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_以美国_德国为例_夏小华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_以美国_德国为例_夏小华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_以美国_德国为例_夏小华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_以美国_德国为例_夏小华

作者简介:夏小华,硕士,教授,阜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编号:2012jyxm331)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招标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创建及推广研究”

(编号:SK2013B358)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4)06-0004-3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以美国、德国为例

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行动、角色和目标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借鉴

学习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在创业教育观念上,要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在创业教育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在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上,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育引领性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美国;德国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看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之一。各高校也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逐步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观念、行动、角色还是目标等方面都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

一步发展,难以为国家培养出“引领性”人才。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观念:创业与创新有无联系。当前,我国高校对开展创业工作意义的认识大多基于

就业方面的考量,因而提出“以创业促就业”

“先就业再创业”等诸多口号。大家普遍认识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有必要鼓励毕业生通过创业途径实现就业,并通过创业来提供更多的岗位改善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因而创业与就业联系密切,谈到创业自然会联想起就业。正因为如此,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引导部分高校着眼于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发挥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建设“应用型高校”

。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

符合创业内涵本身之要义,因为创业蕴含着“创造职业”之意蕴,况且在一定程度上,创业确实能够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困局,因而高校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本无可厚非,但如把这一观点当做创业教育目的的全部,显然不够全面,甚至顾此失彼。

美国和德国也非常重视高校创业教育,他们起步比我

们早,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创业虽然与就业相

关,但重要的是创业与创新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如若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创业的视野和层次都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且创业一旦与创新相联系,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一点从两国对大学类型的划分就可看出。他们将大学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创业型三个类别,并且创业型大学一定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些国外学者又将创

业型大学称为“创业型研究型大学”

。反观我国的应用型高校一般是新建的或者是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这就注定了国外的创业型大学会在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

育,培养“引领性”人才;而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则必然会注

重社会需求开展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

正是因为将创新与创业相联系,美国的大学已然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大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德国是第一次学院革命的发源地,秉承洪堡理念的德国“研究型大学”成为19世纪世界各国学习的对象。但是后来,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于创新创业教育,发起了二次学院革命,并得以迅猛发展,大有超越这些研究型大学的趋势,迫使这些研究型大学走上“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当创新创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并实践时,德国的高校同样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诞生了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一大批“创业型”大学,引领和支持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2.行动:内涵与外延孰重孰轻。

国外对高校创业教育行动的研究比较深刻,主要有

“行·

4·第14卷第6期2014年6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4No.6Jun.2014

动内涵”和“行动外延”两个方面。一是德国高校的关于行动内涵的研究和实践。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行动依然保存着洪堡理念传统,偏向于非功利性,将创业教育视作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看来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外,还应该将其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甚至从学生入学之时就应启动创业教育。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在1998年采取了入学倾向性测试,测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据此建议学生选择最适合的特定的学习课程,以利于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德国大学的创业课程并非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创业知识传授,他们非常重视训练学生有关本专业的职业面向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不仅如此,德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继承了他们的传统,重视哲学伦理、社会科学、人类文明相关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欣赏并接受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学会用企业家高效率的方式学习和工作。德国的大学相信,如果充分挖掘创业教育的内涵,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业教育,即使他们以后不直接从事创业活动,在大学培养的这种企业家精神和办事风格也会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二是美国高校关于行动外延的研究和实践。美国高校深受新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高校应该私有化,这样高校就能够有更多、更自由的空间与工商业、企业之间发生更为深刻的联系。他们认为,大学也如同企业,大学的管理者其实就是经营者,目的是怎样为学校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校长被称为首席执行官,教授则成了知识工人,大学变成了学术资本集团。在这种功利主义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必然关注学校以外的东西,以谋取大学的科研能与企业、政府的项目发生联系并且联系密切,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即使是专业教育,美国的高校也要求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告诉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如何将思想形态下创意变为行为形态下的创业。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在参与教师的创业项目中,学生的创业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得以启发,创业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也因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美国的创业型大学的周边往往成为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诞生了硅谷这样一些高科技产业园区。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了创业理论课程,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也有一些高校尝试开始了实操类虚拟课程,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步骤,规避创办企业的风险等等;还有一些高校将创业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管理好企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概而言之,当下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偏重于功利性,主要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如同美国那样,与政府和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创业教育的外延没有很好地拓展,学生创业训练的平台不够。当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更显欠缺,没有将创业与专业联系起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

