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73 KB
- 文档页数:3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一、观察背景建构区是幼儿园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区域之一,它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建构材料和自由的建构空间,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表现和发展情况,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
二、观察目的1、观察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的建构行为和兴趣点。
2、分析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3、了解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情况。
三、观察时间具体观察时间四、观察地点幼儿园小班建构区五、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六、观察记录(一)第一天上午区域活动时间,小明、小红和小花选择了建构区。
小明一进入建构区就拿起了几块长方形的积木,开始搭建“高楼”。
他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叠,当叠到第五层的时候,“高楼”倒塌了。
小明没有放弃,重新开始搭建,这次他将积木的底部搭得更宽了,终于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八层的“高楼”。
小红则选择了一些圆形的积木,她试图用这些积木搭建一个“城堡”。
她先将圆形积木围成一个圈,然后在上面放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作为“城门”。
但是,当她想要继续往上搭建的时候,发现圆形积木不太稳定,总是容易滚动。
于是,她向小明求助,小明给了她一些建议,让她在圆形积木的下面垫上一些小的方形积木,增加稳定性。
在小明的帮助下,小红最终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漂亮的“城堡”。
小花在建构区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她一会儿拿起一块积木看看,一会儿又放下,不知道该怎么搭建。
我走过去问她:“小花,你想搭建什么呀?”小花说:“我不知道,我不会搭。
”我鼓励她:“没关系,你可以先看看小明和小红是怎么搭的,然后再试试看。
”在我的鼓励下,小花开始模仿小明搭建“高楼”,虽然她搭建的“高楼”没有小明的高,但是她也很开心。
(二)第二天今天,小刚、小强和小美来到了建构区。
小刚一进来就说:“我要搭建一个火车轨道。
”他先用长方形的积木拼成了一条长长的直线,然后在直线的两端用半圆形的积木拼成了弯道。
小班建构区游戏观察记录
引言
在小班教育中,建构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游
戏和探索机会。
通过观察建构区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和需求,从而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改进方向。
本文将结合实际观察情况,记录小班建构区游戏的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观察日期:2021年10月15日
•观察时间:下午3点至4点
•观察地点:幼儿园小班建构区
观察对象:
•姓名:小明
•年龄: 4岁
•兴趣:喜欢搭建积木
观察内容:
1.小明进入建构区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了积木区,开始用各种形状的
积木搭建房子。
2.在搭建的过程中,小明专注地思考每一块积木的位置,尝试着组合出
不同的结构。
3.小明还尝试用积木搭建车辆,如飞机和火车,他非常喜欢模拟不同的
交通工具。
观察分析: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小明在建构区表现出较高的集中注意力和创造力。
他喜欢
通过搭建不同的结构来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展现了对细节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小明的兴趣和特长,开展更多关于建构的活动,以促进他的发展。
结论
建构区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建构区游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幼儿的需求和成长情况,为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在小班教育中,建构区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探索空间,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上是本次观察小班建构区游戏的记录和分析,希望可以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以上的文档符合你的需求。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内容或补充,请告诉我。
小班建构区记录和分析7篇小班建构区记录和分析1一、观察对象I幼儿姓名:XX性别:男年龄:3岁幼儿表现:XX是小班的核子,看起来聪明可爱,感觉是L个比较调皮的孩子。
可是他玛妈却告诉我,XX是L个异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活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家里人玩,只要有别的小用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宁可不玩。
他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表现如下:1 .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更不愿主动交流。
2 .话语少,和教师交流少,不和小朋友交流。
即使偶尔和教师讲话,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
在区域活动时,所有的小用友都进了自我喜欢的区域,XX却不会参与任何活动,一个任坐在自我的位置上拿着区域卡,看着其他小用友玩。
二、情景分析XX刚上幼儿园,难免会有入园焦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很正常.但时问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慢慢熟悉起来,都能开开心心来上幼儿园,XX还是这样,早上紧紧抱着妈妈的脖子不放开。
