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警示
- 格式:pdf
- 大小:321.27 KB
- 文档页数:4
第 33 卷 第 12 期2020 年 12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12Dec.2020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大学生的渗透及危害于婷婷,徐永健(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扩大,在多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一些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并将对象直接瞄准大学生。
主要就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大学生的渗透及危害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以及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12-0073-02The Penetration and Harm of Western Ideology to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YU Ting-ting, XU Yong-jian(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Abs t 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 the self-media era, my country’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continued to expand.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some Wes t ern countries have never given up on ideological infiltration of my country and directly Aimed at college s t udents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penetration and harm of wes t ern ideology to Chinese college s t 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safety work of college s t udents and maintaining the ideological safety of college s t udents.Keywords: Wes t ern Ideology; Socialis t Values1 意识形态概述所谓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是人所有思想观念要素的总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Nov.2023 收稿日期:2023-09-05 作者简介:周阁(1993-),女,在读博士㊂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㊂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比较视阈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研究(2022ZD00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及其当代启示周 阁(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在19世纪,科技并不十分发达㊁信息交流并不便捷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将目光投向中国,利用各种渠道审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现实及前途命运㊂他们把中国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考察,对有关 中国问题”作出预见性评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光辉,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㊁观点和方法,且预见度极高㊂今天,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阐释其科学预见背后所体现的思想㊁方法,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当代启示㊂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中国问题;预见性评论;预见度;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F124;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1-0076-07Marx and Engels ’Predictive Comments on the China Ques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ZHOU Ge(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Abstract :In the 19th century,w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not very developed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was not conven⁃ient,Marx and Engels had already set their sights on China,using various channels to examine and pay attention to China’s develop⁃ment reality and future.They examine China as an inseparable and integral part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process,and make predictive comments on the China question”,shining with the brilliance of Marxist science and truth,and containing the standpoint of Marx and Engels in thinking and analyzing issues,viewpoints and methods,with a high degree of predictability.Today,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Marx and Engels’predictive comments on the China question”,and explaining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embodiedbehind his scientific foresight,we can provide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for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Key words :Marxand Engels;China question;predictive comments;degreeof predictability;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关注中国的现实境况和前途命运,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结构㊁政治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哲学㊁孔夫子㊁报刊㊁茶叶㊁丝绸㊁中国农民都有深刻的了解,体现在他们撰写的有关中国的系列著作及书信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㊂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自然辩证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等著作及有关书信中,马克思恩格斯都对 中国问题”做了相关论述㊂据统计,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50卷著作中,直接提到中国的地方就有800多处㊂仅‘资本论“及其手稿,就有90多处论及中国问题㊂”[1]本文选择2018年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为研究样本,重点梳理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阐释其预见背后所体现的立场㊁观点和方法,为我们认识中国㊁观察中国㊁分析中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这对于处在新的 赶考路”上的我们而言尤为重要㊂一㊁马克思恩格斯关注 中国问题”之缘起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投向中国,缘起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的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㊂如果离开这些条件,我们则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他们关于 中国问题”预见性评论的真谛㊂(一)时代背景1.