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英语大一轮复习 Book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Word单元知识练习(含解析)

高三英语大一轮复习 Book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Word单元知识练习(含解析)

高三英语大一轮复习 Book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Word单元知识练习(含解析)
高三英语大一轮复习 Book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Word单元知识练习(含解析)

2014届高三英语大一轮复习单元知识练习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Ⅰ.单项填空

1.The number of people________the Internet to buy goods has been increas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for its fast speed and convenience.

A.using B.used

C.to be used D.having used

答案 A

解析people与use之间存在着主动关系,相当于定语从句who use...。

2.My evening________includes taking a walk down to the garden and listening to music on the

radio.

A.teamwork B.action

C.routine D.performance

答案 C

解析routine意为“常规,日常事务”。句意为:我晚间的常规事务包括到花园散步和通过收音机听音乐。teamwork协作,合作;action行为,动作,行动;performance 表现,表演。

3.His sacrifices for the country were never officially________,which made all of us feel

discouraged.

A.acknowledged B.appealed

C.recommended D.evaluated

答案 A

解析考查动词词义辨析。句意为:他为祖国所做的牺牲从来没有被正式承认,这让我们觉得很沮丧。acknowledge承认,符合句意。

4.In ancient times, people rarely travelled long distances and most farmers only traveled

________the local market. (2010·上海,30)

A.longer than B.more than

C.as much as D.as far as

答案 D

解析as far as远到。

5.Not having done this kind of work,she finds it difficult to ________ the other employees.

A.fit in B.fit

C.fit for D.fit in with

答案 D

解析fit in with sb.与……合得来,相融洽。

6.—Is it good to look up every new word when I come across it in reading?

—No.You________ because you are likely to guess the meaning from the context.

A.don’t have to B.shouldn’t

C.can’t D.mustn’t

答案 A

解析考查情态动词的用法。从答语的后半句可以看出,他认为没有必要把每一个生词的意思都查出来,因为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他们的意思,表示没有必要,用don’t have to。

7.Whatever is left over may be put into the refrigerator,________it will keep for two or three

weeks. (2011·安徽,28)

A.when B.which C.where D.while

答案 C

解析句意为:任何剩下的东西也许都可以放进冰箱,在那里可以保存两到三周的时间。

由引导词前面的逗号判断,这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D项while是不能引导定语从句的;先行词refrigerator不是时间名词,也不能选用A项when;B项which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但which本身充当从句的主语或宾语;C项where表示“在那里”,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并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因此选C项。

8.The rich only________themselves in making money and had no eye for the needs and welfare

of their workers.

A.devoted B.occupied

C.enjoyed D.concerned

答案 B

解析occupy oneself in doing sth.使某人忙于做某事。

9.A hot cup of tea on such a cold night was a real________to me.

A.respect B.moment

C.comfort D.fortune

答案 C

解析考查名词辨析。在寒冷的日子里喝上一杯热茶应该是令人舒服的事,所以用comfort。respect尊敬;moment时刻;fortune财产,运气。

10.________in the regulations that you should not tell other people the password of your e-mail

account.

A.What is required B.What requires

C.It is required D.It requires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句型:It is required that...(should) do...。A项形式上为主语从句,其后的that前应加is。

11.I never saw him,________I can remember,reading anything but newspapers.

A.as far as B.as soon as

C.unless D.until

答案 A

解析as far as sb.can remember据某人的记忆。句意为:根据我的记忆,除了报纸我从没见他读过什么。

12.Faced with trouble or difficulty,a person takes________help that is available.

A.whatever B.whenever

C.however D.wherever

答案 A

解析考查宾语从句。“________help that is available”置于主句的谓语动词takes 之后,

作宾语。此处应用连接代词whatever在从句中作定语,修饰名词help。

13.Car seat belts save lives.Every driver should wear________to ensure their safety.

A.this B.it C.that D.one

答案 D

解析考查代词辨析。句意为:车上的安全带能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每个司机都应该系上安全带以确保其自身的安全。one指car belt,表示泛指。

14.If you are the last student________the room, remember to turn off the lights.

A.leaving B.to leave

C.left D.leaves

答案 B

解析考查非谓语动词。the+序数词/last+名词+to do sth.为固定用法。句意为:如果你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请记住关灯。

15.As soon as he comes back, I’ll tell him when________and see him.