据了解,XX多数时问都是在家里玩玩具度过,遇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他更加沉默,缺乏自信。
三、观察记录有一天孩子们午睡叶,我特意坐到XX的床边,等他脱下鞋子后,大声的表扬她:“哇.XX太厉害了.会自我脱鞋了•来.让教师抱一抱.”我温柔的抱起她,第一个绐他盖被子,微笑的看着他入睡,这时,他说话了,虽然很轻,可我欣喜的听见了:“我在家妈妈教过我的。
“我又俯下身来,用手携了摸她的头:“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教师真喜欢你,教师陪你睡觉好吗?”他含羞的点点头听话的闭上了小眼睛。
四、指导策略(一)家长工作方面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时间与家长交流教有观点及方法,反馈孩子在园表现,提议家长多腌出时间亲近孩子,固定时间与孩子进行交谈,引导孩子说出自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座味的事,有没有认识新朋友等等。
日常生活中多创造他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晚饭后或者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耍,供绐交往般嫌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
(二)语言教学活动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异常组织了语言教学活动,让孩子对团体进行了解和接纳,鼓励XX接触新朋友,把自我介绍给大家认识,主动与小伙伴儿打招呼,并且鼓励他,表扬他,帮他逐步建立自信心。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观察目的:了解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和发展水平,以便提供更适宜的支持和指导。
观察记录:场景一:走进建构区,只见几个孩子正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摆弄着积木。
小明拿起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试图将它放在一块圆柱形积木的上面,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积木总是滑落下来。
他皱着眉头,嘴里嘟囔着:“怎么放不上去呢?”旁边的小红见状,拿起一块三角形的积木放在圆柱形积木的旁边,说:“我们可以这样搭。
”小明看了看,还是摇摇头,继续尝试自己的方法。
分析:在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出小明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探索精神,他不轻易接受同伴的建议,而是坚持尝试自己的想法。
这表明他在建构活动中有自己的思考和目标。
然而,他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技巧来实现自己的建构意图。
小红能够积极地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场景二:在建构区的另一边,小刚正在独自搭建一座“高楼”。
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块一块的积木往上叠,当搭到第五层的时候,“高楼”突然倒塌了。
小刚显得有些沮丧,他坐在地上,看着散落的积木发呆。
过了一会儿,他又重新开始搭建,这次他选择了较大的积木放在底部,并且在搭建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积木的位置,终于成功地搭出了一座更高更稳的“高楼”。
分析:小刚在面对挫折时没有放弃,而是能够重新尝试并总结经验,调整自己的建构方法。
这反映出他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他在空间感知和建构技巧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场景三:几个孩子一起合作搭建一个“城堡”。
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搬运积木,有的负责搭建城墙,有的负责搭建城门。
在搭建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交流和协商,“这个放在这里好不好?”“我们再加点积木吧。
”经过一番努力,一个漂亮的“城堡”终于完成了。
他们高兴地手舞足蹈,互相拥抱庆祝。
分析:这个场景展示了幼儿之间良好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小班建构区游戏观察记录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建构区游戏中的表现,包括建构能力、合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以便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观察背景:建构区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区域之一,提供了丰富的建构材料,如积木、乐高、拼图等,旨在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创意表达来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观察实录:场景一:独自探索幼儿 A 进入建构区后,首先选择了一堆彩色积木。
他开始独自搭建,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叠,试图搭建一座高楼。
在搭建的过程中,他非常专注,小心翼翼地放置每一块积木,当高楼搭建到一定高度时,不小心倒塌了。
他皱了皱眉头,但并没有放弃,而是重新开始搭建。
场景二:合作搭建幼儿 B 和幼儿 C 一起来到建构区,他们商量着要搭建一个“城堡”。
幼儿 B 负责搬运积木,幼儿 C 则负责设计和搭建。
在搭建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城堡的大门不知道该怎么搭建。
两人开始讨论,幼儿 C 提出用两块长积木作为门框,幼儿 B 则找来一些短积木作为门的横杆,经过多次尝试,他们成功搭建出了城堡的大门,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场景三:创意发挥幼儿 D 拿到了一些乐高积木,他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搭建,而是将乐高积木拼成了各种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然后将这些形状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机器人”。
他还为机器人配上了“武器”和“翅膀”,嘴里不停地说着:“这是我的超级机器人,可以打败所有的坏人。
”场景四:解决问题在建构区的一角,几个幼儿正在搭建一座“大桥”。
