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煤矿开采中覆岩复杂的破断与运动特征,阐述了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关键层理论在采场矿压控制、卸压瓦斯抽放、底板突水防治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关键层理论地表移动底板突水

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93-01

1 前言

煤层开采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内移动,岩层移动将造成如下采动损害:①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危及井下回采工作面人员及设备的安全。②形成采动裂隙,会引起周围岩体中的水与瓦斯的运移,引起井下瓦斯突出与突水等事故。③岩层移动传递至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掌握整个采动岩体的活动规律,特别是内部岩层的活动规律,是解决采动岩体灾害的关键。

2 关键层的概念及特征

在采场上覆岩层中存在着多层坚硬岩层时,对岩体活动全部或局部起决定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前者可称为岩层运动的关键层,后者可称为亚关键层。采场上覆岩层中的关键层有如下特征:①几何特征:相对其它相同岩层厚度较厚;②岩性特征:相对其它岩层较为坚硬,即弹性模量较大,强度较高;③变形特征:在关键层下沉变形时,其上覆全部或局部岩

层的下沉量与它是同步协调的;④破断特征: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全部或局部上覆岩层的破断,引起较大范围内的岩层移动;⑤支承特征:关键层破坏前以板(或简化为梁)的结构形式,作为全部岩层或层部岩层的承载主体,断裂后若满足岩块结构的S-R稳定,则成为砌体梁结构,继续成为承载主体。

3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1 关键层理论在采场矿压控制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煤层覆岩具有良好的分层性,长壁全部垮落式开采技术就是利用其覆岩随采随垮的特征,使采场支架无需经受剧烈动压而实现高度集中生产。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覆岩构造情况,例如关键层。分析其采场覆岩破断与冒落规律,为该类采场矿压控制提供依据。

传统采场矿压理论是以老顶作为采场来压主体,老顶上部覆岩均简化为载荷作用于老顶,而关键层理论是将在整个覆岩活动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作为采场来压的主体,同时考虑关键层的复合效应。

邻近采场并对采场矿压显现产生影响的关键层习惯上称为老顶。关键层理论研究表明,相邻硬岩层的复合效应增大了关键层的破断距,当其位置靠近采场时,将引起工作面来压步距的增大和变化。此时不仅第一层硬岩层对采场矿压显现造成影响,与之产生复合效应的邻近硬岩层也对矿压显现产生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当产生复合效应的相邻硬岩层破断距相同时,一方面关键层破断距增大,另一方面一次破断岩层厚度增大,增大了工作面的来压步距和矿压显现强度。其二,当产生复合效应的相邻硬岩层破断距不等,工作面来压步距将呈一大一小的周期性变

化。当覆岩中存在典型的主关键层时,由于其一次破断运动的岩层范围大,往往会对采场来压造成影响,尤其当主关键层初次破断时,将引起采场较强烈的来压显现。

在工作面初次采动后,采场上覆岩层中关键层未破断前,将以弹性地基板或梁的结构形式产生挠曲下沉变形,此时,关键层下部将产生不协调性连续变形离层.离层的大小,取决于已破断岩层的松散系数及采高.如有亚关键层,则局部破断后的关键层(或岩层组)将形成砌体梁结构,并将在主关键层下部产生非连续变形和连续变形之间的不协调性离层.亚关键层与亚关键层、亚关键层与主关键层都破断成砌体梁结构后,在上覆岩层中将形成非连续变形的不整合性离层,这种离层将发生在开采边界的四周,而并非在中部.

3.2 关键层运动对邻近层瓦斯涌出的影响分析

在关键层运动时,其所控制的全部或局部岩层的下沉变形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关键层的断裂将导致其所控制的岩层随之产生整体运动。关键层控制着上覆裂隙的动态发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采动裂隙由下往上的动态扩展过程是非匀速的,而是受下位关键层的控制,随关键层的破断而突变。

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主要为游离和吸附两种状态,并以吸附态为主。煤层瓦斯只有在游离状态下并且有大量裂隙通道存在时方能大量涌出。在特定的煤层赋存条件下,煤层瓦斯的吸附?解吸主要受到瓦斯压力的影响。煤层采动过程中,覆岩在下部关键层运动的控制下随之弯曲下沉进而破断。随着关键层的弯曲下沉,覆岩层内将产生应力卸压区和增高区。处在

卸压区内的含瓦斯煤体卸压膨胀,瓦斯压力减小,吸附瓦斯得到解吸,游离瓦斯增多。关键层的突然破断,将引起其所控制的岩层随之整体破断,产生上下贯通的穿层裂隙,给上覆煤体卸压瓦斯的运移提供了通道,这必将引起其内瓦斯的大量涌出和持续解吸。因此,控制覆岩移动和裂隙动态扩展的关键层必将影响着上覆邻近层瓦斯的动态涌出过程。

