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群体压力还是利益波及厦门居民PX 环境运动参与行为的动机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4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
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支柱——大地,遭受着恶劣的污染,导致全球环境水平逐渐下降,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城市居民社区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的构成部分,对于解决环保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二、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现状(一)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愈来愈浓厚,对环保的认识日益增强,这对于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城市居民社区环保行动的普及城市居民社区环保行动的普及,改善了环境污染问题,提升了居民的环保意识,这促进了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城市居民社区环保行动的创新城市居民社区不断创新环保行动,通过代替购物袋、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方式,普及城市居民社区环保观念,提高他们对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三、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影响因素(一)社区内部机制社区内部机制是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主要因素,如社区的组织、管理、协调等方面。
(二)居民个人素质城市居民个人素质也是影响社区环保行动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了居民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能力等方面。
(三)外部政策环境外部政策环境也是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重要因素。
例如,国家强调环保政策的推行,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策建议(一)社区内部机制优化社区应优化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建立环保委员会,明确环保责任,并通过制定环保计划、开展环保活动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二)居民环保教育和培训应加强居民对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加强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在社区举办环保讲座和培训班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认知水平。
(三)政策环境的优化政府应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居民参与环保行动,以鼓励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意愿与行为动因分析垃圾分类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不仅关乎环境保护,还是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对垃圾分类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意愿和行为动因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社区居民的行为意愿和行为动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个人环保意识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减少环境负担。
其他的因素还包括社会影响、家庭教育、政策法规等。
社区居民可能受到朋友、邻居、同事等身边人的影响,看到他人参与垃圾分类,也会更加愿意加入其中。
家庭教育对个人行为意愿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父母的环保观念和行为示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
此外,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宣传教育活动也能够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并提高他们的行为意愿。
其次,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动因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认知是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驱动力。
居民们意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通过垃圾分类能够降低废弃物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从而形成对垃圾分类的积极行动。
另外,自身的利益关切也是行为动因之一。
垃圾分类可以带来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经济效益,比如通过回收可回收物品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或减少生活费用等。
这些个人利益的关切也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此外,社会认同感也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动因。
当居民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参与垃圾分类,而自己没有参与时,会感到不安和不适应。
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居民会愿意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然而,也存在一些阻碍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足够的垃圾分类知识和技能。
对于一些社区居民来说,他们可能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具体分类方法和标准,也不清楚不同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这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PX事件与环境保护及对策-----冯姗2006年厦门市引进了一项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的对二甲苯化工项目,该项目号每年的工业产值可达800亿元人民币。
但是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赵玉芬提出了异议,建议暂缓PX项目建设。
2007年5月末,厦门市民从各种传媒渠道获得了PX的相关信息,纷纷酝酿着表达反对在厦门上PX项目的形式和方法。
对此厦门市人民政府根据一些专家和市民的意见,经慎重研究,决定暂缓建设海沧PX项目。
但是福建省政府要求厦门市在原有PX单个项目环评的基础上扩大环评的范围,进行区域规划环评。
随后数千名激愤的厦门市民上街游行,表达反对在厦门建设PX化工项目的心愿。
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迁建PX项目。
至此,厦门PX事件,掀起了我国PX项目环境保护的先河,之后,大连、宁波、咸阳、昆明、安宁、四川彭州、茂名等地纷纷上演了“PX事件”,PX项目多被叫停,或已被取消。
那么,什么是PX?PX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该事件又在政治、环保等领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一、PX的定义与安全性影响PX的化学名为对二甲苯,它是一种色透明液体的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
根据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PX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对人的眼部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时,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在急性毒性方面,其“半数致死剂量”为5000毫克/千克,而食盐的这一数值则在4000~5000毫克/千克,二者毒性差不多。
不过,MSDS也指出,长期接触PX,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皴裂、皮炎,产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女性发生月经异常等状况。
而国际评估化学品致癌的权威机构(IARC)和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评估结果均表明,PX致癌性证据不足,即对人体致癌性无有效证据的物质。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各种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事件所涉及的问题点多、面广,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监管不力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大部分都是环境监管不力导致的。
一方面,环保监管部门存在着监管“盲区”和监管“空白”,监管不到位。
另一方面,监管人员公正、执法不力,不少“保护伞”涌现,使环保规定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联系,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一些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违法违规排放废气、废水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追求GDP增长,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环境群体性事件涉及的环境问题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
但我国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还未完善,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民间环保组织活跃度不足。