当他们快要完成时,发现桥的中间部分不够稳固,总是会坍塌。
幼儿们围在一起,开始思考解决方案。
幼儿 E 提出在中间增加一些支撑的柱子,幼儿 F 则建议使用更大的积木来加固。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他们终于成功搭建出了一座稳固的大桥。
分析与评价:建构能力: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建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有的幼儿能够熟练地堆叠积木,搭建出较高的建筑;有的幼儿则在搭建的稳定性和结构合理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小班建构区域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小班教学中,建构区域是孩子们展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小班建构区域的观察,我能够深入了解孩子们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思维方式以及社交互动。
以下是我对小班建构区域活动的详细观察记录。
一、观察背景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幼儿园小班建构区域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二、观察目的1、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建构技能和创造力表现。
2、了解幼儿在合作建构中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
3、分析幼儿在建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发展。
三、观察过程走进建构区域,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建构材料。
有的孩子选择了彩色的积木,有的则拿起了大块的泡沫板。
小明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孩子,他一开始就迅速地拿起了几块积木,试图搭建一座高楼。
他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堆叠,可是当他叠到第五块的时候,高楼突然倒塌了。
小明并没有气馁,他重新开始,这次他改变了策略,先把底部的积木摆得更稳,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往上叠加。
在另一边,小红和小花两个小女孩决定合作搭建一个城堡。
她们先用泡沫板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底座,然后开始用积木在上面搭建城墙。
小红负责传递积木,小花则专注于搭建。
她们偶尔会因为一块积木的摆放位置而产生小小的分歧,但很快就能通过商量达成一致。
还有几个孩子在搭建火车轨道,他们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拼接在一起,努力让轨道变得更长更弯曲。
其中一个孩子发现轨道的连接处不够牢固,于是他找来一些小木块垫在下面,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四、幼儿表现分析1、建构技能大多数孩子能够简单地堆叠积木,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建构技巧,如架空、围合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部分孩子在搭建过程中能够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展现出一定的创造力。
2、社交能力合作搭建的孩子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了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
但也有个别孩子在合作中比较自我,不太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3、问题解决能力当遇到搭建失败或材料不够等问题时,大部分孩子能够积极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在幼儿园的小班建构区,孩子们通过搭建积木、拼接玩具等活动,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对小班建构区活动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时间:具体日期上午 9 点 30 分 10 点 30 分观察地点: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具体姓名等 8 名幼儿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了解他们的建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记录活动开始后,孩子们纷纷涌入建构区,选择自己喜欢的建构材料。
姓名 1小朋友选择了一堆彩色积木,他一开始独自搭建,试图建造一座高楼。
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上面,但是当他放置到第五块积木的时候,高楼突然倒塌了。
他皱了皱眉头,没有放弃,重新开始搭建。
与此同时,姓名 2和姓名 3小朋友一起合作,他们想要搭建一个城堡。
姓名 2负责搬运积木,姓名 3则负责搭建。
在搭建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城堡的门不知道该怎么搭建。
他们一起讨论,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最终用两块长方形的积木搭建出了一个满意的门。
姓名 4小朋友选择了一些塑料拼接玩具,他想要拼出一辆小汽车。
他认真地对照着玩具说明书,一块一块地拼接,但是在拼接过程中,有一块零件怎么也安装不上,他着急地叫来了老师帮忙。
在建构区的另一边,姓名 5、姓名 6和姓名 7小朋友正在用泡沫积木搭建一个动物园。
他们分工明确,姓名 5负责搭建动物的笼子,姓名6负责搭建动物的房子,姓名7负责用小玩具充当动物摆放在里面。
他们一边搭建一边交流,还时不时地互相帮忙。
而姓名 8小朋友则显得有些孤单,他一个人默默地用积木搭建着一些简单的形状,没有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和合作。
分析与评价1、建构能力大部分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建构材料,并尝试进行搭建。
例如,姓名 1小朋友想要建造高楼,姓名 2和姓名 3小朋友想要搭建城堡,姓名 4小朋友想要拼出小汽车,这表明他们对建构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目标。
然而,幼儿的建构技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搭建过程中容易出现倒塌、拼接不牢固等问题。