3.角色:高校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国外创业型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一般体现为“官—产—学”螺旋结构。官、产、学分别代表着政府、产业和大学,联系这三个主体的平台分别为产业园、研究中心和孵化园。大学在这一螺旋结构中承担着自身的职责,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必须考虑产业和政府的需求,否则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科研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大学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模式,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产业和政府的信任,因而获得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为例,他们认为大学在国家层面创业实践中承担的职责有两个,其一大学是研究中心,即围绕国家和企业的需要开展研究,并帮助、督促教师尽快缩短向企业出售技术产权的时间,以让技术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二大学是人才培养基地,即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创业性人才。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仍然应该视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使命,应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该如企业那样直接从事经营活动。换句话说,大学出售的应该是知识和技术产权,而不直接从事企业管理和产品经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即使是与其关系密切的硅谷,斯坦福大学也没有以任何实体的方式介入硅谷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反观我国高校,很多学校凭借自己的科研优势,成立了自己的校办产业,不少教师也拿着自己技术专利直接创办企业。这样会分散教师的精力,不仅影响学校和教师的科研再生产能力,也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学术职能和商业价值的冲突,得不偿失。高校在创业环节中,应该清晰自己的角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4.目标:适应性人才和引领性人才哪个重要。

适应性人才就是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现有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显然,适应性人才欠缺的是对未来、未知行业的知识创新和职业创造能力。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就业需要的创业教育,那么可以培养出一批适应性创业人才,他们也能模仿性地,或简单创造性地创办餐馆类服务业企业或加工制造业企业。但这与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期望尚有差距,他们希望高校能够为提升国家层面的产业层次,改善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做出贡献,他们期望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引领性创业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国外的创业型大学绝不满足于培养适应性人才,他们坚持学术创业为己任,着力培养引领性创业人才。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两名毕业生Bill Hewlett与David Packard于1938年成立惠普公司而首开创投风气之后,斯坦福就成为硅谷光芒四射的创业传奇里最为重要的一环,并相继孕育出包括Sun、Cisco、Yahoo、Google在内的一家家闻名于世的高新技术企业”。[1]根据

·

5

·

第6期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德国为例2014年

该校“公共关系部门的统计,整个硅谷至少有5000家公司,追根溯源,其创业者都和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斯坦福对于学生创造性思想的培养和塑造,推动着每一个勇于尝试、梦想改变的年轻人成为创新道路上的开拓者。”[1]

二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应该把握机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创业型高校的经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在创业教育观念上,要始终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创业实践项目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所创办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高校可以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低层次的创业项目投入一定的精力,但不应该仅仅关注于其并为其付出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将专业、学术创新与学生的创业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和学术大胆地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并及时帮助他们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诞生更多的如中国科技大学的讯飞科技集团那样的高科技的企业。

第二,在创业教育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当前,我国高校都在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在校园内营造“全员创业教育”氛围,不能将创业教育行动简单地理解为在编制计划中设置一个组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几个创业学分,开始几门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应该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绝非设置学分和开始课程那样简单,这种把素质教育学分化和课程化的做法,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此外,还要借鉴美国的方式,不断拓展创业教育的外延,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属性,力争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接地气,避免高校学术资源的浪费。

第三,在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上,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当前,我国高校大多坚持“产学研”方式进行创业教育,“学”和“研”分别指教学和科研,其主体都是高校,“产”是指“产业”,即高校要与产业相联系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坚持“官—产—学”螺旋结构,政府、企业和高校均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体。并且,很多高校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支柱性产业的研究基地,美国的一些高校甚至成为军工企业的技术支持者和专利提供者,他们当然会获得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我国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但高校同时也要克服贪大求全的思想,应将校办企业交由市场去办,着力于技术创新,不应舍本逐末,在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方面消耗太多精力。换句话说,高校应该成为技术和专利的转让方,而不是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第四,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育引领性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同质化倾向,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趋同问题。适应性人才应该是高职类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目标上不应自降层次,而同高职教育或应用型本科高校混为一谈。很多时候,我们一谈到大学生创业就会自然联想起开饭馆、宾馆之类的低层次创业项目。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型大学对创业教育不屑一顾。如果从学术和技术创新层面看待创业教育,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引领性人才,就可以破除研究型大学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当然,培养引领性人才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从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角色定位等多种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虽然艰难,但确实是研究型高校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中国研究型高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严飞.斯坦福:让自由之风劲吹,财富中文网,ttp://www.fortunechina.com/column/c/2013-02/16/con-tent_144695.htm.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road

