次,选项A 正确。 5.【答案】D 。解析:球壳不接地时,内层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q (不均匀分布,因为内部电场线疏密不均匀),外层带+q 电荷。接入地后,球壳外层感应的正电荷消失,球壳内层电荷为﹣q ,在O 点产生的电势为04q R πε- ;球内部的点电荷+q 在O 点产生的电势为 04q d πε,根据叠加原理,总电势为 011 ()4q d R πε-。故选D 。

6.【答案】B 。解析:对绳子上的结点P 进行受力分析: 平衡后设NP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 根据几何关系得sin α= 。据平衡条件和三角函数关系得21sin N m F F m α= = ,所以122 m m =,故答案为B 。 7.【答案】C 。解析:根据右手定则,开始时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为正,因此排除B 、D ,设经过时间t 导体杆转过的角度为α,则t αω=,导体有效切割长度为2sin L R t ω=。由 2 12 E BL ω= 可知,222sin ,R E BR t B ωωω=、、不变。根据数学知识,杆中的电动势在右边磁场区域,从0开始随着时间增大,离开磁场后变为0;进入左边区域后,方向变为负向,电动势从0开始随着时间增大,离开磁场后变为0,可知C 正确,故选C 。 8.【答案】A 。解析:选修1-1模块涉及电磁现象和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等内容。A 选项正确。 二、计算题 9.【参考答案】 (1)以逆时针为导体环回路的正方向,则穿过导体环的磁通量S =B dS Φ???为正值。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导体圆环中的感应电动势 2S S d d dB dB ====r =0.05V dt dt dt dt B dS dS επΦ- -???-???-?-。 磁场变化产生感生电场,根据公式 S d dB E ==dt dt l dl dS Φ?- -???? 有 2dB 2r=r dt E ππ?- ? 只考虑感生电场的大小,可得dB 0.2/2dt r E N C = =。 (2)等腰梯形导线框的感应电动势为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 导读:本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选择题 1.留白是我国古典绘画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指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以营造出“此处无物胜有物”之境。这一理念体现在教育中,要求教师()。 A.把任何道理都对学生说透、说尽 B.对学生放之任之 C.留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D.抓紧课堂,放松课外 【答案】C 【解析】留白,即故意留有一定空白,留有一定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叮咛、万嘱咐,把学生逼得太紧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晾一晾”,留一个缓冲的余地,也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2.法国历“雾月政变”的发动者是()。 A.罗伯斯庇尔 B.拿破仑 C.丹东 D.戴高乐

【答案】B 【解析】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并由此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称该政变为”雾月政变”。因此本题选B。 3.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开始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2006年9月1日 C.1995年9月1日 D.2007年6月1日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因此本题选B。 4.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人民政府 B.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C.教育部门 D.学校 【答案】A

教师资格证数学学科(高中数学)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重点

第一章课程知识 1.高中数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⑴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 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⑵高中数学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⑶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⑷高中数学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等其他课程的基础。 2.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⑴高中数学课程的定位: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培养数学专门人才的基础课。 ⑵高中数学增加了选择性(整个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学生发展、培养自己的兴趣、 特长提供空间。 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⑷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学习 兴趣的需要;是培养自信心的需要;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需要学生具有应用意识。 ⑸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发现和提出问题;强调归纳、演绎并重;强调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 ⑹重视“双基”的发展(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 强调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强调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⑺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文化的 重要作用。 ⑻全面地认识评价: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学习的水平和情感态度的变化;终结性评价和 过程性评价。 3.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 ⑴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 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⑵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⑶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是本次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之一。 ⑷五大基本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 力 4.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 ⑴必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36学时):数学1(集合、函数)、数学2(几何)、数学3(算 法、统计和概率)、数学4(三角函数、向量)、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⑵选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专题1学分,18学时): ①选修系列1(文科系列,2模块):1-1(“或且非”、圆锥曲线、导数)、1-2(统计、 推理与证明、复数、框图) ②选修系列2(理科系列,3模块):2-1(“或且非”、圆锥曲线、向量与立体几何)、 2-2(导数、推理与证明、复数)、2-3(技术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③选修系列3(6个专题) ④选修系列4(10个专题) 5.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 函数主线、运算主线、几何主线、算法主线、统计概率主线、应用主线。 6.教学建议: ⑴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级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

