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基本认知专题复习精品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53.40 KB
- 文档页数:4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导学案新人教版【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
2.分析综合 C。
从近几年的命题规律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言句子翻译。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时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
4.从选材上看,除人物传记外,还涉及其他散文。
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
【目标导航】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梳理】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
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一)通假字1.通用字。
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指导复习
必修三[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过秦论》《师说》考点知识巩固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
于国也》(1)直不百步
耳通: ,(2)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
莩通:,(5)以为轮通:,“只”“毋”不要“斑”头发花“途”道路“А使弯曲只是、不过(6)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通:,
通:,《劝学》(7)
知明而行无过矣通:,(8)君子生
非异也通:,《过秦论》(9)
合从缔交通:,(10)倔起阡陌之中通:,(11)赢粮而景从通:,
“又”再“曝”晒
“智”智慧“性”资质、禀赋
“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崛”兴起“影”影子•《师说》(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13)或师焉,或不焉通: ,2.解释下列
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2)不违农。
文言文阅读导教案1.识记 A 默写常有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剖析综合 C( 1)挑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3)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
4.鉴赏谈论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谈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一、实词“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是指依照详细语境理解常有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有实词”是指:(1) 纲领规定的120 个实词; (2) 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次较高的 340 个常用实词。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察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常常是确立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照语境理解辨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考察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此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察是重中之重。
从词性上说,主要重视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邻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能够写这个,也能够写那个。
如“知”和“智”。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邻近、意义绝不相关的字,古代有时也能够借代。
这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
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 r ǔ,却没有创建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
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
另一种状况是本有其字,但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尔后商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
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2019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
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
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核按钮336页)1、文言文的单音性: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壁有瑕,请指示王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2-1-4[文言文翻译]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解析】第(1)题,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第(2)题,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译为“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将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河东解人。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
曹操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偏将军一职,对他礼遇厚重。
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重重地赏赐了他。
关羽将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左右的人想去追他,曹操说:“这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目标 1.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
2.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 间.以诗记所遭 ②按⎩⎪⎨⎪⎧ 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③殆⎩⎪⎨⎪⎧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易⎩⎪⎨⎪⎧以乱易.整,不武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⑧已⎩⎪⎨⎪⎧ 无能为也已. 亦已.众矣 学不可以已.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⑪相⎩⎪⎨⎪⎧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则噪而相.逐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②其⎩⎪⎨⎪⎧ 吾其.还也 其.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019-2020年浙江名校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针对性强化训练最新精品导学案附答案解析文言文阅读,相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考点更加客观,相对容易把握,只要复习方法得当,会有比较理想的长分空间,值得多花点时间研究和针对性训练。
浙江高考文言文考卷设计与考点涉及也相对稳定,基本不超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多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句子翻译、信息筛选、中心思想提炼、文言断句等。
下面主要从近年尤其是11年浙江考题设计的角度来做一点分析解读(以近年浙江卷为例)。
具体材料略。
第一题:实词1.语境推断,是最可靠的途径。
针对文言实词要求,考试说明仅一句话:“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认为,这句话中最关键的意思在“在文中”三个字中。
从多年考题实际分析,命题人非常重视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求学生必须静下心来,认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疏通上下语意,真正理解了它的具体含义,才能准确做题。
因此,我们觉得,在各种各样的答题方法技巧中,语境推断法(或叫代入法)才是最靠得住的方法,无论怎样做题,最后一定要回归文本认真检验上下语意是否贯通。
例1:(11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明经第:考取。
B. 子无为嫌.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答案参考:D(难度系数:0.24)【解析】A项的“第”在文言中一般都作副词“只、但”和名词“住宅”,但在“第明经,补并州参军”的语境中,是动词,用“考取”代入语境,才符合上下语义。
很多学生选择了A项,可能是觉得四个答案似乎都对后,没了主意,错误地相信了“印象和经验”而恰恰忽视了“具体的语境”。
B项的“嫌”在现代汉语中就有“嫌疑”的意思,代入语境也通顺。
C项的“俾”在平时备考中是常见常考的,代入语境也语意连贯,相信应该能排除。
D 项的“方”解释为“仿效”,貌似正确,但认真分析上下语义,“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理解为“当时的人认为(张文瓘)执法公正仁恕像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一样。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2019-2020 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掌握实词意义推测的方法2.提升文言知识的迁徙能力二、教课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测的方法并灵巧运用三、教课课时: 3 课时第 1 、2 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有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纲领》保存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有实词”,这是考察范围,重点是理解教材中150 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详细要求,既是考察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神态,又是考察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取,一定累积必定数目的实词。