Xia Xiaohua

(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Anhui236037,China)

Abstract: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still at its initial stage in colleges in China.we should draw some lessons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such as USA and Germany We should combine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the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innovation.We should devote ourselve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U.S.A.;Germany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6

·

第6期鸡西大学学报2014年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doc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

研究论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4267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word版本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 究背景与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感想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感想通过学院众创空间建设的亲身经历和外出培训,最直接的感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全国范围参与度之热,参与阶层之广,前所未有,各高校均成立了双创机构,人员分工明确。 下面我将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一些浅显想法汇报如下,汇报中如有不周之处,请领导、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一.“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背景 国家层面,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和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全社会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内涵发展,双创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势在必行。自2015 年开始,河北省积极推动教育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举办,到2018年成功举办4届,吸引了省内各高校和投资企业界的关注。 二.“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单介绍 2015年,李克强总理亲自提议举办“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目前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高职专科、初高中,是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也成为高职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的一次大检阅。 大赛评审机制严格,项目对接市场。“互联网+ ”大赛从省赛到国赛,均聘请社会投资人做项目评审,打破了教育圈内同质化评判的规则;

由于评委更注重参赛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市场转化,为项目团队做出更客观更接近创业实战的指导和评判。“互联网+ ”大赛是一场社会评判、由市场说了算的竞技,突显了推动学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理念。同时,严格的赛规赛制也考验着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的综合能力。从前四届获奖项目看,参与项目均是立足高校专业优势,寻找行业痛点。 三.“互联网+”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概念的引入,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载体,所具有的影响力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在“互联网+”时代和创新创业浪潮下,应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如何使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我们应重新认识“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需要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打造“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实践”“互联网+大众”的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全新的“生、师、校、企、社”多维交互的共享资源新平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人才、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具备“互联网+”时代精神的专业技能能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竞赛与育人协同体系 在学院党委提出的“课程+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课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让创新创业竞赛成为链接我院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各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标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开放式 一、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速了我国互联网+理念与各行业的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大部分为青年,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新灵感旺盛、创业积极性高涨。高等院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家人、学校、社会的期望下,能够在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在社会事业上得以发展和成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主体,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二、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学校构建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首先,对校园无线互联网络、有线互联网络进行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与外界进行畅通联络。其次,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对信息交互“软实力”进行建设,如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开通云服务应用接口;引入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最后,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物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提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敏感度。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开放式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获取教学、教育、科研、创业的相关信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行业、专业、社会、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思想与理念。第三,思想和理念的实际实践。“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效果的生成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所以,在获取、储备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后,实践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互联网+”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实践检验“互联网+”信息支持的效果,进而再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反馈。上述过程实现了信息的闭环链路,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教育不局限于课本等固态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开放式教育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学院(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的精神,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1.本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 2.本校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各专业教师。 二、会议内容 1.探讨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问题; 2.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创新思维方式; 3.探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 4.了解国际前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内容 5.分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附:分享嘉宾简介 1.Alison Price Enterprise Evolution UK(创展英国)首席顾问,欧盟双创教育高级顾问,Enterprise Educators UK (EEUK)政策部主任,参与编写《欧盟创新能力标准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Alison师从世界著名创业教育大师 Allan Gibb教授,共同著有“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提炼总结了44种教学方法,引领开发了英国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讲师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 IEEP)。Alison 专注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融合。 2.李建兴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管理硕博士班EMBA PMBA 执行长、财金系主任兼所长。高雄市投资与创新管理学会理事长、南台湾财金学术联盟执行长,国务院十二五重点项目- 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届智库委员会委员 (2014.10.30 荣获政协副主席陈元颁证)。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SCI发表十余篇论文,研究项目有包括金融科技发展与台湾银行业的因应策略( 台湾银行公会委托) 、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揭露( 台湾证券交易所委托)、垦丁国家公园收费机制与财务创新等20多件。他的实务专长﹕富有人士的企业与家族传承( 犹太人富过三代的规划策略) 、企业产销人发财辅导、企业跨国投资评估、天使与创投基金。 3.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任职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考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和PIPE教学方法,并开发配套的教材和慕课。该教育模式曾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0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201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等奖,Emerald创业教育2010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最佳实践和政策论文奖等奖项,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度杰出教学奖和2017年专业发展奖,2018年IEOM全球工程教育奖等。孙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为此,在探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9a17692913.html,ki.1672-3198.2016.11.092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内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研究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研究背景 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