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我们应当采取综合的应对策略,包括以下方面:一、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确保环保监管有法可依、有人可查,对环保违法者实行严格的惩处制度,同时不断加强对环境监管部门的督查力度。
二、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协调发展,政府应建立起长效的环境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环保规划,加强企业环保责任的落实,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建设。
三、推动公众参与环保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培育、环保知识的普及和义务教育的环保教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增强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四、积极回应和化解环保事件政府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组织调查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全面、准确地通报事件的情况,做好危机公关工作,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教学案例】厦门PX项目事件和成都PX项目事件1.厦门PX项目事件厦门PX是个化工项目,投资逾百亿,但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有环境污染之险。
从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到2007年3月105名政协委员建议项目迁址,厦门PX事件进入公众视野,6月1日市民集体抵制PX项目,及至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眼球;从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到最后迁址,地方政府与公民百姓,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
厦门市海沧PX项目,是2006年厦门市引进的一项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的对二甲苯化工项目,该项目号称厦门“有史以来最大工业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投产后每年的工业产值可达800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原计划2008年投产。
由于PX项目区域位于人口稠密的海沧区,临近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居民区与厂区最近处不足1.5公里。
同时,该项目与厦门风景名胜地鼓浪屿仅5公里之遥,与厦门岛仅7公里之距。
项目开工后便遭受广泛质疑。
2007年3月,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发起,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的“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在两会期间公布,提案认为PX项目离居住区太近,如果发生泄漏或爆炸,厦门百万人口将面临危险。
但遗憾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和厦门市政府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且加快了PX项目的建设速度。
2007年6月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各方专家,就海沧PX化工项目对厦门市进行全区域总体规划环评。
12月5日公布的环评报告结论为,厦门市海沧南部空间狭小,区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厦门市在海沧南部的规划应该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
报告同时披露了海沧现有的石化企业翔鹭石化(PX项目的投资方)五年前环保未验收,即投入生产,且其污染排放始终未达标。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引言: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地域内由环境问题引起的公众集体行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其严重性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1.环境破坏严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许多企业为追求利润而忽视或违反环保法规。
这种环境破坏严重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愤怒,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2.信息不透明:政府和企业对环境问题的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导致公众难以获知真实的环境状况和影响。
当环境问题被曝光后,公众感到不信任并对事件做出集体行动。
3.民众环保意识觉醒:近年来,我国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当环境污染或破坏事件发生时,公众强烈要求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二、应对策略1.加强环境执法:政府应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破坏行为。
对于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应进行严惩,同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2.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度,让公众了解真实的环境状况和影响。
建立环境监测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和治理情况。
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加强公众参与:政府和企业在制定环境政策和决策过程中,应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5.加强经济手段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环保税收和环境补贴力度,引导企业进行环境友好型生产和经营。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加大环境污染者的法律惩罚力度,形成“守法经营、环保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警体系,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PX事件与环境保护及对策摘要:从2006年厦门PX化工事件到2014年茂名PX化工事件,“PX”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热门词汇。
在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由环境意识主导的环境行为也越发激烈。
由于PX项目涉及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文章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从环境保护角度系统的分析PX事件,得出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用系统观、辩证观和科学发展观解决PX项目与环境的矛盾。
1.PX事件回顾1.1对二甲苯(PX)的概念及其项目意义对二甲苯(Pare-Xylene),学名1, 4一二甲苯,简称PX。
PX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味,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对二甲苯是工业中常见的原料,常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制备对苯二甲酸或聚酯,其聚合产物为聚对二甲苯。
现行的《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中都将PX归于易燃低毒类危险化学品,与汽油等属于同一级别。
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也将PX归属在第三类致癌物质,属于缺乏对人体致癌性证据的物质。
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此外,PX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苯、硫化氢等副产物,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必须进行回收或无害化处理。
目前国内企业在生产PX的过程中己经将产生的苯类物质循环利用,硫化氢废气也经过脱硫、无害化处理后才对外排放,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己经被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
虽然有风险,但是PX作为重要的石化原料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PX主要用于制造对苯二甲酸,可用于化工及制药工业等。
也是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重要中间体。
PET纤维又称聚酯纤维或涤纶纤维,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合成纤维。
PET树脂是一种重要的透明塑料原料,用于生产饮料、食用油脂包装,平板显示器基材,车用和建筑用太阳膜等等。
PX的生产工业主要是源自石油加氢裂化、乙烯裂解后的副产物芳烃,经过连续重整、分离、歧化和异构化后得到PX。
由于PX生产装置的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往往都配套大型的炼油和乙烯项目。
变动的环境组织模式与发展的环境运动网络——对福建省P
县一起环境抗争运动的分析
童志锋
【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3)001
【摘要】在动员结构与社会运动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西方学者比较强调正式组织与运动网络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我国运动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其组织模式与网络关系呈现出独特的模式,其组织模式和网络关系未必是静态的,而是随着运动的发展不断变动的.本文通过对发生在福建省P县的一起环境抗争运动的分析,展现了组织模式从无组织化到维权组织再到环境正义团体发展的可能路径.当一个地方性的环境正义团体被纳入全球化的绿色网络中后,运动网络将不仅限于熟人关系网络,这也表明,运动网络也会随着运动的发展和组织模式的变迁而不断重构.