A.you will come B.will you come

C.you come D.do you come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宾语从句时态和语序的用法。根据题干“I’ll tell him when...”宾语从句中应该用将来时和陈述语序,所以答案选A。

Ⅱ.阅读理解

When was the last time someone did something unexpectedly nice for you?Not someone you knew,but a total stranger?It’s happened to me a few times,but two instances really stand out.

A few years ago,I was dining out with a person who kept going on and on about himself,completely unaware of the fact that I was sitting there in misery(痛苦).It wasn’t his company that disappointed me.I was recovering from a bad grade in my study.I could have collapsed (崩溃) in tears right there at the table.

When we picked up the check,the waitress said,“Your meal was already paid for.” My friend and I didn’t have a clue how it happened.Then I remembered a man coming in out of the corner of my eye.He was dressed in mostly white,sat down at the bar,had a glass of wine,stayed for maybe ten minutes,and then left.The waitress said,“Yes,the gentleman who was here a while ago paid for you.”

Just last year,I was running a half-marathon.With just 0.1 miles to go,I was out of gas.Runners call it “hitting the wall”.I thought I couldn’t move another muscle.Out of nowhere,a teenager jogs up next to me and says,“What’s your name,sweetie?Jennifer?Okay,Jennifer,let’s go!Come on!It’s just around the corner!You can do it!”.And he ran with me until I picked up my pace.I found him at the finish line to thank him for the encouragement only to learn he wasn’t even supposed to be in the race that day.He was running in place of someone else.

I still shake my head when I think of these momentary angels that came to me at my point of need.Do you have any experiences like this?

1.Why did the author say she was in misery?

A.Because she fell into quarrel with her friend.

B.Because she couldn’t enjoy her meal quietly.

C.Because her friend complained so much.

D.Because she was doing poorly in her study.

答案 D

解析细节理解题。根据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可知,作者提到了自己痛苦的原因是考试没考好,故D项正确。

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 paying for the meal?

A.He was generous and warm-hearted.

B.He knew the author well and always helped her.

C.He showed his kindness to his girlfriend.

D.He liked making fun of others.

答案 A

解析推理判断题。帮助不认识的人付账单,说明了这位陌生人的慷慨和热心。

3.We can infer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________.

A.the author still can’t believe her experience today

B.the author feels grateful for the help she received

C.the author thinks everyone is an angel

D.the author often helps those in need

答案 B

解析推理判断题。依据文章前面的叙述可知,作者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充满感激,认为帮助过他的两位都是天使级人物,所以选B项。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B.An unpleasant friend

C.Two unbelievable experiences

D.Hitting the wall

答案 A

解析归纳概括题。文章第一段便讲述了文章的主题。第一句中的“...something unexpectedly nice for you?”说明了作者想在下文谈的内容,由此可知答案选A项。Ⅲ.书面表达

假定你是李华,大三学生,现请你用英语写一封信,向你的朋友周宇介绍找兼职工作的好处。包括下列要点:

1.找兼职工作可以赚钱,不再经常向父母要钱;

2.对学习同别人搞好协作很有帮助;

3.有工作经验,将来好找工作。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范文

Dear Zhou Yu,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advantages of doing a part-time job in your spare time.

I think it’s good for us students to have a part-time job.Here are s ome reasons.

First,you can make some money if you take a part-time job.After earning some money,you can buy whatever you need and don’t have to ask your parents for money.Second,it’s good to learn to work with others in a team.Besides,any company is willing to employ workers with team spirit.Third,after taking a part-time job,you’ll have some work experience.After graduation you’ll have a greater chance of finding a good job,because any company is willing to employ an experienced worker.

In general,as long as it doesn’t affect your studies,you may take a part-time job.

Best wishes!