欧洲社会内部的状况㊂从一定程度上看,马克思恩格斯论及中国是出于实际斗争的需要,是欧洲社会内部的原因所造成的㊂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业已取得统治的国家里已暴露出其腐朽的一面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断定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㊂”[2]567-568英国作为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代表,是能最早发出工商业普遍危机信号的,也就有望最早发生革命㊂利润是资本家 崇拜的偶像”, 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任务是建成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确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㊂”[3]166为了满足私人贪欲和自由贸易派的 轻率的钻营精神”[4]43, 英国制造商曾陶醉于出口贸易会惊人扩大的妄想㊂他们曾一码一码地量出了准备给天朝人穿着的棉织品㊂然而,实际经验砸碎了帕麦斯顿这类政客锁住他们心窍的那把大锁㊂”[5]43生产过剩的产品在市场上堆积如山,进而引起商人和工厂主纷纷破产,工人则陷入普遍的贫困㊂为克服这种危机,资产阶级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㊂”[6]37但这不过是 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㊂”[6]37真正造成在本国过度生产和在其他国家过度投机的致命原因在于英国现代制度的运行㊂另一方面, 在资本主义制度业已成为一个上升的占统治地位的制度时,德㊁意诸国还尚为封建割据的国家,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统一,1848年弥漫欧洲的革命爆发,这便是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争夺统治的斗争㊂但资本主义制度此时已开始显示出其腐朽的一面,而且工人阶级已逐渐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也有工人阶级的个别发动㊂”[7]38-39面对封建势力的反扑,资产阶级(具有革命和保守两重性)暴露出了自己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即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主有矛盾,另一方面又与封建主达成妥协来共同对付工农㊂由于资产阶级是软弱的且不彻底的,使革命很快遭到残酷镇压,工人运动也陷入低潮㊂2.中国社会的特殊性㊂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虽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丧失革命的信心,而是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他们把目光转向此时的中国,希望从中找到革命的希望和曙光㊂就此时中国的社会背景而言,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民众也表现出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斗争激情和顽强意志㊂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㊁启蒙时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并不断开拓世界市场㊂被资本主义 强力”卷入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瓦解,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㊂一篇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中,马克思曾写道: 如果整个民族真正感到了羞耻,它就会像一头蜷身缩爪㊁准备向前扑去的狮子㊂”[3]5鸦片战争惊醒了当时的中国民众,激发了人民斗争和 革命”的精神㊂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民众的表现较为平静,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民众则进行 积极地而且是狂热地”[5]63反抗,最终爆发成 任何和平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扑灭的愤怒烈火”[5]55㊂此外,就中国的思想文化所具备的特质而言,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与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年)中对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的思考,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之处,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见解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相契合,这为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中国提供了文化前提㊂(二)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生活拮据,但从未放弃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信念,他的全部理论发现和毕生努力都致力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关注人类的历史命运,目标始终如一㊂从1849年开始,马克思很少离开英国,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㊂那么,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会对万里之外的东方国家 中国充满兴趣呢?从他们的学术活动及政治活动来看,其中缘由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由于通讯员的工作性质要求㊂马克思一生有十分丰富的新闻记者生活,当时他选择到美国驻伦敦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当通讯员,并且十几年来一直从伦敦为该报撰稿,赚取稿费㊂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需要进行时评和政论的相关写作,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了此时正在遭受西方列强蹂躏的中国,就有关 中国问题”撰写了系列文章㊂二是马克思始终注重舆论工作,将报刊作为重要的政治阵地,所撰写的报刊文章也是为了影响当时欧洲各国公众的思想㊂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单纯的就中国谈中国,而是将中国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㊂他们撰写的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发展状况的真知灼见,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鸦片贸易和战争的真实面目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英国工商业危机的深刻分析等,给公众就有关中国的认识㊁鸦片战争的性质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认识以客观的评价和事实的呈现㊂二㊁马克思恩格斯对 中国问题”之科学预见所谓 预见”,指的是立足于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对客观事物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所做的科学性分析㊂马克思强调: 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㊂”[8]416马克思恩格斯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剖析㊁研究中预见了事物发展趋势中的某些大端㊂(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预见性评论的内容通过对2018年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论断和评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可知其中有诸多预见性评论,且预见度之高㊂主要内容如下:1.