【总页数】8页(P86-93)
【作者】童志锋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2
【相关文献】
1.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J], 袁雷
2.环境保护、群体压力还是利益波及厦门居民PX环境运动参与行为的动机分析[J], 周志家
3.二战后美国非政府组织开展城市环境运动及启示 [J], 张虹萍
4.1980-90年代台湾民间组织与社会运动的互动关系探析——以环境运动为例 [J], 王仲
5.农村环境运动式治理的困境及转型——以F县农村环境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为例[J], 张慧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也日益提升。
然而,不同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环保参与度的差异较大,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
本文就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个人素质因素首先,个人素质因素是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关键因素。
这包括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行动能力和环保行为习惯等。
环保意识是参与环保行动的前提,而环保知识和环保行动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另外,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也会激发居民更多地参与环保行动。
二、社区环境因素其次,社区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和能力。
例如,社区内是否有环保设施和项目,是否有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等,都会影响居民的环保参与度。
此外,社区的生态环境和环境治理状况也会对居民的环保参与度产生影响。
环境污染和垃圾问题等环保难题如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将会抑制居民的环保参与度。
三、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是否重视环境问题,是否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等,都会影响居民的环保参与度。
此外,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会间接影响居民的环保参与度。
经济发达、文化素质高的社区,其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参与度也会更高。
四、政策环境因素最后,政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程度。
政府的环保政策是否得到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是否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都会对居民的环保参与度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的环保奖励机制、典型示范项目、环保补贴等,都可以激励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行动。
而政府的环保惩罚措施也可以推动企业和居民更加自觉地履行环保责任。
总之,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素质因素,也包括社区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因此,在推进城市社区环保行动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以激发更多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社会2011 1CJS 第31卷环境保护、群体压力还是利益波及厦门居民PX 环境运动参与行为的动机分析周志家*作者:周志家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Author:Zh ou Zh ijia,Sch ool of Pu blic Affairs,Xiamen Un iversity)E mail:z jzhou@xm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4CSH 004)资助。
[T his res earch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 ocial S cien ce Foundation (04CSH 004)]本文的初稿曾在厦门大学 公民社会论坛!上宣读,感谢与会人员的讨论,尤其要感谢潘颖秋博士和龚文娟博士在统计方法上给予的支持。
摘 要:根据2008年在厦门市收集到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厦门市居民参与PX 环境运动的动机。
分析表明,居民的参与行为可以分为信息性参与、诉求性参与和抗争性参与三种类型;社会动机是影响居民各类参与行为最为显著的共同因素;一般环保动机会影响信息性参与,自利动机和厦门环保动机可以促进诉求性参与,而自利动机会影响抗争性参与。
厦门PX 环境运动具有 群体动员!的特点。
厦门居民参与PX 环境运动只体现出浅层的公民性,非政府组织的功能缺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深层原因之一。
关键词:环境运动 公民参与 社会运动 群体性事件Environmental Protection,Group Pressure or Interests Relatedness?Zhou ZhijiaAbstract:Drawing upon the data c ollected between Februa ry and March 2008in Xiamen City,this pa 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s of Xiamen citizen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X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It reveals that participation c 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information rela ted,appeal related a nd resistance related.That soc ial motivation is the most salient factor affecting all types of participation.In addition,the gene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tivation has an impact on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participation,the self interest moti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amen社会 2011 1motivation will enhance the appeal related participation,and the self interest motivation will effec t the resistance rela ted participa tion.The PX environmental mo ve ment has ap pe ared a c harac teristic of m ass mobilization;citizen participatio n into the PX mo ve ment has m erely revealeda rudim entary c ivility,and the functional absence o f NG Os is an im po rtant elem ent leading to this situation.Keywords:environmental movement,citizen partic ipation,social movem ent, mass event一、研究问题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快速上升到8.7万起,年均增长19.8%,1997年后增长尤其迅猛,从1997年到2005年,年增长率达到24.6%(童志锋,2008)。
