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18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林颂英大自然是美丽的,鸟语花香,气象万千。
但现在的城市里,已经很少听到鸟鸣声了。
鸟类减少,说明环境已经把鸟类逼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自然界生物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在一条河流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
鱼儿一旦死亡,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成为浮游生物的佳肴。
这样,大鱼、小鱼、虾米和浮游生物之间保持着循环的食物关系,这就是食物链。
在草原上,兔子吃草,它能否生存取决于草原上草料的多少。
兔子一旦增加,草料便会显得不足,于是,兔子数量就会减少。
狐狸吃兔子,它能否生存取决于草原上兔子的多少。
这样,草料、兔子和狐狸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关系。
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不能乱捕滥杀。
如果随意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森林和草原,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
有的地方,有人捕捉黄莺、杜鹃鸟、柳莺、啄木鸟等食虫鸟类,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一旦护林益鸟减少,害虫就会随之增多,就会破坏树木的生长。
科学工作者做过调查:黄鼠狼以老鼠为食,凡黄鼠狼多的地方,老鼠就少。
相反,凡黄鼠狼少的地方,老鼠就多。
没有黄鼠狼的地方,老鼠就会多得成灾。
这说明,黄鼠狼和老鼠之间有着生态平衡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由于违背了生态规律而受到报复的例子是很多的。
1934年5月,在美国东部,一阵黑色风暴呼啸而来,狂风夹带着大量的黄沙和尘土,从遥远的美国西部草原袭来,整整刮了三天三夜,横扫了美国大陆三分之二的国土。
狂风过后,一片荒芜,各处顿时变成不毛之地。
河水干涸了,庄稼枯萎了,牛羊渴死了,尘土塞满了房屋,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黑色风暴。
那么这次风暴袭击是什么造成的呢?原来,从18世纪中叶起,大量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他们砍去森林,破坏草原,用来种植庄稼和放牧,使大片土地失去了绿色植物的保护,赤裸裸地暴露在太阳底下。
结果,就酿成了那场可怕的风暴。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一、引言大自然报复的概念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我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刻反思。
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过度消耗等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过度开发、污染等问题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干旱等,往往与人类活动脱不开干系。
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同时,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如地下水、森林、矿产等,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更使自然环境面临巨大威胁。
三、生态平衡与食物链破裂生态平衡是地球生物圈稳定运行的基础,然而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破坏,已使食物链产生破裂。
例如,湿地、森林等地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变化以亚马逊雨林为例,人类活动如采矿、农业开垦等导致雨林大规模破坏,不仅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全球气候也受到影响。
亚马逊雨林的减少使得地球碳汇功能减弱,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五、防范措施与政策建议面对大自然报复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此外,应倡导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提升环保意识。
六、呼唤可持续发展观念与行动我们应倡导绿色出行、节约资源等健康生活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学校则应在教育过程中强化环保理念,让下一代从小就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
七、结语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共同保护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免受报复之苦。
让我们珍惜地球资源,共同保护我们美丽家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每一片森林。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2、能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处罚”的道理。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教学准备:有关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课件;大自然美景的课件;有关1934年美国黑色风暴的纪录片和有关近几年沙尘暴的纪录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大自然五彩斑斓、美丽、富饶,不仅给我们创造了生存的环境,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来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
(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风景)2、看完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预设:(1)我们的国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2)这么美的环境,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3、揭示课题。
大自然不但让人尽情享受着美丽的景色,它还无私的奉献着它的全部资源,养育着全世界几十亿的人口。
可人类却用自私和贪婪回报大自然的慷慨,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6课《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二、自由读文,边读边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2、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预设:(1)大自然为什么要报复我们?(2)大自然会怎样报复我们?(3)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教师梳理问题并板书。
(板书3个问题)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交流你理解了哪些问题。
三、合作交流,共议主题。
1、大自然为什么要报复我们?预设:⑴因为我们破坏了大自然。
所以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板书)2、让我们齐读文章第一段。
(生读)(1)第一段写了什么?(2)理解句子:“鸟类减少,说明环境已经把鸟类逼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重点理解“环境”一词。
(3)人类对树木的破坏严重影响了鸟类的生存,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处罚。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教学制定范文时光流转, 云水千年。
现存于寂静天地里的每一个存在, 都是光阴的馈赠。
物转星移, 适者生存, 每一个生命都是在瞬间千年里的竞争与争斗中, 存活下来。
在万物踏遍山河万里的进程中, 都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本性与生存规律。
自然规律, 是在历史风沙的磨砺沉淀出来的, 万不可随意变更。
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为所欲为的人, 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处。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揠苗助长的故事: 农民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 而自作聪慧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 结果却使所有稻子都蔫了。
我们如果一味地因自己的喜好, 胡乱喂食野生动物, 为所不该为, 则必定会使得动物失去觅食的主动性, 失去在自然中生存的警惕性与攻击性, 失去动物们原本的生活规律和有劳才有所获的生存法则。
当野生动物慢慢丧失觅食的能力时, 它们的生存便全成依赖性,在自然的激烈竞争中, 必将被淘汰。
莱蒙特曾说: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必须按一定的规矩秩序, 各就各位。
〞强扭的瓜不甜, 我们如假设背离自然规律, 为所不应为的, 势必会适得其反。
而顺应万物其本性, 并借以利用该规律, 为所应为, 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禹之父鲧, 历时九年未能够解决黄河洪涝之灾, 他一直采纳“水来土掩〞的治水方针, 以墙垣抵挡洪水的冲击, 效果甚微。
大禹却采纳与其父亲“堵〞相反的方针, 叫做“疏〞, 即疏通河道, 拓宽峡口, 让洪水能自由地通过。
“治水须顺水性, 水性就下, 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 低处就疏导〞, 高考满分作文大禹在总结了洪水规律的基础上, 顺应其自然规律, 因势就导, 才使得黄河多年的水患得以控制。
每一个背离自然规律的事例, 都演绎着无数的平仄悲欢。