Yours,

Li Hua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姓名 _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_ 出题人武彩霞一?填空。(27分) 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 ()份。 ⑹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大 小。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份,取了其中的 (),写作(—),6份是(),写作 ⑺I-1 =(),可以这样想:( (),读作()) 里面有()个1 12是12 1 1 () 个6是()个6,就是()⑻把1米平均 ,最后得( )。 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所以1厘米=( -------- )米 (9)数一数,填一 填 在1—9中,可以把1看成( ------------------------------------------ ) O □O △★★O △ △★□O □O △★ □□O ★O △△ ),△占总数的J 5 ⑸在5中,()是分母,()是分子,它表示把 在上图中,★占总数的(

□比O少了总数的(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10 分) 1 一个正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 O 读作十分之 ) 1 ⑶两条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条剪去了J ,第二条剪去了1 4,第几条剪去的长一些?答案是( ) 一个分数的分子是2,比分母小4,这个分数是2 O 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 1 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占了1 ①第一条②第二条③无法知道 1 5 ⑷()个9加上9就是1 ⑶⑷ 三 、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⑴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小明吃了2块,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O 1 1 2 ①2②4③4 5 2 ⑵比5多8的数是()。 ⑸下面算式中, 哪个结果最小? 4 ①1-4 ②訂8 2 11 7 1 1 四 、 在O里填上?、:::或=O(10 分) 301丄O 3 C 1O J1O龙 4 4 4 3 5 5 3 512 9 O 10 2 O 1 5(O里10 J 1 O号 9 10 6 6 777 5 五 、 计算:(16分) 2 46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章复习学案 一、物质的分类 1、常用的分类方法: 和 2、①胶体的本质特征:; ②胶体的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叫做,用于区别。 ③Fe(OH)3胶体的制备: 。 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2、下列各组选项按照电解质、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一项是() A.HCl、CO2、铜、液氯 B.蔗糖、NaNO3、氮气、玻璃 C.NaCl、乙醇、铁、漂白粉 D.盐酸、SO3、石墨、水玻璃 3、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 C.浓盐酸 D.豆浆 4、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lOOnm,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二、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里或能导电的叫做电解质。 练习: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非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A.烧碱溶液 B.铁丝 C.熔融的K2SO4 D.酒精 E.石墨 F.SO2G.硫酸铜晶体H.液态氯化氢I.熔融的硫酸钡 (二)、离子共存 1、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 K+、MnO4-、Cl–、SO42-BNa+、AlO2-、NO3-、HCO3- CNa+、、H+、NO3-、SO42- D Na+、SO42-、NO3-、Cl- 2、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CO32-、Al3+、Cl-BNa+、AlO2–、K+、SO42- C Cl-、K+、SO42-、Na+ D 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K+、SO42-、ClO- B Al3+、Mg2+、SO42-、Cl- CK+、Na+、SiO32-、NO3- D K+、Na+、SO42-、F- 4、下列各组离于在溶液中既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氨水后也不产生沉淀的是() A Na+Ba2+Cl-SO42- B K+AlO2-NO3- OH-? C H+NH4+A l3+SO42- DH+Cl-CH3COO-NO3- 5、在某无色溶液中缓慢地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此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A.Mg2+、Al3+、Fe2+ C.H+、Ba2+、Al3+ D.只有Mg2+、Al3+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重庆市高一英语必修一第六单元《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英语必修一第六单元《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全套教案 本单元以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为主题,分为三节内容,介绍因特网、因特网的兴起、万维网和万维网的发明,通过本单元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电脑网络、电信等词汇,而且要了解因特网的历史和电信事业的迅猛发展及因特网在现在交际中的作用。从情感上来讲,要求学生能正确的、客观的、辩证地看待因特网和现代通讯设备,积极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使因特网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 一、学前准备: 准备录音机、电脑和PPT课件。 二、学习目标: 1. 学习掌握科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文章的大意,并能简要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3.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学习重点: 1. 学习与网络相关的词汇。 2. 围绕“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展开讨论。 3. 教会学生如何从文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准确筛选信息。 四、教学难点: Help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五、单元课时分配: 1、第一课Reading 1个课时

2、第二课Grammar 1个课时 3、第三课Language points 1个课时

1) The Internet is the biggest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 accessible 拥有 只有高 资源,物力,财力, … The beauty of Venice consists in the style of its ancient 其主语是部 的主语是整体,指一个整体 成 Do the exx on English Weekly.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27分) ⑴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6份是( )个( )( ) ,写作( )( ) ,读作( )。 ⑵ 34 里面有( )个 14 。( )个 112 是 912 。 ⑶ 在1- 59 中,可以把1看成( )( ) ,最后得( )( ) 。 ⑷ 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 ( )( ) ( ) ( ) ( ) ⑸ 在 57 中,( )是分母,( )是分子,它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 )份,取了其中的( )份。 ⑹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大小。 ( )( ) ○ ( )( ) ⑺65-6 3=( ),可以这样想:( )个16 减去( )个16 是( ) 个16 ,就是( )( ) 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所以1厘米= ( )( ) 米。 (9)数一数,填一填。