小班幼儿建构区观察记录建构区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建构材料,进行构造和建筑活动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以下是对小班幼儿在建构区活动的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幼儿园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和发展水平,了解他们的建构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记录场景一:独自探索小明进入建构区后,选择了一堆彩色的积木。
他先是将积木一块块地叠高,然后尝试搭建一座“高楼”。
在搭建的过程中,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每一块积木的位置,试图让“高楼”更加稳固。
当“高楼”搭建到一定高度时,不小心倒塌了。
小明没有气馁,而是重新开始搭建。
这次,他改变了策略,先将底部的积木搭建得更加宽阔,然后再慢慢往上叠。
经过几次尝试,他终于成功搭建出了一座比较稳固的“高楼”。
场景二:简单合作小红和小花一起在建构区玩耍。
她们商量着要搭建一个“城堡”。
小红负责搬运积木,小花则负责搭建。
在搭建的过程中,她们会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比如“这里应该再加一块积木”“这个门太小了,要改大一点”。
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但她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商量和妥协,继续完成“城堡”的搭建。
场景三:创意发挥小刚拿到了一些形状不规则的泡沫积木,他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搭建,而是将这些积木想象成了各种动物。
他用两块长长的积木当作大象的鼻子,用圆形的积木当作大象的眼睛,还用一些小块的积木拼搭出了大象的身体。
接着,他又用类似的方法拼搭出了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
场景四:遇到问题小亮在搭建桥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积木长度不够,无法跨越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
他先是试图寻找更长的积木,但没有找到。
然后,他坐在那里思考了一会儿,突然灵机一动,将两块短积木拼接在一起,成功解决了问题。
分析与评价1、建构能力大部分幼儿能够用积木进行简单的叠高和搭建,如小明能够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搭建出稳固的“高楼”,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在幼儿园的小班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各种材料搭建着自己心中的世界。
建构区不仅是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也是他们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小班建构区的观察,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观察背景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幼儿园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观察目的:了解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和发展水平,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的依据。
二、观察记录(一)场景一在建构区的一角,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面前放着一堆彩色的积木。
小明拿起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试图将它放在另一块积木的上面,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积木总是滑落下来。
旁边的小红看到了,伸手帮小明扶住下面的积木,小明终于成功地将上面的积木放稳了。
接着,他们一起合作,用积木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小房子”。
(二)场景二小刚一个人在建构区的另一边,他用圆柱形的积木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了一排,然后又在上面放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看起来像是一座“小桥”。
他还不断地调整积木的位置,试图让“小桥”更加稳固。
过了一会儿,他又在“小桥”的旁边搭建了一个“小亭子”,用三角形的积木做屋顶。
(三)场景三小花和小莉一起在建构区的中间,她们用泡沫积木搭建了一个“城堡”。
小花负责搭建城堡的主体部分,小莉则在旁边用小的积木装饰城堡的窗户和门。
在搭建的过程中,她们会不时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比如窗户应该开在哪里,门要多大才合适。
三、观察分析(一)幼儿的建构技能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建构技能,如叠高、平铺、围合等。
但是,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积木的稳定性把握不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高。
(二)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场景一和场景三中,幼儿能够进行简单的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作品。
这表明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合作的方式还比较简单,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和引导他们学会分工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
片段一:(小班幼儿第一周的建构区游戏片段)
区域活动前,我先向幼儿介绍了建构区中提供的材料:原木积木、胶粒积木、雪花插片、长方形的牛奶纸盒、幼儿奶粉罐、长放形的纸板(用于架高)。
幼儿当时兴趣很高涨,也一同认识了材料的颜色、形状,以及如何拼搭。
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
师:“今天,我们来试试用这些积木拼搭好看的房子,好吗?”
全体幼儿:“好的。
”
师:“你打算造幢什么样的房子?”
