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0 端午粽》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3.73 KB
- 文档页数:12
10端午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duān zònɡ jiè zǒnɡ mǐ 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 ī jù wǔ yè zhēn端棕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午叶真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端午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五、教学过程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蚕豆红豆毛豆豇豆(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生:煮好一锅粽子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生:咬一口粽师:临走时还生:装一小篮粽子设计意图: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第1篇】《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
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
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
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第2篇】《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3个偏旁“立”“米”“失”。
2、理解“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并学会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粽子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小朋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有很多的习俗,其中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
今天老师就要来和小朋友学习一篇关于吃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2、师:端和粽都是什么结构?看看端是什么偏旁?给端找朋友(端正)上课的时候我们要做得端端正正,写字也要写得端端正正,看棕是什么偏旁?因为粽子是用米做的,所以是米字旁。
3、师:我们来看这个午字它是个独体字,跟着老师来写一写。
看看它与哪个字很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二、学习课文1、师: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习叶和米)2、检查生字词和长句子。
3、指名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1、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外婆包的粽子特别香、特别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外婆包的粽子。
2、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读得真好,读出了藏在文字中的那份浓浓的爱)3、师:外婆包的粽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数数有几句话?标一标。
指名读第1句话,其他小朋友仔细听并想一想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色)指名读第2句话,其他小朋友想这句话写了什么?(香)指名读第3句话,其他小朋友想想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味)4、品读第二自然段(1)师: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的色、香、味。
现在请小朋友捧起书请小朋友轻轻地读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学生交流: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学生齐读词语)师:好美的词语请你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句子)师: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外婆包粽子所用的材料(看图)这是?(分别请学生说)师:这些东西一看就特别惹人喜爱(学生齐读句子)师:老师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了解制作粽子的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二、教学重点1.知识点:端午节的含义、粽子的制作过程。
2.技能点:观察和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
2.教具:黑板、粽子模型、粽子制作材料(竹叶、糯米、豆沙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相关内容,复习知识,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
第二步:展示与讨论(10分钟)教师出示粽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粽子的形状、颜色、材料等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和粽子的关系,促使学生对粽子的制作过程产生好奇。
第三步:朗读与讲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跟着课本一起朗读并解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步:操作与实践(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粽子的实践活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粽子的步骤和材料,并逐步指导学生操作。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指导,依次操作,亲手制作出一个个粽子。
第五步:展示与分享(5分钟)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粽子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制作的心得和感受。
学生们可以互相品尝粽子,增进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制作粽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展示、朗读、操作和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学生们通过参与制作粽子的活动,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和粽子的制作过程,还培养了观察和操作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玩捉人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叫一个学生说一个生字,这个学生叫一个学生去找,找对了,这个学生给他鼓鼓掌,找不对,这个学生告诉他怎么念。
二、指导写字(一)指导书写汉字午1、笔顺(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
“午”共4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1)描红(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
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节1、笔顺(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
“节”共5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1)描红(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部编版一班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0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部编版一班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0篇)》,您浏览的《部编版一班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0篇)》正文如下:部编版一班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格外贴合同学的童年生活,课文围围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同学表现出深厚的爱好,大部分同学都格外宠爱吃粽子。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开放争辩,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熬炼一下同学的语言表达力量。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头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
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肯定规律挨次的。
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同学发觉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终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同学关注作者介绍时的挨次(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觉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同学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楚的生疏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成效。
本课最终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奇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深厚的爱好,还有同学联系生活阅历共享了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宠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第1篇】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平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
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的竹叶,()的糯米,()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再增加难度:( )的()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习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
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
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
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
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
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
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粽子)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
(板书课题:10、端午粽)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
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
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1)象形字识字。
“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
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0 端午粽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书中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要想读好课文,就必须先认识这些生字朋友。
(课件出示3)
du ān w ǔ ji é z òn ɡ y è m ǐ zh ēn f ēn d òu
端 午 节 粽 子 竹叶 大米 真 是 十分 红豆
z ǒn ɡ ji ān r òu d ài zh ī j ù ni àn
总会 中 间 鲜 肉 带回去 知 道 据说 纪 念
你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读一下。
指正:“粽、总”的平舌音,“端、间、分、念”的前鼻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r ”的发音。
(1)谁能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跟读2遍。
(2)这些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4)
端午节 粽子 竹叶 大米 真是 十分 红豆 总会 中间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3)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结合偏旁识记。
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立、米”,识记“端、粽”。
②熟字、部件方法识记。
“端、粽、节、总、据、 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念”字的声旁 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设计意图:鼓励多元识字,鼓励自主识字,是部编版教材的要求。
提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
【设计意图:“米、
豆、肉、带” 4个字,可以让学生自主认一
认,联系实物图片读一读这 4个生字相关的词,如“大米、黄豆、牛肉、海带”等。
训练
1.把生字“真”“节”“豆”,每个写两遍,注意一定要写美观哦,然后让爸爸妈妈欣赏。
2.写出含有下列偏旁的字。
米:______ ______ ______ 立:______ ______ ______
3.填空。
一小()粽子一股()
一()粽子一()红红的枣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端午粽》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特别适合儿童阅读。
课文主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并说明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本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出了端午节外婆盼望家人团聚的画面;第2、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第4自然段指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本篇课文呈现出一幅节日期间温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作者介绍】
屠再华(1932~)笔名杜鹃花,男,汉族,浙江杭州人。
结业于杭县简师、浙江电影学校、苏北艺校。
1951年参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结业于杭县简师、浙江电影学校、苏北艺校。
1951年参干,历任杭县政治教员、电影管理干部、余杭县文教局干部、余杭市文联常务副主席。
现为杭州市余杭区文联名誉主席,副处级。
著有散文集《常有灯为伴》、《快乐老家》,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儿童散文诗集《娃娃闹海》、《幼儿文学作品选——小魔伞》,童话集《卖花小鹿》等。
曾获浙江省文学类“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优秀作品奖和银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
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
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
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朝发枉渚”之地(今常德德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
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
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
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
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把音节补充完整。
du z z m ji
端粽总米间
u i īùàn
肉带知据念
二、比一比,再组词。
午( ) 米( )
牛( ) 木( )
真( ) 分( )
具( ) 纷( )
三、想一想,填一填。
1.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
枣。
2.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1.我会填。
十分好吃十分十分
2.请你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课外拓展。
想一想,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参考答案
一、ān ōng ǒng ǐān rò dà zh j ni 二、中午小牛大米木头真好文具分数纷纷三、1.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2.屈原四、1.好看美丽 2.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五、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吃粽子,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制蛤蟆墨,拴五彩缕、戴香荷包、五毒兜肚,龙舟竞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