沿工作面推进方向,随着工作面推进,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分布呈现两阶段发展规律:阶段Ⅰ,从开切眼开始至关键层初次垮落。不同推进距离时关键层下的最大离层量均位于各自走向采长的中部。此阶段内关键层下离层发展由离层使动区、离层扩展区、离层闭合区组成。阶段Ⅱ,关键层初次垮落以后的阶段,此阶段内关键层在采空区中部离层趋于压实,而在采空区两侧仍各自保持一个离层区。切眼侧离层区是固定不动的,而工作面侧的离层区是随着工作面开采而不断前移的,工作面侧离层区的长度相当于关键层初次断裂前离层区长度的1/3左右。从平面上看,由于关键层破断后形成“砌体梁”结构,在采空区四周存在如图1所示一沿层面横向连通的离层发育区,称其为采动裂隙“O”形圈。

采动裂隙“O”形圈能长期保持,据此建立了卸压瓦斯抽放“O”形圈理论。“O”形圈相当于一条“瓦斯河”,周围煤岩体中的瓦斯解析后通过渗流不断地汇集到这条“瓦斯河”中。因此卸压瓦斯抽放钻孔应打到采动裂隙“O”形圈内,以保证钻孔有较长的抽放时间、较大的抽放范围、较高的瓦斯抽放率。

3.3 关键层理论在采场底板突水防治中的应用

在煤岩层中,由于成岩时间和矿物成份不同,各岩层厚度和力学性质

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底板采动破坏带以下及含水层以上承载能力最大的一层岩层被称为底板关键层,在底板隔水层中起关键控制作用,如图2所示。

若关键层岩层抗拉强度较小,关键层岩梁先在两侧支座的下端裂开,而后在梁的中间顶部开裂。随着岩块的转动形成强大的水平挤压力,从而使岩块间形成如图3所示的反三铰拱式平衡结构。此结构平衡取决于咬合点处的摩擦力与剪切力的相互关系,当剪切力大于摩擦力时形成滑落失稳;另外即是咬合点处的挤压力是否超过该咬合点接触面处的强度极限,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岩块随着回转而变形失稳,其表现形式为关键层的台阶上浮,从而发生底板突水。底板关键层在破断成岩块后,只要有一定的条件,它仍然能形成外形如梁,实质是拱的平衡条件,保护着采场底板,使其不发生突水事故。

4 结语

关键层理论研究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采场矿压控制、卸压瓦斯抽放、底板突水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日趋成熟,为煤炭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作者简介

朱鹏程(1988.08),男,助理工程师,2010年6月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任职于霍州煤电集团洪洞悦昌煤业生产技术部技术员。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 篇一: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1课时 灵峰学校七年级科学电子备课稿 课题: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课型:新课(1课时)时间:2014-9-9 主备人:张娟琴审核人:七年级科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基本科学观念; 2.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3. 会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简单的质量估算; 4. 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维护; 5. 初步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1. 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 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 【教学难点】

1.会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简单的质量估算; 2.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 【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山川、河流、食物、生活用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出示:一袋"小王子鲜贝酥"。 读出包装袋上的配料:淀粉、棕榈油、食用盐??等。指出其中的淀粉、油、盐等都是组成这包食品的物质。 再读:净含量72克。 讨论:72克指的是什么? 2. 物质 1) 体会“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基本科学观 播放 课件 :星系和星云→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地球水循环

讲解: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来源:学,科,网] 提问:地球上的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和变化? 小结:水的三态变化 2)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3) 讲解:物质构成了物体,一切物体都有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基本性质。 投影 课件 :大象,西瓜,鸡蛋,米粒 提问:上述物体的质量采用什么单位表达来的恰当点呢?可以查书或讨论。小结:示例讲解单位间换算。 1 t=1000 kg=103 kg 1 kg=1000 g=103 g1 g=1000 mg=103 mg 投影常见物体,先让学生估计质量,然后说出参考答案。 3. 托盘天平的结构 讲解: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每人发一架天平,讲解天平的测量原理,让学生观察天平并按照书本图示说出天平的结构,教师巡回指导、

