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城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941.00 KB
- 文档页数:13
广州亚运城运动员餐厅设计设计广州亚运城运动员餐厅,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空间规划:-确定餐厅的总面积和可容纳人数,有可能需要分为不同区域来满足各种需求。
-考虑到运动员的需求,餐厅要设置充足的餐桌和座椅空间来容纳大量人流。
-考虑到忙碌的餐厅环境,需要确保足够的通道空间和充足的服务台,以保证顺畅的服务流程。
2.色彩和装饰:-选择明亮而活力的色彩,如红色、橙色或绿色,以激发运动员的活力和精神。
-运用主题装饰和运动元素,如运动器材、运动场地或运动员的照片,以增强餐厅的运动氛围。
-考虑到运动员的需求,可以在餐桌上放置一些健康食品和饮品的宣传资料,以及健身和营养方面的小贴士。
3.座椅和桌面:-选择舒适且易清洁的座椅和桌面材质,如织物或皮革,并加入适当的填充物来增加舒适度。
-座椅可以考虑采用可堆叠的设计,方便配置和清洁。
-桌面可以选择耐用、易清洁且抗菌的材质,以满足运动员餐厅的高频使用。
4.餐具和设备:-提供符合运动员需求的餐具,包括大碗、大勺子等,便于进食。
-考虑运动员健康饮食的需求,需要配置一些专业的饮食设备,如榨汁机、营养研磨机等,以满足各种定制化的饮食需求。
-在布局上需要保证设备的充足性和便捷使用性,以及保证餐具、设备的安全性。
5.空调和通风:-考虑到运动员在训练后的身体状况,餐厅应提供舒适的室温和适当的通风,保证运动员在餐厅内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
-考虑到餐厅内的烹饪活动,需配置适当的排风系统,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6.健康食品和饮品:-设计一个专门供应健康食品和饮品的区域,提供各种水果、蔬菜、果汁、沙拉和低糖饮品等,以满足运动员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设计一个定制化的饮食服务区,供运动员定制个人饮食计划和营养需求。
-提供食物的展示柜,以增加食物的吸引力和展示效果,同时方便运动员选择食物。
7.安全和卫生:-在设计中要考虑到餐厅的安全性和卫生标准,包括不滑动的地面、宽敞的通道、紧急出口等。
-安装足够的紧急广播系统和灭火设备,确保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及时响应和处置。
广州珠江新城及亚运村考察报告为借鉴广州市重点新城区规划建设的先进经验,更好地开展前海片区的相关规划编制工作,5月23日至24日,由前海办喻祥和陈立新两位副主任带队,城市设计处、建筑设计处、土地利用处、市政交通处、直属二局、深规院和西北市政院等单位的相关人员一行19人赴广州市参观学习,市前海管理局也派员参加了本次考察工作。
考察团与广州市规划局、珠江新城核心区建设办公室、地下空间开发办公室等部门进行了座谈,并实地参观了花城广场和亚运城的规划建设情况,重点对新区土地整备、开发模式、水系规划、地下空间、地下交通、集中供冷、垃圾输送以及综合管沟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珠江新城概况珠江新城规划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将容纳17万-18万居住人口。
珠江新城中心区域包括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和电视观光塔在内的七大标志性建筑和37栋商业大厦已建成。
形成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规划定位为21世纪广州中央商务区(CBD)核心。
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496万平方米,共划分为14个20—40公顷的街区,分为商务行政办公街区、高层居住街区、金融贸易街区、文化活动街区、商业购物街区等,规划发展成为集国际金融、贸易、商业、文娱、行政和居住等城市一级功能设施于一体。
珠江岸线天际轮廓线与北部天河体育中心、88层中信广场共同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波浪形天际轮廓线。
而北岸两幢超高双塔与南岸电视观光塔三足鼎立,两岸三塔成沿江美景。
二、亚运城概况广州亚运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中东部,规划中的广州新城东北部,用地范围包括京珠高速公路及地铁四号线以东,清河东路以南,莲花山水道、石楼涌和小浮莲山以西,规划中的长南路以北,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737平方公里,规划净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是第16届亚运会最大的一项亚运工程项目。
广州亚运城规划广州亚运城是为了举办2010年亚洲运动会而建设的综合性体育场馆群,占地面积超过2000亩。
规划包括亚运主会场、亚运村、亚运塔和亚运广场等区域。
亚运主会场是亚运城的核心区域,也是举办各项赛事比赛的场馆。
它由主体体育场、游泳馆和体育馆组成,能够容纳4.6万名观众。
主体体育场采用了创新的建筑设计和先进的设施设备,具备了适应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
游泳馆和体育馆也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设施,能够满足各种室内运动项目的需求。
亚运村是为亚运会期间参赛运动员提供住宿的地方,也是他们进行日常训练的场所。
亚运村规划了包括运动员公寓、训练场地、餐厅、医疗中心等在内的各种设施,为运动员提供便利的生活和训练环境。
亚运塔是亚运城的标志性建筑,高达610米,是广州市最高的建筑之一。
亚运塔不仅具备观光功能,还设有多种娱乐设施,如旋转餐厅和观景平台,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亚运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和商业为主题的区域。
广场内有大片的花坛和绿地,以及各种雕塑和艺术装置,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广场周边还设有商场、餐厅、电影院和娱乐场所等,满足人们的购物和娱乐需求。
为了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亚运城规划了多条地铁线和公交线路,使得从城市各个角落前往亚运城成为一件方便的事情。
此外,亚运城还设有大型停车场,为自驾游客提供充足的停车位。
总的来说,广州亚运城规划了一系列的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为举办亚洲运动会提供了完善的场地和设备。
同时,亚运城还考虑到了游客和居民的需求,规划了休闲、娱乐和商业设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功能、舒适宜人的场所。
亚运城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亚洲运动会,更是为了推动广州市体育事业和城市发展的提升。
69【摘要】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运村规划建设亚运要求》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历届奥(亚)运会奥(亚)运村交通建设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亚运城赛时不同群体的交通需求。
根据亚运期间亚运城交通组织运营的需要,从高效的进出交通系统、分级设计的内部交通系统以及弹性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来统筹安排亚运城的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使得亚运城的交通系统既能满足亚运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运营和安保需要,同时又能满足赛后利用要求。
