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30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详情如下:1.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蒸、擦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
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麻疹发疹初期,为助透疹,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
2.涂敷法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如用鲜马齿苋、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3.罨包法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
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治疗积滞;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是将药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的一种外治法。
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中寒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褽脐周围及小腹,治疗尿闭等。
5.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
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哮喘等。
6.擦拭法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等。
7.药袋疗法选用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豆蔻、沉香、檀香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
经常佩戴使用,其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温脾理气、防病治病等作用。
【小儿用药5大原则】2020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2020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证书: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月经先期的针灸推拿治疗手法”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中医外治法是指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时采用的外治疗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明显、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中医外治法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包括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癣症等常见皮肤病。
其中,湿疹是中医外治法的主要应用对象之一。
湿疹是一种多发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与体质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有关。
中医外治法通过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手法,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润燥止痒等治疗目的。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中药外敷、中草药浸洗等,外部手法主要包括针刺、刮痧、按摩等。
通过中医外治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湿疹患者的皮肤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病中具有以下优势:1. 疗效明显:中医外治法采用中药外敷和中草药浸洗等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能够迅速缓解皮肤症状。
中医外治法还通过针刺、刮痧等手法刺激相应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2. 见效快: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迅速被皮肤吸收,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的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显现,患者往往会感觉到皮肤症状的明显缓解。
3. 安全无副作用:中医外治法采用的药物主要为中药,药性温和,副作用较小。
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避免了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了药物对全身器官的影响和副作用。
4. 经济实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所需药物和材料相对较少,制剂简便,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与西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的治疗费用较低,经济实惠。
5.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治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四诊信息,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冠心病病例:中医外治法的应用病例分析:我今年52岁,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平时应酬较多,喜欢吃油腻食物,缺乏运动。
最近几个月,我经常感到胸闷、心悸,尤其在劳累或情绪激动后,症状会更加严重。
经过医院检查,我被诊断为冠心病。
治疗方案: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尝试中医外治法来治疗我的冠心病。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按摩、敷贴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缓解冠心病症状。
治疗过程:1. 针灸治疗:我每周会去针灸科进行两次针灸治疗。
医生会选择心脏经络上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在针灸过程中,我会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但整体上可以忍受。
2. 拔罐治疗:我每周会进行一次拔罐治疗。
医生会在我的后背心脏对应区域拔上四个罐子,保持十分钟。
拔罐后,我会感到背部有轻微的疼痛和不适,但休息一下就能好转。
3. 按摩治疗:我每天都会进行一次按摩治疗。
按摩师会对我身上的心脏反射区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冠心病症状。
按摩过程中,我会感到全身轻松,胸闷、心悸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4. 敷贴治疗:我每天都会贴上中药敷贴。
医生会根据我的体质和病情,调配合适的中药敷贴,贴在我的心脏对应区域。
敷贴后,我会感到局部有温热感,胸闷、心悸症状也会得到缓解。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我的冠心病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现在,我在劳累或情绪激动后,胸闷、心悸症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大大降低。
我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也有所改善,我开始注重饮食清淡,增加户外运动,整个人感觉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在冠心病病例中,中医外治法的应用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
作为一位亲历者,我将以第一人称视角,详细阐述我在这一治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展现中医外治法的魅力。
病例分析:我,一个年过五旬的中年人,长期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应酬不断,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
就在几个月前,我开始频繁感到胸部紧压感,心慌气短,尤其在劳累或情绪波动时,这些症状愈发严重。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中医各种外用敷法⒈概述外用敷法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或草药贴敷皮肤表面,以达到调理经络、疏风除湿、活血消肿等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常用的各种外用敷法技术。
⒉熨法熨法是将药物煮熟后,用纱布或毛巾包裹,敷在患处,用热湿敷布或电热仪等热源加热,使药性透过皮肤渗透入体内,起到温通经络、化淤散结的作用。
常见的熨法有膏熨、贴熨、热敷等。
⒊泡洗法泡洗法是将药物煎煮或浸泡后,用药液洗患部或者将患部浸泡在药液中,使药物成分渗入皮肤,起到温通经络、活血消肿的作用。
常见的泡洗法有脚浴、泡足法、熏洗等。
⒋醋贴法醋贴法是将药物煎煮后,加入适量的醋进行浸泡,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与醋相结合,然后将浸泡后的药物敷贴于患处,达到活血消肿、祛风湿等作用。
常见的醋贴法有背贴、耳贴、宫贴等。
⒌损伤敷料法损伤敷料法是用特定的药物或有活性成分的材料敷贴于损伤部位,如伤口、烧伤等,达到止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常见的损伤敷料法有纱布贴、草药敷料贴等。
⒍包扎法包扎法是将草药或药物粉末包裹在纱布或绷带内,然后将其缠绕于患处,通过刺激皮肤和经络达到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等作用。
常见的包扎法有熏香包扎、药粉包扎等。
⒎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利用贴敷于特定穴位的药物或药物糊剂,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调理气血、改善身体状况的效果。
常见的穴位贴敷法有姜糊敷、葱贴敷等。
此篇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熨法示意图附件2:泡洗法操作指导附件3:醋贴法常用药物清单附件4:损伤敷料法应急包清单附件5:包扎法绷带选择指南附件6:穴位贴敷法穴位图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医疗法:指规范和管理医疗行为和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
⒉药事法:指对药品使用、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⒊伤害赔偿法:指用于修复伤害或给予受害人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溃疡恶化,难以愈合。
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减轻病患的痛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中医外治法是指利用中草药、中药浸膏、中成药、针灸、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手段,作用于体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气血津液失调,络脉阻塞,形成结聚、瘀滞,谓之病邪。