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 (2)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完整、规范、具体地表述课时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1)确立适切的教学重点。 (2)恰当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3.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1)关注优化教学方法。 (2)合理组合教学方法。 (3)恰当选择教学媒体。 4.设计教学过程 (1)设计明确的教师活动。 (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 (3)设计恰当的测评题目。 5.形成完整的教案 (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 (2)掌握教案必备的组成要素。

教师资格证中学2018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讲义

第一讲应试攻略 一、考情分析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高中学段教师资格统考科目三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数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数学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 试题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二、题型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知识点覆盖范围比较广。 在历年考试真题中,学科知识6-7道,课程与教学知识1-2道。 (二)简答题 简答题稳定在5题,前面3题一般是学科知识,后面2题是课程知识与教学知识,总分值35分。 (三)解答题 一般考大学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分步骤给分,如果不能够完全解答,只要会的步骤,都要写在试卷上,阅卷老师看见答案中有相关步骤,都会给相应的分数。 (四)论述题 一般考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在答题时一般需要提出论点,并用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五)案例分析题 一般考查教学知识或教学技能。案例分析题是给出教学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作出决策,或给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六)教学设计题 给出一个课题,按要求进行设计。一般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问题进行考查。 三、备考策略 (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 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对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也可参照“考情分析”与“题型解读”。 (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 1、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 2、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批注,加强记忆。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加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出合理的答案。 (四)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多做练习是检测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进行适当的练习,以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缺,科学备考。

教师资格证考试:2018下高中物理真题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图1所示为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一个演示实验示意图。用不同数量的小球(可选用豆粒、玻璃球、钢球等),分别从不同高度连续倒在秤盘上,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该实验通常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的物理知识是() @ (3-3P28) A.气体的压强 B.机械能守恒 C.动量守恒 D.功能原理 《 2.有些球类比赛在开赛前用猜硬币正反面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如图2所示,若裁判员以5.0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硬币,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该硬币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约为()A.1.27 m B.1.35 m C.1.40 m > D.1.54 m 3.如图3所示是某种安检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可以检测是否携带金属物品通过安检门。门框绕有线圈,闭合电键后,当金属物体通过线圈时,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而非金属物体靠近时则对电路中的电流没有影响。其工作原理是() A.电流的磁效应 B.电磁感应现象

< C.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D.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4.如图4所示,玻璃管内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气柱长度为l,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h。若温度保持不变,把玻璃管稍向下压一段距离,则() A.h、l均变大 — B.h、l均变小 C.h变大,l变小 D.h变小,l变大 5.下面的各种核反应中能产生中子的是() A.用γ光子轰击26 12Mg,生成物之一为26 11 Na | B.用α粒子轰击14 7N,生成物之一为17 8 O C.用质子轰击7 3Li,生成物之一为8 4 Ba D.用α粒子轰击7 3Li,生成物之一为10 5 B 6.如图5所示,将水平匀强电场中质量可忽略的带电小球M和N,分别沿图示路径移动到同一水平线上的不同位置后,同时释放,M、N均保持静止,则() ) A.M的带电量比N的大 B.M带正电荷、N带负电荷 C.移动过程中匀强电场对M做负功 D.移动过程中匀强电场对N做正功 7.如图6所示,一束单色光由空气以45°角射入厚度为d的长方形玻璃砖,入射点与出射点的水平距离为s。若所有的光线只在两水平界面发生折射与反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英语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请用2B结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In English, the aspirated [p h] and the unaspirated [p] are ____ . A. minimal pairs B. in phonemic contrast C. two distinctive phonemes D.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2. /s/ and/θ/ can be distinguished by_____. A. manner of articulation B. place of articulation C. vibration of the vocal cords D. aspiration of articulation 3. You' II find this Travel Guide to be of great ___ in helping you and your children to get around Malaysia. A. cost B. price C. value D.

expenditure 4. When the train_____, all the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prised to see that the Carlisle team had one man only. A. pulled down B. pulled on C. pulled of D. pulled in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ontains an inflectional morpheme? A. Disappear. B. Blacken. C. Oxen. D. Anti-pollution. 6. Reading is to the mind____ food is to the body. A. that B. which C. as D. what 7. He had no time and energy to play with his children or shop with his wife, but he __ home a regular salary. A. did bring B. does bring C. did get D. does get 8. In fact, they would rather have left for London_____ in Birmingham.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 答案(完整版) (来源于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学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谋外活动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顾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C.符合提升教学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正确答案: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2、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正确答案: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获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的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正确答案: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 10名的不能参造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 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正确答案: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张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 不正确的是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木实现教育现代化 正确答案: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費。依据《中华人民 其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费用的机关是 A.教育行政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C.检部门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试讲历年真题整理