○□○△★★○△△★□○□○△★□□○★○△△ 在上图中,★占总数的( ) ( ),△占总数的 ( ) ( ), □比○少了总数的( ) (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⑴一个正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 5。() ⑵10 11读作十分之十一。() ⑶一个分数的分子是2,比分母小4,这个分数是2 6。() ⑷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 ⑸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占了1 3。()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填在括里。(10分) ⑴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小明吃了2块,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 ①1 2 ② 1 4 ③ 2 4 ⑵比5 8多 2 8的数是()。 ① 3 8② 7 8 ③ 7 16 ⑶两条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条剪去了1 3,第二条剪去了 1 4 ,第几条剪 去的长一些?答案是()。 ①第一条②第二条③无法知道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鲁教版地理必修1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水循环

洋流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港口、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的稀释与扩散等相关知识。为此设计了本讲知识,以让学生灵活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洋流的形成原理及其规律作为着眼点,其中考点整合作为基础知识回顾或课后梳理考点均可。本讲的设计探究点的讲解必须让学生能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或通过具体针对性练习加以落实。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季节变 季节变化 愈往 水位高的补 注意: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探究点二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方法 例1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⑴~⑵题。

⑴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A.雨水B.冰川C.湖泊水D.地下水 ⑵该流域位于 A.温带季风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气候区D.地中海气候区 探究点三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注意:⑴在水循环的三种循环类型中,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_,B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 ⑵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此题为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⑴题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类型;⑵题让学生了解距离海洋远近直接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多少;⑶题让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水循环的成因。 解析:⑴A处水蒸发、降水,水没有最终注入海洋,为陆地内循环,B处于外流区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⑵降水多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⑶考查知识识记。 答案:(1)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2)乙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3)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变式训练] (2011届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胜利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集合,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 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学习重点: 1.判断元素与集合的 “属于”关系; 2.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 3.理解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自主学习 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为,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 2.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 作:;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①,② , ③ .

4.全体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所有 正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非负整数组配套K12教育资料

成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简 称,记作; 全体实数的集合简称,记作;不含任何 元素的集合称,记作; 合作探究: 例1 :以下能组成集合的是__________ .①n的近似值的 全体; ②20XX年北京四中暑假新入学的学生;③平方等于一1 的实数的全体; 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的一些点;⑤1,2,3,1. 变式训练1 :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A.—个平面内的所有点 B.所有小于零的整数 C.某校高一(4)班的高个子学生 D .某一天到商场买过货物的顾客 例2: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使{x2-x , 2x}表示一个集合? 变式训练2:设集合A={x2 , x+2, 0},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例3:所给下列关系正确的个数是()①12R; ②2Q;③ ON;④ 3N A. 1 B. 2 C. 3 D. 4 变式训 练3:若所有形如3a+ 2b(a € Z, b€ Z)的数组成集合A,试 判断6-22是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知识总结:1 .判断一组对象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卷2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卷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3分)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 2.59读作( ),它里面有( )个19 。 3.一个分数的分子是9,分母是10,这个分数是( )。 4.23是( )个13,3 7 是3个( )。 5.2天是一个星期的( ),15分钟是1小时的( )。 6.5个18减去3个18等于( )个18,就是( )。列式是( )― ( )=( )。 7.1可以看成( )个14,也可以看成( )个16。 8.小红喝了一瓶可乐的2 5,还剩下这瓶可乐的( )。 9.把16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1份是桃子总数的( ),有( )个;3份是桃子总数的( ),有( )个。 10.如图是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的图形,重叠部分是正方形 的( ),是长方形的( ),是整个图形的( )。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

1.把一块饼切成5份,1份是( )。 A .这块饼的1 5 B .5 C.1 5 D .无法确定 2.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了它的1 3,第二根剪去了它的 1 4 ,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 )。 A .第一根长 B .第二根长 C .一样长 D .长短无法确定 3.一根彩带用去29米,还剩6 9米,这根彩带原来长( )。 A.89 B.8 9米 C .1 D .1米 4.把一根绳子对折3次后的一折长度是原来长度的( )。 A.13 B.14 C.16 D.18 5.一杯牛奶,喝了它的49,剩下的比喝了的多这杯牛奶的( )。 A.49 B.59 C.1 9 D .1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