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其次,让年轻人做好“创客”对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创业者不仅要组建自己的团队,不断熟悉商业模式,还要不断思考自己的创业点是否有创新性。然而大学生创业往往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7〕573号

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高〔2017〕573号 2017-07-11 11:15:53 【浏览字号:大中小】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分享到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厅制订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附件: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河南省教育厅 2017年7月4日附件 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各方资源,形成培养合力,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全省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建设、认定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资料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比“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了22万。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7倍,大学生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可能遭受毕业便失业的重挫。大学生就业变成了时下民生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创造了新的途径,其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源头便是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创业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及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美国百森商学院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几位优秀的经济学家预测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也就是所谓的“创业革命”,自此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

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年出版的《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对其课程单元的内涵和每单元的能力标准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澳大利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二是,政府、高校与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且互动默契。如美国在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与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为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创业中心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此外,还通过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态度的改变”。“在德国,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竞争补充。”三是,具有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解析(深度解读)

【网站点评】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 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 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解析。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 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 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 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 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 供了可能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 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 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发展方向。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 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 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 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 我国近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的刺激,往往是以短期收益为结果,竞赛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在后续的过程中很少有继续深入实践的,多数团队就此终止研究,同时指导教师也转向其他方面的科研中。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 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转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英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一)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在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教育制度质量”方面,新加坡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1.创业教育课程立体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针对不同的创业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国立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企业家辅修课、面向外国学生举办“创业暑期学校”、面向在职技术人员开办“新视野研讨会”等形式。南洋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分别开设了

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课程。 表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部分课程1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国际化 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高校想方设法将海外优秀人才引入学校,从全球范围内高薪聘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等优秀师资。以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为例,80%教师为外聘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来自企业或者在企业中担任外部董事,也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员,掌握了较多科技成果,有过创业经历。另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海外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深造和技术培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专业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保证学术研究和创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长期以来对课程采用一种校外评审制度,由海外大学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加坡进行考察。2新加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产业,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 1黄兆信、刘丝雨、张中秋.新加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60-164. 2张昊民、郭敏.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87-91.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

附件7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15〕161号)精神,全面深化我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宣传推广创新创业好经验好做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申报条件 (一)顶层设计。制定并报备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列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内容,并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政策和举措;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二)管理机制。落实了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负责制,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建立了教务部门牵

头,就业指导、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将创新创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有创新创业服务专门机构。 (三)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和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并纳入了学分管理;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教学效果良好;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 (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额教学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等。 (五)实践训练。建设了能够集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基本覆盖相关专业学生;校内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建设了一批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举办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设计等专题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效果明显。

在线教育平台项目创业背景概述目的

、项目简介 1.1项目名称 云课堂——在线教育平台 1.2项目背景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关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如今在科教兴国大背景下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补习班价格不一,教育机构层出不穷,当然对于不同背景的家庭可接受度也参差不齐;三四线的学生很少能获得一线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寻求的兼职多数以劳动力获取,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发挥出来或占很少的比重,虽然现在市场已经有相关的在线教育推出,但市场仍然有巨大的需求,伴随着5G技术,在此背景下我们拟用互联网的浪潮与其结合,推出师院云课堂,达到教育和互联网相结合,大学生兼职和工作平台相结合的目的。 线下课堂模式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解决随堂疑问,而线上教学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上课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

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网络课最善于解决目前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育问题、个性化教育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是其中之一。中国各个阶段的学校都开设了网络课程,学生们全面转向了在线学习,在线教育一下子变成全国性的热门话题。而随着疫情的发展,国外的各大高校也都开启了在线教学模式。 这场疫情危机成了在线教育的加速器,全球各地都进行着远程教学实验。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事实证明远程教学是成功的,那么它会不会给教育带来长久的变革?主流的面对面教育需不需要以此为契机,做出一些改变?在线教育会不会以及如何成为未来学生们更好的选择? 目前流行的冠状病毒已经迫使全球开展一项实验,该实验对比了寄宿大学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与类似Coursera这样的在线教育供应商 提供的超低成本教育之间的差异,并迫使人们在二者之间进行有关成本和效益的权衡与抉择。几年前,专家们曾经预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如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课程时代( Coursera)、优达学城(Udacity)和edX 等等,将全面取代面对面的大学教育——正 如数字技术取代了电话接线员和旅行社的工作一样。 1.3项目概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