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中。
师: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1 / 3
《xx的早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2 / 3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xx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中。
师: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口笛的音色。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5、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6、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7、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教学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2、揭开课题《苗岭的早晨》。
3、初听乐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乐曲带来的意境。
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
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
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
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
(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第一乐段:从缓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乐曲舒展轻柔的情绪,从中想象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气氛。
(用“口笛”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歌中唱的很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这节课,钟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民族,它就是历史悠久的苗族,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一说
三、欣赏口笛曲《苗岭的早晨》
(一)初听全曲: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唱腔(起腔正腔,甩腔)多样性
浮动性 装饰性
5、再听:
6、初听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速度、节奏有什么变化?又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介绍“飞歌”的另一个特点:三个主音5、降3 、1,其中降3是色彩音)
xx小学集体备课
课题 《苗岭的早晨》
学科 音乐 年级 四 备课人 执教人 '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
个 性 修 改
教
学
过
\
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一、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
二、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2、 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3、 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4、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6、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 教学具准备
1、 地图、录象资料、多媒体、音响。
2、学生准备彩笔、白纸。
苗岭的早晨
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上册 第1课时《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先生在
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乐曲分三段,以明朗、清新的旋律热烈、欢
快的节奏描绘出一幅苗族山寨春意明媚的秀丽图象。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对象分析:人物目标是初一级学生,他们大多数对音乐欣赏没什
幺兴趣,且音乐基础不大好,所以,此欣赏课本人比较注重通聆听的方式,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其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和爱护大
自然的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其热爱大自然、向
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和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欣赏、对比法、
3、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学会倾听,喜爱音乐、创造音乐的技能培养
四、教学方法:1:视、听相结合,感受音乐,理解曲式结构。
五、教学重难点:1:曲式结构的理解
2:音乐的感受,提升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录音机、板书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提出问题——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你知
道的民族有……族?你听过这些民族的音乐吗?你会唱这些民族的歌曲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口笛的音色。
4.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在尽情欢唱。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伴奏之后,第三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口笛的音色。
4.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在尽情欢唱。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伴奏之后,第三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音乐教案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教学难点:
---文章来源网络 体验音乐的第二乐段,感受其音乐中的欢快。
教学方法:
1、通过音色对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过体验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打击乐器、填词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要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
范文
学习永无止境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歌中唱的很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这节课,钟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民族,它就是历史悠久的苗族,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一说
三、欣赏口笛曲《苗岭的早晨》
(一)初听全曲: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范文
学习永无止境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5、再听:用你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选自花城版音乐教材初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走进大自
然”的第三课时《苗岭的早晨》。 2、由白诚仁作曲,陈钢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以明朗清新的
旋律,描绘出山寨春意昂然的秀丽图景,以明快热烈的苗族歌舞和劳动节奏
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教学理念:
这节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线,融合舞蹈、歌唱、节奏创编为一体的综合
课。通过对作品《苗岭的早晨》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苗族乐曲的特点,以
多种形式的参与与体验,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即兴
创造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与老师
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体验,了解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
早晨》以及对苗族人文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苗族音乐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为主线,以对