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

奥地利著名的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博士发现了著名的关键期理论,并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奖金。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1935年,洛伦兹首先发现,小鹅在刚孵化出来后的几个到十几个小时之内,会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把它当成母亲而跟着走。如果小鹅第一眼见到的是鹅妈妈,它就跟着鹅妈妈走;如果第一眼见到的是洛伦兹,就把她当成母亲,跟着她走;而当它第一眼见到的是跳动的气球时,它也会跟着气球走,把它也当成。 然而,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那么过了一、两天后,无论是货真价实的鹅妈妈还是洛伦兹自己,无论再怎样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更不会认母。这说明,小鹅的认母行为能力丧失了。看来,这种能力是与小鹅特定的生理时期密切相关的。 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铭记(Imprinting)现象,把铭记现象发生的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后来的许多的研究还发现,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发生在小鹅身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并且在人类身上也存在类似现象;不仅是认母行为的发生具有关键期,其它的许多行为能力都有类似的关键期现象。 以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各种行为(包括心理、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并得出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发现。如中国青年学者殷红搏曾指出: 2岁半左右,是幼儿计数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3~4岁,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口语的关键期; 4岁半左右,是幼儿开始对知识学习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学习与生活观念开始掌握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悟性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学习心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功感开始产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创造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超常能力结构开始建构并开始快速发展语言的关键期; 6~8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多路思维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操作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自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自我控制与坚持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阅读能力和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如何提出理论假设

如何提出理论假设 如果你不知道你做了哪些假设,只能说明你做了太多的假设理论假设也叫研究假设,又称科学假设(假设也称为假说或臆说)。所谓理论假设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对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方案的说明方式。通俗地说,理论假设是指在有关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在实施深入研究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初步探索(如实验、调研等)掌握的情况,对于研究对象、问题的基本状况做出试探的描述、解释和推测。即是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答案。 例如下面是“关于开发非智力因素和指导学法,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从学上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是影响中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可塑性最大的两大因素。所以,本实验拟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和学法指导入手,来探讨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规律问题。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智力固然影响中学生的学习,但是学习动机(理想、信念)、意志(毅力)、兴趣(热爱)、自信心、情感、习惯、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涉及学习动力问题,因此是影响学习的另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学生普遍出现的厌学、辍学现象,大多数不是智力上的原因造成的,而是非智力因素不好。从学校中的中差生分析,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良。大多数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薄弱,思想懒惰,自卑心

理严重,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设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开发非智力因素,调动学习积极性,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要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解决中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还要解决学习方法问题。在中学生中,因为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影响成绩的提高,并不是个别现象,况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的问题,特别是刚入初中的学生更需要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我们设想,通过给中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从上面提出的问题中,可以清楚看到作者对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从学生学的方面做了两种猜测和解释。一是非智力方面,二是学习方法方面,由此提出了开发非智力因素和指导学法的研究。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a11420962.html,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 作者:示姜楠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关于年龄和习得的讨论都将中心放在语言习得是否有关键期的问题上,学者们对此争论不断。本章通过概述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理论一些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语言习得确有关键期存在,并指出了其重要性。文末,根据目前的实际教学提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姜楠,渤海大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关键期假说的研究。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生命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可以轻松的进行语言习得,而过了这个时期语言习得便变得困难。20 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进一步研究了关键期理论并将他带入到二语习得的领域,提出了“关键期假说”理论。Penfield and Roberts(1959)认为,10岁以内,人的大脑可塑性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过了这个时期,大脑开始发生侧化,大脑可塑性减弱,语言习得变得比青春期之前困难。Lenneberg(1967)称青春期之前的这段时期为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 语言习得到底到底有没有关键期,成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外很多大家们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研究了关键期假说,也得出了一些结论。 1.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支持派。在二语习得领域里,Johnson与Newport(1989)和Newport的研究是家喻户晓的。在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也比较有权威性。Johnson与Newport 的实验运用了英语句法判断,将它们作为测试材料,研究了46名中国人和韩国人。这46人在3-39岁之间移民到美国,二语都是英语,在美国生活并且接触英语至少5年以上。主要是为了测试这些人的英语语法怎么样。实验结果表明:3-7岁移居到美国的儿童英语水平和本地人差不多;8-16岁移居到美国的人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6 岁以后移居到美国的成年人,语言水平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的就有点多。因此得出结论: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说明关键期真的存在。Johnson与 Newport在1991年又做了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二语习得真的存在关键期,但是这个关键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从几岁开始的目前还不确定。 2.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对派。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习得二语与年龄关 系并不大,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学习者可以理解的输入,只要这个条件符合,并且学习者有一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于关键期是否存在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并由此引起了很多社会现象。如果是本着学术的精神,坚持关键期的存在,并想验证发展这一学说理论,我们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是鼓励与赞扬的。但有些学术机构,特别是幼儿英语培训机构,鼓吹关键期假说理论,添油加醋,目的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幼儿学生,并从中牟利。再比如一些英语学习者,道听途说关键期的存在,于是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已经过了关键期,不可能再把英语学多好,把英语撂到一边,导致学业甚至就业大受影响。这些都是关键期假说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关键期这个神秘的东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在总结过程中发现很多有启发性的知识,联系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希望对广大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者起到促进工作、学习的作用。 关键期假说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后来语言学家把它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之中。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是有区别的,首先就表现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者周围有众多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目的语环境为习得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则没有目的语环境,而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这个因素直接导致语言输入质量的差异。外语学习者得到的并不都是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所以也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语言掌握熟练程度。