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运用 两极相连”辩证法,断定中国革命会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2.面对英㊁法㊁俄从海上和陆上向中国进犯时,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预言 过不了多少年”[5]66就会在中国看到 亚洲新纪元的曙光”;[5]663.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认为在鸦片战争和贸易的冲击下,封建王朝的危机日益加深,旧中国加速走向衰朽;4.在1850年1 2月之间写的一篇时评中,预言太平洋经济中心时代的到来;5.在1850年1月底 2月底之间写77 第11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及其当代启示的一篇时评中,作出了 中国社会主义”[9]277的预言和 中华共和国”[9]278前景的预见;6.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强势来袭,认为中国人民日益觉醒,对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日益迫切;等等㊂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诸多预言,在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实现㊂比如:1.我国先后出现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运动,以及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 中华共和国”[9]278成为现实;2.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预见了太平洋时代的到来,认为太平洋将发挥 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㊂[9]276今天,我们已经见证一个事实,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及 一带一路’新蓝图的描绘,推动了环太平洋地区的快速发展,世界舞台中心越来越向亚洲 太平洋地区转移,太平洋也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海上通道;3.马克思恩格斯对 中国社会主义”[9]277的预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百余年中,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㊂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好 两个结合”之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三个飞跃,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㊂等等㊂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察力,也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预见性评论的科学性㊂(二)马克思恩格斯对 中国问题”之预见的科学性科学的预见是指可以预先看到客观事物发展的前途趋向,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预断事物发展的全部具体细节,更不是 凭空捏造”或 乌托邦”式的建构㊂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来看,具有双重意蕴㊂一是研究的问题是现实的㊁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伪问题㊂质言之,马克思恩格斯有关 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立足于现实(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回答现实的实际问题(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辩证关系)㊂二是是否经过历史的检验是区分某些预言或论断的一项重要原则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诸多预见性评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刻研究中产生的,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逐渐得以证实,预见度之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光辉㊂与此同时,由于条件变化或其他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一些论断或见解不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所有的预言和论断都具有有效性㊂比如,恩格斯认为英国如果在中国建筑铁路或开辟市场,会造成中国出现大规模移民并充斥世界劳动市场,使得世界生活水准降低至中国人的水平的这一观点,些许过高估计了中国变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㊂但是,这并不损害马克思主义的威信,而是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即一切以时间㊁地点㊁条件为转移,正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强调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㊂[10]376以及如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㊂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㊂”[11]664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有关 中国问题”的预见是科学预见,而不是伪科学预言㊂他们提供给我们的是预言背后所体现的立场㊁观点㊁方法,以及所揭示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中国㊁观察中国㊁分析中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㊂三㊁马克思恩格斯对 中国问题”预见度之高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评论和论断,始终贯穿着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红线,不仅突破了同时代其他思想家从个人政治倾向㊁哲学立场等方面分析中国的狭隘性,还把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整体㊁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的现实境况及前途命运㊂(一)坚持捍卫真理和道义的鲜明立场,并以详实的资料和数据为依据洞察事态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扭曲,做出中国具有 专制愚昧”知识产权的假设;面对资产阶级媒体为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丑恶行径的遮蔽和辩护;面对鸦片贸易对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的侵蚀;面对俄国在英法发动侵华战争中充当 无私保护人”[5]88 调停者”[5]88身份背后的野心和阴谋;等等㊂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决捍卫真理和道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过程中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列强在中国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抨击㊂在‘英中冲突“‘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等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有关亚罗号划艇事件的始末和细节,戳穿资产阶级政客一手策划的骗局,指出 这场极端不义的战争”[5]54是在根本 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5]54 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㊂”[5]54 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是在英国人方面㊂”[5]21在‘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帕麦斯顿内阁的失败“‘英国即将来临的选举“等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和贸易的实质是强占市场㊁掠夺资源㊁牟取暴利以及缓和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从而达到稳固自身的统治的目的㊂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针对亚罗号划艇事件,马克思在这里用了四个 