【关键词】广州;亚运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ABSTRACT: B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of ath-lete village traffic planning in Olympic Games and Asian Ga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ffic demands of different groups during the Asian Games in Guangzhou. It argues that the traffic system plan of the Asian Games Town should be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fficient entry-exit system,multi-level internal traffic system and flexibl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system. By doing so,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Asian Games Town could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security during the games but also could be well used after the gamesKEYWORDS: Guangzhou; Asian Games Town;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广州亚运城位于广州市南部、番禺片区中东部,距离广州大学城约14km、距珠江新城约25km、距广州旧城中心区约30km,是规划的广州新城建设启动区。
建筑住宅规划设计摘要: 住宅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住宅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对广州运动员村从设计理念,规划作用进行的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运动员村;构思理念;Abstract: the demand for housing i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need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aspec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ctual case of Guangzhou athletes’ village,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planning role of all-around analysis studies.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thletes’ village; conception;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广州亚运城所位于的莲花山周边地区,拥有独特的水溶性丘陵地貌,周围的村落结合地形地貌,形成了簇群的生态居住模式。
亚运城的规划以这种簇团式的自然形态为设计理念,将亚运城设计为一个由多个簇团形成的优美完整的簇群。
运动员村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对这种建筑簇群进行了深化设计,既保持了设计过程的一致性,使原规划设计理念得以真正实施,又在建筑的层面对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作了细致的考虑。
1、项目概况广州亚运城选址于广州市的南部、番禺片区的中东部。
亚运城运动员村居住区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亚洲各国运动员的居住地,在赛时能满足14730运动员居住,赛后能提供总居住人数达到12312人,并为他们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
运动员村在亚运村清河路以南,次干道一以北,主干道二以东,次干道三以西,不含三涌两侧的滨水区域的地块。
运动员的居住区是运动员村的核心部分,位于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涌之间,分为四个独立的组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最终成果(1234SS08052)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欧阳静仁副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题组成员:王进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顾伟农教授广州体育学院周毅教授广州体育学院黄继珍副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饶舒扬副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陈华副教授广州体育学院2009年6月18日摘要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为研究对象,从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国外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一些实际经验,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提供参考。
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投资带来的问题增加了赛后场馆运营风险;场馆布局存在的矛盾导致赛后经营困难;设施功能的单一致使赛后场馆功能转换不利;经营管理体制缺陷难以适应赛后市场化运作的需要;专门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制约赛后场馆经营管理水平。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推动奥运会“瘦身运动”;注重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开发;建立奥林匹克基金会;把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开发跟职业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新型产业园区;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采取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阶段划分为准备阶段、试运转阶段、亚运会阶段和全面拓展阶段四个阶段。
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原则包括厉行节约原则;多中心、多功能原则;“场馆建设—地区发展”联动原则;场馆及配套设施与城市公共配套结合原则;场馆与大众健身相结合原则。
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经营目标定位为: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方式定位为统一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营销策略定位为改善营销手段,建立营销网络;功能设置定位为以体为本,进行多元化功能开发。
