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59 KB
- 文档页数:4
温庭筠《商山早行》导学案温庭筠《商山早行》导学案学习目的:1、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找出作者营造的两幅画面,领会意境。
3、赏析名句,理解意象组合特点。
重难点:1、找出作者营造的两幅画面,领会意境。
2、赏析名句,理解意象组合特点。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研讨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1、有才。
才思敏捷,外号“温八叉”,且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
2、不幸。
奇丑,屡试不中,卷入政治斗争。
3、有个性。
不修边幅,与歌妓、纨绔子弟厮混;目中无人,得罪权贵;帮人作弊,强索报酬,大闹考场。
总之,他是一个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
(二)、写作背景:诗人本是太原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土。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分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土”;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文本探究一读诗歌,整体感知:1、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提示:抓住诗歌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或关键字眼。
)2、“悲故土”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理解诗意:二读诗歌,领悟意境:1、作者为了表现思乡之情,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土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2、以上两幅画面有何异同?(提示:可以从意境、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去考虑。
)三读诗歌,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风光的?2、假设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3、温故知新:意象叠加的实例,你能举出一两句诗句吗?小结:1、作者情感:2、表现手法:三、补充羁旅诗的常见特点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七年级下学期导学案课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主备人: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课时: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体会诗的意境之美2.品味诗的语言,领会诗的凝练之美3.诗人的形象重难点:1.体会诗的意境之美2.品味诗的语言,领会诗的凝练之美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
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李白说“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冬坡说是鸭子,他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毛泽东说是飞雪,他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教师点评及备注二、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代文学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与同时代的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使唐代散文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后世称道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三、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教师点评及备注四、释题,背景——早春,初春。
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因为他在同族兄弟(不是同胞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并且曾任水部员外郎,故称“十八员外”。
古代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
诗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早”。
“早春”与仲春、暮春有什么不一样呢?要注意看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早”字的。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
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
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
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前提、标志和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2.时空观念: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3.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等,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
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文明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第一部分课前预习: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1)的产生。
①最早在、南亚、和中南美洲出现了原始农业。
②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③人类从食物的变成食物的。
(2)社会分工的发展① 的出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②商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③脑力劳动者的出现: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3)的出现: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的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3)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文明的诞生(1)最初文明发源地:西亚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出现了最初的文明。
(2)社会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早》导学案
导读: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4.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及措施
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和讨论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领悟作者以
花喻人的情感。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引导学生领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和美化
的精神内涵的相似之处,品味鲁迅的品德正像腊梅花一样。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早》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酿雪朴素墨水寿星哪些
默默花瓣小匾笔墨纸砚
(二)我知道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著作有杂文、()、()、()等。
你读过鲁迅先生写的()。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
2.《早》这篇课文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和鲁迅书桌上的(),还描
述了()。
(三)我会连
对课《诗经》中说(的话)。
诗云对对子,是练习作诗的一种方法。
子曰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
花信风孔子等人说(的话)。
冰清玉洁古代认为风应花期。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
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早》教学流程
一、齐读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
1.把描写三味书屋的语句用“~~~~~”画出来,读一读,你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具体谈一谈。
2.你能给大家讲一讲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吗?从这“早”
字的来历中,你对鲁迅先生有了哪些了解?
3.把课文中描写花的语句用“”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一读,想一
想,你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三、作业布置(选择其一)
1.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在他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主题
阅读丛书中的这本书篇文章,探访鲁迅的童年足迹。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早》课堂检测
一、我会辨
厉()塾()趟()迅()
历()熟()躺()讯()
二、加标点
1.当年鲁迅先生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
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2.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一句
以后要早到
三、写一写:
模仿文中写腊梅花的语句,写一种你所喜欢的花。
板书设计: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4.早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珍惜时间
梅花花开最早,“东风第一枝”
(以花喻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