但是,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拥有多义性,重点是要确立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详细含义,这就不是不过靠累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一定在累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测的详细方法,以便灵巧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究竟就是要能依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测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后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测上,因此掌握推测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测法(一)字形推测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其形旁为我们意会词义供给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 左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偏旁写作王) ,凡形旁从“玉”的字,本意都与玉石珠宝相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韩非子》) 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相关;“贝”与金钱相关;“皿”与用具相关;“宀”与房舍相关;“阝”与地名相关;“求”与毛皮相关;“言”与说话相关;“隹(zhuī)”与鸟雀相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盖相关;“系”与捆绑相关;“纟”与丝织品相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相关;“页”与首相关;“自”关鼻,“目”关眼。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综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0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四、教学课时:4课时第1课时一、考题导引1、(2010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读懂全文利用、推断读准词义—以《周葵传》为例李仕才周葵,字立义,常州宜兴人。
少力学,自乡校移籍京师,两学传诵其文。
宣和六年,擢进士甲科。
调徽州推官。
除监察御史,徙殿中侍御史。
在职仅两月,言事至三十章,且历条所行不当事凡二十条,指宰相不任责。
高宗变色曰:“赵鼎、张浚肯任事,须假之权,奈何遽以小事形迹之?”葵曰:“陛下即位,已相十许人,其初皆极意委之,卒以公议不容而去,大臣亦无固志。
假如陛下有过,尚望大臣尽忠,岂大臣有过,而言者一指,乃便为形迹,使彼过而不改,罪戾日深,非所以保全之也。
”高宗改容曰:“此论甚奇。
”陈与义执政,改湖南提刑。
桧死,复直秘阁、知绍兴府。
过阙,权礼部侍郎,寻兼国子祭酒。
奏:“科举所以取士。
比年主司迎合大臣意,取经传语可谀者为问目,学者竞逐时好。
望诏国学并择秋试考官,精选通经博古之士,置之前列,其穿凿乖谬者黜之。
”起知抚州,引疾,改提举兴国宫,加直龙图阁、知太平州。
水坏圩堤,悉缮完,凡百二十里。
傍郡圩皆没,惟当涂岁熟。
市河久堙,雨旸交病,葵下令城中,家出一夫,官给之食,并力浚导,公私便之。
进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知婺州。
孝宗即位,除兵部侍郎兼侍讲,改同知贡举兼权户部侍郎。
孝宗数手诏问钱谷出入,葵奏:“陛下劳心庶政,日有咨询,若出人意表。
今皆微文细故,此必有小人乘间欲售其私,不可不察。
”盖指龙大渊、曾觌也。
孝宗色为动。
尝乞召用侍从、台谏,孝宗曰:「安得如卿直谅者。
」遂荐李浩、龚茂良,孝宗皆以为佳士,次第用之。
虞允文、陈康伯相,葵即求退,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
起知泉州,加大学士致仕。
闲居累年,不以世故萦心。
淳熙元年正月,薨,年七十有七。
上闻震悼,赠正奉大夫。
后以子升朝,累赠太傅。
一、利用第三题读懂大部分内容请根据选项,分别划出相应原文二、利用推断读准词义(一)语法分析法:1、高宗变色曰:“赵鼎、张浚肯任事,须假之权,奈何遽以小事形迹之?”2、陛下即位,已相十许人3、使彼过而不改,罪戾日深,非所以保全之也。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基本认知专题复习精品导学案学生版【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情感目标: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古汉语现象【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教具媒体】多媒体【高考真题体验】2015全国课标卷12015全国课标卷【实词考点解读】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通假字】通假字是属于假借现象的一种。
假借字一般有两种现象: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旧字表达新义;二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去借用其他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这里讲的通假字主要属于第二种,也兼及古今字。
怎样辨析通假字?结合文本分析,在句子当中去记忆,同时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
(一)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例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例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二)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例2: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例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例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语文基础手册》383----387页【练习】一、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2)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8)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A(2)(4)(5)(7) B(2)(4)(6)(8)C(3)(5)(7)(8) D(3)(4)(6)(7)二、(湖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催促。
三、(2013重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说:高兴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特:只是二、【古今异义词】(语文基础手册392-394页)“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1、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中国: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山东: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3、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三、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2、颜色不少变颜色:3、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四、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五、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六、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3、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常用古今异义词,要尽量多记:《语文基础手册》396页附录一、二【练习】1、翻译句子: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答:2、(2014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三、【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常用偏义复词,要尽量多记:《语文基础手册》391—392页四、【一词多义】1、有的实词以本义为点,由此向不同方面派生出新的意思。
如“引”的本义是“拉弓”,由此引申出“拉”“扯”“牵”(“左右欲引相如去”)等;拉弓时弦与弓的距离变长,有“延长”“延伸”“伸长”的意思(“引颈而望”“引吭高歌”);拉弓是向后用力,有“后退”“倒退”的意思(“引退”“相如于是引车避匿”);拉弓有方向性,有“引导”“带领”“率领”的意思(“引航”“引军南下”)等。
这就像以车轴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伸出辐条,成为“辐射式”。
2、有的实词在一个意思上生出新的意思,又在新的意思上生出另外的意思。
如“信”指“送信的人”“信使”“使者”,因为这样的人代人传言,其言真实,便有“真实、确实”的意思;“真实、确实”就能使人放心、信任,就有“相信”“信任”的意思。
这样推衍,成为“链条式”。
3、有的实词的词义原本指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
如“售”表示经营中将东西卖出,扩大为“成功”“实现”等意思,如“(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
4、还有的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叫反训词。
反训词从词性上看大多是动词,包含了古人的辩证思维方式,认识到一个动作总是和施受双方有关的。
理解这类词要结合语境确认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
例如“奉”字,在“奉命于危难之间”中义为“接受”,在“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义为“进献、给予”。
5、把握一词多义,除了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外,还需要注意词的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畔”,其本意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假借义。
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
常用实词:《语文基础手册》402页附录三【常见文言词语积累】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用事:掌权,主管。
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听事:办公的地方。
逆旅:旅馆。
部曲:私家军队。
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
祖,祭祀路神。
家人:平民,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作色:发怒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更衣(上厕所)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处分(处置安排)放心(丧失了意志)闾左(平民)结束(整装,装束)豪右(权贵)苍头(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