教资高中数学试讲历年真题必修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函数及其表示函数的基本性质 ·1.列举法表示集合

2.子集

1. 2. 在教学过程是,我是根据学生认知的先后顺序,通过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子集的概念,进而举出一个特例,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并设计分组讨论,充分参与,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从而学会子集、真子集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实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的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设计

3.并集 1. 理解并集的概念,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出并集的定义,并理解代表元素用不同字母代替,并不影响它们之间作并集运算。 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得到并集的定义后,通过维恩图向学生直观的展示并集运算的意义。 4.函数概念

要求:有板书;试讲十分钟左右;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 1.函数与映射的异同点? 相同点:(1)函数与映射都是两个非空集合中元素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映射的对应都具有方向性;(3)A中元素具有任意性,B中元素具有唯一性。 区别: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它必须是满射。它要求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数,而映射中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任意的数学对象。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建立联系、对应、转化的辩证思想,强化“形”与“数”结合并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从实例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真题答案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 理》真题答案 一、单选选择题 1.答案:A。气体的压强 2.答案:A。1.27m 3.答案:B电磁感应现象 4.答案:B.h、1均变大 5.答案:D用…,子轰击…生成物之一为 6.答案:C移动过程中匀强电场对M做负功公 7.答案:C经两界面反射而返回原空气入射区的光线会相互平行 8.答案:D 二、计算题 9.【答题要点】

师:所以我们设计电路图时,电流表应该接在哪里才能测量干路电流呢? 生:只有接在干路上。 师:电压表又应该接在哪里测量路端电压呢? 生:接在电池的两端。 师:测量一组数据是否能够求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生:不能,至少需要两组数据,为了更加精确,应该所测几组求平均值师:利用什么仪器可以做到这样的调节呢? 生:利用滑动变阻器可以进行调节。 师:怎样连接电路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先设计电路图再连接实物图。

生:(进行操作) 四、教学设计题 12.【答题要点】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玩过吹肥皂泡?在玩肥皂泡的时候,肥皂泡有什么神奇的现象? 学生:玩过,肥皂泡是五颜六色的。 教师:同学们真细心啊,观察的不错。有人知道为什么肥皂泡是五颜六色的? 学生:可能是太阳晒得。 教师:不错,有一定的关系,那具体的原理又是什么呢?现在老师展示一个小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和思考。 教师:老师将这个肥皂膜靠近酒精灯,同学们注意观察肥皂膜有什么变化。 学生:肥皂膜上逐渐的出现颜色了。 学生:肥皂膜上有细细的颜色条纹。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值得表扬,肥皂膜上的确呈现不同颜色的条纹,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有没有小组能分析出肥皂膜出现颜色条纹的原因。 学生:光线照到肥皂膜上会发生反射,可能是因为大量光线反射后相互干扰,最后产生了五颜六色的条纹。 学生: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每种颜色光的波长不同,肥皂膜同一点反射的颜色光就不同,所以肥皂膜呈现五颜六色。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严谨,有理有据;现在看屏幕上放大的原理图,一起系统的认识薄膜干涉。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2015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9 题,每题 2 分,共 58 分) 1、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社会需要的是身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这表明马老师具有()。 A.开拓创新的理念 B.素质教育的理念 C.自主发展的意识 D.因材施教的意识 2、以下是钟老师班主任日志的一段话,这表明钟老师()。 “一个月了,尽管我对某某给予了更多的关心与鼓励。但依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是方法不对还是……?看来,我得再找他的父母和原班主任交流,再深入一点,再 调整策略。” A.善于自我反思 B.缺乏探索精神 C.善于引导学生 D.缺乏问题意识 3、某中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发不同颜色的校服。年级前 60 名学生是红色 衣服,其他学生穿蓝色校服,这种做法()。 A.正确,便于分清教学 B.正确,利于激励学生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不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4、物理教师李强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利用现有资源自制实验器材,开设了不少探究性物理实验,这表明李老师具有()。 A.全面发展理念 B.和谐发展理念 C.长善救失意识 D.课程开发意识 5、教师王某认为自己是师范毕业生,而且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就能终身从教了,王某的想法()。 A.不符合统一城乡教师编制的准备要求 B.不符合教师资格证定期登记制度的规定 C.不符合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条例的规定 D.不符合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的要求 6、被学校行政处分后,张老师认为学校对自己很不公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张老师可以()。 A.向当地党委提出申诉 B.向当地纪检部门提出申诉 C.向当地法院提出诉讼 D.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申诉 7、为了添置教育教学设备,某初级中学通过向学生推销学习和生活用品获取经

