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张齐华《圆的认识》PPT
- 格式:pptx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58
圆的认识与画圆圆的认识张齐华圆的认识与画圆|圆的认识张齐华圆的认识与画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5-57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知道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学习圆,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圆的特征,熟练的按要求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
学生准备:圆规、三角板。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点,理解轴对称图形。
一、自主预习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为什么自古至今轮子都设计成圆形的呢?圆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完美的图形——圆,我们先来认识圆、画圆。
【板书课题:1.圆的认识与画圆】2.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⑴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⑵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⑶知道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
3. 出示自学指导:过渡: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55-57页的内容,重点看P55页画圆的方法,P56页圆的各部分名称,思考:(1)怎么画圆?通过画圆你能说一说圆的各部分名称吗?(2)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4)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5)什么样的图形是扇形?什么叫圆心角?6分钟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4.学生自学过渡:目标的完成,离不开同学们高效自主的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
《圆的认识》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性质等。
重点学习圆的相关性质和运用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规、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规、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车轮、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引出圆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圆的概念:平面上所有与一个固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圆的性质:半径相等,直径相等,周长和面积固定。
(3)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C=2πr,S=πr²。
3. 例题讲解例题1:计算半径为5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例题2:已知圆的周长为31.4cm,求半径和面积。
4. 随堂练习(1)计算直径为10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2)已知圆的面积为78.5cm²,求半径和周长。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圆的性质和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圆的概念、性质、周长和面积公式。
2. 例题解答步骤。
3.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半径为8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2)已知圆的周长为62.8cm,求半径和面积。
2. 答案:(1)周长:C=2πr=2×3.14×8=50.24cm,面积:S=πr²=3.14×8²=200.96cm²。
张齐华圆的认识(走进圆的世界)发布日期:2006-3-29 20:40:52 作者:张齐华出处:苏教版小数网论坛浏览:803 人●背景分析“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