2010年亚运会(广州)亚运城规划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一、规划背景
2010年11月,第16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
这是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承办的又一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盛会,也是广州向世界展现自己的绝好机会。
亚运村的规划建设紧密围绕"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亚运会理念,把本届亚运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体育文化盛会。
二、项目编制过程
2007年初,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举办了亚运城规划方案国际竞赛,这次国际竞赛受到了广大市民和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美国SWA 设计集团以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参加了该次竞赛。
该次竞赛最后确定了三个优胜方案,并由上述联合体对方案进行深化及报建工作。
2007年12月,我们经过多次方案修改,以及向亚奥理事会、体育总局以及亚组委进行了多轮的工作汇报及咨询意见后,确定了亚运城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完成了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建工作。
2008年5月,在亚运城各个建筑组团进行方案招标,并深化完善后,又进行了亚运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
三、规划构思
山水城的交汇-延续及强化基底周边"山、水、城"交汇的生态格局。
绿色亚运-采用了岭南传统的簇群生态居住模式,为运动员提供独特居住体验,并且更好地考虑簇团与生态、开放空间的联系。
蓝色水都-亚运城及其周边地区水网密集,将突出岭南水乡的特色。
保护和利用现状水网,打造以莲花湾为中心的生态宜居示范区。
金色亚运--通过亚运村的建设带动广州新城的发展,同时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广州新城将成为广州新一轮腾飞提供空间。
国际竞赛总平面赛时规划总平面
实施总平面
四、规划要点
项目选址及用地范围
亚运城选址于广州市南部、番禺片区中东部,是规划的广州新城建设启动区。
广州新城是城市"南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运城建设将带动广州新城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
用地范围包括京珠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四号线)以东,清河路以南,莲花山水道、石楼涌和小浮莲山以西,规划中的长南路(轨道交通三号线,赛时未开通)以北。
规划中的平南高速路、主干道二、主干道一自东向西分别南北向贯穿规划用地。
用地的西南边京珠高速公路和南面40米规划路交汇处是轨道交通四号线的海傍站,现已开通。
亚运城赛后土地利用规划图
规划空间布局
总体布局上,规划结合基地独具的岭南水乡风貌,并借鉴基地所在城市传统的岭南生态居住格局,提出"生态簇团、择水而居"的理念,突出城市特色。
在"生态簇团、择水
而居"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河网水系,以莲花湾为景观中心,沿水体布局商业、休闲及文化交流活动带。
同时,巧妙利用水道,形成亚运城三个不同等级的安全区域。
亚运城的规划布局主要突出了生态簇团、择水而居的结构布局:
(1)采用岭南传统的簇群生态居住模式,为运动员提供独特的居住与文化体验。
(2)利用现有河网水系,以莲花湾为景观中心,沿水体布局商业、休闲及文化交流活动带。
(3)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布局在河湾南岸,面向未来新城服务,带动新城的发展。
(4)簇团间宽阔的生态廊道将亚运公园渗入运动员村和媒体村。
规划方案以规划主干道和用地中部规划的景观湖莲花湾(暂名)作为各功能分区的划分界线,结合亚运村的使用功能,分为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六大部分。
赛时修建性详细规划效果图
赛后规划意向效果图
五、规划创新与特色
(1) 规划按照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贯彻落实广州战略规划,促进广州市域空间结构优化,进一步协调珠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
(2) 规划充分利用大型赛事带动新城长远可持续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将城市盛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
(3) 广州亚运城是亚运会历史上功能最复合、最完善、最全面的亚运城。
(4) 规划突出亚运城的中国特色、岭南特色与广州特色。
(5) 规划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对现状水网水体进行改造利用,结合亚运城功能、空间组织及建筑元素的需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贯彻"绿色亚运"的理念。
(6) 规划在一系列专项研究为基础上,结合亚运会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中进行动态规划,同时引入规划总咨询角色,对规划、实施、操控各层面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动态设计与互动。
(7) 规划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成熟的市政新技术,包括综合管沟、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分质供水及雨水综合利用、太阳能及水源热泵、建筑节能、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家居以及绿色交通。
(8) 规划采用广州市"数字详规"的新标准新技术,运用动态建模,动态调整设计,在亚运城实现三维数字城市的应用实践。
六、规划实施
本规划已获得主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批复,并获得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及业主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认可,亚运城的规划已多次向亚奥理事会进行工作汇报与征询意见,获得亚奥理事会、体育总局以及亚组委的高度评价。
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正式开幕,亚运城所有建筑组团将于2010年4月竣工,目前部分建筑组团已封顶。
123
亚运村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建设中的亚运村
亚运村建设前的田园风光
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1区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2区
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3区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4区
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广场一角
亚运村体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