虽然二语习得不同于外语学习,但关键期假说与外语学习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键期假说研究是针对语言习得的,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期假说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的正确的理论适用于外语学习。 (2)既然那么多学者研究关键期假说,那说明处于某个阶段(无论是关键期还是敏感期)的语言习得者习得语言效率高,效果好。学习是讲究策略的,如果关键期真的存在,那么处于这个期间的习得者可能都表现出相对统一的学习特点,而相关研究也证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语言习得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能从中得到启示,并应用到外语学习当中去,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结合关键期假说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笔者在这里得出几点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关键期假说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关键期不适用于外语学习,不能否定或轻视大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某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比如发音错误太严重,或者写作能力太低等。要明确地认识到:影响语言习得或学习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目的语输入的质与量,学习者自身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目的语使用频率等。年龄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年龄和其他因素交互作用,才能对外语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2。教师应针对学生外语学习特点制定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几个基本概念

战略成本几个基本概念 摘要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战略成本管理已经越来越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成本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成本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石,成本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强,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确立竞争优势,引入了成本战略管理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改进,其优点在于将成本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与战略管理思想相结合,注重企业整体的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树立成本管理的观念,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加强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非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为企业长期发展增添实力。很多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持竞争性,使其企业稳步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是日益激烈。因此,企业的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经营战略中,

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随着经济国际化,市场范围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战略成本管理已经被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战略成本管理完善了现代成本管理的体系,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相比传统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竞争对手,分析企业自身所处地位,合理运用成本,而不计较临时的得失。同时,战略成本管理通过收集、分析、比较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信息,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以增加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盈利。不仅如此,战略成本管理还全面考虑各种潜在机会,分析各种机会成本,以最低的代价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成本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到达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 利水平,稳步增长。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要把战略成本管理看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字:战略成本管理成本成本动因成本决策管理意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

矿压理论作业

矿山压力理论 学院:能源与安全学专业班级:2013级采矿硕士研究生学生姓名:闫化晴 学号: 2 0 1 3 2 0 0 0 68 任课老师:高明中(教授) 2014年1月3号