病邪阻塞脉络,气血不畅,组织器官受损,谓之证候”,通过外治手段使病证得以疏通治愈的原则。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理论依据是中医“糖尿病根本病机为气滞宣降、阴液失布,脾肾失健,经络阻滞,失于津液,津液不养,肌肤干枯,血运不畅,形成瘀滞”,因此需要通过外治手段疏通络脉,促进气血运行,调和气血津液,促进溃疡愈合。
二、临床研究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2.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9.6±8.3岁)。
3. 研究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如局部清创、消炎、保持休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
中医外治法主要采用艾灸、拔罐、中药浸洗等方法。
4. 疗效评估治疗前后观察患者溃疡愈合时间、愈合率、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指标。
5. 研究结果治疗组中,35例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2例溃疡完全愈合,18例溃疡表面愈合,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痛苦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三、临床应用价值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医综合外治法为主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摘要】化脓性皮脂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囊肿内充满脓液,容易引起疼痛和炎症。
中医综合外治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结合中药外敷、针灸疗法和拔罐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加速囊肿愈合。
中药外敷能够消肿散结,促进脓液排出;针灸疗法可调节气血,提高局部免疫力;拔罐疗法则可促进淋巴循环,加速康复。
中医综合外治法在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中表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治疗周期较长、疗效因人而异等不足之处。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综合外治法,进一步探索其在此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
【关键词】化脓性皮脂腺囊肿、中医综合外治法、病因病机、中药外敷、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治疗方法、应用价值、优势、不足1. 引言1.1 化脓性皮脂腺囊肿的定义化脓性皮脂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面部、颈部、背部等部位的皮肤下。
它是由于皮脂腺导管阻塞、皮脂腺分泌物滞留、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囊肿形成。
皮脂腺囊肿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渗液、囊内有脓液积聚等症状。
在脓液排出后,囊肿可自行愈合,但也有可能反复发作,甚至引起感染扩散至周围组织。
因此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中医综合外治法在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囊肿排出,防止复发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综合外治法的具体方法,以及中药外敷、针灸疗法、拔罐疗法等在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中的应用及效果。
1.2 中医综合外治法的概述中医综合外治法是一种包括中药外敷、针灸疗法和拔罐疗法在内的综合外治疗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中医综合外治法在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促进脓液的排出,达到快速治愈的效果。
中医综合外治法也能够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病情的复发。
《中医内科学》特色外治法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特色外治法教学方法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诊疗技术为手段,研究内科疾病的防治。
而在传统中医内科学中,特色外治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特色外治法的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
特色外治法的定义和特点特色外治法是指通过一系列外治手段,直接作用于疾病发生区域或部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与传统的内治法不同,特色外治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直接作用:特色外治法通过外部手段,直接作用于疾病部位,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调理病情。
2. 规范化:特色外治法有着一定的规范步骤和方法,有利于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推广。
3. 个性化:特色外治法能够根据不同病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特色外治法的教学方法特色外治法的教学方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 理论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详细讲解特色外治法的理论基础,包括功效、适应症、操作技巧等知识点。
学生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了解特色外治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2. 实践操作:在特色外治法的教学中,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应该亲自进行操作,研究和掌握各种特色外治法的具体应用方法。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3. 病例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病例的治疗过程和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特色外治法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同时,通过病例分析,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4. 临床实:特色外治法的教学应该与临床实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临床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特色外治法。
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特色外治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
特色外治法教学的重要性特色外治法对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与传统内治法相比,特色外治法可以起到更直接、快速、有效的疗效,提高学生的治疗效果。
2. 特色外治法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
【目的】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 1 cm,炷底直径约 0.8 cm,直接或者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温和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者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 2/5 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普通连续灸 5~7 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者蒜片或者附子饼1 片(事先将鲜姜或者独头蒜切成约 0.6 cm 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 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者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普通灸 3~7 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浮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浮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综合外治法为主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化脓性皮脂腺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一个大小不一的囊肿,一般位于面部、颈部、背部等部位,其成因与皮肤油脂分泌过量、毛囊水分不足、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传统中医认为,化脓性皮脂腺囊肿属于湿毒病,可采用中医综合外治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的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通常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应用,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中医治疗皮肤疾病的常用方法。
将治疗药物制成敷料贴在患处,能直接作用于皮肤,加快药效吸收。
中药外敷可分为湿敷和干敷两种。
对于化脓性皮脂腺囊肿,常采用湿敷。
常用的中药湿敷有白鲜皮、当归、三七等。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洗干净,用清水煮沸后加入冰片,待其降至适宜温度后,用纱布裹好敷在患处。
每日可进行多次,每次20-30分钟。
采用中药湿敷可促进囊肿内的脓液排出,同时具有消肿作用,对化脓性皮脂腺囊肿有良好的疗效。
2.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指将中药制成药水后加入温水中,患者将患处浸泡在药水中进行熏洗。
中药熏洗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功能,从而帮助皮肤抵御感染。
常用的中药有白芷、黄柏、苍术等。
将中药与适量的红糖一起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后,放置待其温度适宜时,将患处浸泡在中药水中,每次10-20分钟,每日进行2-3次。
中药熏洗既可以搭配其他治疗方法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3.中药口服中药口服是针对化脓性皮脂腺囊肿内部的湿毒进行治疗。
中药口服能够从内部调节体内的湿性,促进病变部位的排除,达到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中药口服的时间和剂量需要在中药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之,中医综合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熏洗和中药口服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医综合外治法通过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治疗化脓性皮脂腺囊肿,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