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㈠“理”考点及内在联系 ㈡“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 ⒈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⑴自然环境 A、特点: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山岭纵横交错,没有肥沃和广阔的平原。 B、影响:①利于发展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②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⑵城邦制度 A、特点: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点。 B、影响:城邦制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⒉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⑴梭伦改革 A、时间: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进行改革 B、内容: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C、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⑵克里斯提尼改革 A、时间:前6世纪末 B、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C、作用: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⒊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表现在: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五百人议事议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④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⒋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⑴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从此,审判、量刑皆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填空。(27分) ⑴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6 份是( )个( )( ) ,写作( ) ( ) ,读作( )。 ⑵ 34 里面有( )个 14 。( )个 112 是 912 。 ⑶ 在1- 59 中,可以把1看成( )( ) ,最后得( ) ( ) 。 ⑷ 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 ( )( ) ( ) ( ) ( ) ⑸ 在 5 7 中,( )是分母,( )是分子,它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 分成( )份,取了其中的( )份。 ⑹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大小。 ( )( ) ○ ( ) ( ) ⑺65-6 3 =( ),可以这样想:( )个16 减去( )个16 是( ) 个 16 ,就是( ) ( ) 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所以1厘米= ( ) ( ) 米。

(9)数一数,填一填。 在上图中, ★占总数的( )( ) ,△占总数的( ) ( ) , □比○少了总数的 ( ) ( )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⑴ 一个正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 5 。 ( ) ⑵10 11 读作十分之十一。 ( ) ⑶ 一个分数的分子是2,比分母小4,这个分数是2 6 。 ( ) ⑷ 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 ( ) ⑸ 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占了 1 3 。 ( )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⑴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小明吃了2块,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 )。 ① 12 ② 14 ③ 24 ⑵比 58 多 2 8 的数是( )。 ① 3 8 ② 78 ③ 716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常常按教授文言文一般的做法在教,由字词到人物再主题。这样上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有意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讨教学。没想到学生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以乱易整,不武”中“武”的意义。因此在第二课时,抓住“武”问题展开教学,挖掘“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烛之武的谋略艺术及其形象。此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了问题的主人,通过“一点突破,遍及其余”的方式教学,使他们整体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并深刻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这是我设计的初衷。 【教学目标】 1、挖掘“武”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2、领会烛之武高超的谋略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外交家,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让战争呈现出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随着鲁国史官左丘明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探究一下大家关注的“武”的真正内涵。 二、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有很多种方式,质疑就是其中一种。大家预习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细读相关段落,共同探讨“武”的真正内涵。 探讨话题一:以乱易整,不武。 课外查找了对这句话的各种翻译,苏教版解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人教版中将“以乱易整,不武”解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说明“武”是“勇武”,“武”即“武的精神或原则”。 1、学生质疑: 士兵打仗不论用混乱或整齐方式都应该有武的行为,有武斗的性质,是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很勇武; 去攻打背叛自己的盟友,完全符合武德,“以乱易整”何以不武?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不管是不勇武、不威武,还是不符合武德,都带有“用力量去打击敌人”这层面的理解。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是回答不了“何以不武”的问题,肯定还存有其他层面的理解。 2、提问:“武”还能有其他层面的理解吗? 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找出“武”字的详细解释。 明确:“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左传?宣十二年》: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由此表明用武的目的是止息干戈,防止战争,止戈为武,武以止战。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学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整合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梳理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 通过分析比较,理解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3. 通过自主学习,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的措施,理解发展趋势。 4. 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比较,知道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历程和特点,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学习内容】 1.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演变的特点及意义 2.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3. 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特征 4. 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特征 5.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 【学习过程】 ※.单元时空构建(一)主干知识梳理 ※任务1: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在各朝代的发展,完成以下表格。

※任务2:阅读课本P104-107,简述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二)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1】: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特征 ※【拓展提升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特征※【拓展提升3】: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三)单元总结 ※单元体系构建