一点也听不到”[5]54,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和媒体的虚伪,指出资产阶级新闻的 双标行为”,即一方面声称舆论自由,另一方面却扭曲事实㊁颠倒黑白,用虚假㊁片面的报道蒙蔽公众㊂诸如伦敦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笨拙“杂志以及美国㊁法国的一些媒体,它们受到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的左右, 被黄金的链条和官方的链条同现政府紧连在一起㊂”[5]44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的本质,戳破了传媒背后资本对公众思想的控制这一图谋㊂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仅停留在道德上的谴责,而是运用详实的资料和数据对此进行批驳,澄清事实,这也成为他们对有关 中国问题”正确㊁科学预见的重要依据㊂比如,在‘欧洲的金融危机㊂ 货币流通史片断“一文中,列举1849 1856年期间中国进出口的确切数字和白银流向情况,阐释了中国革命对欧洲的影响㊂在‘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和‘帕麦斯顿内阁的失败“文章中,阐释了下院关于 中国问题”的辩论内容及过程,并指出帕麦斯顿推卸责任和专制独裁的事实㊂在‘俄国的对华贸易“和‘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文章中,分析俄国与中国的陆上贸易往来情况及俄国在外交领域的 报复”,指出俄国试图坐收渔翁之利,并戳穿其企图占领中国领土图谋㊂在‘英中条约“一文中,用数据分析贸易骤增缩减情况㊁中国进出额的变动及87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美国和英国与中国的出口额情况,揭示了影响英国对华出口贸易的原因㊂在‘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中,针对白河冲突事件,广泛搜集材料,通过对相关政府文件及一些报刊刊登内容的分析和批驳,对事件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指出 中国人这样做,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㊂”[5]95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对事态的洞察建立在对众多事实材料深刻的剖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有理有据的指出了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和鸦片贸易的实质,以铁的事实揭露了英国的鸦片战争和贸易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㊂(二)运用唯物史观,将 中国问题”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和人类解放的大目标下进行审视在莱布尼兹之后,欧洲将中国描绘成一个 无神论的㊁腐败的㊁停滞的㊁沉溺鸦片的”迷信的国家㊂[12]比如,孟德斯鸠(1689 1755)批评了中国的政治,并从土地㊁经济和人口情况来追溯它的专制制度的起源,而这也影响了赫尔德㊁黑格尔这样的德国哲学家㊂康德(1724 1804)在‘自然地理学“中对儒家伦理道德㊁中国哲学进行了详细的批判,强调 他们的道德和哲学只不过是一些每个人自己也知道的㊁令人不快的日常规则的混合物”㊂[13]黑格尔(1770 1831)用唯心主义的 世界精神”解释历史,认为中国的 历史”之中没有进步和发展,是 一种亘古不变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历史的东西㊂”[14]220在中国, 精神的东西’和 自然的东西’是统一的,并以父权制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人是不自由的,也就不具有道德的因素㊂”[14]262谢林(1775 1854)认为中国人是 颓废㊁平庸㊁迂腐和刻板守旧的”,[15]90 对天的信仰变成了对国家的信仰”[15]91㊂等等㊂概而言之,由于他们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㊁观点㊁方法,往往是站在个人哲学立场上看待问题,故不能对有关 中国问题”做出客观㊁科学的见解㊂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则是从物质生产出发来理解历史,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过程的集合体”[16]98,并在基于对唯物史观深入阐释的基础上分析预见了中国的历史命运㊂1.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中国逐渐走向衰落㊁在战争中惨败的原因㊂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分析了中国走向衰落㊁在战争中惨败的根本原因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依靠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5]111传统手工业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终究经不住机器的竞争,面临着破产和凋敝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对非西方社会现存的生产方式的抨击, 主要是基于其停滞的本性,马克思把它看作是历史进程的障碍和对社会主义的一个严重威胁㊂”[17]在‘中国记事“一文中,马克思指出中国 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㊂”[5]122 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国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5]60 一千多年来一直抗拒任何发展和历史运动的国家”[18]472, 皇帝通常被尊为全中国的君父”㊂[5]6因此,清王朝落后的生产力㊁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终究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只能以割地赔款告终㊂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闭关锁国政策㊁政治制度腐朽方面分析了中国走向衰落㊁在战争中惨败直接原因㊂ 中国是无数农村组成的一大集团,当中的弊病尚且大过贪污㊂”[19]268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故而不需与外界过多交往,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使得对即将面对的危险㊁蒸汽机㊁对手,一无所知,处于一片茫然的精神状态㊂正如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和‘鸦片贸易史“文章中所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海上来到他们国家的一切外国人抱有反感㊂”[5]47清王朝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㊂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㊂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㊂”[5]70-71闭关自守的状态成为中国发展的桎梏,并且清政府还不思改革,各级行政机构中的腐败现象也不断蔓延㊂如马克思所指: 和私贩鸦片有关的行贿受贿完全腐蚀了中国南方各省的国家官吏㊂”[5]6鸦片的输入加剧了帝国的腐败, 帝国当局㊁海关人员和所有的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㊂”[5]71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官员沉迷于官场算计及享乐,无心搞海军建设,不愿寻求科技发展,主要财力精力用于内耗㊂长此以往,固步自封㊁不思改革的现状对经济㊁科技㊁政治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㊂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 文明”界定为: 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㊂”[20]924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农业㊁科学技术㊁数学㊁医学㊁教育等诸多方面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㊂中华文明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过思想养料,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过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物质技术条件㊂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伏尔泰认为古代东方民族早在其他民族形成之前便已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这些民族的精神㊂并强调说: 