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60例护理体会贾秋萍【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2(024)018【总页数】1页(P2243-2243)【作者】贾秋萍【作者单位】邹平县人民医院,山东,邹平,25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现代医学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尿激酶是临床溶栓治疗的常用药物,该药物可直接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2010年8月~2011年5月我院对符合条件的60例脑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经过正确及有效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36~79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发病6h内入院32例,6~12h入院19例,13~24h入院9例。
全部患者均经临床和头颅CT检查确诊。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3例。
1.2 治疗方法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12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U,连用5~7天,如无禁忌证可常规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其后每晚100mg,根据患者情况分别给予氯吡格雷、美托洛尔、硝酸甘油等药物。
1.3 观察方法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血压的变化,如果血压过高或者过低可引起颅内出血或脑灌流不足。
随时了解患者有无头痛、呕吐和肢体瘫痪恢复等情况,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判定患者有无脑水肿或伴发颅内出血。
一旦发现变化,及时处理。
1.4 疗效判定标准有效: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够自理。
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失语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2 结果有效21例;显效34例;无效5例,其中死亡1例。
总有效率91.7%。
3 护理3.1 溶栓治疗前护理[1]溶栓治疗虽然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但应掌握好溶栓的适应证,一般选择年龄18~75岁,发病6h内,脑功能损害持续存在1h,且比较重,经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及其他早期脑梗死改变,无溶栓禁忌证。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MMJC ,Dec 2012,Vol 14,No.12急性脑梗死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一般在治疗时间窗内3h 进行[1],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也是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手段。
但在治疗中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因为静脉溶栓治疗可导致再灌注脑损伤或脑出血,要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而病情观察主要靠护理。
我科38例急性脑梗死(ACI )患者使用瑞替普酶(爱通立)在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
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5~80岁,平均65岁。
伴高血压病22例,冠心病7例,Ⅱ型糖尿病8例。
入院时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经头颅CT 检查未见有低密度影,梗死面积小于大脑动脉区1/3,无明显的禁忌证,家属签署静脉溶栓同意书[2],肌力0~Ⅰ级18例,Ⅱ级16例,Ⅲ级4例,NIHSS 评分6~20分,平均13.2分。
1.2方法先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患者所需要瑞替普酶的总剂量,一般按0.9mg/kg ,最大剂量为90mg 。
入院后按医嘱首次剂量是瑞替普酶剂量总量的10%加10ml 生理盐水,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加100ml 生理盐水静脉泵滴注,静滴时间为60min ,开始治疗应掌握在时间窗3h 内。
溶栓前后及3d 内,2次/d 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
1.3结果溶栓治疗后24h ,基本痊愈17例,显效6例,NIHSS 评分为12.3分,3例出现牙龈出血,2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在48h 内,18例基本痊愈,9例显效,5例出现牙龈出血,3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NIHSS 评分11.5分,无其他并发症产生;72h 内有20例基本痊愈,11例显效,NIHSS 评分10.5分,无并发症产生,7例患者未再通。
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塞护理体会急性脑梗死(AICD)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文献报道大约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为脑动脉脑血栓形成,早期溶栓再通目前被认为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而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
本科室在充分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近两年来采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对溶栓窗口期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就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1 溶栓前准备由于溶栓治疗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时间对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有溶栓适应症的患者,入院后应迅速安置患者平卧,若无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头部抬高15°~30°,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入院后急查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配合医生行心电图检查,监测血压,若收缩压在180mmHg,舒张压在120mmHg以上,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积极处理,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常规使用心电监护仪,为之后的溶栓治疗争取时间。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变化。
2 准确执行医嘱确保单位时间内溶栓药物的输入,由于溶栓药物与用药时间、梗塞面积有关,因此一旦确诊脑梗死,就应分秒必争,积极配合医生,选择最佳用药途径,根据医嘱及时准确地使用溶栓剂,可用输液泵调节滴速。
由于本科室目前实施改良法溶栓,即在先给予尿激酶50万单位半小时内滴入,余量以每小时5万单位的速度持续泵入,明显减少了出血的风险及血管再通后复发梗塞的风险,因此密切观察、准确执行医嘱尤为重要。
3 血压的监测急性脑卒患者中80%有高血压[2]。
一般而言,应避免使用或慎用降压药。
急性卒中时血管自动调节机能受损,脑血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脉血压,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可能对缺血脑组织产生不利影响[3]。
浅谈爱通立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70%。
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疾病〔1〕。
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是当今脑梗死治疗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根本性治疗方法之一。