(四)历史概念 1.基层治理:指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2.乡里制度: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它是君主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结构中原基层的行政单位,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被称为"治民之基"。 3.乡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用地方人士为县以下各级基层组织的职事人员,以管理基层人户和有关各项事务的制度。 4.职役:是对唐及以后官府无偿差派民夫充任衙门胥吏和基层行政人员的统称。官府不付给应役者薪酬,实属一种徭役。这种徭役既非力役又非兵役,且各有分工,负一定职责,故名职役。 5.社会救济: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 6.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7.行会:指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的侵犯,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建立起的一种组织。后来,行会的代表还可以通过选举进入市政会。 8.特许状:也称"豁免证书"。一般是国王或者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领主颁发,大多需要城市以金钱赎买,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国王或领主则相应得到城市承担军事义务、财政帮助以及宣誓效忠的保证,它是一种封建的权利转让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填空。(27分) ⑴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6份 是( )个( )( ) ,写作( )( ) ,读作( )。 ⑵ 34 里面有( )个 14 。( )个 112 是 912 。 ⑶ 在1- 59 中,可以把1看成( )( ) ,最后得( )( ) 。 ⑷ 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 ( )( ) ( ) ( ) ( ) ⑸ 在 57 中,( )是分母,( )是分子,它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 )份,取了其中的( )份。 ⑹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大小。 ( )( ) ○ ( )( ) ⑺65-6 3=( ),可以这样想:( )个16 减去( )个16 是( ) 个16 ,就是( )( ) 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所以1厘米= ( )( ) 米。 (9)数一数,填一填。

在上图中, ★占总数的( )( ) ,△占总数的( )( ) , □比○少了总数的 ( )( )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⑴ 一个正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5 。 ( ) ⑵1011 读作十分之十一。 ( ) ⑶ 一个分数的分子是2,比分母小4,这个分数是26 。 ( ) ⑷ 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 ( ) ⑸ 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占了 13 。 ( )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⑴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小明吃了2块,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 )。 ① 12 ② 14 ③ 24 ⑵比 58 多 28 的数是( )。 ① 38 ② 78 ③ 716 ⑶两条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条剪去了 13 ,第二条剪去了 14 ,第几条剪去的长

三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 苏教版(无答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看图填一填 每份梨是这些梨的()() 每份花是这些花的()() 二、先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1. 下面小鸟的3 1是几只? 2. 下面大象的5 1是几头? 3.下面青菜的2 1是几棵? 二、填空 1、1厘米是1分米的()(),是()()分米;1元的101是()() 元,是( )角。 2、把20本笔记本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这些笔记本的 ()(),每份是( )本。

3、小林带了40元钱去商店买钢笔,正好用掉了总钱数的5 1。小林用去了( )元,还剩( )元。 4、一本书有80页,明明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5 1,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看的2 1。明明第二天看了( )页。 5、1厘米=()()分米 4角=()()元 3分米=()()米 7分=()() 时 6、篮子里有10个水果,其中苹果有5个,桃子有2个,苹果和桃子共占这篮水果的()(),苹果比桃子多占这篮水果的()() 。 7、把300千克大米平均装在10个袋子里,3袋大米的质量是300千克的 ()(),7袋大米的质量是300千克的 ()(),是( )千克。 8、24小时的43是( )小时;1分钟的5 3是( )秒 9、老师把一根120厘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6根短彩带,分给张琳4根,分给徐萍2根。张琳分得这根彩带的 ()() ,分得( )厘米。 三、解决问题 1、一个书包72元,一本笔记本的价钱正好是书包的9 1,一本笔记本多少元? 2、有16根香蕉,若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则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些香蕉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多少根香蕉? 3、一盒水彩笔的 4 1正好是2支,这盒水彩笔共有多少支?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reading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reading教学设计 张弦 第一.教材 本节课教材选取的是必修一第二单元阅读部分。 第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通过对单词的预习及听录音,能够熟读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 ●能够在讨论活动中用简单的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 ●掌握阅读基本技巧并予以运用。 2.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对英语发展过程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scanning 和 skimming。由于学生刚从初中进 入高中,对高中英语的阅读难度很难适应,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阅读技能。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能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及各段落大意。学会快速找到每段的 中心句。 ●学会划出阅读理解题的关键词,并能在寻读过程中找到相关信息。 第四,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6 minutes) 课前放首英文歌(when you believe),为接下来的讨论提供信息。问候完后问一个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How long have you learned English? 然后引出讨论话题:Why do so many people learn English? 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用短语尽可能多的说出原因。可在黑板上举个例子:To listen to the English songs,同时写出课前歌曲名字。两分钟讨论后,让学生给出答案,幻灯片如下展示:

然后再问学生: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English language? 再进入本课主题: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Step 2: Pre-reading (3 minutes) 用三张幻灯片预习本文中的生单词及短语,为阅读扫清障碍。(对于许多没有做预习的学生来说,这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预习词汇如下:Voyage apartment actually base gradually Danish Vocabulary spelling identity fluent Singapore Malaysia because of come up at present make use of such as Step 3: Reading Task 1: listening—获得文章大意 (6 minutes) 听前给出一道文章主旨题。(此题设计为选择题以降低难度)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__ B __ A. Why English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today. B. A very brief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language Task 2: scanning(寻读)—寻找细节 (10 minutes) 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限时阅读5分钟,读前学会寻读的技巧。(四题皆为选择题,由易道难。学生可将寻读技巧运用于实践,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主体。)Tip: What are the key words ?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必修一:1~6单元学科培优》教、学案

《必修一:1~6单元学科培优》教、学案 编制:军长 2014.09.16 【例】甲、乙两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测得的,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测得的,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生理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________段,其中光合作用强度最高的是________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__点。 (3)乙图中FG段CO2吸收量逐渐减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逐渐减少,从而影响了暗反应强度,使化合物含量减少,影响了CO2的固定。 (4)乙图曲线中E点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中,a点到b点的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 ℃和75 ℃水浴锅中,20 min后取出转入37 ℃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的反应分别为: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C表示了________催化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植物淀粉酶2.科研人员以某种小球藻(单细胞绿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甲和实验乙,请据图回答: 实验甲:以相同培养液和同样密封的环境,用图甲中的装置Ⅰ和Ⅱ分别培养小球藻,将两个装置都放在适宜光照下,一段时间后,观察装置Ⅰ和Ⅱ发生的变化。 (1)A中的浓糖水为酵母菌生长提供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酵母菌的代谢又为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________,在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细胞内产生该物质的场所是________。(2)C试管中小球藻的繁殖速度比B试管的___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乙:敞开试管E和F培养小球藻,E试管加入完全培养液,F试管加入缺镁的“完全”培养液,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E试管中小球藻O2的产生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3)P点的坐标值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E、F试管净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将8株各有20个叶片、大小和长势相似的盆栽天竺葵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CO2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评研题 家长签名 _______ 姓名 __学号 __ 评价_______ 一.填空。 ⑴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 作( )( ) ,6份是( )个( )( ) ,写作( ) ( ) ,读作( )。 ⑵ 34 里面有( )个 14 。( )个 112 是 912 。 ⑶ 在1- 59 中,可以把1看成( )( ) ,最后得( )( ) 。 ⑷ 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 ( ) ( ) ( ) ( ) ( ) ( ) ⑸ 在 5 7 中,( )是分母,( )是分子,它表示把一个物体 或图形平均分成( )份,取了其中的( )份。 ⑹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大小。 ( )( ) ○ ( )( ) ( )( ) ○ ( )( ) ⑺65-6 3 =( ),可以这样想:( )个16 减去( )个16 是

()个1 6 ,就是 ( ) ( )。 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所以1厘米= ( ) ( )米。 (9)数一数,填一填。 在上图中,★占总数的( ) ( ),△占总数的 ( ) ( ), □比○少了总数的( ) (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⑴一个正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 5。() ⑵10 11读作十分之十一。 () ⑶一个分数的分子是2,比分母小4,这个分数是2 6。() ⑷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 ⑸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占了1 3。 ()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小明吃了2块,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

(原创学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科教版 人教版 适用)第6节 超重与失重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6节超重与失重 ●●●目标导航●●● (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超重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重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全失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发现〗 ★★★课堂突破★★★ 〖探究1〗超重 1、人在电梯中,站在体重计上,当电梯静止时,体重计显示的示数代表什么?请 用平衡力及牛顿第三定律加以解释。 2、在第1问中若电梯加速上升时,体重计显示的示数代表什么?物体的重力变化 了吗?与第1问中的示数比较有何不同?请用第二定律及牛顿第三定律加以解释。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卷A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12题;共45分) 1. (2分)(2020·鸡西) 下图是一块长方形纸板,把它平均分成________份,这样的5份是这个长方形 ________. 2. (3分)当a=________时,分数没有意义。自然数a、b,当a________b时,是真分数;当a________b 时,是假分数。 3. (3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________,里面有________个这样的________。 4. (3分)17÷8的商用分数表示________,它的分数单位是________,这个分数有________这样的分数单位。 5. (1分)看图写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________ 6. (2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_ ________