教师资格证数学学科(高中数学)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第一章课程知识 1.高中数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⑴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 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⑵高中数学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⑶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⑷高中数学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等其他课程的基础。 2.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⑴高中数学课程的定位: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培养数学专门人才的基础课。 ⑵高中数学增加了选择性(整个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学生发展、培养自己的兴趣、 特长提供空间。 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⑷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学习 兴趣的需要;是培养自信心的需要;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需要学生具有应用意识。 ⑸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发现和提出问题;强调归纳、演绎并重;强调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 ⑹重视“双基”的发展(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 强调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强调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⑺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文化的 重要作用。 ⑻全面地认识评价: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学习的水平和情感态度的变化;终结性评价和 过程性评价。 3.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 ⑴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 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⑵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⑶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是本次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之一。 ⑷五大基本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 力 4.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 函数主线、运算主线、几何主线、算法主线、统计概率主线、应用主线。 5.教学建议: ⑴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①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③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⑶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知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模拟试题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螺线管内有平行于轴线的匀强磁场,规定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磁感应强度B的正方向,螺线管与U型导线框c蟛相连,导线框cdef内有一半径很小的金属圆环L,圆环与导线框cdef在同一平面内。当螺线管内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按图示规律变化时( )。 A.在t1时刻,金属圆环L内的磁通量最大 B.在t2时刻,金属圆环l内的磁通量最小 C.在t1~t2时间内,金属圆环L有收缩趋势 D.在tl—t2时间内,金属圆环£内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2、 K-介子衰变的方程为:K—π+π0其中K一介子和π一介子带负的基本元电荷.π0介子不带电。一个K一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人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衰变后产生的1T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的半径R。一与Rπ之比为2:1。π。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一的动量大小与1T0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 :1 :2 :3 :6

3、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为Fl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WF1、WF2分别表示拉力F1、F2所做的功,W、W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物理课程分为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选修2系列和选修3系列,其中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的是( )。 A.共同必修 B.选修1系列 C.选修2系列 D.选修3系列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各电表为理想电表,电源内阻不能忽略,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从某位置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的过程中,设V1、V2、A的读数分别是U1、U2,I;V1、V2、A读数的变化量分别为△U1、△U2、△I,,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与I,的比值减小,U与I的乘积也一定减小 与,的比值增大,U与I的乘积一定增大 C.△U2与I的比值等于AU,与出的比值 D.△U1与△I的比值等于任何时刻U,与,的比值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集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一、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3 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教育事实,其含义广阔,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职工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的发端,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一、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7 1.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二、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7 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帮助任课老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在教育中,其‘认知线索是:情境——材料分析——理论确立——实践设想。教师教学过程为:描述——引导——讲述——养成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体验——感知——原理——实际联想。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一、教育质的规定性12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完整真题及答案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 完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育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认识(A)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2、刚开学,班主任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C)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性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会主动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货,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做法(B)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D)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C)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所收费用的机关是( A) A、教育行政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C、纪检部门 D、公安部门 7、中学教师黄某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侵犯其权利而提出申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其申诉的机关是( B)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中地理篇(20200511231945)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一一地理学科知 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是“沿490N 的地形剖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 1?3题 1?上图所示区域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图中④地最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A. 暴风雪 4 000 3 ()00 2 000 I 000 哥 J20° I1IT 100° 90" sir 降岸tt/nvn 2 000 1 000

B 飓风 C. 沙尘暴 D. 酸雨 3. 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地比⑥地多地震,且①地比⑥地大陆架狭窄 B. ②地因西风溯河而上受山地抬升,降水量较大 C. ③地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⑥地渔业资源丰富 D. ④地和⑤地均是以乳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 °E , 40 °N )起飞,7 小时后途经a 地 (165 °W ,67 °N )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 °W ,42 °N )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4?5题。 ----- --- ----- - - i W ------------- ----------- --------------------------------- 产、J; * - f 九 -A 一釘孙—一 ______________ _ ——_ £十=」 / —」 ■■ 二 — ? * X T 、 图例 J* f 」 ■ V J * — * ** £ < 广、J 加 J h / E * -j_ ,, ■ * * . ■ * ■ >s, 一飞 廿路线 「 』 -八.L .■ 云.、乙七卜 ?-込* 也?城市 -9 才干 * i -, 0 4 1 4. 结合图文信息判断,与该 客机飞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