1 展望深部开采采场与巷道矿山压力理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答: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围绕地下开采围岩应力分布、支承压力计算、采动裂隙演化特征等矿山压力理论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推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起到积极重要作用。但地下开采是围岩应力场、破坏场、变形场和裂隙场不断演化的过程,采场矿山压力客观上是一个三维问题,开采引起的围岩压力重新分布、围岩变形移动破坏及煤岩动力灾害等根本上是采场围岩三维矿山压力演化所决定的,故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急需矿山压力理论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支持,以便更好地指导高强度开采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采出率,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因此,在掌握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以大范围围岩为研究对象,注重三维矿山压力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深部开采围岩支承压力演化及其对采动裂隙的动态效应和应力场、裂隙场与渗流场的耦合理论研究。 1)开展深部开采三维矿山压力基础理论和现场试验研究。传统的采场矿压理论所研究的范围多为6~8倍采高以内的基本顶范围,开采沉陷研究多研究地表的下沉变形参数与形态。对于地表以下6~8倍采高以上的基本顶上覆岩层,开展的研究不多。而这部分岩层对深部采场来说厚度很大,无论对采场矿压还是对覆岩与地表沉陷控制研究,都是不应逾越的研究主体。因此,以采场大范围三维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煤岩体应力场、裂隙场和渗流场的测试方法和技术研究,系统开展深部采场矿山压力基础理论研究。 2)开展深部开采采动应力演化特征和岩体结构失稳机制研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基岩厚度和原岩应力尤其是水平应力均增大,导致采动应力在覆岩和底板岩层中演化的非线性特征更加明显,其演化特征和演化形态将影响到开采后岩层运动的形式及地表坍陷形态的描述。因此,研究深部条件下采动应力演化特征和岩体结构失稳机制,建立深部开采条件下采动应力演化分析模型,揭示采动应力演化与岩体结构失稳之间的关系。 3)开展深部开采采动应力与采动裂隙的动态效应研究。采动裂隙的演化是一贯穿开采始末的动态过程,是应力重新分布的主导因素。采动裂隙的演化势必影响到采动应力的形成、发展、演化和失稳过程,而采动应力演化又影响采动裂隙的演化过程,二者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因此,开展深部开采条件下,煤岩层的垮落与破坏机制及煤岩体裂隙时空演化与分布规律,建立煤岩层垮落、裂隙、变形与相关参数的关系,阐明裂隙发育与分布特征,揭示采动应力与采动裂隙演化的关系研究。 4)开展深部开采应力场、裂隙场与渗流场的耦合理论研究。根据深部煤岩体结构特征、原岩应力特征和采动应力与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建立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断裂演化模型,建立围岩应力场、裂隙场与渗流场耦合数学模型,揭示应力场、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相互作用机理。 2 绿色开采关键技术有哪些?试论述矿压理论对指导绿色开采关键技术的作用。 答:煤矿绿色开采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充填与条带开采和离层注浆减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 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引言 “ 关键期” 这一假说最早源于生物学。L o r e n z(1937)通过观察雏鸭身上出现的印记行为,提出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发展关键期”,并将之推广到人类器官的发育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Penfield & Robert(1959)将“关键期”这一说法借鉴到语言习得领域,他们认为,人类语言学习过程同人体器官发育过程一样,也存在一个重要阶段。随后,Lenneberg(1967)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讨论。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关键期假说”在母语习得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它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的争论还远未结束,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就“二语习得领域关键期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的起止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二、一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认为,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学习的效率是不同的,因此存在一个时间段,对语言的

习得至关重要,过了这个阶段之后,语言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近年来,“关键期存在”这一观点已经在第一语言习得领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实,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关键期的具体时间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作为最早把“关键期假说”这一理论引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Penfield & Robert(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间是10岁之前,在这个时间段内,儿童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偏侧化逐渐完成,大脑的可塑性消失,人类的语言机能基本由左脑控制,所以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会感到吃力。Lenneberg(1967)同样把儿童语言习得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是2岁到青春期。Krashen(1973)认为,5岁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这个年龄的儿童语言习得的潜能最大。Bates(1993)提出,5岁之前,儿童出现的语言习得障碍较易恢复,一旦过了这个时期,语言障碍将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关键期假说”的理论解释,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包括属于神经语言学和神经科学范畴的“大脑偏侧化”、建立在Chomsky“普遍语法”基础上的强势理论和弱势理论(Birdsong,1999)、以儿童和成人在认知以及记忆方面体现出的差别为基础的“成熟

关键期理论简介

关键期理论简介 奥地利著名的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博士发现了著名的“关键期”理论,并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奖金。 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1935年,洛伦兹首先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他把这个特殊生理状态存在的时期叫作“发展关键期”,后来的许多的研究还发现,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发生在小鹅身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并且在人类身上也存在类似现象;不仅是“认母”行为的发生具有“关键期”,其它的许多行为能力都有类似的“关键期”现象。以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各种行为(包括心理、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并得出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发现。 关键期的研究在教育实践方面引起强烈反响。首先,它促进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近期的研究证明,儿童幼年具有巨大潜力,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实施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有利于早出人才。其次,促使父母、教师注意选择最佳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性格容易形成。 对于关键期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所要注意的是:①要科学地确定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关键期,而不是出于简单的推断。②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关键期的出现是有差异的,有专家认为大约相差4个月。但大致的趋势是相似的。③要充分利用关键期良好时机,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自然发展。④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但不局限于此;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下面是两组有关关键期的数据,供作参考。 第一组(中国青年学者殷红搏提出): 2岁半左右,是幼儿计数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信号链基础知识之几个关键的基本概念

信号链基础知识之几个关键的基本概念 一直有人说“一年数字,十年模拟。”。大致意思我猜是说:数字技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懂,而模拟技术是非常深奥难以掌握的。我觉得即便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模拟电子技术也不可能离开那些非常基础的东西而成为美丽、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所以说,模拟电子技术的“深不可测”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畏惧它的原因,相反,我们应该尽量把基础知识打扎实,迎难而上,去体会“模拟技术是一种艺术”! (1)输入失调电压(Input offset voltage——Vio): 定义:Vio是使输出电压为零时在运放输入端所加的一个补偿电压。 实际上,由于运放的输入级电路参数不可能绝对对称,所以当输入电压为零时,输出电压并不为零。内部两个差分晶体管的微小差异,通过A倍放大后,即可产生一个不容忽视的输出电压。下图是由输入偏移电压产生的一种极端情况(这个图已把问题说得简单、明了,我就不多说了), 由此可见,输入偏移电压有时可能使得运放输出级的工作状态进入非线性区。So,要想使运放工作在线性区的话,我们就不得不事先对运放进行调零的操作了!——进行人为地输入一个补偿电压。如下图所示:

(2)输入失调电流(Input Offset Current——Iio): 碎碎念:对于FET运算放大器来说,由于其输入电阻是“出了名”的极大,以致该类运放的输入失调电流一般是极小的,不至于在运放的输入端产生额外严重的补偿电压。However,反观双极性运算放大器,其输入失调电流在多处情况下是令人无法忍受的,一个有效的处理办法是:尽量使得运放的同相与反相两端保持良好的对称状态,以减小输入失调电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由于运放一般具有极大的开环电压增益,所以两个输入端即便是只有很小的电压差,运放的输出级也有可能轻易到达饱和区域。由此,运放几乎只能用于比较器应用了。但是,当引入负反馈后,运放就变成一种非常有用的器件了。引入负反馈能够给放大器的性能带来多方面的改善,比如可以稳定放大倍数、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展宽频带、减小非线性失真等,考虑到博文的篇幅,留待后文再针对这些情况作专门的分析和讨论。

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奠基人:查尔斯·弗莱斯内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兴起的对比分析假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假说理论。对比分析假说的学者们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通过“刺激-反应”范式解释语言现象,并且把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相互影响看作是一种“迁移”,并基于这种迁移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强式以预测和规避错误的错误为目标,弱式则不宣称能够预测而是在学习者错误出现之后对错误进行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于是,对比分析逐渐为偏误分析所取代。 偏误分析假说 代表人物:科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对比分析假说无法完美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研究者们开始将语言运用看作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他们认为,“错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是不同的,偏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错误。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理论被称作是偏误分析假说。其中,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渡方言”。这种语言不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说明特异方言代表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目的语规则进行假设,错误时检验手段和学习策略,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偏误分析从已有错误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但缺乏预测能力,也不能解决回避现象。 关键期假说 提出者:列尼博格 内容: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l0~l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所以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且是在2岁到13岁之间。其观点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母语习得仅仅通过接触就能自动进行,而青春期之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不是这样2青春期之后能够学会用外语交流,是因为自然语言“在很多方面彼此相似”。其依据包括:1.大脑神经说: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 2.对神经运动的研究发现,语言肌肉的可塑性对口语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3.认知论的依据。 基辛格效应 内容:大部分人,如果较晚开始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器官已经形成,缺乏弹性,因此在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于是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即可以很流利地说出一种语言,却掌握不好本族人说这种语言的地道的口音,亦称“基辛格效应”? 近似系统理论 提出者:内姆塞 内容:近似系统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一方面,学习者不可能在瞬间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而是需要对有限的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概念 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企业一般竞争力是通常意义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究开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人员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这些竞争力通常为企业活动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的竞争力,是一种浅层次的竞争力,其波动性有时较大,如一个产品寿命周期进入晚期,该产品的竞争力就消失。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面的竞争力,其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能力是企业能做什么,势是指企业处于什么位置上,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处于比竞争对手更有利的位置上,产生了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持恒性创造出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长期主动性。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之“根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从一个角度来看,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都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核心能力支持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把握,而核心技术创造出核心产品,因此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既可看成是核心竞争力的三个组成部份,又可以看成是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次。核心产品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具核心竞争力性质的产品,这个产品是企业独家拥有的,有极强的价值性,而且能有相当长的产品寿命周期,如美国的可口可乐、中国福建的片仔癀等;另一是指一个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产品,往往是一种中间产品,这个中间产品环节是个关键环节,而且此环节企业具有特殊竞争优势,这个中间产品称为核心产品,因为它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性质。如耐克运动鞋新产品设计的设计图就是一种核心产品。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核心产品的提法,于是产生了“虚拟经营”的概念,一个企业只要把握住核心产品的生产,而其它环节都委托给其它企业加工,象耐克运动鞋那样OEM生产方式,仍可以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核心技术的实证也很多,如北大方正中文排版技术、索尼的家电小型化技术等都是构成这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硬核心竞争力与软核心竞争力。硬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以核心产品形式和核心技术或技能形式为主特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这种独特技术并被公认为在同行业中最优秀,他人无法超越。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硬核心竞争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一家只有七个员工的生产口哨的厂家,因拥有生产面对喧哗不止球迷而能让裁判有效执法的哨子的核心技术,在这个行业独占鳌头;软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特征的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软核心竞争力更加无形化,更难识别与模仿,更具长程性。如麦当