每一次为所不该为的事, 都使人们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原本青山蔽日, 碧云风清的仙湖, 如今却俨然成为万里无人烟的荒漠;南极的臭氧空洞, 是人们过度排放氟利昂所造成的, 如今大量的紫外线照耀着地球,皮肤癌发病率陡然升高;化工材料污染河流, 工业废弃污染空气,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于是河水富营养化, 鱼虾死亡了, 冰川在消融, 洪涝灾害日益严峻。
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护林工人只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
森林面貌顿时改观了:林子里又宽敞又洁净,连一根杂草也没有。
林务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不想森林却从此遭了殃(yā)。
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pú)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sào)帚(ǒu),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fǔ)烂之后,变成了腐殖质,能增强土壤(rǎ)的肥力。
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
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
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
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就逞(ě)凶啦。
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人类的老师人类自古就想能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二三十年以后,由于飞行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yì)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过了许多年,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
其实蜻蜒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每只蜻蜒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lüè)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动的关键(àn)。
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船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
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jī),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
16、警惕大自然的报复一、激趣导入1、导语。
大自然五彩斑斓、美丽、富饶,不仅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大自然中也有一些可怕的、灾难性的事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录像。
(录像出示:雪崩、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启发提问。
看完课件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片段,内心有什么感受?预设:(1)这些灾难太吓人了!(2)大自然太可怕了!3、揭示课题。
是的,这些灾难太可怕了!正是因为人类没有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加剧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所以才遭到大自然如此强烈的报复。
我们应该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提出质疑同学们,看到课题相信你一定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
学贵有疑,所以老师提醒大家,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
那么这篇课文你想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预设:(1)大自然为什么会报复我们?(2)大自然怎么报复我们?(3)我们要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师: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出示词语接龙读)2、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找学生读课文)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大自然为什么要报复我们?(指学生读第一自然段)(1)通过第一段你知道什么?(2)理解句子:鸟类减少,说明环境已经把鸟类逼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这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环境是怎么造成的?)(3)大自然为什么报复我们?(用书中的话怎么说: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4)人类对树木的破坏严重影响了鸟类的生存,因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板书:人类——生态平衡在横线上写破坏)(5)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吗?2、(1)什么又是生态平衡呢?课文中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培养关爱大自然的情感,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如何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2.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观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5.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培养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反思丰望小学徐爽《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了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老师做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做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受受到了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课中,教师能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通过细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是“食物链、生态平衡、以及大自然报复人类的灾害”,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经历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而且,在读课文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突破传统教学,尝试说明文教学的新思路以往教师教一篇说明文,都着重去讲说明方法,否则就认为没有紧扣文的特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在本课中,教学突破了这种传统的说明文的教学模式,没有刻意地去讲说明方法,而是将它一带而过,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悟得、习得。
学生通过朗读例子,知道了什么是食物链后,自己也能举出食物链的例子;又通过朗读,知道了大自然的灾害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所导致的,也能说出身边的自然灾害。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大谈说明方法,可是学生却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还自觉地运用了。
这不是在教说明文吗?而且,用这种方式来学习说明文,要比老师强加给出他们的关于“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学”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了。
三.内外沟通、注重实践,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就是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显得太封闭了。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关系。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1. 课文文本《警惕大自然的报复》2. 生字词卡片3. 相关资料:大自然报复人类的案例4.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生字词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3.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自然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关系。
4. 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大自然为什么会报复人类?”4.2 学生分组讨论,查阅相关资料,整理信息。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出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决心。
6. 课后作业6.1 学生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自然报复人类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大自然的威力。
2.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收集有关保护大自然、珍惜资源的资料,制作手抄报或PPT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