2013 年1月至2014 年8月我科对26例脑梗死患者使用爱通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过程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NIHSS评分7~22分〔2〕;梗塞灶<1/3大脑半球或CT无明显新病灶;PLT≥100×109/L,GLU≥2.7mmol/L,SBP <185mmHg,DBP<110mmHg,INR≤1.7;排除标准:既往无脑出血,既往无继发癫痫,3小时内无外伤、心梗,1周内无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2周内无外科手术,3周内无消化道或泌尿系统出血史,3月内无头颅外伤、卒中、急性心梗;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在6小时内,均符合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应用爱通立实施静脉溶栓治疗,首先10 mg 静脉滴注,1min 内注入,余下量用输液泵泵入维持1h。
配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及营养脑细胞、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药物对症处理。
24 h 后复查头颅CT,证实无出血,再复查相关化验,结果正常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3〕。
2 护理体会2.1 溶栓前护理急诊CT 检查排除脑出血,留取血标本,急查血常规、血糖、PT、APTT、FIB 和电解质等。
建立静脉通路用于爱通立溶栓治疗,使用留置针保持静脉通畅。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变化、监测血压,溶栓中血压是维持颅内血流的一个主要因素,血压波动会产生脑血流改变而影响脑的灌注,过高、过低的血压会诱发出血及梗死。
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通过对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进行探讨,从危险评估与监测要点、溶栓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指导等方面展开讨论。
优化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同时团队合作和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护理体会、危险评估、监测、溶栓过程、护理措施、并发症、围手术期、出院后、护理指导、优化护理措施、团队合作、护理工作、难点。
1. 引言1.1 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而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恢复脑部供血,减轻脑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护理实践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治疗的原理和流程,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操作,并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完成溶栓治疗。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克服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危险评估与监测要点危险评估与监测是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溶栓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危险因素、病史、过敏史等。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目的:总结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及体会。
方法:对48例患者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100万~1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持续静滴30 min,滴速平均为66.6滴/min。
溶栓后24 h口服阿司匹林100~325 mg/d,4周后改为100 mg/d。
并实施溶栓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
结果:溶栓后43例偏瘫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2例失语患者能简单对话,7例意识障碍患者得到恢复;无效4例,1例转院。
未出现药物过敏及出血病例,2例溶栓后出现注射部位瘀斑。
结论: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及溶栓时间窗,密切观察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和偏瘫肢体功能的变化,预防溶栓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可取得满意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标签: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
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采用溶栓治疗方法,并进行了全面的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
现将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4.8±3.2)岁;病变部位:基底节24例,脑室体旁16例,其他8例;本组病例有偏瘫症状48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31例;伴失语症状4例,意识障碍9例。
1.2 方法48例患者均符合2005年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治疗指南》关于溶栓治疗的适应证[1]。
27例患者在发病3 h内、18例在发病5 h以内和3例在发病6 h内均应用尿激酶治疗。
我科用尿激酶100万~1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持续静滴30 min,滴速平均为66.6滴/min。
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突发性的神经功能障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是我在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首先,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状态、血液凝结功能等。
特别是对于禁忌证的评估,如出血倾向、活动性胃肠道出血、半个月内大手术、重度高血压等。
在评估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用药史、手术史、家族遗传史等,以便更好地判断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其次,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必须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的内容、目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护士要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的疼痛、出血、恶心等不适感和并发症,并告知家属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休息和静心。
同时,护士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尽量减少治疗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然后,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态,特别是血压、心率、呼吸等。
护士要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度、言语表达能力等,及时发现可能的血栓再堵塞情况。
最后,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中,护士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
护士要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伤口等是否出血,检查呕血、黑便等情况,及时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在患者出血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护士还要注意营养支持、防止便秘等措施,以减少便秘带来的用力性出血风险。
总结而言,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护理工作。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严谨,及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护士还要提供全面的护理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理解治疗的内容和目的,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