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

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三下”采煤最主要的技术难题是开采沉陷的防治技术。目前,以概率积分法为代表的开采沉陷预计方法可以预计地表充分采动或非充分采动后的各种静态指标,如下沉量、倾斜和曲率等,但不能预计地表移动的整个过程。开采沉陷对地表建(构)物的损害程度不仅取决于各种指标的最终结果(静态值),也取决于各种指标的变化过程(动态值)。因此,研究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对于沉陷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本文以长壁工作面采煤引起的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数学建模、实测验证等手段,对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如下一些进展:1)提出了一种长壁式工作面开采煤层形成的地表下沉盆地及其走向、倾向主断面下沉曲线的拟合函数模型。模型中参数a、b控制沉陷盆地的范围,参数wm ax、d控制沉陷盆地的深浅及走向、倾向主断面下沉曲线的形状。实测资料验证,该函数能很好地拟合沉陷盆地主断面下沉曲线,与负指数函数、双曲正切函数模型相比,具有表达形式简单、参数容易取得、拟合程度高等优点。2)针对较大深厚比(开采深度与开采厚度之比大于25)条件下开采煤层形成矩形采空区的过程,提出了上覆岩层移动形成地表下沉盆地的形态和大小主要决定于离地表最近一层关键岩层的弯曲变形,并且地表下沉量远远小于关键岩层的厚度,关键层的变形符合弹性薄板弯曲变形的学术观点。 3)用弹性薄板理论的半逆解法分别建立了缓倾斜煤层开采和倾斜煤层开采地表下沉盆地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倾斜煤层开采时地表最大下沉点在倾斜方向的坐标公式和形态参数d的计算公式。4)提出了可描述地表点下沉过程的时间函数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拟合w-t曲线,而且由模型求出的v-t和a-t曲线也要符合地表点下沉的客观过程。从曲线形态、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计算分析了knothe 模型、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Weibull模型,得出这些模型不能用于描述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5)改进了knothe时间函数模型。 模型参数可采用经验方法和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其中参数c决定地表点下沉时间的长短,参数k决定地表点下沉在时间轴上的具体路径,但参数的决定因素和物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6)当采煤工作面以速度v0匀速向前

关键性概念的界定2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也写问题提出背景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承担的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实施方案的“课题的提出”是这样写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结课报告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 1、地质资料 本次作业选取的是晋煤集团赵庄二号井。设计生产能力0.9Mt/a,是晋煤集团重点扶持的中型矿井之一。该矿井位于赵庄煤矿井田范围东部的刀把形区域内;由于该区域受地质构造,赵庄煤矿赵庄坑口电厂工业广场煤柱的影响,与井田北翼盘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且该区域内还受地面村庄、河流、铁路等的影响。 其首采工作面为1305大采高钻式综采工作面,开采工艺为一次采全高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主采3#煤层,煤层厚度为4.6一5.5m,平均为5 m;煤层倾角为1~8°,平均为3°,属于近水平煤层。工作面地面标高为+996 ~ +987m,煤层底板标高+582.4 ~ +586.2m,盖山厚度为404.6 ~ 409.8m;工业储量为193179.87t,可采储量179657.28t,开采面积25381m2;工作面倾斜长85m,工作面走向总长298.6m,机采高度为5m,循环进度为1.2m;作业方式为正规循环作业(三~八制作业)。 1305大采高钻式综采工作面煤层为黑色块状,平坦断口,亮煤为主。半光亮型,有玻璃光泽、性脆、低硫、发热量高的贫煤。基本顶为粉砂岩,灰黑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 厚度为3.6m;直接顶为泥岩,灰黑色,中厚层状, 均匀层理,水平纹理,厚度为1.8m;直接底为泥岩,灰黑色,薄层状,具有植物根化石,厚2.6m;老底为细粒砂岩,灰黑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厚度为2.1m。详见工作面煤层综合柱状图 1-1,工作面综合柱状图及其物理参数表1-1。 表1-1 1305工作面综合柱状图及其物理参数 序号岩性厚度/m 抗压强度/MPa 抗拉强度 /MPa 弹性模量 /MPa 体积力 N/m3 19 细粒砂岩 3.2 79.3 6.94 64.3 27610 18 粉砂岩 4.2 85.2 6.73 68.5 27590 17 中粒砂岩16.0 88.4 6.48 71.5 27570 16 粉砂岩 6.5 85.2 6.73 68.5 27590 15 细粒砂岩 3.2 79.3 6.94 64.3 27610 14 中粒砂岩14.9 88.4 6.48 71.5 27570 13 砂质泥岩 5.4 63.8 5.32 38.7 27110 12 细粒砂岩 3.2 79.3 6.94 64.3 27610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 灵峰学校七年级科学电子备课稿 课题: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课型:新课(1课时)时间:xx-9-9 主备人:张娟琴审核人:七年级科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基本科学观念; 2.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3. 会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简单的质量估算; 4. 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维护; 5. 初步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1. 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 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 【教学难点】 1.会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简单的质量估算; 2.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 【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山川、河流、食物、生 活用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出示:一袋"小王子鲜贝酥"。