比、类比、拓展、体验、探究、创作等系列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
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实践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全面的了解。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乐曲的节奏、结构特点,通过对特性变化
音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苗族飞歌风格的认识,进而掌握苗族音乐的相关知
识。学习即兴伴奏和创编。
长沙县丁家小学 2017年下学期三年级音乐科教案 备课人:杜淑娟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口笛的音色。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长沙县丁家小学 2017年下学期三年级音乐科教案 备课人:杜淑娟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5、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6、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织金县城关小学 王婧
教学目标:
1. 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引起对苗岭早晨的特定联想。
2. 知道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初步能分辨苗族音乐。
3.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和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小视频,请看大屏幕。(播放苗族飞歌视频)你们知道这是那个民族的歌曲吗?谁来说一说?(生回答苗族)对了,是苗族,(出示苗族的简介幻灯片: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在我们织金的各个乡镇就有歪梳苗(相应出示图片)白苗、黑苗、长角发苗等等,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他们的服饰以银饰为主,(出示一张苗族银饰的图片)我们比较熟悉的手工艺品就是苗族的蜡染刺绣(出示织金洞旁的蜡染刺绣图)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它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每逢过节。他们就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出示芦笙图片一张和一张苗族人吹奏芦笙的图片) 好了,同学们,了解了这样一个能走路就会跳舞的少数民族,能说话就会唱歌的少数民族以后,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在苗族的乐曲中去感受苗家儿女的生活。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欣赏《苗岭的早晨》(出现课题幻灯片)
二、 完整欣赏 初步感知
苗族的民歌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五种。我们马上欣赏到的是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明朗清新的旋律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感受,在听的时候注意感受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试着用你的小手记录乐曲发生了几次变化。(播放小提琴版《苗岭早晨》的音乐完整版)
好了,同学们,现在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苗家美景呀? (生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你们注意到乐曲中有几次变化了吗?对了,有三次变化。这是一曲小提琴演奏的曲子(出示小提琴和简单介绍)每段中乐曲的旋律速度节奏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听各段,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初步了解苗族的日常生活。
2.过程和方法:通过声势律动、舞蹈等参与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知识与技能:能跟琴哼唱《苗岭的早晨》第二部分的欢歌主题,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教学重点:能跟琴哼唱《苗岭的早晨》第二部分的欢歌主题,随着音乐用肢体动作展现劳动主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活动中
教学方法:初听感受法,复听唤醒法、再听联想法、参与法、辨析法、表现法、创作法、总结法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一下。首先,我们听一段音乐,你们来猜一猜我们要探索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初步了解苗族的日常生活。
2.过程和方法:通过声势律动、舞蹈等参与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知识与技能:能跟琴哼唱《苗岭的早晨》第二部分的欢歌主题,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教学重点:能跟琴哼唱《苗岭的早晨》第二部分的欢歌主题,随着音乐用肢体动作展现劳动主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活动中
教学方法:初听感受法,复听唤醒法、再听联想法、参与法、辨析法、表现法、创作法、总结法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一下。首先,我们听一段音乐,你们来猜一猜我们要探索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生:。。。。
师:这首歌曲来自于苗族歌曲,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由于大多数竹住在山寨里,如果有好的消息让人们知道,就要把声音传的很远,让这边的声音飞到那边去,所以刚才听得的歌曲是一种飞歌的体裁,属于苗族特有的。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欣赏由我国作曲家陈钢根据飞歌体裁创作的一首器乐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呢?
生:学生认真聆听乐曲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苗岭的早晨》,苗岭是指贵州的苗岭山脉,因苗族集中聚居区而得名。这首乐曲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歌幸福的生活情景。乐曲共分三段,每一段又展现了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呢?下面我们来分段聆听一下。
二、分段欣赏
(一)第一部分A
师:现在我们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并思考速度、情绪是什么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
师:乐曲第一部分的情绪优美,晨曦初露、山峦起伏、小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表现了安静的苗岭早晨的画面。再听乐曲,想一想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为什么选用这一乐器呢?
生:。。。。
师:小提琴音色华美、音域宽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演奏抒情的旋律、也可以演奏欢快的旋律,用滑音演奏技巧模拟了小鸟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百鸟争鸣的情景,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小提琴的音色。当小提琴演奏小鸟的声音时你们来模仿小鸟在林中自由飞翔的画面!
生:感受小提琴音色 (二)第二部分B
师:伴着小提琴的声音把我们送进了苗岭山寨之中,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走近乐曲的第二部分,说说这部分情绪与第一部分情绪有什么不一样?
生:。。。。。。。。。
师:这部分音乐开始热闹起来,整体情绪欢快活泼的。它有两个主题,从音乐的开始到一连串刮奏下行为第一主题,我们称为欢歌:第二主题我们称为劳动。现在跟老师做几个简单的苗族动作,你来想象一下欢歌主题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
师:欢歌主题出现了三次,我们来听一下主旋律并跟琴哼唱一下欢歌这一主题。
生:跟琴哼唱
师:我们来聆听一下第二主题劳动,跟老师来做律动,你们思考一下音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
师:音乐旋律转向低音区,节奏变得铿锵有力,速度越来越快,推向了音乐的高潮。表现了苗族人民劳动的生活情景。同学们看两张照片,跟着音乐做劳动的动作。
(三)第三部分
师:我们来欣赏乐曲第三部分,你们来听一听和哪个部分相似
生:。。。 师:乐曲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小鸟的旋律由高到低,叫声越来越弱,速度也越来越慢,此时的山寨又恢复了宁静。
(四)完整欣赏
师:下面我们来完整的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部分模仿小提琴演奏和小鸟飞翔,第二部分做出苗族的舞蹈动作和劳动的动作,第三部分我们想象小鸟渐渐的飞走的画面来完成本节课的欣赏,看看谁表现的最好!
生:跟音乐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