当您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您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以一切㊂”[21]232从伏尔泰到孔多塞,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评价经历了从 颂华”到 厌华”的转变,这种变化其实是欧洲自身思想变化的结果,是欧洲人看待中国时的坐标发生了变化㊂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欧洲殖民主义者认为欧洲是 更高级的文明”,以为其不断增长的殖民利益和掠夺正当化㊂总之,中华文明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能仅仅将其看成欧洲精神的自我成圣㊂如果完全否认中华文明在促进欧洲历史进程中起的作用,这将是逐步走向 欧洲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的重要一步㊂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虑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与思想的互动㊁文明的交流,阐释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文明的价值,有力反驳了 西方中心主义者”强调自身发展逻辑的合理性㊁自洽性㊂比如,马克思在‘机器㊂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指出: 火药㊁指南针㊁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㊂”[22]338高度评价和肯定了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称其 具有光辉历史意义”㊂[6]221同时,他们还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发明传入欧洲的途径㊁时间和过程,认为中华文明对欧洲的经济㊁政治㊁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作用㊂人类文明是在多样化的进程中不断融合和发展的㊂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华文明成就与贡献的客观评价,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只有摒弃 文明优越论” 文明冲97 第11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及其当代启示。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作者:王晨晨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4期摘要:阿尔都塞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解释者,他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一书中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新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功能和作用,以期对当代中国加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由法国思想家特拉西提出。
1814年,特拉西出版了《意识形态的要素》,特拉西用这个概念建立了一个“观念科学”,它主要来研究人的心灵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容。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并使其内涵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观点的总和,反映了某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民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形态是通过统治阶级从上而下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出,它具有一些虚假性。
后来,列宁重新定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他认为,在阶级斗争中,意识形态主要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如果对意识形态批判,它必然会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侵犯。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保卫马克思》为标志,第二阶段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为标志。
在第一阶段,阿尔都塞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意识形态。
首先,他关注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阿尔都塞指出,科学反映的是对于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认识,它不代表并反映任何一个阶级的利益。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一种则是“虚假意识”,它不是谬误,不能反映社会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总是体现某阶级的利益。
第二,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
阿尔都塞指出,实践并不是什么,它是通过对某种物质进行加工使其成为某种产品。
阿尔都塞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政治实践和意识形态实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作者:胡熙涵吴辉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原则高度的批判以及对一般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建构、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启蒙性建构,被视为其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实质上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双重逻辑的实践应用与价值表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要从中探寻依据原则,汲取经验启示,发挥其与时俱进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性;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30-04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中建构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以及体制矛盾的揭露、对资产阶级虚假的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建构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意识形态。
将显性的批判与隐性的建构结合,才能摆脱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化、庸俗化理解,为意识形态领域及相关工作正名,更好地推动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理论的基本内涵(一)认识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早期马克思主要在哲学论辩的语境中,基于认识论视角阐述意识形态理论,斥责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意识范畴中的概念,对现实存在具有映照性,即其内容反映物质生活,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就在于它对此的颠倒,德国哲学从纯粹思辨的观念、意识、精神出发考察实际,这种“头足倒置”的世界观导致了思维的神秘化与宗教的神圣化,生产实践根源、现存制度批判被漠视贬低。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仅仅因为根本的颠倒本末,还因为现实本身已被掩盖和扭曲,比如流通过程中自由交换的表面现象遮蔽了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由此产生了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启示∗
胡绪明;舒超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由资本逻辑所导致的文化商品化、媚俗化、娱乐化等问题,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异化和文化危机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文化建设规律,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5页(P732-736)
