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YW03020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21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小村庄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小村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智慧。
本课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文本,使学生了解农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社区精神。
本公开课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学生为初中三年级学生。
课时为一节45分钟的课时。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的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提取关键信息。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文本的意义和主题。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合作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2.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文本,增进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和尊重。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文本,感受到社区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学生能够通过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文本的意义和主题。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提高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农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思考。
然后,教师导入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阅读和讨论的文本《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并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的主题。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合作阅读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并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中的生词和句子。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文本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结构、情节和主题。
3. 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讨论问题的例子,例如:“文本中的小村庄有哪些特点?”、“文本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的个性特征?”、“文本中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等等。
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后,可以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
4. 分析和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讨论结果。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的教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的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知识与技能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重点: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
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
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三年级语文下公开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及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核、焦、渴、滥”等生字,理解“滥用、贡献、核灾难”等词语。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课文讲述的小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了解人们滥砍乱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破坏环境、滥砍乱伐森林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绿色环保理念。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村庄的发展与毁灭。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滥用”等词语的含义。
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生字卡片3.小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什么吗?引发学生思考。
(二)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生字、词语进行讲解。
(三)深入理解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小村庄的哪些变化?请用直线画出表示小村庄发展变化的语句。
2.学生汇报画出表示小村庄发展变化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滥用”等词语的含义。
3.学生交流讨论: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四)巩固拓展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小村庄的故事,巩固课文内容。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2.学生发表自己对保护环境的看法,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六、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叫做《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什么吗?生1: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小村庄的发展。
生2: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小村庄的毁灭。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聪明。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材简说】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因为村民对树木的过度砍伐,最终被无情的洪水卷走了。
本文呼吁人们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还揭示了人类破坏自然、伤害地球的种种错误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村庄变化的原因;理解重点句子,并力图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板书:故事)。
同学们喜欢听或看故事吗?老师也喜欢。
其实许多故事里都蕴藏着或多或少的人生哲理,它指导着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补充课题)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读了题目,你脑海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二、初读课文1、这个小村庄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来,打开课文,自由快速把课文读一读。
边读边想:这个小村庄曾经是怎样的?2、师:我想,你们这些爱读书的孩子肯定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谁来说一说,这个小村庄曾经是怎样的?(美丽)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三、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和惊人变迁1、哦,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就藏在第一自然段里,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咱们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看看课文围绕小村庄的美写了哪几种景物?(齐读)2、生回答,师画词语:3、课文是怎么具体地把小村庄的美描写出来的?(1)森林——几棵树算是郁郁葱葱吗?哪又怎样才算是郁郁葱葱呢?这么郁郁葱葱的树,我想那里的空气肯定很——住在这里的村民肯定觉得很——(2)小河——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发挥想象河里可以看到什么(板书:清澈见底)(4)天空——湛蓝深远4、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愉快)那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互动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方式理解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通过课文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和表达。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叫《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你们知道小村庄是什么样子吗?有没有去过小村庄呢?(学生自由发言)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小村庄,看看那里的故事吧。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互动1.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有那么美的景色。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小村庄环境变化的原因。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合作:讨论如何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保护环境的措施。
4.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课文中小村庄的故事,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村庄的美好景色是如何来的,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爱护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环境,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
(六)课堂互动实录1.学生讨论小村庄美景原因:生1:我觉得小村庄的美景是因为那里的村民勤劳,他们种植了很多树木和花草。
生2:对,还有那里的水源清澈,没有污染。
2.学生讨论环境变化原因:生3:我觉得是因为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导致小村庄的环境恶化。
人教版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教案奉献优秀教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认识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3、培养同学从小热爱大自然,维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1、引导同学读懂课文,树立环保意识是重点;2、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难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沙漠画面、美丽村庄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可喜欢听故事了,今天,老师想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辽阔的蓝天,广袤的大地,白云悠悠,清溪潺潺,草木葱茏,燕语莺歌,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玩着,你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可是,就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那个小村庄,怎么样了呢?你们想知道吗?欲知详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2、学习生字:⑴读准生字字音;⑵读好含有生字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句子:想想:这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事?2、师引导:到底是什么没有了?四、精读课文,自渎自误1、这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小村庄现在什么也没有了,你的心情怎样?2、课文中哪些地方最使你难过、可惜、气愤?(先自身读读课文,然后读给同桌听)3、合作学习。
4、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使你难过、可惜、气愤?⑴读自身找到的语句;⑵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里最使你难过、或可惜、或气愤?⑶指导朗读:哪个词或句要重读?五、总结全文1、有感情朗读课文;2、读了全文以后,你想说什么?。
人教版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公开课教案奉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小村庄的故事,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PPT课件3.黑板、粉笔4.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小村庄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村庄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3.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小村庄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四)课文解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3.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
2.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七、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提供帮助。
对话示例:教师:小明,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我觉得小村庄很美,可是为什么后面会变得不好了?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对话示例:学生A:这个字我不认识,谁知道念什么?学生B:我查字典了,念“lù”,是“绿”的意思。
教师:很好,你们合作得很好,学习就是互相帮助的过程。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对话示例:教师:小华,你能告诉同学们小村庄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学生:小村庄从一个美丽的村庄变成了一个被洪水淹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