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形成严峻挑战。
国家环境部副部长潘岳(2006:16)指出,我国目前有1/4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70%死亡的癌症患者与污染相关。
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强烈不满。
据统计,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
目前,我国已提前进入了环境事故高发期,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全国平均每两日就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
!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在污染加剧的大背景下,有关环境问题的信访在全国范围内逐年上升。
1995年,全国环保系统受理的群众来信为5.8万多封,整个八五!期间为28.3万封,而2006年达到了61.6万多封。
环境上访数量也从1995年的5万余批次增加到2001年以后的每年8 9万批次。
1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性事件。
2005年,浙江农村连续发生了三起大规模暴力型环境抗争事件。
2007年,厦门、北京、上海等城市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的环境集体行动。
这些意味着我国的环境集体抗争已经进入凸显期(童志锋,2008)。
本文的焦点就是2007年厦门市1.数据来源:国家环境保护部历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和各年度∀环境统计年报#,详见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 /zwgk/hjtj/。
参见:张玉林,2006;童志锋,2008。
环境保护、群体压力还是利益波及居民反对PX项目1的环境运动。
2冯仕政(2007)的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在遭受环境危害后,大多数人会选择沉默,不会进行任何抗争。
那么,在面对自己城市环境可能遭到危害的时候,厦门市居民为什么起来抗争,而且是以体制外的集体运动的方式来反抗一个合法的项目?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他们参与到这场环境运动中?这种动机结构反映出PX环境运动具有怎样的动员机制?居民参与行为的公民性如何?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3二、研究现状(一)社会运动与集体抗争的研究现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运动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范式。
按照理论出现的时间顺序,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心理、理性、结构和文化四种取向的社会运动理论(冯建华、周林刚,2008;赵鼎新,2005;王瑾,2006)。
其中,心理取向的社会运动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是由于社会变迁相伴的社会规范的崩溃导致,社会失范的表现形式有集群(crowd)行为的非理性(勒庞,[1895] 2002)、集体兴奋(Blumer,1946)、共同的愤恨(Turner&Killian, 1987)、隔离感和焦虑(Kornhauser,1959)、结构性压迫感(Smelser, 1962)、社会挫折感(亨廷顿,[1968]1989)和相对剥夺感(Gurr,1970)等。
该视角认为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源自行动者各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及以此为基础的非理性参与。
与此相反,理性取向的资源动员理论将社会运动的参与者界定为理性的经济人,认为不满!等个体的心理状态要转化为集体的社会运动,必须经过资源(主要是资金和可支配时间)动员的过程(McCarthy&Zald,1973;Oberschall,1973)。
参与者1.厦门PX事件的相关信息可参见有关新闻报道(如曾繁旭、蒋志高,2008)。
2.相关的文献中分别出现了群体性事件!、群体利益表达!、集体行动!、集体行为!、集体抗争!、维权活动!、都市运动!、社会运动!和革命!等概念,对此已有学者尝试进行梳理(赵鼎新,2005;王国勤,2007a;应星,2009)。
本文主要以维护受损群体利益为宗旨的集体抗争!、维权活动!和都市运动!与以区域一般性问题为诉求目标的社会运动!区分开来,并将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和集体行为!等视作综合性的概念。
环境运动!则是指与环保目标相关的社会运动。
3.本人指导的一篇硕士论文对影响厦门居民PX环境运动参与行为的诸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钱君,2008)。
社会 2011 1的社会网络(McAdam,1982)、资源的组织化程度(T illy,1975)和空间环境(Zhao,1998)被认为是资源动员的关键。
结构取向的政治过程理论以资源动员理论为基础,重在探讨社会运动与宏观结构、特别是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McAdam,1982;Skocpol,1979;G oodwin&Skocpol,1989;Tilly,1978)。
塔罗等学者将政治机会结构置于该理论的中心地位,强调一个社会运动是否兴起和怎样发展主要取决于政治机会的多寡(Klandermans&Tarrow,1988;Eisinger, 1973),而政治机会结构意指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及其给社会运动带来的影响(Kitchelt,1986)。
文化取向的社会建构理论继承了欧洲学者重视文化、认同感、话语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在社会运动中作用的传统(Ingelhart,1990;Touraine,1985;Cohen,1985;Habermas, 1975),突出话语、符号性行动(Furet,1981;Sewel,1985)、框架整合(frame alignment)(Snow et al.,1986)和情感(Goodmann&Jasper, 2004)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强调行动者是社会性地嵌入集体认同感的,能够根据集体行动的需要动用自己所处社会位置提供的文化材料(王国勤,2007b)。
上述四个理论取向分别从宏观(结构取向)、中观(理性取向)和微观(心理取向和文化取向)等不同层次解释了西方社会运动的发生原因和动员机制。
从总体上讲,西方的社会运动和集体抗争具有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特点,而在发展中国家威权体制的政治环境下,公开的、有组织性的政治行动通常难以成为集体抗争的常态。
为了弥补西方学术界在研究社会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精英史观的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印度史和南亚史学者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学术流派(Guha,1982;查特吉,2001;郭于华, 2002;刘健芝等,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