7. (1分)红彩带 花彩带 红彩带的长是花彩带的________。 8. (3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 (1分)计算。 =________ 10. (15分)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1)和 (2)和 (3)和. 11. (1分)计算。 =________ 12. (10分)有一块地,种黄瓜,种茄子。 (1)黄瓜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黄瓜和茄子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二、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3. (2分) (2020三下·皇姑期末) 与1相等的分数有()个。 A . 1 B . 2

必修一Unit4课文学案

必修一Unit4-链接高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语法填空(一) 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 in the countryside of northeast Hebei. For three days 1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rose and fell, rose and fell. Farmers noticed that the well walls had deep cracks in 2 . A smelly gas came out of the cracks. In the farmyards, the chickens and even the pigs were too 3 (nerve) to eat. 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4 (hide). Fish jumped out of their bowls and ponds. At about 3:00 am 5 July 28,1976, some people 6 (see) bright lights in the sky. The sound of planes could 7 (hear) outside the city of Tangshan even when no planes were in the sky. In the city, the water pipes in some 8 (build)cracked and burst. 9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10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 语法填空(二) At 3:42 am everything began 1 (shake).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2 end! Eleven kilometres directly below the city 3 (great) earthquake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begun. It was felt in Beijing, 4 is more than two hundred kilometres away. One-third of the nation felt 5 . A huge crack that was eight kilometres long 6 thirty metres wide cut across houses, roads and canals. Steam burst from holes in the ground. Hard hills of rock became rivers of dirt.7 fifteen terrible seconds a large city8 (lie)in ruins. The9 (suffer)of the people was extreme. Two-thirds of them died or10 (leave) without parent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were killed or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语法填空(三) But how could the survivors believe it was 1 (nature)? Everywhere they looked nearly everything 2 (destroy). All of the city's hospitals,75% of its factories and buildings and 90% of its homes were gone. 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 No wind, 3 , could blow them away. Two dams fell and most of the bridges also fell or were not safe for 4 (travel). The railway tracks were now 5 (use) pieces of steel. Tens of thousands of cows would never give milk again. Half a million pigs and millions of 6 (chick) were dead. Sand now filled the wells instead 7 water. People were shocked. Then, later that afternoon, another big quake which was almost as strong as the first one8 (shake) Tangshan. Some of the rescue workers and doctors were trapped under the ruins. More buildings fell down. Water, food, and electricity were hard9 (get). People began to wonder how long10 disaster would last. 语法填空(四) All hope 1 (be) not lost. Soon after the quakes, the army sent 150,000 soldiers to Tangshan to help the rescue 2 (work).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3 (help). The army organized teams to dig out those 4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5 dead. To the north of the city, most of the 10,000 miners were rescued 6 the coal mines there. Workers7 (build) shelters for survivors8 homes had been destroyed. Fresh water was taken to the city by train, truck and plane.9 (slow), the city began10 (breath) again. 语法填空(五) Dear Mary, 1 (congratulate)! We are pleased 2 (tell)you that you have won the high school 3 (speak) competition about new Tangshan. Your speech 4 (hear) by a group of five judges, all of 5 agreed that it was 6 (good) one this year. Your parents and your school should be very proud 7 you! Next month the city8 (open) a new park to honour those who died in the terrible disaster. The park will also honour those who helped the survivors. Our office would like to have you speak to the park visitors on July 28 at 11:00 am.9 you know, this is the day the quake10 (happen) thirty-eight years ago. We invite you to bring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on that special day. Sincerely, Zhang Sha 短文改错(一) Dear Mary, Congratulations! We are pleased tell you that you have won the high school speaking competition about new Tangshan. Your speech was heard by a group of five judges, and all of whom agreed that it was the best one this year. Your parents and your school should very proud of you! Next month the city will open a new park to honour those who died in the terribly disaster. The park will also honour those that helped the survivors. Our office would like to have you to speak to the park visitors in July 28 at 11:00 am. What you know, this is the day the quake happen thirty-eight years ago. We invite you to bring our family and friends on that special day. Sincerely, Zhang Sh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