幼:“造大润发:”“造城市客厅;”“造幼儿园;”“造房子。
”
师:“好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试试,记得玩好之后将玩具整理好哦。
”
一开始,他们各自从积木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开始拼搭。
徐辰睿先选择了长方体的纸盒积木,并将积木横着放在地上。
又去拿了一块相似的纸盒,很快他将手上的纸盒也堆在了之前纸盒上,并高兴的对我说:“郁老师,你看,我房子造好了。
”我追问:“你搭的是什么房子呢?”他说:“是大润发。
”然而,一旁的孙璟怡手里拿着圆形的罐子,并将两块罐子叠起来。
当我问道:“你搭的是什么?”她低着头没有回答。
而另外三人则是坐在一旁很开心的玩着雪花插片。
旁边的几种玩具完全被他们忽略了。
区角游戏结束后,五位孩子在堆放玩具没有方法,放的非常凌乱。
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完成。
在区角交流时,我将积木再一次介绍给孩子,这次,我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玩法。
我先拿了两块长方形的盒子说:“老师先要造房子的柱子,然后要造个屋顶,谁来帮老师选块积木做屋顶呢?”大部分幼儿都举手了,我请了个别幼儿尝试用纸板架高。
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造了一幢类似的房子,并给与了鼓励。
我的思考:
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体现出他们其实在建构的经验上是很缺乏的,起初他们并不了解这些积木该如何的组合、拼搭,只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在玩。
并没有在区域活动中学到什么。
同时,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合作,整个区域的环境创设对孩子拼搭的启发也不多。
幼儿完全在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尝试建构。
经过这次观察与思考,我在环境的创设上做了一次调整。
我的调整措施:
在区域中我在区域的墙壁上设计张贴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图片,激发孩子构建的兴趣;而玩具摆放的位置贴上标志帮助幼儿可以独立的整理好各种建构材料。
并且在区域活动开展前介绍了这些内容。
片段二:(环境调整后的区域活动开展的一个片段)
有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有三位幼儿先看了看屏风上的设计图,然后再选择了积木尝试拼搭。
而有两位幼儿是先尝试自己拼搭,没有参考设计图,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尝试。
章哲鸣先选择了两块长方形的积木做了柱子,他一边很认真的在搭建,一边仔细的看着设计图纸,还说着:“再拿个长的。
”于是,搭了两层后,他选择了一块三角形的积木作为屋顶。
不一会儿,他按照设计图纸搭建了三幢房子,基本上是以组合、排列的方式搭建的。
而其他幼儿仍然是自己管着自己
搭建,其他三个幼儿分别都搭建出了设计图上的造型,而另一个幼儿搭建的房子基本上是一层楼高的房屋,以长方形纸板为屋顶,是我上一次区角交流时搭建的方式。
我暗示三位幼儿:“怎么样能把你们的房子连起来呢?房子和房子之间还有什么呢?”此时,沈为
源说:“有路的。
”王馨怡说:“还有树。
”这时,我追问:“请你们再选一种积木来铺路,把你们三个
人造的房子都合起来,像我们的江滨新村一样。
”幼儿很快就动手了,三个人分别找了圆形的罐子作为马
路,而一位幼儿则是选择了块圆形的小罐子作为树。
很快,孩子们的兴趣又开始很高涨,区域内的建筑物
也没有原先的那么独立、凌乱。
我的思考:
通过环境上的调整后,我发现幼儿对建构的兴趣又开始膨胀了。
他们渐渐的关注到了设计
图,也能完成设计图上的内容。
但是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这些设计图上的内容过于的简单,他们一会
儿就完成了,但是能力较弱的幼儿仍然只是停留在原地。
于是,幼儿现有的建构经验以及材料的层次性是
我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的调整措施:
1、区域环境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拼搭好的作品的照片供幼儿参考。
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
儿来说可以先看着这些拼搭好的实物图进行拼搭。
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的照片。
比如:
大润发、幼儿园、滑滑梯、医院等。
这些照片在提供前,事先通过谈话活动、实地参观等方式,先带孩子
去认识了这些建筑,然后再投放进区域活动中,也随着孩子建构经验的丰富不断的做调整。
2、材料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树木、花草等,比较形象生动的材料,使整个建筑区更像是一
个整体。
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废旧材料,如:瓶子、旺仔罐、汽车玩具、人行道等。