【作者】胡绪明;舒超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 [J], 韩德信
2.文化何以成为人的存在方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的启示 [J], 张露丹
3.从意识形态与文化批判到社会批判理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统及其演变 [J], 道格拉斯·凯尔纳;赵士发
4.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城市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本质——从曼纽尔·卡斯特的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批判理论谈起 [J], 温权
5.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J], 田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吕红【内容摘要】“意识形态”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二本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当作一种虚假的理念从而成为批判的对象。
其实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深刻的产生根源。
在新时代强调意识形态,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新时代【作者简介】吕红(1995 ),女,山西吕梁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阅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理解,其实是偏向消极意义的。
他们在书中,对意识形态的描述,是认为其是一种虚假的、欺骗人的思想,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所谓一些人自我幻想的成果。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对“意识形态”,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理性又十分具体的反驳。
黑格尔哲学最明显的特点和它最大的漏洞,就在于他将一切自己可以解释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归结到“绝对精神”或者是“绝对观念”。
黑格尔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即便后来他的学生分裂为“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他们也都是仅仅肤浅地围绕一些庸俗的问题展开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予了法国大革命相当高的评价。
马、恩认为其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德国的思想家都只是着眼于在精神领域进行思想批判时,法国人民举起了武器,向传统的政权和权威发起进攻,实现了真正的实践中的反抗,具有历史性意义。
二、“意识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意识形态”并不是靠着几个德国的玄学家坐着苦思冥想、胡乱捏造出来的东西。
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
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一提到“意识形态”,很多人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认为这种东西就像是封建迷信,就像是宗教神学一样控制人思想,影响人行为的一些可怕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基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文化和意识形态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表现,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批判文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无法脱离社会历史和社会阶级的制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往往是一种宣传和强化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也是遮盖和掩盖阶级矛盾的具体表现。
文化让人们相信那些不真实的社会美好,消解人们的阶级觉悟,使得被统治阶级更加顺从,不再造反。
2、文化要素不同步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要素不同步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普遍规律。
当社会或者群体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文化产生失衡,出现文化冲突和文化创新。
当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一些资本主义文化要素将被取代。
3、文化性质多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性质多样是文化发展的另外一种规律。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性质,而文化本身也可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文化性质多样性的批判,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体的思想系统,通常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阶级立场和利益倾向。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1、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性质和利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常常使用意识形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通过意识形态来欺骗和压迫被统治阶级。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涵价值及当代启示
赵耀;孙涛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38)1
【摘要】马克思意识形态自建构之初就秉承着科学的批判精神,作为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锁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致力于揭示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指导现存社会革命化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就理论渊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承继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封建神学的批判、英法唯物主义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意识形态批判;就创立前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奠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的“现实的个人”和科学“实践观”;就历史地位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成为“元批判”学说的开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一切批判领域的始终。
对其理论渊源、创立前提及历史地位的再梳理有助于体悟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精神,更好地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总页数】9页(P114-122)
【作者】赵耀;孙涛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寻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4.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5.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生成逻辑与当代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