读出包装袋上的配料:淀粉、棕榈油、食用盐??等。指出其中的淀粉、油、盐等都是组成这包食品的物质。 再读:净含量72克。 讨论:72克指的是什么? 2. 物质 1) 体会“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基本科学观 讲解: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学,科,网] 提问:地球上的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和变化? 小结:水的三态变化 2)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3) 讲解:物质构成了物体,一切物体都有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基本性质。 提问:上述物体的质量采用什么单位表达来的恰当点呢?可以查书或讨论。小结:示例讲解单位间换算。 1 t=1000 kg=103 kg 1 kg=1000 g=103 g1 g=1000 mg=103 mg 投影常见物体,先让学生估计质量,然后说出参考答案。 3. 托盘天平的结构 讲解: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每人发一架天平,讲解天平的测量原理,让学生观察天平并按照书本图示说出天平的结构,教师巡回指导、 4. 托盘天平的使用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就是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这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要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显著”。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与大脑的发育一致,3岁以前大脑发展最快,以后逐渐减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追踪研究,如果人的智力17岁达到100%,那么4岁会达到50%,4-7岁达到80%,8-17又获得另外20%,因此7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以前尤为重要。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关键期。 2~3岁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要特别注意用标准语言准确表达想要告诉孩子的意思。 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要注意孩子语言表述的规范和文明。 2~3岁学习计数能力的关键期给孩子确立数字顺序概念,教孩子按物点数。 2.5~ 3.5岁学习守规矩的关键期学习简单的社会规范和生活规则,对培养以后有规律的生活 方式很有帮助。 3~5岁学习音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音色、节奏都有很强的感受。 3~8岁学习外语的关键期8岁以后学外语在语音方面可能就会受到母语影响。 4~5岁学习辨认图像的关键期经常让孩子看一些彩色图片,有利于他以后像视觉的发展。5~6岁学习汉语词汇的关键期多给孩子讲些儿歌、童话、故事、古诗词等可以诱发孩子的 感性认识,奠定向文学方面发展的基础。 关键期1 初生到4岁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训练方法:在宝宝周围放置一些五颜六色的布制小猫、小狗等,时常移动玩具刺激他的视觉。在墙上贴上一些画,指给他看,并且告诉他画的名称和内容。在给宝宝看某样东西时,同时让他用小手去摸,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告诉他这样东西的名称、用途等,充分刺激宝宝的感觉器官。让宝宝多看、多听、多摸、多闻,以促进各种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关键期2 听觉发展的关键期 宝宝出生1周后,就能辨别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就具有对不同发音的辨别力。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的准备期,是语言发生的基础。研究表明,天才人物的语言训练是从摇篮期开始的。 训练方法:妈妈经常唱歌或放音乐给宝宝听。妈妈经常对宝宝说话,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称等;经常带宝宝到户外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狗叫声、喇叭声、自行车铃铛声、门铃声等,并向宝宝一一解释;模仿动物的叫声,鼓励宝宝模仿;利用游戏的机会,让宝宝辨别从各个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多与周围的人接触,让宝宝感受不同的声音特点和模式。放莫扎特或贝多芬等名家的音乐给宝宝听,既训练宝宝听觉,又对宝宝的性格以及智力发展有益。 关键期3 2岁之前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活泼好动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训练外,孩子要重视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这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训练方法:抓住动作成熟的关键期,提供合适的条件和合理的外界刺激促进动作的发展。例如:满月起,用手推着孩子的脚丫,训练他爬行。4个月左右的宝宝喜欢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可在宝宝3个月时,在他小床的上空悬挂一些玩具,使孩子双手能够抓到,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功能。8、9个月的宝宝俯卧时能用双膝支撑着向前爬,可在宝宝6、7个月时就开始设法创造爬的机会,如让宝宝俯卧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