这些材料都来自幼儿
与家长们共同收集的,也有部分材料是孩子经常在家中玩的建构材料。
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拼搭”的经
验,因而有选择的将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同时也不断的更新。
3、幼儿经验的积累:带领幼儿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们搭建的房子,参观他们的建构角。
以及带领孩
子参观一些常见的房屋建筑,如:我们的幼儿园,欣赏、讨论幼儿园的房子,不断的丰富幼儿的经验。
片段三:(第三次调整后的某个片段)
幼儿进入区域后,先是选择了买来的积木搭建了几幢房子,并且用长条的硬板纸铺了条马
路。
很快建构区内的房子一幢幢的呈现出来了,孩子们也利用了废旧的易拉罐做了房子的柱子。
凌若轩问沈安琪:“你搭的是什么啊?”沈安琪说:“幼儿园呀,你呢?”凌若轩:“医院啊。
”但是他们的建筑物并没有显现出这些建筑物的特征。
于是我问道:“看看我们上次拍的照片,幼儿园里有些什么东西?你没有造出来。
”凌若轩
幼儿看了下说:“有滑滑梯的。
”沈安琪:“还有游泳池的地方。
”我又问道:“怎么造滑滑梯呢?大家
都一起来试试看。
”
沈安琪幼儿先是拿了块圆柱形的积木作为柱子,再选择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然后很开心的说:“我
的滑滑梯好了,老师你看。
”周圣易幼儿也模仿沈安琪造了一座滑滑梯。
于是我暗示他们:“看看,这些易拉罐和纸板可不可以用来做滑滑梯呢?”
不久,大伙儿开始利用这些废旧的材料造了很多个滑滑梯。
我说:“那游泳池要怎么做
呢?”C幼儿点了点照片,然后直接选用了一个圆形镂空的积木说:“这个可以做的。
”
我说:“这个游泳池好小哦,大概只能一个小朋友在里面玩,能不能用这些材料造个更大的呢?”
孩子们再次开始尝试探索,凌若轩幼儿马上拿了张长长的硬板纸把他折了下围成个圈做了游泳池。
而章彦哲则是用很多块正方形的积木围成了个圈做了游泳池,很不错。
我的思考:
通过前几次的调整,我发现孩子们对建构区兴趣一直是很高涨。
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经常会参考设计图、照片等,拼搭时更有了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搭建。
但是孩子们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却是我最为关注的地方。
这些材料很丰富,但是孩子们似乎还不是很会玩。
原先我认为,这些材料孩子们都是共同收集的,他们应该会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拼搭中,但现象表现出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使用情况还是不尽人意的。
我的调整措施:
1、提供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将一些废旧材料的使用方法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废旧的易拉罐与积木组合成房子的图片、纸板与柱子的组合等。
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参考这些单一建筑物的组合方式,其中包括了排列、平铺、合围等技能的运用。
而能力较强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时,老师可以继续用绘画的方式添加进去。
2、设计图纸更新,结合主题活动。
如这个主题是《我爱我家》就添加一些“我的家”的设计图。
设计图的内容包括:卧室、厨房(小床、电视机等)、客厅(沙发、电视机、空调)、大门、阳台等。
我的点滴思考汇总:
1、建构区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首先吸引孩子的地方,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关键。
因而,经过几次调整后,在区域的间隔上我选择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的雕刻作品作为屏风。
在屏风的反面则贴上了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照片、设计图纸等。
也随着主题的更新,改进设计图纸及照片内容。
2、材料的投放:更注重层次性,有容易拼搭的易拉罐也有比较难的纸板等。
同时,也可以用漂亮的包装将这些材料重新的装饰了一下。
3、家园的配合:部分建筑物材料由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
4、幼儿的经验:带领孩子参观中大班孩子的建构区,积累幼儿的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
同时,带孩子有目的性的参观身边常见的建筑物:医院、超市、幼儿园等。
5、下一步的思考:幼儿之间的配合及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是我下一步要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