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住宅建筑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22
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优秀居住区案例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陶勇副教授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布局•居住小区道路交通•居住小区绿地及景观带•居住小区形态构成•居住小区经济指标居住小区分析案例一:案例一: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案例二:案例二: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案例三:案例三: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案例四:案例四: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案例五:案例五: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分析案例六:案例六:基地概况:基地占地12.12公顷,现状为农田,地势平坦。
基地东北为小学、幼儿园预留地,北侧为商业用地,东南两侧均为住宅用地,西侧为政府用地及市民广场。
•居住小区分析规划理念•从城市空间和住区空间内部空间出发,寻求小区中不同类型住宅的合理分区和布局,使城市界面具有良好的尺度和丰富的轮廓,同时使居住小区内部形成与环境相结合的空间形态。
主讲教师:陶勇副教授居住小区分析规划特点•规划注重空间协调,小区形态为城市提供了适宜的尺度和丰富的城市轮廓线。
规划方案通过多、低层住宅建筑的相互穿插布置,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空间上的互补。
•主讲教师:陶勇副教授居住小区分析•规划设计在打破单一的行列布局、寻求居住小区中不同类型住宅建筑合理分区,和有序布局上有一定创意,营造了较为丰富的、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
主讲教师:陶勇副教授居住小区分析•在居住小区中央,通过东侧住宅建筑的扭转布局形成了由北向南逐渐开放的纵向居住小区集中绿化。
同事采用多层建筑围合方式以及小高层建筑加大间距的手法形成了住宅建筑的半公共绿化空间绿化布局合理。
主讲教师:陶勇副教授居住小区分析•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合理,出入口设置得当,并按规定配设了地面停车泊位。
街坊东北部按规划设置了一所小学和幼儿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图文居住小区规划案例分析案例一: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由8个居住社区成双组成四对,每对社区采用相同的规划结构。
第一期建成的振兴村采用环状道路系统,以居委会管辖户数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社区由4-5个这样的单位组成,住宅层数2-4层,采用南北入口。
住宅群体采用环形里弄的组合方式,既有利于交通组织,又有利于形成较安静、安全和便于居民交往的居住环境。
该设计方案获1986年度建设部全国优秀规划金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案例二:香港戚富花园占地11.6hm2,居住区依山面海布置,规划布置有20幢高层住宅和7幢5层住宅,1个大型商业中心,3所学校和其他娱乐设施。
20幢28层塔式住宅楼和道路选线都结合地形布置,形成一条自由变化的曲线。
在居住区得南端布置7幢5层住宅楼,排列成新月形,视野开阔。
在住宅楼的中央部位,布置商店、餐馆、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包括室内游泳池和保龄球场,构成一个内容丰富、设施齐全,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具有吸引力的中心。
案例三: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是建设部全国第三批城市住宅小区试点之一,小区总用地11.92hm2,小区由6个大小不等的住宅组团组成,采用院落式的住宅群体组合和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路系统。
根据建设部对试点小区的要求进行了许多实验和探索,如首次在上海的多层住宅中进行底层全面架空、及小区内动静态交通的组织等。
案例四:北京恩济里小区北京恩济里小区位于北京市西郊,小区总用地9.98hm2,规划布局吸收了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的特点,顺应窄长地块以南北走向的蛇形干道将小区划分为四个半公共组团空间,树枝状、尽端式组团道路可达每个单元入口,既杜绝外部车辆穿行,又防止闲人闯入。
公共设施布置遵循居民行为轨迹,商店、农贸市场等布置在南北两出入口处,车库分别置于各组团出入口,存取方便,小区管理处、活动站靠近南入口,便于使用,托幼处于背静位置,小学设于东侧,兼顾东边小区学生上学,主要路旁适中位置布置中心绿地和林荫带,对景位置有休息亭、石雕等小品。
经典别墅案例分析罗比住宅很多美国建筑师同时也都是景观设计师,规划师。
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在美国,建筑师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的深。
赖特就是这其中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
作为一个建筑师,赖特在建筑设计领域几乎是尽人皆知。
但若说到景观设计素养,从赖特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内涵恐怕要比很多景观师还要深刻——因为他比景观师更懂得怎样营造建筑“场所”。
把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起来,是赖特从早期就开始倡导的设计风格。
也使他的设计有了一个美誉:草原住宅(比如那座让设计师本人享誉世界的流水别墅)。
不过话说回来,草原住宅可不是都建在草原的.来到了芝加哥,自然少不了看看这座最有名的、没有建在草原上的“草原住宅”Robie House了!今年四月是罗比住宅的一百年庆典。
不知不觉,这座建筑站在世人面前已经一个世纪了。
因为身处城市之中,百年间它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巨变,留存至今,早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
虽然目前它的周边已经成为了芝加哥的“大学城”,可是在一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刚刚由沼泽改造而成的处女地。
当时的场地排水条件非常的差,土壤透水性也不理想,所以,设计师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最后,赖特凭借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与对设计的追求,拒绝了抬高地面600的普遍处理方法,直接平地建屋。
在我们这里城市规划中的建筑红线主要考虑周边建筑的退让距离,这大多是来自采光与通风方面的考虑。
而在美国,很多时候(即便是一百年前)的建筑退让,还必须考虑现有大树的位置。
如果你的房子影响了大树的生长,那是要重罚的。
罗比住宅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了保留大树,建筑从道路向内退让了近11米之多相信大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一的时候就已经临摹或画过罗比住宅的钢笔速写,认真画它周边的大树了么?对于赖特来说,场地内的树木可是他重点考虑的对象,甚至,建筑地坪标高不选择抬升,也和保留场地内大树有直接的关系。
——没错,罗比住宅这一次,是先有了环境,才有了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